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程作品汇报展示□报告
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平时作业□其他(可多选)
开课学院
传媒学院
开课
系(教研室)
网络与新媒体
面向专业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课程负责人
陈艳花
审核人
张建雄
先修课程
新闻学理论、数字摄影、数字图像处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后续课程
选用教材
戴元光主编《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参考书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课程资源
课程简介
课程目标
表2-1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知识传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类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等基本知识,了解传播的一般原理,理解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人类传播、社会传播历史、现状、趋势,了解传播媒介、传播技术、传播理论前沿、热点等问题。
课程目标2
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秉承“边学边练,学做合一”应用型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在掌握人类传播本质、传播规律基础上,具备对人类传播活动、传播现象洞察与批判的思辨能力,重视传播策略,掌握一套可行的传播技巧与传播技能;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人类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进行分析研究的基本能力。
课程目标3
素养提升: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识、分析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理性认识传播发展动态与趋势,了解传媒如何影响社会,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具备良好媒介素养及专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传媒人才。
表2-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1:思想素养【H】
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积极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立
德树人。有崇高的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遵从职业道德,有道德底线。
毕业要求2:家国情怀【H】
2.1: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2:具有热爱家乡、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信念。
2.3: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
2.4: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毕业要求4:学科素养【H】
4.1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4.2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具备健全的心理。
4.3具有从事新闻行业的职业精神,能适应社会需求,能动手实践和解决新闻行业实际问题。
毕业要求5:基本技能【H】
5.2了解新闻前沿动态和新闻行业发展规律,掌握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发展规律,能把握新闻传播业发展基本方向。
5.3了解新媒体技术、行业发展动态。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H】
8.1学会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掌握基本礼仪,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8.2掌握沟通与交流理论基础,掌握倾听、交谈、说服、谈判、辩论、演讲等沟通技巧和艺术,能够在团队合作、日常生活、职场、网络环境中有效沟通与交流。
8.3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表3-1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课程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时
1
绪论
1.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课前预习
重点:
1.传播与传播学
2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四大先驱”等基本概念
3.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当代中国传播实践的结合
难点:
1.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和规律
2.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交往理论
讲授法
6
2.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3.传播学研究对象
小组作业
4.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
5.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传播学理论
2
传播·信息·符号
1.传播与信息
个人作业
1.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2.符号的定义
3.从符号分析到话语分析
1.非语言符号
2.符号的基本功能
3.基于语言符号分析的宣传研究
专题研讨
8
2.传播与符号
五大传播类型
1.人内传播
1.人际传播
2.大众传播
1.群体传播
2.组织传播
案例教学
10(含2课时劳动实践)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4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的关系
代表性媒介规范理论
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5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传播媒介定义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2.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3.新媒介发展趋势和现实冲击
1.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2.公共新闻运动
7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3.大众传播与职业特性
4.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5.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全球化与现代传播
1.全球化定义
读书笔记
2.现代传播
3.跨国传播与文化帝国
4.反思性社会
1.依附理论
2.媒体融合与融合文化
讨论交流法
2.依附理论
3.跨国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霸权
4.全球传播理论构架与核心范畴
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批评与借鉴
1.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引进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1.我国传播学研究现状和趋势
2.西方传播学在研究视野上的偏颇和局限
中国传播学理论的建设
2.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传播学理论
3.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借鉴意义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表4-1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考核内容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考核占比
课程
目标1
学习模块1
×50%
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核
2.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四大先驱”等基本概念
3.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和规律
4.信息爆炸、信息匮乏、信息污染、信息侵略的定义
学习模块2
5.符号的定义、符号的分类、符号的功能
6.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定义
学习模块3
7.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
学习模块4
8.报刊的四种理论
9.传播媒介、媒介控制
学习模块5
10.拟态环境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2.意见领袖
13.沉默的螺旋理论
14.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15.大众传播与职业特性
16.跨国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霸权
学习模块6
17.全球传播理论构架与核心范畴
目标2
1.拉斯韦尔“五W”要素
×40%
2.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3.符号与意义
4.本我与客我理论、镜中我理论
5.冲突、情商
6.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
7.组织形象传播、组织危机传播
8.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9.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0.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目标3
×10%
3.现代性与现代传播
4.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引进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模块7
表4-2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目标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60%
平时作业成绩比例20%
课堂参与成绩比例10%
课堂笔记、读书笔记成绩
比例10%
50%
60%
40%
50%=60%*50%+20%*60%+10%*40%+10%*40%
20%
30%
34%=60%*40%+20%*20%+10%*30%+10%*30%
10%
16%=60%*10%+20%*20%+10%*30%+10%*30%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总分100分)
(2)平时作业(40%):根据学生平时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完成情况,掌握课程学以致用情况。
(3)课堂笔记(10%):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梳理、记录、保存状况。
2.期末成绩评定(总分100分)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构成。
总成绩(100%)=平时考核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
本课程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试卷考核项目以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为准。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讨论制定,传媒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