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子产品开发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ProductandProcessDevelopment,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消费电子产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产品开发迭代本质、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轻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
由于现有的过程方法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综合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先进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基于迭代开发方法的、多学科综合的开发过程——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IterativeProcess,MIIP)。在这里:
“多学科”是指MIIP能够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开发活动;
“集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MIIP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集成了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二是MIIP在过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统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种过程方法的先进思想和经典实践;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开发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多学科集成迭代特征,并为之建立合适的过程;
2.研究迭代过程在多学科交叉并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将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4.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注:一般研究内容3-6个,每个研究内容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四、关键技术研究
[注:关键技术研究是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术]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IIP)以软件工程领域的RUP和敏捷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展到系统工程领域,同时吸收了并行工程与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过程特征
2.如何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合适的过程
3.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开发过程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软件开发的迭代过程是否同样适用于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学科的产品组件的开发
5.在多学科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迭代
6.各个学科如何在迭代之间进行协同
7.各个学科在独立并行和同步协调之间如何进行权衡
8.在实践中,产品开发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到迭代过程的转变
[注:关键问题3个以上,并建议每个问题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五、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了解业界成熟的过程理论、经典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建立充实的理论基础。
2.过程资产分析:分析Z公司(一个大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过程资产库中的现有过程定义文档,并将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3.项目历史数据分析:分析Z公司项目历史数据,特别是项目计划、监控、度量结果和技术类工作产品,了解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
4.人员访谈:访谈Z公司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过程改进人员,了解现有过程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人们的期望。
5.过程定义:在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特征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
7.过程试点:在Z公司选择一个现有项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过程定义。
8.试点总结: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Z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1.基于复用定义软件总线架构
2.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拟包括以下子过程:
a)需求与组件池的匹配过程
b)派生组件的开发过程
c)需求的验证过程
d)快速服务交付过程
e)组件反馈维护过程
3.借鉴CMMI和PSP来建立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进行评估
[注:如果是开发系统,则可画个系统结构图,并说明开发语言、工具、框架等]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自Z公司的过程改进费用,Z公司有一支专职的过程改进队伍,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过程资产和项目历史数据,过程的试点项目已经选定,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核心思想已经开始在该项目中应用。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资源已基本具备,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开展。
六、计划进度
2019.10开题
2019.12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
2019.03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中个人能力成熟程度
2019.04选择2-3个专业服务项目进行推广试点
2019.06对试点专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
2019.07撰写学术论文
2019.08部门内部推广
2019.10学位论文定稿和答辩准备
参考文献
[2]熊光楞,徐文胜,张和明,范文慧。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
[3]傅立丰,张耀宗,刘长红。并行工程的发展及应用。机械加工与自动化,2019(9)
[4]R.Winner,J.PenneU,H.Bertrand,M.Slusarczuk.TheRoleofConcurrentEngineeringiWeaponsSystemAcquisition.IDAReportR-338,InstituteforDefenseAnalyses,1988
[5]朱焕立,刘玉宾。并行工程的产生、应用及研究现状。中州大学学报,2019(4)
[6]万立,郑霞,刘清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实现研究。计算机辅助工程,2019(6)
[7]InternationalCounciloSystemsEngineering.SystemsEngineeringHandbook,Versio2a.INCOSE,2019
[9]InternationalCounciloSystemsEngineering.GuidetotheSystemsEngineeringBodyofKnowledge.
[10]AlexanderKossiakoff,WilliamN.Sweet.SystemsEngineeringPrinciplesandPractice.Wiley-Interscience,2019
[11]SystemsThinkingandSystemsEngineering.
[12]WattsS.Humphrey.Managingthesoftwareprocess.Addison-Wesley,1989
[13]WintoRoyce.ManagingtheDevelopmentofLargeSoftwareSystems.ProceedingsofIEEEWestcon,1970
[14]FrederichP.BrooksJr..TheMythicalMan-Month.AddisoWesleyLongman,1995
[15]RogerS.Pressman.SoftwareEngineering:APractitioner’sApproach,FifthEdition.McGraw-HillCompanies,Inc.,2019
[16]SteveMcConnell.RapidDevelopment:TamingWildSoftwareSchedules.MicosoftPress,1996
[17]WalkerRoyce.SoftwareProjectManagement:AUnifiedFramework.AddisoWesleyLongman,1998
[18]BarryW.Boehm.ASpiralModelofSoftwareDevelopmentandEnhancement.IEEEcomputer,1988(5):61~72
[19]CraigLarman.Agile&IterativeDevelopment:AManager’sGuide.PearsoEducation,Inc.,2019
[20]BarryW.Boehm.Anchoringthesoftwareprocess.IEEEcomputer,1996(7):73~82
[21]PhilippeKruchten.TheRationalUnifiedProcess:A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Addison-Wesley,2019
[22]IvarJacobson,GradyBooch,JamesRumbaugh.TheUnifiedSoftwareDevelopmentProcess.AddisoWesleyLongman,Inc.,1999
[关键词]
课程衔接;培养目标;实践技能
课题组对河南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以下问题: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互不衔接。河南省中职学校的电子专业建立比较早,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但很少考虑学生升学的问题;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建立较晚,在课程建设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大多套用普通高校的标准,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情况,因而造成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自独立,没有层次,互不衔接。2.中、高职课程标准设置不统一,不规范。目前河南省大多数中高职学校的课程标准虽然有所区别,但没有衔接,缺乏一个主线,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不同的学校相同层次的相同课程设置的课程标准不同,同一所学校不同层次的相同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没层次,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足够精力去制订出每个单一课程的课程标准。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课题组多次对行业企业、兄弟学校进行调研,组织课改论坛、课改讨论会、教师外出进修、校企互动等。2013年底课题组编制了学校中高职电子专业课程衔接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方案,之后每学期都提出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重点、进度安排等文件,规范课程体系建设,及时将理论研究向课题实践转化,初步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衔接体系。
(二)团队建设
课题组成立了由企业代表、职教学者和课程专家共同组成的衔接课程团队。企业代表能够根据行业的变化,以及技术改进的深入,为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提供针对性的、有价值的建议。课程专家、教师会把课程中的理论层次分明,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为衔接课程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二、课题研究成果综述
