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老师新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万字笔记在这里,直接拿去背!

说到网传,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然而《网传》已经被几乎每个新传考研er们读烂了……

99%的考生都在用《网传》在作答,这时你拿出了李良荣老师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框架和句子,老师突然眼前一亮!

没想到吧,李良荣老师除了《新闻学概论》,还有这样一本学习新媒体的宝藏教材!

这本书在去年刚刚出了第二版,新版补充了很多当下的热点与最新的案例,如去年被N多高校考到的「新型主流媒体」、「数据新闻和可视化表达」、「人工智能」、「视频直播和VR新闻」,书中的很多阐述非常适合写到考研的答卷中!

作为一个深受这本书有益影响的考研上岸人,现在我做了万字笔记,快拿去用吧!

高空俯瞰:全书框架

阅读指南

全书共十八章,脉络并不清晰,初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逻辑混乱,理不清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自然就很难记忆。

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把全书分为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从宏观上论述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功能、作用。

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别阐述了网络与新媒体对用户、对传统媒体以及对新闻业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其中对新闻业的影响是第二版新增的内容,需格外重视。

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五章,是全书的重点。进一步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角度阐述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第四部分:从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阐述互联网的治理问题,然后展望未来,给出网络与新媒体的自身建设方向。

怎么读这本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直接把知识点和要背的内容全告诉你,你可能一时半会吸收不了,让你可以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把教材读透,怎么做呢?

今天我搬出了在备考时总结出的五步法,教会你怎么才是最大化地利用一本教材!

我把它称之为“画——问——比——记——练”大法!

画:边读边画框架,主要记忆每一章和每一小节的标题,这个对拓展你后续的答题思路有很大帮助。

问: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想这个内容会出什么考题,给自己出题目,然后想想怎么用书中的内容来答题。

记:遇到比较新或经典的案例、学者的名言,可以记录下来,后期整理专题时你会发现它们很有用,没事就拿出来背背,答题时会成为你的高分锦囊。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下面以第一章为例,带大家用以上五种方法来学习第一章的内容。

第一步:边读边画框架

第二步:带着问题读

为什么说《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堪称新传考研界的答题之书?从第一章的绪论里就可见一斑。

如果现在给你个题目:新技术对传播革命带来了哪些挑战和影响?

是不是觉得题目好大无从下手?这个题目还可以衍生为“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对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影响?”

遇到这类题目时,你都可以拿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的框架来思考。

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是:

然后谈新技术给当下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以及新传播革命的特征——对应第五节和第三节,eg.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杂糅下的互联网技术具有全球化与个人化的特点(怎么全球化和个人化)再加上第三节内容,新传播革命具有巴拉巴拉的基本特征。

接着,重点来谈挑战和影响,“挑战”——对应第四节,“影响”——对应第二节。记得在表述的过程中多加点案例和名人名言。

第三步:融会贯通

例如,我们在读到web1.0、web2.0、web3.0的时候(P27)会自然地想到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的第一章对web1.0和web2.0的阐述。

以上是从《网传》上摘录过来的内容,与《网新》对比来看,《网新》增添了web3.0的阐述(P31)

聪明的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还不快动手把它们整合到一起看!

第四步:记录可用案例和名言

本书中的部分案例年代久远,不适合答题用,不过可以记录一些经典的案例,学者的名言也是答题得高分的必杀技!

本书第一部分的一些经典案例和学者名言:

第五步:练题

这一步骤对刚开始准备考研的同学可能有点吃力,你也可以在一轮复习结束后,回看这本书的知识点再进行答题输出。

【第一部分的重要考点】:

新媒体的特征、自媒体、意见领袖、web2.0、web3.0、大数据、维基百科、意见自由市场

【真题链接】:

1.论述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伦理。(2021年上海政法学院学硕714)

2.如何看待自媒体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2021年苏州大学专硕334)

3.名词解释:意见领袖(2021年中南大学学硕711、2021年北京印刷学院专硕440)

4.web2.0(2021年江西财经大学专硕334)

新增的都是重点:新增章节考点纵览

相比第一版,第一版更新的地方主要有:

一、新增3章

第7章:网络媒体的新闻制作

第8章:锻造中国新型主流媒体

第18章:中国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

第9章:新增“网络理政”一节

二、全面修改第16章“依法治国”

毫无疑问,这些新增的部分无疑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建议你全部背诵,我已经给大家做好了笔记,直接上干货!

