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优课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部片区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间是否存在差异?
2.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室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现状如何?环境建设是否是影响信息化教学实践水平的主要因素?
3.各种课室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不同地区和学科间是否存在差异?
4.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后续应如何推进?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与研究数据采集
(一)调研对象的选取
2014-2016年度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优课,”的“部优”课例[2]共39762节,来自全国各地,涵盖了不同学殷、不同学科及不同版本的国家统编教材,由于研究人力所限,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主要选取2014-2016年度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人教版(2001版)语文、数学、英语的部优课例为样本数据进行采样并分析。鉴于2015年“部优”课例中人教版(2001版)小学、初中数学、英语的大量课例采用的教学版本转为人教2011版,因此,本研究曾选了2015年小学、初中人教版(2011版)的语文、数学、英语部优课例。经过筛选并排除播放异常造成无法观测视频的数据,研究共收录4526课的“部优”课例。
(二)调研指标的确立
依据研究目标,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3]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标准(试行)》[4]本研究首先确立了调研的维度和指标(图表略)。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由两位以上的研究者对每一个调研样本独立分析并进行一致性检查,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之后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本研究中,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对我国地域进行东中西部划分的11:8:12的标准,即:东部片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片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片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5]。
三、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水平差异分析
表2(图表略)列出了“部优”获得课例数量在不同地区、学段及学科的分布数据,总体来看,首届活动获“部优”数量为895节,第二届活动为3631节,数量增长迅速,其中初中学段和数学及英语学科增长速度较快。
(一)不同地域的差异分析
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发现连续两届活动,广东、安徽、重庆、天津、浙江5省获“部优”课例数量都在全国前八位,而西部片区中的贵州、青海、西藏、广西、山西、云南、四川和东部地区的海南省等8个省份在各科教学中都较弱,连续2届都盘踞在尾部。
(二)不同学段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学科的差异分布
表2反映出语文学科“部优”课例数量最多,英语最少,但英语的增长速度最快,其中西部片区的数学和英语学科、中部片区的数学学科增长速度均超过12倍,速度可谓惊人。表5(图表略)列出了东中西部片区不同学科的差异,进一步检测表明2014年度,东部与西部语文、数学出现显著差异(语文P=0.012,数学P=0.003),中部与西部数学出现显著差异(P=0.002),但2016年度,西部与东部和中部各个学科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2016年,西部片区中重庆市在三学科的教育水平急速增长,除小学英语,重庆其它学段的语数英均进人全国前三;新疆的中学数学、陕西和宁夏的小学段英语一跃进人全国前八,其他地区虽未能在相应学段的学科进人全国前八,但都有了显著变化,比如宁夏、内蒙古、陕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甘肃等省的数学或英语获“部优”数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从全国情况来看,天津、重庆和安徽省在语文学科表现突出,湖北、天津和重庆在数学学科表现突出,北京、安徽和江西在英语学科表现突出。
(四)小结
综上,近年,我们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水平显著提升,初中学段比小学学段提升更快,语文学科基础较好,但数学和英语学科发展速度比语文学科更快,东部片区和中部片区比西部片区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水平高,但中部片区和西部片区发展速度比东部片区快,中部片区有赶超东部片区的趋势。两届活动中,表现尤其突出的省(市)有广东、浙江、天津、安徽和重庆,三学科发展态势均衡且水平较高,部分省市在某一特定学科表现比较突出。同时应该看到,部份省份各科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仍需大力扶持,如:贵州、青海、西藏、广西、山西、云南、四川和海南。
四、各地中小学课室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一)课室数字化教学设施配置
“部优”课例中课室数字化教学设施主要包括三类:1为多媒体教室(共950例),教室配置有大屏幕投影,2为交互式教室(共3458例),教室内配置有交互式一体机或电子自板,3为网络教室(共118例),教室内配置有一人一机(含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表6(图表略)列出了东中西部片区的课室数字化教学设施配置的差异程度,表6可以看出,2014年,东部、中部和西部课室配置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到了2016年,三个片区的课室配置均值相差无几,东部与中部片区均值完全一致,但东部地区的标准差更大,反映出东部地片区内部各省之间的课室配置呈现的差异更大。具体到网络课室的配置,中部和西部相应案例增加的倍数分别是3.3倍和7.3倍,东部片区的相应案例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3。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届活动中,重庆和广东两地的多媒体教室数量较多,其当地所有获奖案例中多媒体课室所占比例排名在全国同比均位于前八,但“部优”数量同比也都位于前八。
(二)教学支持软件或平台
(三)小结
综上,各地中小学课室数字化教学设施配置主要以多媒体教室和交互式一体机(或电子自板)为主,且交互式一体机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中部片区和西部片区2016年网络课室配置的比例有所增加。就软件支持环境而言,中小学教师对于PowerPoint和多媒体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这一现象在2016年也有了少许改善,出现了更多使用特色平台或资源展开教学的案例。
五、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发展现状
(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二)交互式一体机或电子自板的应用
(三)网络教室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五)小结