(一)深入剖析,确定层次化的中高职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题组根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内在要求,根据电子行业就业岗位的需求、中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逐步找出河南省电子专业中高职教育的特点及教学规律,制订出的层次化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如下。中职: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产、技术和服务第一线从事电子产品、电子设备的生产、装配、调试、维修和销售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运行、设计与产品开发,掌握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及通信网络工程设计、安装与调试等应用技术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统一化的课程标准
(三)构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本研究对目前中、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整体优化,构建增强职业竞争力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五个模块化课程内容。各个模块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考证有效衔接,避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出现的现象。
(四)推行规范化的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过程实施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又能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最终把学生获得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作为教学效果的一项评价。电子专业中、高职院校应要求学生参加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分段衔接,保证职业能力的对接。同时,制定出完善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它主要包括课程考核、技能取证、竞赛成绩、企业评价等多方面。课程考核的评价成绩由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成绩转变为与阶段性评价成绩相结合,项目考核占30%,试卷考核占30%,平时成绩占40%。企业评价主要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由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人员进行,综合打出实习期间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介绍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个流行的概念。由于云计算的特点,它使当今的企业在互联网上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服务。同时,由于大量的云服务提供商建立云集市,它已经改变了现有的商业模式。由于在云计算环境下有很多云服务提供商,云用户在云沃尔玛面临着快速找到合适的云服务供应商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对如何能够帮助用户在云环境中快速找到合适的服务进行探索。
2.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云技术资源,以提高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的效率,因此,在先进的云技术时代,构建以云为基础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以提供一个基于云的交易平台,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可以缓解客户端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的制约。它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并为客户提供通过云交易的便利。生产商、物流中心和客户之间的交易精度可以通过云平台快速提供。
3.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当前供应链的学术研究,并将结果进行汇总如下。
1)Ellram(艾拉姆):
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商到用户物料计划和控制的集成方法。所有成员的利益是核心任务。此外,材料的流动过程往往是在一个网络结构。
2)Cooper(库伯):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是供应链管理的所有供应链成员从原材料供应到货物的交付等等,这并不局限于单一企业。该循环中的所有成员也将被视为一个实体,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活动被视为决策层。
3)Carter(卡特)和Ferrin(费林):
4)Amelia(阿米莉亚)和Smeltzer(斯梅尔策):
5)Schonsleben(斯库勒本):
供应链管理是将原材料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管理活动,并将最终产品交付给客户的管理活动。
3.3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首先源于沃尔玛及其供应商华纳兰伯特,SAP的Manugistics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的标杆管理合作伙伴。他们建立了零售业供应链在九月1995工作组,并开发出一种方法来解决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零售供应链的问题。协同销售预测和补货开始在防腐漱口水产品,和新的模型被称为协同预测与补货(C-FR)。
4.研究方法
4.1案例研究说明
案例研究公司成立于1976。这是一个在全球领先公司设计制造服务(DMS)行业,并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本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四大服务领域:信息产品、通讯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
公司自1976成立以来,以多年的成功合作与世界一流的客户和世界一流的管理经验,案例研究公司拥有最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加工能力,并能从设计上提供完整的服务。凭借其灵活的制造服务和全球产品物流的优势,它可为大型、中型和多样化的客户提供定制的品牌.
该案例研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和制造服务公司。另外,本公司主要从事其产品、通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因此,案例研究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供应链和需求链系统。供应链系统分为2类,外包和商业化。外包供应商遵循的案例研究公司的工程图,提供模块,主板,系统产品和服务。商业上可用的供应商提供一般规格的产品。在需求链系统中,营销模式是由业务部门自主开发的,与国外的券商合作。
4.2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电子制造业为例,运用供应链管理的两种模式,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建立供应链集成服务云标准模型和在未来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标准建立的模型与传统企业商业行为的模型。为了减少硬件和软件的冗余,本研究采用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以建立客户服务云和商品制造供应云。此外,商品制造供应云作为商品和零部件的生产、采购、运输、制造一个B2B供应链平台,和退货。
4.3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开发
4.4系统实施
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为客户下单后,订单的生产状态可以实时监控,可追溯关键生产部件的配置文件,并可确认订单的发货日期。另一方面,通过基于云的服务平台的供应链整合,可以使整个供应链流程管理更精简,易于控制。完成工作项目后,实施工作的实施和进展情况的监测。提出的基于云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是一套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平台,可以充分应用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为了帮助供应商方便对装运期和交货期的监控,在系统中还增加了工作项目的完成进度监控功能。
5.研究结果与性能分析
5.1访谈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此外,一点利克特量表的问卷来让用户选择满意的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一个问题。满意程度的五个选项是“强烈同意”,“同意”,“未决定”,“不同意”,“强烈反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0份,采用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对公司满意度分析。
5.2平台满意度统计分析
根据满意度访谈问卷,采用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案例研究公司设置了明确的供应链交易记录流程,可以利用交易记录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有助于制造业快速获取制造业零部件或产品信息。因此,它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次调查的分析结果可以增加操作的便利性,p少用户端的交易限制,提高厂商和供应商的意愿。
6.结论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市场化,作为学术概念,自从熊彼特教授提出以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研究,这其中英国的freeman教授、美国的nelson教授、Hippel教授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在世界范围内对具有广泛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创新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对来说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者主要有:李京文院士(2012)、许庆瑞院士(2010)、傅家骥教授(2001)、周寄中(2011)、陈劲(2012)、雷家(2005)、吴贵生(2010)、柳卸林(2010)、王春法(2008)等。
我国也自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研究体系,这其中包括技术经济、工程经济、软科学、科学学等,目前情况下又有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等。目前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的在于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
创新研究学科体系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比较如表1所示。上述从四个层面五个维度对创新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论述主要集中在具体研究方面的区分。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可以认为四个层面既然都是研究科技、创新问题,一定具有联系,这就涉及到创新学科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更宏观的方面来看,四个层面之间的区分是什么,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逻辑体系,这就是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问题。从以上四个层面相互联系交叉比较明显,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四者研究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总体来说就是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包括这些内容的研究开发、实施运行、效果评价,以及在这个过程发生的人的因素的考虑,例如激励、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以上四个主要层面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原因,从这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出发,能够大致理出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1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学科基础,这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笔者主要学科基础,可能还有其他的学科,其中哲学主要解决科学的认识问题,如何判断科学本身能够反映出现实世界,这其中牵涉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同认识问题,前者主要的代表如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后者主要的代表包括洛克、贝克莱、休谟等,这是哲学基础解决的问题。经济学解决学科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方法问题,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历史学主要给予学科应用中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判断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科技史、人文历史,特别是经济史的研究;心理学主要给予学科研究的人的行为解释的支撑作用。当然这只是主要的考虑方面,创新研究作为综合交叉学科应该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我国目前创新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二)基于社会学研究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研究
