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一怒之下向顾客泼的咖啡粉,将Manner带到了舆论中心。
6月17日,上海两家Manner咖啡门店店员在同一天均与顾客发生争执,一家门店的男店员与顾客发生肢体冲突,另一家门店的女店员则将咖啡粉泼向顾客。
Manner员工和顾客问题的爆发,折射出Manner快速扩张背后的管理问题。
截至目前,Manner咖啡门店数已经达到1295家,母公司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显示,其参保人数为1225人,被质疑参保人数低于实际员工人数。
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Manne员工的反映称,店铺人手不足,很多门店仅配备一名员工。员工吃饭、上厕所需要立个牌子告知顾客。
同时,搜狐财经盘点发现,与星巴克、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所使用的全自动化咖啡机不同,Manner咖啡选择的是半自动化咖啡机。
半自动化咖啡机,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而奈何Manner不额外配置人员。
快速扩张的Manner,正在面临行业掀起的价格战。搜狐财经搜索发现,Manner作为精品咖啡店,其客单价低至22元,自带杯再减5块。
“从投资回报的层面来看,低价模式使得Manner必须寻求运营成本的削减以维持盈利能力。”连锁咖啡品牌运营负责人coco表示。“一个咖啡师合理8小时做咖啡80-100杯,已经很饱和,平均6分钟/杯,可以保持服务和品质在线;Manner常规人力一个人做150-200杯。
Manner咖啡多名一线城市门店员工向搜狐财经表示,咖啡师工资并不高,月薪为5-7k。且有员工透露到,迟到一次扣一千,想休长假就降职级并扣工资。
业内人士质疑,Manner的运营模式,正在让咖啡师沦为工具人。
Manner爆发员工顾客冲突,网友称“多招几个人吧”
“你投诉啊!”Manner咖啡师对顾客怒吼后,将咖啡粉直接泼向顾客面部。
近日,三段监控视频在网络上热传。
视频显示,6月17日,Manner“威海路716号门店”,因顾客要求Manner店员提前制作自己的饮品,表示“快迟到了”,店员回复“帮您退单”,后协调无果后引发冲突。女店员将一杯咖啡粉泼向对方,致使女顾客面部被粉状物糊满。
不久前的5月22日,Manner咖啡上海海梦一方店内,男店员和一名黑衣男子发生争执。黑衣男子走进制作区域,与店员发生肢体冲突。
三起Manner门店冲突事件,迅速将Manner送上热搜。
有网友在留言中提到,“致歉顺序错了,第一点应该是安抚疏通受委屈的工作人员,第二是优化门店人员配置设施,不要过分压榨员工。”
也有网友反馈“感觉很多店都是一个人盯,除了做咖啡应该还得打扫、盘库,有时候到店里看见店员在忙别的,我都出去溜一圈再回来点单,多招几个人吧。”
6月24日,上海市静安区人社局执法大队对MannerCoffee进行了实地调查。Manner表示不存在未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保以及克扣加班费的情况。执法大队已要求其尽快提交书面材料,正在作进一步核查中。
“店里只有一名咖啡师,上厕所只能立牌子”
正如网友反馈的现象,高速扩张的Manner门店中,存在1名店员看店的情况。
搜狐财经近日走访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的1家Manner门店、3家瑞幸门店、2星巴克门店及一家grid咖啡发现,星巴克的咖啡店普遍面积更大,两家星巴克咖啡店分别坐了25人和31人,Manner、grid和一家瑞幸咖啡为中岛店,其他两家瑞幸门店面积均小于星巴克,客人普遍在5人之内。
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Manne员工的反映称,店铺人手不足,很多门店仅配备一名员工。
在界面新闻的采访中,Manner咖啡师透露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门店,公司只会派出一个人打理。
晓晨以前是上海地区Manner咖啡的兼职员工,他在任职期间曾在不同的门店工作过。
晓晨谈到,“在Manner工作压力很大,经常一个店里就只配备一名全职咖啡师,有时候会有一名兼职员工在高峰时段提供支持。”
令晓晨印象很深刻是,有一次他刚准备下班,一下子就来了三十多个订单,外卖的、堂食的都有。
