摘要:理解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理解的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理解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路径,即确定预期学习结果—设计教学活动—评价和拓展,探讨了实施环节的要求和策略,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建议,对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解;文本解读;意义构建
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是获取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大量语言信息,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载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落实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阅读教学需要优化和创新,为促进学生理解教学文本而整体规划课堂教学。
一、理解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
阅读能力是一种理解信息的过程。从阅读能力的内涵来看,无论是对文本词汇的识别和词的搭配、句法的运用,还是对词的搭配意义和语篇结构的准确判断与解码,都以理解为基础,是理解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的理解文本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更深层次的段落意义间的连接和语篇意义的构建、整合,构成了对文本整体意义的深度理解。
理解具有可迁移性。迁移能力就是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能够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理解一些知识、技能,就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也就是探究语言知识的意义,使学到的语言知识更具连贯性,更有意义和价值。
二、基于理解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的本质是对文本的理解,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速度上。因此,英语阅读教学要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首要目标,让学生深入领悟课文的意义和内涵,更好的内化课文知识,并实现迁移。基于理解的英语阅读教学可参照逆向设计的理念和思路,采用“确定预期学习结果——设计教学活动——评价和拓展”的路径来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文本解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确定预期学习结果
1、课文的主题和重要的知识、技能。主题是文本的写作主旨,既是文本所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也是文本所要传递的主要内容,为理解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话题和语境,具有聚焦性、连结性、可迁移性的特点。主题需要从文本中提炼,是需要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值得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超越了孤立、零散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些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的知识和概念,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同化到已有知识结构中。
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是与主题紧密相联的。教师需要厘清课文内容中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应用的技能,为深入持久的理解主题意义提供条件和支持。
2、对课文主题和知识、技能的理解事项。理解事项超越了课文内容,把课文主题和知识、技能与其他情境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应用,并做出有意义的推论。理解事项有助于持久理解,促进意义构建。理解事项有别于事实性知识,它从若干个事实性知识归纳总结而成,需要对概念和事实性知识进行应用和验证才能获取。因此,对理解事项的梳理要区分其与事实性知识的差别,同时在表述上也要避免与概念和知识、技能之间的雷同。理解事项一般应表述为概念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成或经验总结。
3、促进理解的引导性问题。问题是引入学生通向理解之门的钥匙。它们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及时进入学习状态,聚焦需要持久理解的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总结新的信息和观点。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引导性问题来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课文的主题意义,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引导性问题分为两类:即概括性的和主题性的问题,前者超越了课文内容,指向更大,更容易迁移的知识和观点,虽不涉及课文内容,却能把课文主题与另外的知识相联系;而后者则比较具体,它只在于促进课文中的概念和知识、技能的理解,可以应用课文内容来解答。引导性问题既有源于《课标》和课文内容的,也有学生情况分析中发现的错误理解,更重要的是从理解事项中寻找。可以说,对引导性问题的探究越深入,则课堂教学活动就越有针对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二)设计教学活动
英语阅读教学由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关系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将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围绕预期学习结果,合理安排各阶段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交流、展示和创造,从而加深对课文主题意义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
2、读中阶段:习得语言、启迪思维、探究意义。教师要围绕理解事项和引导性问题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梗概和大意,通过与文本的互动和信息提取、概括获得文本要素和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语境猜测和解释生词,促使学生精细化理解文本。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做好文本解读。一是从文本结构入手,解读文本的体裁,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信息组织形式等;二是从提炼主题段落大意入手,解读文本章节的语篇功能,引导学生运用语篇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段理解;三是从语言表达形式入手,解读文本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挖掘文本隐藏的情感态度;四是从信息安排细节入手,解读文本的写作目的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五是从提炼文本大意入手,解读文本的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和主题语境。总之,教师要在深入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和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题内容,同化语篇知识和写作技能,自由表达观点,实现深度学习。
3、读后阶段:内化知识、运用技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设计讨论和读写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语篇主题信息、结构思路和发展脉络,巩固、内化主要内容和关键知识点,达到深度理解语篇内容和主题意义的目的。要设计活动有意识地将学生习得的语言能力迁移到新的语境中,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评价和拓展
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依据,也是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的抓手。为了获取客观、有效的信息,教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评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形成评价剪贴簿。理解取向的英语阅读教学,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一是语言学习,主要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汇、语法、语音和语篇结构、类型、语境以及修辞手法、语义逻辑、信息组织方式等方面的理解和运用;二是认知发展,涉及理解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三个方面,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语篇内容和主题,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语篇知识解决问题;三是意义构建,这是阅读的本质所在,要从多维度探究主题意义,让学生对主题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升华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拓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选择一些话题相同的文本,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拓展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评判性阅读,让学生运用分析、预测、概括、类比、质疑等高级思维方式,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读后续写,通过写作让学生把信息输入变成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把握好拓展活动的量和难点,不能让拓展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更不能让学生感到拓展活动是一种学习负担。
三、结语
基于理解的英语教学设计,从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这一设计思路,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深层次解读文本,以便厘清文本的主题、知识点和技能,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思考促进理解的事项和引导性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内化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意义。文本解读既是英语阅读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也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闫寒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刘道义,何安平.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
[3]徐兆洋.为理解而设计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1).
[4]鲁子问,陈晓云.英语阅读课课堂观察:维度与案例[J].英语学习,2018,(4).
[5]李宝荣.基于主题意义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英语学习,2018,(11).
[6]余中伦.论第二语言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及培养手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