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数量来看,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创新研究较多。学科交叉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现象,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学科交叉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复杂特征决定了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只用一门学问能够完成,因此需要多种学科的交叉。社会学理论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就是明显的例子,其中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的较多。其他用到的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应用)、符号互动理论(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在创新扩散中应用)等。在所有这些理论中,基于网络理论的应用最多,社会越来越体现出网络化的特征,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网络理论中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规则网络、小世界、随机网络、自相似网络等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验证,因此各主体进行创新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前所处的网络以及在社会网络中存在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这是创新研究中网络理论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在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设计的研究内容较多
结论
第一,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的程度,因此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时期更为迫切。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李京文、许庆瑞等院士,也做出了有价值的成果,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年轻的研究者沿着老一辈开创的道路进行前进,在目前的整个经济态势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M].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英]弗里曼.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M].曾国屏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美]希普尔.民主化创新:用户创新如何提升公司的创新效率[M].陈劲,朱朝晖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5.李京文.李京文文集:技术经济研究卷[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傅家骥,仝允桓.工业技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9.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雷家,程源,杨湘玉.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吴贵生.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2.柳卸林.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M].科学出版社,2010
13.王春法.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9
15.[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2002
16.[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17.[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6日
一、引言
金融营销也可以视为一种服务营销,在提供金融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服务。由于金融产品的差异性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想要在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胜出,就需要更优质完备的服务。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带来了高速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和服务营销相比,我国金融业市场营销体系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大多数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营销还停留在推销阶段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和创造客户需求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金融营销的涵义特征、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良方案,金融营销和金融网络营销的主要策略,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文献综述
在阅读了两本关于金融营销的书和专业期刊后,大致了解了金融营销的涵义特征,发展过程,目前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引用王芳华、彭娟所著《金融营销》中金融营销的涵义:依据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市场营销的阐述,金融营销应该是指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各金融机构采取整体营销的行为,通过交换、创造和销售满足人们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值,建立、维护和发展各方面的关系,以实现各方利益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三、金融营销特征
1、注重整体营销。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在顾客购买金融产品之前,顾客首先了解的是金融机构,所以只有在顾客认可乐金融机构时才会购买金融产品,所以金融营销强调整体营销。
2、注重品牌营销。金融产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同一种类的金融产品差异性不大,因此顾客往往不是被产品的功能吸引,而是哪种产品具有更好的品牌。
3、营销渠道短而且直接。与一般产品相比,金融机构大多为直销,虽然现在也有银信合作、证银合作、证信合作等形式,但是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金融机构本身设立的营业网点,以及机构内部的营销人员。
4、直面营销。金融机构通过直销网点的工作人员与顾客面对面接触,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员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从通过他们直接传递给顾客,顾客的反馈也直接传给他们。所以,一线员工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在这其他行业是比较不常见的。
5、全员营销。金融机构的大部分员工都与顾客有直接接触,了解顾客的需求,都可以推销新产品。其中,对顾客影响大的有投资顾问、客户经理等职务,因为他们既拥有专业知识又可以很好地传达给顾客,让顾客清楚自己要买的产品的收益,有专家效应。
6、宏观环境比较严格。受到法律、货币信贷政策、金融业务制度以及金融监管的管制。
7、营销对象身份双重化。某一客户既可以是资金与产品的买方,也可以是资金的卖方。
8、金融产品互相联动。一般企业产品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而金融产品的关键因素是所能提供的配套服务。
四、西方金融营销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萌芽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市场营销与金融业没什么关系,直到1958年全美银行联合会议上,才第一次提到市场营销在银行业务中的运用。
3、成熟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个人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等几个因素的作用,金融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很多金融机构不只是进行产品创新,还要进行营销时的服务创新。九十年代以来,银行业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间业务和非银行机构的飞速发展,使得银行不得不进行金融创新。
五、我国金融营销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金融业为国家垄断行业,金融机构的自主性很低,金融机构更多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执行者而存在,几乎没有什么金融营销的空间。
1979年到1992年,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业迅速复苏和发展,形成了形成一个以专业银行为主体,中央银行为核心,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
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局面,金融营销从此快速发展,金融业尤其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银行市场被国有四大银行垄断格局被打破。
2001年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和券商纷纷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而且外资银行可在中国加入WTO两年之内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可以享受国民待遇,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由于外资金融机构有先进的国际金融交易经验、先进的管理模式、优质的服务等优势,使得金融营销大战越发激烈。
六、金融营销的主要策略
2、新产品开发策略。设法增多产品功能。具体可采取仿效法、组合法和创新法等不同方法。在这方面也应该借鉴国外银行成功经验。为满足客户的新的需求和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应注重产品的组合开发,以及服务的更新。
4、品牌经理营销策略。如何在保持金融机构整体形象、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或者说在一个总品牌形象下,塑造品牌的各自特色,形成各自品牌的忠实消费群体,为金融机构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和生存空间,避免出现一个金融机构的品牌族群互相矛盾及冲突的尴尬局面。
七、金融网络营销策略
1、网络金融营销产品策略。各金融机构通过网络经销的产品主要分为几类:(1)基础网上产品,主要是借助网络进行公共信息,财经类信息和提供投资咨询等服务,也是与传统金融产品不同之处,网上营销更加有效率;(2)新兴网上产品,主要是B2B、B2C等电子产品,即向顾客提供一个平台,可以同时了解多家金融机构账户的交易情况;(3)附属网上产品,指金融机构开发的信息技术产品中不仅满足自己需要,还可以为他人服务的产品,如身份验证、帮助小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出售软件、企业门户网站等。
2、网络金融营销定价策略。(1)提供免费服务;(2)提供折扣或优惠服务;(3)捆绑式价格策略。
3、网络金融营销渠道策略。主要包括渠道覆盖面的渠道支持。网络营销渠道策略有:(1)短型/长型网络渠道策略;(2)专营型/兼营型网络渠道策略;(3)推拉型网络渠道策略。
八、我国金融营销现状和问题
2、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可以称得上品牌的优质产品较少,导致众多金融机构模仿,金融产品数量庞杂,容易出现恶性竞争。
3、市场营销中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还是没有广泛树立。把营销看成推销的员工和管理层仍然占多数,而且金融机构并不注重整体营销,把营销归于营销部门的任务。