六、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优课”活动反映了我国各地中小学各学科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快速发展中,印证了我国近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暴露出我国信息化教学实践发展进程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从“优课”活动成果不难看出:经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各地基础教育课室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有了质的飞跃,绝大多数教室都配置了交互式一体机,极少数教室配置了1:1数字化教学环境,东中西部地区的课室配置已无显著差异,导致东中西部片区教育不均衡的部分影响因素已得到有效解决。并且令人可喜的是,“优课”活动成果已经较好地证明了:东中西部教育质量差距在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逐步深人而缩小。尽管西部地区仍有不少省份存在教育弱势,但崛起的省份和学科也较多,有望通过教育信息化缩小地区教育不均衡,实现我国基础教育高品质均衡。
(二)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同样也不宜忽视“优课”活动暴露出来的问题,具体如下。
2.新型技术与优质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急需拓展
3.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的模式还有待创新
尽管“优课”活动已证明了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均衡,并且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但“优课”活动同时揭示出在广大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存在一大批学校,其教育质量仍然堪忧,等待当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显然不现实,靠传统的支教及轮教也无法满足如此大的需求,要想加快解决我国的教育不均衡问题需要寻求创新模式。
七、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推进建议
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从机制、资源建设、教师培养方式、研究支撑、实践方式等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
(二)强化“优课”视频资源的深度开发,建专题资源库促教师成长
(三)与时俱进研发信息化教学软硬件平台应用专题资源,提升教师应用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本研究反映出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应用面广,但设施及环境应用水平低,加大相应学习资源的研发是当务之急。建议采取“政府评估准人、企业竞争提供、学校选择使用”的资源配置机制,发动社会力量、集群体之力,创新性地开发交互式一体机应用、网络教室教学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教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应用、学科教学平台教学应用、学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等主题的专题学习资源,将其与“优课”超市协同推广,共同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水平提升。
(四)创新教师学习模式,促进地区交流和学科交流,构建良性成长生态圈
(五)尝试利用“优课”课例对欠发达地区展开远程教学实践,创新教育均衡模式
(六)设立专项,改善“优课”平台,引人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优课”数据库,助力教育决策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与教育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大数据是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科学力量以及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教育大数据会驱动教学模式改革、个性化学习真正实现、教育评价体系重构、科学研究范式转型及教育服务更具人性化等。[11]然而,教育大数据的采集是一个难点。“优课”平台上恰好存储了大量的教育数据,但在“优课”征集过程中若能提高数据收集意识,征集平台若能内化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元认知数据采集功能,同时引人智能技术,智能采集“优课”数据库中视频片断内中隐藏的师生互动行为等教育过程数据,必将为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教育大数据的研究提供极大支持。同时,若能与国家教育管理服务公共平台建立连接,获取关于教师、学生、区域教育发展的背景数据,进行更为全面的数据分析,必将有助于促进各地教育评估乃至教育决策。
“部优”获奖案例恰似一个宝库,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法仅对其信息化教学应用进行分析,其他主题的分析还有待更多学者的协同努力。研究人力所致,因学科和教材抽样原因,研究结论可能会存在细节上的偏差,感谢李颖、胡可欣、何敏、文珊惠、吴桃涛、庞晓君、吴楚伟、吴刚等对本研究数据采集及分析过程的辛勤付出。
参考文献:
[1]杜占元.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实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良好开局做出贡献[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2]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支持平台[EB/OL].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EB/OL].
[4]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EB/OL].
[5]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
[7]马可,班轩,等.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8]章亚骏.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16(1).
[9]陈纯模.国际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17(6).
[10]张伟平,王继新.信息化助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模式及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18(1).
[11]杨现民,唐斯斯,等.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TheDevelopingStatusandPropellingSuggestionofICTinChina'sCompulsoryEducation——Basedon"NationalExcellentTeachingVideoClips"
KuangShanyunHuangRunmeiLuYunHeShuang
Abstract:TheICTineducationisgettingimportantinthelearningprocess.WhatisthedevelopingstatusHowcanwepropelitaheadThroughanalyzing4526samplevideoclipsfromthe"nationalexcellentteachingrecords",thisstudydrawconclusiononthedevelopmentstatusoftheICTusageintheclassroom,includingthebalancedICTinfrastructureandunbalancedICTusageineastern,westernandmiddleChina.Intheend,theresearchputforwardaseriesofsuggestionaboutpromotingtheusageofICTinclassroomandbalancedevelopmentofChinesecompulsoryeducation.
Keywords:ChineseCompulsoryEducation;ICTinEducation;Developing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