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酵后,Manner咖啡师们纷纷冲上社交平台,把也许是积蓄了许久的抱怨发泄出来,有咖啡师把自己比喻成牛马,“8小时内冲500杯咖啡”“只有10分钟上厕所”等话题屡次被顶上热搜。
Manner的商业模式被360度审视,产品定位和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失衡,员工福利与连锁手冲之间的悖论。
如今尖锐的劳资冲突背后,在咖啡连锁行业普遍在卷性价比的时代,咖啡师还是不是一个职业生涯选择?
咖啡师的浪漫帽子是什么时候被扣上的?
17世纪上半叶,咖啡和糖、可可及茶叶一样,是欧洲贵族阶层的饮料,后来逐渐成为蓝领阶层的兴奋剂。而随着意大利首家咖啡馆在威尼斯开张,欧洲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对比起小酒馆的昏暗环境,咖啡馆灯火光明、陈设讲究,镀金框的油画、高质量的桌椅,瞬间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科学家、商人。
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部图源|WikimediaCommons
比如巴黎左岸著名咖啡馆CaféProcope,就聚集了一大批演员、小说作家、剧作家、音乐家来这里喝咖啡、聊文学,包括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来访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的《原理》起源于咖啡馆,而经济学著作《国富论》大部分内容也是亚当·斯密在大英咖啡馆里写成的。当咖啡取代了酒,成为欧洲大众最喜爱的饮料,也就象征着清醒、理性取代了愚昧、昏聩。
17世纪的CaféProcope图源|MANIFEST
咖啡馆的出现,让咖啡师这一角色走上大舞台。“咖啡师”这个词,最早可溯源到意大利文Barista。随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意大利的咖啡文化蓬勃发展,意式浓缩咖啡机普及开来,Barista这个词也随着意大利移民和全球化进程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演变为特指制作咖啡的专业人员。
咖啡师还是一种职业选择吗?
首先拿精品咖啡连锁Manner来说,咖啡师的晋升道路清晰吗?
在BOSS直聘上搜索“Manner”显示,上海地区的咖啡师薪资在8-9K,培训期间工资在6.5K左右,远高于其他品牌连锁店。晋升路径也写着,从咖啡师到高级咖啡师,见习店长到店长,资深店长到大区经理。此外,咖啡师前往上海总部培训,也有机会实操练习,如拉花、手冲、机器调试、打奶泡等,看上去“比瑞幸之类的更能学到东西”。
但一位在Manner工作多年的咖啡师思文(化名)透露:“三个月晋升一次,一是不透明,二是没有指标。如果一名普通伙伴想要晋升,首先得负责人推荐,再到大店长推荐,接着到区经理推荐,然后公司总部审核。但自己能接触到的最多是店长,区经理根本都不知道有你这个人,又凭什么提拔你呢?”
尽管Manner台面上有着一条晋升路径,但是考核标准不统一、不透明,员工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咖啡师的价值所在。
而放眼行业,其实上升通道通常只有两条,一条是成为管理者,另一条是自己开店。但无论是哪个选项,都不再是纯粹的咖啡创作者,更像是服务业的发展路径,而这条路无关浪漫、优雅。
如果要走技术路线,WBC世界咖啡师大赛离基层咖啡师们也很遥远,因为参赛需要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支持,而这是大部分咖啡师所不具备的条件。在数十万的从业者当中,能够利用自媒体或者通过参赛取得事业突破的咖啡师,屈指可数,大部分的咖啡师仍然处在挣扎的境地。
一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咖啡师参加WBC图源|Youtube
因此,横亘在大部分咖啡师面前的问题,不止是薪资低,还有职业定位不清晰、发展空间狭窄。
连锁咖啡行业,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血汗工厂行业?
拧碎浪漫滤镜,打破晋升幻想之余,如果连锁店咖啡师只是一个普通工作,那这个行业是否会背上劳动密集型的原罪,成为下一个血汗工厂行业?
2023年上半年,“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话题风靡一时,有着高学历的年轻人自诩厌倦了格子间生活,扎堆尝试轻体力劳动,去咖啡店兼职往往是他们的首选。
“咖啡店可以远离互联网的焦躁,没有看不完的信息,往咖啡里倒牛奶,每一杯咖啡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会变得缓慢”,这是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在咖啡店兼职的原因。
但这批追求“慢生活”的年轻人还不知道,“慢”在瑞幸、Manner不成立。更多跨界玩家的真实体验是:脱下长衫,仍为牛马。
小红书上,有人这样形容咖啡师的工作:咖啡师等于清洁工+洗碗工+收银员+服务员,要做各种冷饮,热饮,甚至还有简餐和甜点,最后才是最基本的做咖啡,最重要的是,拿的只有做咖啡的钱。
跨界玩家累了可以有退出的选择,而在这个行业的大多数,是难以被看见、困在人效里的蓝领群体。
一位从事连锁餐饮业咨询多年的顾问告诉着陆TouchBase,在茶饮、咖啡赛道,一般人效最多是每月3w-3.5w,也就是说一个人每天干个1000块、2000块钱不到,但是Manner让咖啡师一天去顶5000营业额,两个人的工作量压缩成了一个人,这就是他们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
说到“效率、快”,就不能不说瑞幸。对于瑞幸咖啡师来说,背配方是第一课,三天就要背好。针对出单时长,瑞幸有明确的2分钟规定,如果超时会罚绩效。针对卫生,瑞幸更是因为“烂手”登上热搜。
“咖啡师”的岗位,越来越像一种“有手就行,谁有劲儿谁上的体力活”。
仍记得10年前,慢咖啡店打工蔚然成风,咖啡师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在咖啡拉花功力上的进步。但现在,连锁咖啡师要做的只是从配方试题中毕业,然后迅速上岗。
图源|微博
回顾咖啡商业文明,咖啡滴滴香浓,被当作文明和优雅的象征。而在推崇可持续发展商业文明上的今天,连锁咖啡店的商业光辉却要建立在咖啡师的个体暗影之上?
最终,留下绝望的定义:连锁咖啡行业,萃取的不只是咖啡,还有咖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