4、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在金融机构中任职比例小。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大多招聘金融、经济、会计类的应聘者。市场营销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5、由于我国存贷款利率非市场化和大量的免费服务,价格在金融营销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7、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越来越规范和灵活,但是还是很多金融机构处于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时常会出现欺诈和损害社会利益的不法金融机构。
九、我国金融营销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金融营销中,银行业占了很大比重,在还保险证券等业务不是很发达的时候,银行在金融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作用,就算是现在,金融业资产比重最大的也还是银行业。所以,在这里以银行业为例进行阐述。
1、转变金融营销观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追求顾客满意最大化。积极引入CI战略,重视客户的意见反馈,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实现银行的利润最大化。
2、营销方式更加的多样化、综合化、人性化、形成差异。实施营销组合策略。开展促销活动,注重关系营销,采用客户满意度指标、客户服务中心等先进的方式。
3、应用新技术,科技进步支撑了银行营销的发展。主动采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使营销更加的灵活多变,营销受众面更加广阔。
4、进一步完善营销组织。应该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部开展营销。逐步成立以产品、地域、市场为基础的银行营销组织框架。
5、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提高自身竞争力。制定合理的价格,需要考虑金融产品的性质,产品的周期,产品的总成本和分销渠道等方面,而且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
6、引进专业的营销人员。给予营销部门足够的权力,并且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适当通过提成等方式激励营销人员。
十、我国金融营销发展趋势
1、转变营销观念,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这要求金融机构进行充分的客户调查,比如客户风险评估,了解客户的承担风险能力和追求多大的收益,以此为标准进行合理的产品购买建议。并且在客户完成购买后,要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客户满意程度和对产品的改进意见。
2、选择细分市场,注重服务创新。每一个金融机构力量都是有限的,就算是国有银行也是如此,所以挑选好目标客户群体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自己企业的金融产品是否能够最大化地转化为利益。因为金融产品的差异性比较小,所以通过产品开发来取得差异性是高成本的,而且就算是能够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也会被同行业的机构效仿,又会带来很高的竞争压力。所以,从服务入手谋求差异性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在员工培训中,不只是强调员工的技能,还要让员工的服务更加贴心和人性化,这样的策略才会维系好客户的忠诚度。
5、金融企业招聘主流为复合性人才。由于金融业与营销和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企业内部的员工需要跟上时代的需求,一专多能,金融知识过关的前提下要掌握营销和互联网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汽车工业作为江西省的支柱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雄厚的基础。根据收回的95份调查表统计,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不含江铃股份公司所属零部件厂),工业增加值8.3亿元,实现利润2.8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从业人员24000人,人均销售收入达15.42万元,人均工业增加值达3.46万元,人均利润1.17万元。工业增加值占销售收入22.43%,利润占销售收入7.57%,税收占销售收入的7.03%。当年江西省汽车行业的销售收入为140亿元,零部件销售收入占整个行业的26.43%。
*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共有九家,其中江铃集团所属企业有五家,南昌地区企业四家。他们分别是江铃汽车公司车厢内饰件厂、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新电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江西福昌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泰丰轮胎(江西)有限公司、江西长力汽车弹簧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销售收入最高的是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达3.4亿元,上缴税收最高的是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2942万元、利润最高的是江西新电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达3100万元。九家企业销售收入为216067万元,占全省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的58.40%。
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以上企业共五家,萍乡两家,宜春一家,景德镇一家,江铃集团一家,五家企业销售收入为32796万元,占全省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的8.86%。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5000万元企业共有35家。
根据*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88.2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94.98亿元,实现利润148.44亿元、上缴税金106.29亿元。人均销售收入24.167万元,人均工业增加值达7.53万元,人均利润达2.25万元。工业增加值占销售收入的31.17%,利润占销售收入的9.35%,税占销售收入的6.69%。
从以上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看,江西汽车零部件企业只有税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省汽车零部件的销售收入只占全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的2.33%。
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几个值得注意的案例:
1、抚州减震器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资产不足百万元濒临破产的小集体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成为拥有总资产为5597万元的股份制企业,十几年来,其产品主要是摩托车减震器,由于近几年来摩托车产品利润空间较小,而且货款回笼难度较大。企业本想转产生产汽车减震器,后经过市场调研,找准市场空隙,发挥自己企业的长处,走符合专业化、社会化、规模生产的行业规律之路,专门生产减震器的连杆为上海汇众公司的减震器配套,进入了我们国家高档轿车的二级配套体系,在这同时,该企业直接供货给德国萨克斯公司,成为我省第一家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的企业。
2、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在积极开发市场的同时参与了主机厂新产品的开发,如为奇瑞开发新车型的变速箱。这一点值得我们各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借鉴,不能依赖主机厂拿来产品,自己只从工艺角度去开发新产品。江齿在市场竞争中不局限于给单个主机厂的配套局面,进入了国内采购体系。
3、有些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利用社会存量走低成本扩张之路,不搞本企业的小而全、大而全,而是依靠自身的优势,把产业链做长,走符合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行业规律之路。比如江齿公司把变速箱的毛坯、零件粗加工分散给赣州13家企业,使自己的企业上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给地方许多企业带来了生机。
4、南昌市的泰丰轮胎(江西)有限公司是台湾独资的一个企业,产品65%外销;南昌辉门密封件系统有限公司是美国FEDERALMOGUL公司占83%的中外合资企业。这两个企业其共同点是开发在外、制造在内、市场在外。这类企业能不断从外方得到新技术,并具有品牌优势,企业得以稳定的运营。辉门公司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外的品牌,不仅开拓了国外的市场(30%外销)而且为上海通用、二汽引进发动机产品配套。
以上案例在某一方面的做法,现在取得了成效,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汽车产业链的范围及深度不断扩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现在的认识水平上,那么企业以后难免被淘汰出局。因此,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跟踪并适应科技的发展和汽车产业链的变化,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势态。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省汽车零部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没有抓住整车厂引进国外产品国产化的迫切需求,错过了与主机厂同步发展的大好时机,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国际和国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即使是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也不例外。
2、缺乏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只有少数企业具有对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的改进设计能力。
3、多数小型企业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质量保证能力弱、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盈利能力差,发展前景堪忧。
4、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程度低,省内没有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零部件企业。特别需指出的是,有一些地区在企业改制时不仅没有走符合行业规律的纵横兼并与集中发展的路,反而背道而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特点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轿车工业的起步和发展,我国整车企业与跨国汽车集团的合资,引进技术生产轿车的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得到了发展。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成本、节能、环保和安全。今后其发展特点综述如下:
2、汽车零部件国际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步伐越来越快。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列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部在中国办厂,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骨干企业,比如福特与江铃的合作带来了世界汽车零部件大公司李尔、伟世通与江铃的合作。
3、零部件在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零部件企业纷纷从所属整车集团中脱离出来,成为向整个行业提供零部件的独立的供应商。现行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四章第十四条明确指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要在结构调整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将内部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单位逐步调整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4、随着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零部件企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供应商逐步减少,配套主机厂增加。零部件企业要有与当前产业链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能力。
5、产品向高附加值与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汽车零部件产业中高技术产品所占的份额将增加,而且以微电子产品和新材料为其技术发展重点。跨国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在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上目前处于主导地位。