“咖啡师一边做,一边还要兼顾堂食顾客点单,根本忙不过来。”于是晓尘自愿申请加班一个小时帮忙出餐、打包、收外场。
晓晨作为兼职人员,每天工作时长3小时。
但对于他来说,一忙起来三个小时不停歇的情况时常发生。
在他看来,全职咖啡师的压力往往更大。
晓晨工作过的几个Manner店里,咖啡师只能轮流吃饭、上厕所,有的店里只有一个人,那就只能立个牌子告知顾客。
在Manner兼职过的宁宁和泼顾客咖啡的女店员一样,遇到过顾客以迟到为由而催单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她会建议顾客点外卖或者退单。但有些顾客不愿意,直接要求插队。无奈下,她只能跟其他顾客协商。
采用半自动化咖啡机,员工吐槽“肱二头肌都要练出来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Manner咖啡将自己定位为精品咖啡,选择的是半自动化咖啡机。
薛二毛是一家精品咖啡店的老板,今年是他开业的第五年。
二毛提到,半自动化机器,要求咖啡师手动完成压粉、萃取咖啡液以及拉花等精细步骤。这些手动的操作流程限制了Manner咖啡的出杯速度。
为了可以更直观地展现两者差异,薛二毛制作了一份对比图。
可以看出,同样做一杯咖啡,Manner的半自动化咖啡机要比自动化咖啡机多出好几道步骤来。
coco表示,星巴克标准是一杯在45秒,两个人配合是30秒/杯,Manner的半自动至少1分钟一杯,而且因为每个人的动作很多,并不算单一的重复劳动,更容易疲劳。
在Manner工作的多名员工表示,“压粉”这一步骤十分考验人的体力。
“我身高172,体重120斤。每次压粉扳动手柄时,都得用很大力气,更别说瘦一点的人了。”曾在Manner兼职过的晓玥提到。
同样在Manner兼职的晓晨戏称到,自己的肱二头肌都要练出来了,有时候忙完,装咖啡渣的湿垃圾都拎不动。
coco提到,精品咖啡店都使用半自动化机器,这也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但是奈何Manner不额外配置人员。
“Manner使用半自动机器的开始,就是表明要走精品定位的路线了,但现在Manner属于是陷入了既要又要了,又要低价,又要高品质。”coco说道。
门店数量破千家,价格战成本承压
快速扩张的Manner,正在面临行业掀起的价格战。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目前,Manner咖啡门店数已经达到1295家。而在2021年年底,
Manner咖啡还不足300家。
在coco看来,近两年,咖啡行业遭遇供需失衡的严峻挑战,整体市场陷入价格战。在此情境下,Manner咖啡原本拥有的部分非忠诚客户群,面临着更多元化的咖啡消费选择,包括其他精品咖啡店和大量低价连锁咖啡品牌。
“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单店订单下滑的趋势,即便不直接参与价格战,Manner的营收压力也难以避免。”coco提到。
搜狐财经搜索发现,Manner作为精品咖啡店,其客单价低至22元,自带杯再减5块。
“从投资回报的层面来看,低价模式使得Manner必须寻求运营成本的削减以维持盈利能力。”coco表示,这可能涉及物料成本的控制,如调整咖啡豆或牛奶的选择;人力资源的优化,如减少早班人员配置;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如减少损耗、缩短培训周期、调整营销支出等。
搜狐财经搜索工商信息,Manner母公司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显示,其参保人数为1225人,平均一家店不足1个参保员工。
Manner创始人韩玉龙曾在接受专访时说,“我们不想要机械化,不想抹杀掉每一个咖啡师的个性”。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一个咖啡师合理8小时做咖啡80-100杯,已经很饱和,平均6分钟/杯,可以保持服务和品质在线;Manner常规人力一个人做150-200杯,用人工控制成本的方式,和星巴克的下滑路线特别一致,都是从丢掉服务开始。”coco提到。
“有数DataVision”曾在2023年做过数据对比,Manner以单店500单的日单量超过瑞幸的400单和星巴克的330-375单。但人工成本的支出比例却低于15%-16%的瑞幸和18%-20%的星巴克,仅为12.5%。
晓晨认为很多去咖啡店兼职的人是出于对咖啡的喜欢,但Manner这样做,消耗了太多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