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在教育和法规上实施“零容忍”。贪污一毛钱ICAC(廉政公署)都可以抓人、地铁上扔一张碎纸片也会被告、乱过马路会被罚款。但内地人并不了解香港情况,地铁事件起于误会。
香港人累积的不安情绪在不断酝酿发酵,在D&G事件中开始爆发。D&G事件本身与内地人无关,但当年轻人聚在一起开始出现集体行为,将挑战和矛盾焦点转移到内地游客,这很不健康。再加上此后孔教授的言论火上加油,内地和香港都出现很多过火的网络言论。
就地铁事件而言,香港人对内地游客的言行还是非常克制的。当事人事后ken也说,幸好他当时没爆粗口。言外之意是,如果爆了粗口,又不知会解读成如何了。不过把视频之前的起因完整看过之后,责任还是在内地游客言行不当。但是由于只有半截视频,事件在内地就成为另外一种解读。内地人来过香港的,没来过香港的,都情绪化地给香港贴标签,认为香港人歧视内地人,民族主义者更称他们是殖民地心态,很简单的事情,结果成为两地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孕妇事件爆发原因:政策失误
自从2001年终审法院判决(注:庄丰源案香港终审法院裁定在港出生内地婴儿可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和自由行开始后,“双非”婴儿越来越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香港生育率很低,如果没有移民和内地孩子,香港的生育率是下降的,所以在增加人口方面有帮助。
从长远来讲,“双非”婴儿有利于缓解香港人口老化问题。究其原因,是政府政策失误所致,港府在长远目标与短期政策上面没有很好协调,最近几年在医疗资源上又没什么投入,造成床位非常紧张,香港市民不满是很正常的。
香港地方小、福利资源有限,医院变成了生意,不考虑本地需要。然而政府没有增加本地资源,包括医疗、教育和福利资源。非但没增加,政府在过去几年还不断“杀校”(关闭学校),没有计划新生代来港可能会带来的负担。
症结:最终还是资源问题
表面上是文化和价值问题,但最终还是资源问题。本地孕妇现有资源都照顾不到,还要订配额给内地孕妇吗?香港楼房连本地中产都买不起,房屋资源有限,又不像买数码相机可以从日本输入。
香港资源有限,应首先处理父母一方是香港居民到港生产的问题。至于父母双方都不是香港居民的“双非”婴儿,数目并不少,现在看来数目还相当大,香港照顾不了,也没有理由去照顾。对此政府应该深入探讨如何处理,现在讨论的方法包括是否需要修改基本法,或在此之前提请人大释法,以及短期是否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处理,政府有职责跟进并找到治标也治本的理想方法。
自由行加强了沟通,但增加沟通与利用这个便利来使用资源是两回事。在不安情绪下,政府没有相应措施更加深了不安。内地经济开放后,香港人欢迎内地游客,回归前几年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感也越来越高,但最近几年又在下降,正是这种不安的感觉产生了抵触情绪,将自己和内地人分开和对立起来,地铁吵架便是一例。
两地往来密切,已经到了超过香港社会承受的地步,所以香港也有人提出要对“自由行”等有所限制。毕竟,香港只是弹丸之地,700万人口,但是每年要接待两三千万内地人,而且数量还在增加,从香港的资源上来看,也难以承受。去看看铜锣湾、海洋公园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