(二)、根据我省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我们可仔细分析一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适应整车厂提出全球采购后的形势以及从配套关系看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
1、合资整车企业提高了零部件准入的门槛。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要想进入配套体系,必须具有已被证实的以下条件:
①具有与新车型同步开发零部件的能力;
②所配套的零部件要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优势,并有与跨国整车企业合作的经验;
③企业应有完整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④供应商应具备模块式供应能力,配套供应与服务要有良好的信誉度。
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干预行为不再起作用。
2、形成了一级供应商网络。
随着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汽车集团的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骨干主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市场占用率明显提高。汽车跨国公司的强力扩张、高强度投资,使围绕主机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得以快速发展。如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瓦利奥等公司在中国整合和组建了零部件生产基地,形成了一级供应商网络。
3、二层次以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网络正在形成。
在长期为汽车整车的配套供应中,还形成了一级零部件供应商配套的二、三级等多层次分工高度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企业群,这些企业能够精于某类产品,有利企业高效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一些小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有些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如浙江万向集团。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跨国汽车公司、国资企业、民营企业都投资进入汽车产业,使得我国一些地区的汽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出现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雏形,在这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域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周期更短。是高效率的汽车产业链的组织形态,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三、发展思路及建议
我省汽车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是一个快速发展期,之后随着江铃与昌河的相继上市,同时扩大与外资的合作,引进了新的整车产品,标志着江西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提升我省汽车零部件的竞争力,较快地实现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
1、引进品牌、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资金,使企业进入国际采购体系。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一位副总裁在题为《中国汽车如何在强手林立的国际市场取胜》的报告中指出:“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产品及质量,而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销售和品牌。”品牌的引进,技术、资金自然跟踪而来。在这里我们特别提出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应刻不容缓地为实现此目标而努力,使之成为国际采购体系的供应商。
2、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产业。
3、拆除资本流动障碍,合理地整合有效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多年来,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效资源的分散。唯有通过资本的流动、有效资源的重新整合,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如我省的锻造、有色铸造、冲压及某些同类汽车零部件产品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以及无形资产联合重组,创出自己的品牌做强做大。
4、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必须尽快地在产品技术、生产管理、制造装备、质量管理等领域走出粗放式管理阶段,消除产品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生产管理脏、乱、差,质量保证能力弱的现象,杜绝资源、效率等一切浪费采取精益生产方式,走集约管理之路,从盈利能力差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企业。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围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最近两年较多。郭艳艳(2008)运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定位的建议。刘宛晨,段泽宇(2008)认为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小型合作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一定的支持下能够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熊玉军(2008)提出我国村镇银行应明确自身定位,重点营销自己的目标客户群;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深入农村群众,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大胆创新信贷决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机制。章芳芳(2008)、伍昆(2008)、阮勇(2009)、张笑尘(2009)、程昆,吴倩(2009)等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2008)提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农户、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目标客户。陈玉娟,孙利荣,吴伟中(2009)提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问题。
三、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营销策略是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手段,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具体运用的营销技巧。李树彬(2002)针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现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汪腾(2006).黎玲英(2008)进一步阐述了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方面。
(一)、农村金融产品策略
王波(2007)简要介绍了网上银行等金融电子产品的发展、特点以及风险控制程序,对扬州市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环境特征、市场营销机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弊端。根据网上银行的产品特点,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建立新的市场营销综合管理模型,制定出新的市场营销方案,并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其中的流程改造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简要介绍了实施营销方案的配套措施。王艳晖(2009)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网上支付业务7PS策略组合及具体实施方法。强调运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组合,以可盈利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网上支付的经营目标。
(二)、品牌策略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2001)认为通过发现和评价品牌市场机会,实施品牌目标市场营销,开展品牌营销组合策略,执行和控制品牌营销计划等才能建立起中国农业银行自身特色。李和平,马恩利,黄新涸(2002)认为农村信用社应该策划、打造、经营好小额信贷品牌,要加强宣传策划、营销和服务。涂印平(2003).骆颖(2008)提出塑造中国农业银行品牌问题。王德平(2005)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形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提高小额农贷品牌认识,强化小额农贷品牌优势,拓展小额农贷服务功能,加大小额农贷品牌营销,强化小额农贷风险管理,加大小额农贷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效应。
(三)、分梢梁道策略
崔健(2002)认为发展功能完善、手段多样的“金融超市”已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更新经营理念、拓展业务空间的必然。这就需要引进“自助式”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自由、舒适的服务;发展“在线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理财服务;提供“套餐配送”服务,使客户真正体会实惠的服务感受;创建“仓储式”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采取“网络式”经营方式,消除区域、条块分割固有的掣肘。王瑞华(2005)从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的迅猛变革着手,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有形网点形状,提出通过对传统营业网点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现有网点功能进行全面整合、对现有网点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米加快分销渠道的变革。
(四)、促梢策略
四、农村金融市场客户关系研究
寮婕(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客户资源状况,提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积极稳妥地培植新生客户;建立客户征信体系;优质客户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科学的客户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公祥旭(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条件和基本构架,剖析了目前实行客户经理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的具体措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2006)分析了客户战略的含义、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战略的目标、原则、途径以及配套措施。赛婕,孙大旺(2006)、郑承枝,傅智勇(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客户营销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客户营销的建议。刘海(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机遇及职能定位,提出了补缺者营销战略。其服务营销管理的策略包括:以客户为展服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五、农村金融市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研究
林昌华,吴肇光(2007)根据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顾客差距的产生,以及如何弥合。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需要逐渐培养服务营销管理的理念,领会顾客差距的原理和本质,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通过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顾客关系,使组织实现差别化,增加对客户的附加值。把战略思考和管理决策的重心放在服务上,从影响顾客差距的内在因素入手,利用服务设计的准确传递实现金融组织之间的差别化,增加顾客的附加价值,从而维系与顾客的牢固关系,才能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7.03.012