(一)第七章:网络媒体的新闻制作

【阅读指南】

第7章主要介绍了网络媒体的三种报道样式:互动的动态新闻、数据新闻以及网络直播,重点了解这三种形态的含义,一般不会直接考察,可积累一些案例用于论述题的答题中。

【重要考点】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

即时互动;

新闻制作由专业人员垄断的局面被打破;

网络新闻是液态的,不断变动着的,不是一次成型,固定不变的;

借助技术不断进步,例如VR/AR新闻的产生。

网络媒体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规范和行业共同认可的标准,动态新闻的五大要件往往残缺不全或者做得很粗糙;

”标题党”泛滥;

数据新闻的分类:

按数据新闻功能来分,主要有描绘现状、预测未来、探索意义、揭示真相四大功能类别如《新闻中的数据:真的是99%VS1%吗?》揭露美国严重的贫富差距。

【真题链接】

名词解释:数据新闻(2021年西安外国语大学专硕334

名词解释:网络直播(2021年新疆大学专硕440)

(二)第8章:锻造中国新型主流媒体

本章节内容主题为“新型主流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党中央在新闻宣传战线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主流媒体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需格外重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把各小节串联起来。

新型主流媒体是什么?

主流媒体,主要是指以严肃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具有专业理念和文化自觉精神,着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在竞争区域内处于重要地位并占较大市场份额,在社会发展中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媒体。

新型主流媒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党管媒体是前提;面向主流人群,传播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以报道时政新闻为主;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

为什么要锻造新型主流媒体?

锻造中国新型主流媒体是新时代党中央在新闻宣传战线的重要战略部署。

现有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主流媒体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尚不及商业媒体;另一方面,用户对网络媒体的严肃性、可信度与权威性的满意度不乐观,对中国网络媒体环境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此外,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尚未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也缺乏顶层设计。

新舆论格局对主流媒体提出更高要求。主流媒体必须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排头兵,主流媒体应该成为国际舞台上最准确呈现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

怎么锻造新型主流媒体?

基本目标:“四全”

1)全时段-监测社会环境的实时变动,在以秒为单位的竞争中,争取首发权、议程设置权。

2)全方位-涵盖国内外重要领域的重大事件,既有动态追踪,又有深度解读。

3)全媒体-采用最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结合多元传播形态,提升用户新闻体验。

4)全覆盖-覆盖全媒体公众,既有大众传播,又有小众化、个性化的差异化传播。

最低要求:

1)不失真。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是受访网民对网络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最主要期待。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要让公众信任主流媒体。

3)不失品。主流媒体是严肃的媒体,影响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决不炒作,决不媚俗。

4)不失位。主流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的理论、思想、主张,培育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简述新型主流媒体内涵及其特征(2021年武汉大学专硕440)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2021年云南大学专硕440)

(三)第18章:中国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

本章反映了传媒业发展的新生态和新业态,如后真相、网络舆论、视频直播、VR新闻,都是考试常考的重中之重,需格外重视。但本书中对这些知识点的阐述并不深入,建议参考《网络传播概论》和胡师姐的《时事热点手册》进行理论和案例的扩充。

VR新闻:VR让新闻记者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抓取新闻要素,同时也让读者能更真切、自主地体验到现实场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时空的新闻呈现。

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信息采集更深、更广、更快。eg.2014年中央电视台利用GPS定位采集用户位置数据,做出了《据说春运》系列报道,描述了两亿部智能手机持有者迁徙路线所构成的春运宏大图景;美联社使用DigitalGlobe公司提供的高解像率图像来印证南亚海底存在大量非法捕捞容器,完成了揭露非法捕捞产业黑幕的报道。

新闻写作更快更客观,新闻由此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eg.腾讯财经的DreamWritter、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应用机器人写天气和交通报道、美联社的Wordsmith、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南方都市》的“小南”等。

信息推送大显身手:更广、更个性化。eg.“今日头条”采用智能算法技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推送;《纽约时报》的播客《每日》,由机器人将冷冰冰的文字转换成富有情感的语音。

名词解释:后真相(2021年华南理工大学专硕334)

简述后真相与社会化媒体的关系(2021年北邮学硕824)

VR新闻的特征以及对新闻业的影响(2021年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与实务994)

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2021年上海大学专硕334)

视频直播有何新特点(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专硕334)

(四)第9章:互联网与民主政治建设

本章中新增“网络理政”一节,注意缕清“网络理政”和“网络问政”之间的区别和关联,学会阐述互联网对政治建设的影响、现代传媒给政治生活带来的变化。本章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较少,理解为主。

网络问政: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这一概念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了解民意,问“需”于民;汇聚民智,问“计”于民;民主监督,问“察”于民。

网络理政:网络理政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互联网,实现公共事务有效治理、公共利益全民增进的活动与过程。

二者的关系和区别:网络问政是单向的,主体是网民;网络理政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把“网络理政”提高到国家治理的高度,从网络问政到网络理政,是执政理念的有效变革,也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要转变。

简述大众传媒和政治的相互关系。(2021年湖南大学专硕440)

教你把书读薄:其他章节划重点

(一)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

本章主要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中的用户研究讲起,重点记忆第二节“从受众到用户”的内容。在读完本章后,也可回顾一下《网络传播概论》的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本章中的一些概念。

互联网用户的特点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掌控,互联网用户拥有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魔弹论”把受众看作被动的接受者,只是无条件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但随着的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和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随着网络和新媒体向各个领域更深、更广地渗透,用户愈发倾向于有选择地公开个人隐私,把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呈现于互联网,塑造一个真实的、固定的个体身份。

