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
(2015年3月7日)
张晓明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我完全赞同。
今年的报告关于港澳部分的表述,提到要“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挥香港、澳门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这句话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反映出中央政府始终是把港澳的发展放在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来谋划和布局的;反映出中央政府不仅高度肯定港澳对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而且高度重视港澳未来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还反映出中央重视加强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着力支持港澳提升自身竞争力。这几天张德江委员长在参加政协港澳委员联组会议和人大香港、澳门代表团座谈时,也多次表示希望港澳聚焦发展,借助国家发展大势积极谋划长远发展,强调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靠法治、靠同舟共济”。这些都表明,从中央政府来说,对港澳仍然是高看一眼、厚爱有加的。中央政府支持港澳繁荣发展的积极态度和政策取向没有变,也不会变。
我今天想重点谈谈的问题是,应当怎样看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这也是正确认识香港与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去年“占中”事件的发生,还是近期出现的针对内地居民“个人游”的激进活动,都促使我们不仅要从政治层面而且要从经济层面深入思考香港与国家主体也就是内地的关系问题。把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问题看清楚、想明白了,才能更好地把握香港发展的大方向大战略,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借力而为,从而提升香港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像《红楼梦》里所描述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想谈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看清”或“三个最”。
第一个应该看清的是,香港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有内地作为靠山。
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李嘉诚先生10天前刚讲出来的。他在公司业绩报告会上面对记者关于限制“个人游”等问题的提问时,回应说:“香港是一个好地方,因本港最大的‘着数’就是有内地作为靠山。”我想,李先生作为一位阅历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商界翘楚,不应该有人怀疑他的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实在话。“靠山”这个词很通俗,把它放在形容两地经济关系的特定语境里,可以至少演绎出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内地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强大依托。香港地域狭小,自然资源稀缺,从百多年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靠的是什么?有人会说,靠的是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制度,靠的是优良的法治环境,靠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靠的是广泛的国际联系,等等。这些点得都没有错。香港是一个国际性城市,赚的是全世界的钱。但是,除了这些因素,客观理性地分析,对香港经济繁荣发展起根本性支撑作用的是内地因素,内地庞大的实体经济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
从下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2014年香港与内地货物贸易总额达39660亿港元,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50.3%,其中香港出口和转口内地货物总额达19790亿港元,占香港整体货物出口总额的53.9%。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截至2013年,内地在香港直接投资存量达33416亿港元,占香港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31.9%。2014年内地在香港上市企业共有87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0%,占香港股市全部集资额的74%。香港还是国际旅游中心之一。2014年,内地访港旅客达4725万人次,占全部访港旅客的77.7%,为香港带来数以千亿港元的经济收益。香港的服务业占到GDP的93%,如果没有内地蓬勃发展的生产制造业和广阔的市场作为根基,香港的服务业怎么可能枝繁叶茂、花开不败?
所以,讲香港最大的优势是有祖国内地作为“靠山”,讲的是一个事实。也无怪乎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在谈到新加坡与香港的情况比较时曾笑称:羡慕香港紧靠中国内地的地理位置,时刻都想新加坡和香港能调换位置。
第二个应当看清的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是与内地加强合作。
这是我上个月在中联办新春酒会上致辞时讲的。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基本判断,就是香港与内地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必然选择。香港经济发展战略说一千、道一万,都应当把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摆在优先位置。
第二,当前香港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突破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还是在内地。近年来经常有朋友向我谈到当前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认为香港经济发展缓慢,与以前和周边地区比都不如;二是外部需求疲弱,欧美的生意难做了,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需求也起伏不定;三是要素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商铺成本、资金成本都在上升;四是产业结构单一,金融、贸易物流、旅游和工商专业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占比过高,创新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的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五是创业很难。换一句话说,当前香港经济发展遇到了仅靠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这里我给大家讲讲深圳大疆公司的故事。大疆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第一个了不起,是这家不起眼的企业竟能生产无人机,而且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顶尖无人机飞行平台制造商;第二个了不起,是这家企业的老总竟是一个3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而且是靠自力更生、白手创业起家。后来我还知道,这家企业的老总名字叫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由于大疆公司成长极快,尚未上市,金融界人士估计其市值将超过1000亿。我在想,大疆公司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年轻人创业成功的故事,它也是一个对香港经济发展方向、对香港年轻人发展出路具有启示意义的故事。
第三个应该看清的是,香港将会在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长期发挥最特殊的补益作用。
这是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一个重要信息。这句话讲的是香港对于内地经济的反作用力。这里的反作用力与作用力虽然不是一个等量级,但胜在有其特殊性。可以预见,即使深圳、广州以及更多的内地城市将来的经济总量会赶超香港,但香港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对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作用,仍将是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取代的。这首先是因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将长期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差异性将长期存在。二是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地位是长期形成的,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仍在起作用。三是香港在营商环境方面仍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法治成熟、经济高度自由开放、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体系稳健、专业服务发达、政府廉洁高效、社会管理先进、低税制等。四是国际化程度高,跨国公司总部云集,国际商业网络发达,语言交流上也有优势。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自信自强。香港的优势仍然很多,软实力不小,这是内地城市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总之,香港同胞只要找准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好,特别是与内地结合好,就一定能够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
总之,我今天讲的中心意思是,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要看到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香港的经济与内地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复如此。这是其一。还要看到香港经济之于内地,不是单一的依赖关系,而是有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作用,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有互补性。香港不仅在过去能够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今后仍然可以发挥特殊作用。这是其二。更要看清,香港要在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经济竞争中不甘落后,在巩固原有地位的同时增创新优势,必须“北望神州”,顺应大势,善借东风。当全世界都看好中国,都期待搭乘中国这趟快车,都在热情地加强与中国在有关领域的交流合作的时候,香港没有理由变成旁观者或落伍者。
以上看法和考虑不是很成熟,有讲得不对或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