引言
在酒店创新的过程和绩效研究中,消费者被视为一个整体,忽视了消费者个体对酒店服务创新的感知。现实中,每一位消费者都会对酒店提供的服务创新形成独特认知,进而影响其后续的态度和行为。对酒店而言,了解个体消费者感知更是提高其服务创新成功率的根本保证,因此,本文致力于探索酒店服务创新会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住宿服务产品价值的感知、以及其品牌态度可能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为弥合Calantone等所指出的“企业对产品创新的判断与消费者对产品创新的主观感知之间存在明显差异”[17]提供了有效建议。
1文献回顾
1.1消费者对创新的感知
早在20世纪80年代,Kotler就指出新产品开发时市场测试的重要性,Rogers最早提出感知创新(perceivednewness)是由个体所决定的[23]。进一步的研究是从两个视角开展的,一是对产品创新属性的感知研究,二是对产品创新程度的感知研究。
创新属性分析的是新产品在某一方面的特性,Rogers在创新扩散模型中分析了可感知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试用性、可观测性的作用[23]。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分析了新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24]。在服务创新领域,Ordanini等分析了服务创新的独特性、有用性、复杂性和相对优势,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属性的特定组合对顾客采用服务创新产生的影响[25]。
1.2消费者感知创新性的测量和影响
就创新属性测量而言,已有研究形成了应用较为广泛的量表,其所影响的结果变量是创新采用(innovationadoption);就消费者感知创新性的测量而言,已有研究分歧较大。一部分学者将其视为单维变量,主张用几个测项测量整体创新程度感知[29];也有学者将其视为多维变量,例如常亚平等将感知产品创新的维度划分为外观创新、操作创新和功能创新[30],不同学者出于研究需要,对维度的划分并不一致。感知服务创新研究中,Zolfagharian和Paswan(指出这一概念是多维度的,开发了包括内部设施、管理、外部设施、员工、核心服务、技术和响应能力共7个维度的量表[28]。
1.3消费者创新性
1.4研究述评
2顾客感知酒店服务创新的维度构成
2.1酒店服务创新的实地调研
2.1.1服务创新的操作性定义
Churchill指出,通过必要的文献回顾过程,研究者可以明确界定所要测量的概念,之后完成测项的生成和提纯步骤[41]。顾客感知到的创新被定义为与现有产品或服务存在或多或少差异的产品或服务[42]。依据上述定义,判定某一项目是否属于创新的标准是:在酒店之间的横向比较中,不同于其他酒店的服务,例如如家酒店为抵御雾霾推出的安装有空气净化器的“净馨房”;在单一品牌的纵向比较中(2012―2014)所推出的新服务,例如格林豪泰酒店于2014年新推出“格林闪退”服务。
2.1.2基于归纳法的资料收集过程
与“自上而下”的演绎式量表开发建立在文献整合基础上不同,笔者研究目标“顾客感知酒店服务创新”的具体内容和内部结构无法从现有研究中提取,因而需要借助定性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式量表开发模式[43]。使用这种方法时,研究者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构念内容的描述,广泛地征求符合这些内容描述的例子,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分类,发展出初步的量表[44]。
Jorgensen指出,参与观察法特别适合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45],因而在调研中以入住酒店的形式使用该方法,站在普通顾客的立场,对可能存在的服务创新项目进行调研和体验;我们采取了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以便获得多重视角[45]。调研对象方面,选取了如家酒店、7天酒店、汉庭酒店、锦江之星酒店、速8酒店等13个品牌。由于酒店服务不断推陈出新,此后,课题组通过二手资料的收集,持续跟进这些品牌的创新活动,并补充了价位相当的非连锁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主题型酒店共3大类8个品牌的酒店服务创新实地调研。合并不同品牌酒店的相同项目后,得到189条经济型酒店的服务创新的描述。
2.1.3测项的筛选和编制
2.2数据收集
抽样调查通过付费给专业的信息采集服务商百度开放云完成,共收回问卷1004份,因设置筛选性问题,较为高效地取得符合要求的被试411个,其中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92.9%。调研所获常旅客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与一般人口统计存在一定差异,经统计,样本中男性占65.2%,女性占34.8%;年龄方面,24岁及以下占17.3%,25~34岁占62.0%,35~44岁占17.8%,45~54岁占2.6%,55岁及以上占0.3%;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占8.9%,大专占27.2%,本科占61.8%,研究生占11.0%;职业方面,企事业单位员工占65.2%,学生占13.1%,自由职业占12.0%,退休占0.5%,未明确提供者占9.2%;收入水平方面,3500元及以下占18.8%,3501~8000元占50.3%,8001元及以上占12.6%,无收入及不便作答者占18.3%。
按照Tabachnick和Fidell的建议[48],如果样本量足够,可以将样本随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部分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Excel中的随机函数功能,我们将382份问卷统计结果随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84份,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测项与样本比例达到1:8这一标准;第二部分包括208份,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项与样本比例高于1:10这一标准。
2.3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为避免同一个体填写问卷时可能造成同源方差问题,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49]对数据进行检验,未旋转时析出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4.13%,小于50%的判定标准,表明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进一步分析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得到KMO值为0.824,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给出的显著性是0.000,小于0.05,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4验证性因子分析
3顾客感知酒店服务创新性的影响
3.1假设提出
质量价值是顾客对比实际感知质量与原有期望后得到的感知效用。创新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是变化,因此顾客的实际感知与其预期会存在差别。同时,经济型酒店开展服务创新的目的是提升其品牌竞争力,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使变化了的服务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即按照企业目标,由服务创新带来的顾客实际感知与预期的差别应该是积极的,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情感价值是指产品引致的消费者的感觉或情感状态产生的效用。Pham等指出当消费者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时,情感通常容易被激发[52];设计创新研究中,Radford和Bloch、Crilly等都发现消费者对新的视觉刺激有较高的情感回应[53-54]。这种情感上的回应可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状态,当他们从酒店服务创新中得到实质性好处时,情感状态产生的效用是积极的,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顾客感知酒店服务创新(a服务流程创新、b服务设施创新、c参与制度创新、d服务内容创新)正向影响其品牌态度
H6:顾客感知价值(a价格价值、b质量价值、c情感价值、d社会价值)正向影响其品牌态度
H7:消费者创新性正向调节顾客感知酒店服务创新与感知价值之间关系
H8:消费者创新性正向调节顾客感知酒店服务创新与品牌态度之间关系
3.2变量测量和数据收集
3.3数据分析
3.3.1信度和效度检验
3.3.2假设检验
采用AMOS20.0软件对设定模型进行估计,计算拟合指数、路径系数和t值。设置部分误差变量为共变关系后,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值为2.202,NFI=0.916,CFI=0.952,RMSEA=0.056,结合其他适配度指标,研究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本研究提出的假设验证情况如图1所示。
总的来说,酒店服务创新的消费者感知正向其影响感知价值,但各个维度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分析如下:就价格价值而言,消费者对4种创新类型的感知都产生积极作用,服务流程创新的影响最大,服务设施创新的影响在最低限度上得到支持,H1a,H1b,H1c和H1d通过检验。就质量价值而言,服务内容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服务流程创新的影响在最低限度上得到支持,支持H2a和H2d,拒绝H2b和H2c。就情感价值而言,服务流程创新的影响最大,服务内容创新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支持H3a,H3b和H3c,拒绝H3d。就社会价值而言,服务内容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参与制度创新的影响在最低限度得到支持,支持H4c和H4d,拒绝H4a和H4b。如果不考虑感知价值的作用,单独测算自变量与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各维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和显著性为:SPI=0.199***,SFI=0.049,PPI=0.323***,SCI=0.152*,支持H5a,H5c和H5d,拒绝假设H5b。由于感知价值各维度与品牌态度的关系得到验证(支持H6a,H6b,H6c和H6d),所以符合自变量影响因变量(品牌态度)、自变量影响中介变量(感知价值)的标准,感知价值中介了感知服务创新和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各个维度的中介作用存在差异。
使用分层回归检验消费者创新性的调节作用。构建回归方程时,先将自变量纳入第一层回归方程,第二层回归方程增加调节变量作为自变量,第三层回归方程增加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作为自变量,如果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且判定系数R2有明显变化,证明调节作用生效[60]。将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所有变量带入回归方程,最大方差膨胀因子值检验说明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在可接受范围内。具有显著性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H7和H8得到部分验证。
3.3.3讨论
4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扩展到整个服务行业的创新研究,Ettlie和Rosenthal验证了服务创新的新颖性与创新成功之间的积极关系[65],Stock进一步指出,与有形产品创新程度与消费者评价呈倒U型关系不同,服务产品创新程度的提升会持续提高消费者满意度[66],本研究从满足消费者价值需求的视角,更深入详细地阐明了感知服务创新性如何发挥作用,为服务创新评价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性论证。
第三,研究分析了消M者创新性的调节作用,使研究对变量间关系的解释更为精细。例如,相比于创新性较低的消费者,创新性较高的个体能够从服务流程创新中获得更高的感知价值,品牌态度也会变得更为积极;就感知酒店服务创新对情感价值的影响而言,消费者创新性越高,影响作用越大。也需要注意到,在顾客感知酒店服务创新与感知价值各个维度及品牌态度的关系中,消费者创新性的调节作用并不是稳定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结论符合最适区别理论所指出的,对于具有不同特质的消费者而言,创新所提供的区别效用是因情况而异的[68]。
4.2实践启示
4.3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未来研究加以完善。首先,顾客感知服务创新是一个新情境,我们对该情境下的顾客预期并不了解,最适差异理论指出顾客对创新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68],因此,需要今后对创新引发消费者感知价值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解析。其次,在调研对象的选取方面,因经费所限,仅就经济型酒店展开了服务创新调研,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他等级酒店的情况,提高模型的普适性。最后,本研究初步分析了消费者创新性的影响,未来还有必要继续探索消费者属性产生调节作用的内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本领域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henWJ.Innovationinhotelservice:CultureandPersonal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11,30(1):64-72.
[2]Orfila-SintesF,Crespí-CladeraR,Martínez-RosE.Innovationactivityinthehotelindustry:EvidencefromBalearicIslands[J].TourismManagement,2005,26(6):851-865.
[3]GourvilleJT.Eagersellers,stonybuyers:Understandingthepsychologyofnew-productadop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6):99-106.
[4]VilaM,EnzC,CostaG.InnovativepracticesintheSpanishhotelindustry[J].CornellHospitalityQuarterly,2012,53(1):75-85.
[5]NievesJ,QuintanaA,OsorioJ.Knowledge-basedresourcesandinnovationinthehotel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14,38(1):65-73.
[6]Orfila-SintesF,MattssonJ.Innovationbehaviorinthehotelindustry[J].Omega-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09,37(2):380-394.
[7]NievesJ,Segarra-CiprésM.Managementinnovationinthehotel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2015,46(1):51-58.
[8]Martínez-RosE,Orfila-SintesF.Trainingplans,manager’scharacteristicsandinnovationintheaccommodation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12,31(3):686-694.
[9]HuMLM,HorngJS,SunYHC.Hospitalityteams:Knowledgesharingandserviceinnovationperformance[J].TourismManagement,2009,30:41-50.
[10]XuChunxiao,ZouJian.Studyontheimpactofhotelemployees’knowledge-sharingonserviceinnovation[J].TourismTribune,2010,25(11):66-72.[许春晓,邹剑.酒店员工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1):66-72.]
[11]TangJianxiong,ShiJuan,FernsBH.Studyontheinfluencetohotelcontinuousinnovationabilitybyorganizationallearning[J].TourismTribune,2012,27(8):36-44.[唐健雄,施娟,FernsBH.组织学习对饭店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36-44.]
[12]XieLishan,GuanXinhua,Mercier-SuissaC.Theeffectof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alfactorsonemployeeinnovativebehavioroftravelserviceprovider[J].TourismTribune,2015,30(2):79-89.[谢礼珊,关新华,Mercier-SuissaC.个体与组织情景因素对旅游服务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30(2):79-89.]
[13]NicolauJL,Santa-MaríaMJ.Theeffectofinnovationonhotelmarketvalue[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13,32(1):71-79.
[14]MattssonJ,Orfila-SintesF.Hotelinnovationanditseffectonbusiness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14,16(4):388-398.
[15]OrdaniniA,ParasuramanA.Serviceinnovationviewedthroughaservice-dominantlogiclens:Aconceptualframeworkandempiricalanalysis[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11,14(1):3-23.
[16]CampoS,DíazAM,YagüeMJ.Hotelinnovationandperformanceintimesofcrisi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2014,26(8):1292-1311.
[17]CalantoneRJ,ChanK,CuiAS.Decomposingproductinnovativenessanditseffectsonnewproductsucces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6,23(5):408-421.
[18]HjalagerAM.Areviewofinnovationresearchin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10,31(1):1-12.
[19]GrissemannU,PlankA,Brunner-SperdinA.Enhancingbusinessperformanceofhotels:Theroleofinnovationandcustomer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13,33:347-356.
[20]VictorinoL,VermaR,PlaschkaG,etal.Serviceinnovationandcustomerchoicesinthehospitalityindustry[J].ManagingServiceQuality,2005,15(6):555-576.
[21]XuHong,LYUXingyang,QinDazhi.AcomparativestudyonserviceinnovationofChinesebudgethotels[J].TourismScience,2013,27(2):41-51.[徐虹,涡搜螅秦达郅.国内经济型酒店服务创新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13,27(2):41-51.]
[22]HallCM,WilliamsAM.TourismandInnovation[M].London:Routledge,2008:34-36.
[23]RogersEM.DiffusionofInnovations[M].NewYork:TheFreePress,1983:11-12;210-240;22;241-247.
[24]DavisFD.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J].MISQuarterly,1989,13(3):319-340.
[25]OrdaniniA,ParasuramanA,RuberaG.Whentherecipeismoreimportantthantheingredients:A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ofserviceinnovationconfigurations[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14,17(2):134-149.
[26]GarciaR,CalantoneR.Acriticallookattechnologicalinnovationtypologyandinnovativenessterminology:A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2,19(2):110-132.
[27]ChenShu,LiuWei,WangZhengbin.Aliteraturereviewofconsumerperceivedinnovativenessandprospects[J].ForeignEconomics&Management,2014,36(10):3-12.[姝,刘伟,王正斌.消费者感知创新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0):3-12.]
[28]ZolfagharianM,PaswanA.Doconsumersdiscerninnovationsinserviceelements?[J].JournalofServiceMarketing,2008,22(5):338-352.
[29]GoodeMR,DahlDW,MoreauCP.Innovationaesthetics:Therelationshipbetweencategorycues,categorizationcertainty,andnewnessperception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3,30(2):192-208.
[30]ChangYaping,ZhuDonghong,LiRonghua.Theimpactofperceivedproductinnovationonimpulsepurchase[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2012,33(3):18-26.[常亚平,朱东红,李荣华.感知产品创新对冲动购买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3):18-26.]
[31]O’CassA,CarisonJ.Ane-retailingassessmentofperceivedwebsite-serviceinnovativeness:Implicationsforwebsitequalityevaluations,trust,loyaltyandwordofmouth[J].AustralasianMarketingJournal,2012,20(1):28-36.
[32]FuFQ,ElliottMT.Themoderatingeffectofperceivedproductinnovativenessandproductknowledgeonnewproductadoption:Anintegratedmodel[J].JournalofMarketingTheoryandPractice,2013,21(3):257-272.
[33]ZhuDonhong,ChangYaping.Researchontheinfluenceofagingbrandproductinnovationonconsumers’purchaseintention[J].SoftScience,2012,26(1):142-144.[朱东红,常亚平.老化品牌产品创新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2,26(1):142-144.]
[34]ZolfagharianM,PaswanA.Perceivedserviceinnovativeness,consumertraitinnovativenessandpatronageintention[J].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09,16(2):155-162.
[35]ZolfagharianM,PaswanA.Consumerperceptionsofserviceinnovativenessandpersonalcontrol[J].ServicesMarketingQuarterly,2009,31(1):89-105.
[36]MidgleyDF,DowlingGR.Innovativeness:Theconceptanditsmeasurement[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78,4(4):229-242.
[37]ImS,MasonCH,HoustonMB.Doesinnateconsumerinnovativenessrelatetonewproduct/serviceadoptionbehavior?Theinterveningroleofsociallearningviavicariousinnovativeness[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7,35(1):63-75.
[38]GoldsmithRE,HofackeCF.MeasuringConsumerInnovativeness[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1,19(3):209-221.
[39]JinNP,LineND,MerkebuJ.Examiningtheimpactofconsumerinnovativenessandinnovativerestaurantimageinupscalerestaurants[J].CornellHospitalityQuarterly,2016,57(3):268-281.
[40]BagozziRP.TheSelf-regulationofattitudes,intentions,andbehavior[J].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1995,55(2):178-204.
[41]ChurchillGA.Aparadigmfordevelopingbettermeasuresofmarketingconstructs[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79,16(1):64-73.
[42]SethiR,SmithDC,ParkW.Cross-functionalproductdevelopmentteam,creativity,andtheinnovativenessofnewconsumerproducts[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01,38(1):73-89.
[43]HinkinTR.Abrieftutorialonthedevelopmentofmeasuresforuseinsurveyquestionnaires[J].OrganizationalResearchMethods,1998,1(1):104-121.
[44]LiangJian,FanJingli.Measurementoftheoreticalconstructs[A]//ChenXiaoping,XuShuying,FanJingli.EmpiricalMethodsin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Research(the2ndEdition)[C].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8:323-355.[梁建,樊景立.理构念的测量[A]//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3-355.]
[45]JorgensenDL.ParticipantObservation[M].London:SagePublications,1989:3;12.[丹尼L乔金森.参与观察法[M].龙筱红,张小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12.]
[46]BabbleE.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the11thEdition)[M].Wadsworth:CengageLearning,2007:135-136;146-147.[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M].邱泽奇,译.三河市:华夏出版社,2009:135-136;146-147.]
[47]MoreauCP,LehmannDR,MarkmanAB.EntrenchedKnowledgeStructuresandConsumerResponsetoNewProducts[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01,38(1):14-29.
[48]TabachnickBG,FidellLS.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s(the6thEdi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2001:612-614.
[49]PodsakoffPM,OrganD.Self-reportsinorganizationalresearch:Problemsandprospects[J].JournalofManagement,1986,12(4):531-544.
[50]WuMinglong.QuestionnaireStatisticalAnalysisPractice[M].Chongqing:ChongqingUniversityPress,2010:476-483.[敲髀.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76-483.]
[51]SweeneyJC,SoutarGN.Consumerperceivedvalue:Thedevelopmentofamultipleitemscale[J].JournalofRetailing,2001,77(2):203-220.
[52]PhamMT,CohenJB,PracejusJW,etal.Affectmonitoringandtheprimacyoffeelingsinjudgment[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1,28(2):167-188.
[53]RadfordSK,BlochPH.Lingkinginnovationtodesign:Consumerresponsestovisualproductnewnes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1,28(1):208-220.
[54]CrillyN,MoultryJ,ClarksonPJ.Seeingthings:Consumerresponsetothevisualdomaininproductdesign[J].DesignStudies,2004,25(6):547-577.
[55]GoslingSD,KoSJ,MannarelliT,etal.Aroomwithacue:Personalityjudgmentsbasedonofficesandbedroom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3):379-398.
[56]1ThompsonDV,NortonMI.Thesocialutilityoffeaturecreep[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11,48(3):555-565.
[57]LeveyAB,MartinI.Classicalconditioningofhuman“evaluative”responses[J].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1975,13(4):221-226.
[59]HalkiasG,KokkinakiF.Thedegreeofad-brandincongruityandthedistinctionbetweenschema-drivenandstimulus-drivenattitudes[J].JournalofAdvertising,2014,43(4),397-409.
[60]WenZhonglin,HouJietai,ZhangLei.Acomparisonofmoderatorandmediatorandtheirapplications[J].ActaPsychologicaSinica,2005,37(2):268-274.[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61]CadwalladerS,JarvisCB,BitnerMJ,etal.Frontlineemployeemotivationtoparticipateinserviceinnovationimplementation[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10,38(2):219-239.
[62]MeyerRJ,ZhaoSH,HanJK.Biasesinvaluationvs.usageofinnovativeproductfeatures[J].MarketingScience,2008,27(6):1083-1096.
[63]JhangJH,GrantSJ,CampbellMC.Getit?Gotit.Good!Enhancingnewproductacceptancebyfacilitatingresolutionofextremeincongruity[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12,49(2):247-259.
[64]PeaMR,Núez-SerranoJA,TurriónJ,etal.Areinnovationsrelevantforconsumersinthehospitalityindustry?AhedonicapproachforCubanhotels[J].TourismManagement,2016,55(1):184-196.
[65]EttlieJE,RosenthalSR.Serviceversusmanufacturinginnovation[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1,28(2):285-299.
[66]StockRM.Howdoesproductprograminnovativenessaffectcustomersatisfaction?Acomparisonofgoodsandservices[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11,39(6):813-827.
[67]SandvikIL,DuhanDF,SandvikK.Innovativenessandprofitability:AnempiricalinvestigationintheNorwegianhotelindustry[J].CornellHospitalityQuarterly,2014,55(2):165-185.
[68]VignolesVL,ChryssochoouX,BreakwellGM.TheDistinctivenessprinciple:Identity,meaning,andtheboundsofculturalrelativity[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2000,4(4):337-354.
[69]ReindersMJ,DabholkarPA,FrambachRT.Consequencesofforcingconsumerstousetechnology-basedself-service[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08,11(2):107-123.
ResearchontheDimensionandInfluenceofConsumerPerceptionofHotelServiceInnovativeness:BasedontheDatafromBudgetHotels
XUHong,LIUYuqing,LIANGJia
(CollegeofTourismandServiceManagement,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
Abstract:InChina,hotelsoperateinanextremelycompetitivesectorcharacterizedbythecontinuousdeclinationofrevenueperavailableroom.Innovationisacriticalelementintoday’shotelindustrythatmustbeabletokeepandattractnewcustomersbysatisfyingtheirincreasinglycomplicateddemands.Researchershavegivenaconsiderableamountofattentiontothedevelopmentprocessesandtheconsequencesofhotelserviceperformanceandinnovation;however,innovativeness,thoughitisanattributeofservicesthatisperceptiblebyconsumers,remainsundeveloped.
Consumerperceptionoftheinnovativenessofthehotelservicesisthekeyfactorinfluencingconsumerbehavior.Onthisbasis,thisresearchaimstoimprovetheefficacyofhotelserviceinnovation.Itisespeciallyimportanttoidentifythedimensionsofperceivedinnovativenessandtostudyitssubsequenteffects.Basedonfieldanddeskresearch,wehavecollectedserviceinnovativenessitemsinbudgethotelsandthendevelopedascaleforthemeasurementofperceivedinnovativeness.Revolvingaroundthefourdimensionsofconsumerperceptionofserviceinnovativeness,thispaperprimarilytriestofindouttheeffectofperceivedinnovativenessontheperceivedvalueandbrandattitudeofconsumers,andthenanalyzesthemoderatingroleofcustomerinnovativeness.
First,inordertogetmultipleperspectives,asurveyteamwasestablishedtoaccomplishfieldanddeskresearch.Participantobservationisthebestwaytoexperiencenewservicedevelopmentsinhotels.Weinvestigated21budgethotelswithdifferentbrandsandobtained189innovativenessitemsaftermergingsameitemsofthesehotels.Second,similaritemsweremergedbefore65itemswithsignificantdistinctionareacquired.Third,wedeleteditemsjudgedinappropriateforscaledevelopment,includingimperceptibleitemsanduniqueitemsthatcouldonlybefoundinonehotel.Furthermore,weusethreepreteststoremoveitemscustomerswerenotabletoassessinnovativeness.Atlast,aquestionnairewith23itemswasusedforformal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