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曾预测:“未来的界面代理人可以阅读地球上每一种报纸、每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广播电视的内容,然后把资料组合成个人化的摘要。这种报纸每天只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版本”。现在看来,互联网时代显然为尼葛洛庞帝所谓“我的日报”提供了实现条件;对用户来说,“我的体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互联网用户呈现出小众化趋势,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一方面,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延续性发展,推动着“百花齐放”的局面;另一方面,小众群体是新的智慧形态的催化剂。

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小众化冲击了卖方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决定企业生产产品的重要参考,生产需要变得更加人性化。

消极影响:

1)“信息茧房”的扩张:桑斯坦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久而久之,会置自身于蚕茧一般的狭隘空间。

2)社会黏性的丧失:群际的隔膜,会让群体之间缺乏黏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这会造成分歧加剧,社会共同体也会因分裂而面临瓦解的威胁。

以今日头条为例,根据网络与现实,谈谈对信息茧房的认识。(2021年内蒙古大学专硕440)

谈谈信息茧房的机制与破解路径。(2021人大非全专硕)

名词解释:受众(2021年上海理工大学专硕440)

(二)第五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本章的重点是第三节“媒介融合”,在阅读本章时思考:传统媒体相较于新媒体优势有哪些?媒介融合的定义、诱因、主要形式、实践案例分别是什么?

媒介融合

定义:狭义的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叠加”和“融合”,产生新的媒介形态。广义的媒介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媒介技术、媒介组织、所有权等所有媒介要素的整合与互,是生产、发布、接收、消费等媒介产业各个层面的融合。

诱因:

技术:根本原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

经济:盈利是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促进了传媒产业效益的提高;

市场:受众的信息需求是推动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

实践案例:

在后疫情时代下,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专硕334)

名词解释:媒介融合(2021年兰州大学专硕440)

(三)第六章: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生产

本章需重点理解新闻场域的概念,除此以外,还需熟记UGC新闻模式、迭代新闻模式、众包新闻模式、融合新闻模式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可联系《新闻学概论》中这些概念的定义对比来看。

新闻场域:场域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一个新闻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新闻场域”是结构的和充满了不同力量对抗的动态空间。他在《关于电视》中对此做的界定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

迭代新闻模式:“迭代新闻”由美国学者保罗·布拉德肖提出,有学者将这种兼及速度与深度的新闻生产模式成为“钻石模型”。迭代新闻模式展现的报道流程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进行的新闻生产。这一模式反映了网络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新闻从静态的“产品”变成了动态的“过程”。

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如2012年《纽约时报》的专题“雪崩”。

名词解释:众包新闻(2021年浙江理工大学专硕440)

名词解释:迭代新闻(2021年西南大学专硕440)

名词解释:融合新闻(2021年内蒙古大学专硕334)

(四)第10、11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新意见领袖

每一个网络舆论的产生都少不了意见领袖的推动,因此可将第10章和第11章放在一起理解。在阅读本章时可联系一些社会热点理解,如新疆棉花事件、咪蒙被封事件等。

网络舆论

成因:互联网推动信息自由流动,公众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网络传播赋予公众更多的能动性,并使公众之间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互动性特征;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员的阶层意识分化,社会意识的碎片化导致社会共识难以形成,尤其是在一个“断裂的社会”中。

特点:形成的突发性、鲜明的指向性、传播的符号化、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社会影响:

积极影响: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功能;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消极影响:造成网络暴力、跟风严重的现象。

意见领袖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就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大众媒体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

(五)第12章:互联网与社会思潮

本章主要阐述互联网对思想层面的影响,提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消费主义思潮等。主要注意记忆网络民族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

网络民族主义:当前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虽然具有极端的一面,但其主流是爱国的,反映了中国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是对中国崛起的呼应,不能将它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相提并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当前国内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虽然充满爱国激情、思想开放活跃,但因其思想的不成熟性,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充分认知,他们的思想和言论往往会带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不能因此否定当前国内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本质与主流。

(六)第13章:互联网与文化

本章主要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互联网对文化层面的影响,可联系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亚文化的阐述,加深对文化理论的深度理解。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草根的、原生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是一种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它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力量,这种大众文化的流行与传播的力量来自新的“技术赋权”。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是“创造总体性的社会观念”的场所,而文化理论家约翰·斯道雷提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亚文化

亚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主文化(主流文化)提出的。主文化指的是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的,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而亚文化只是被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群体传递了一种对高雅文化和主流价值体系的反抗的力量,并形成一种对社会秩序的象征性抵抗。

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1)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文化;2)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化;3)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的诸多亚文化;4)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的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的影响

1)形成文化区分,“分众”或“受众区隔”现象出现;2)小众群体浮出水面,类似同性恋现象背后的酷儿理论;3)大众文化对亚文化的消费。

亚文化(2021年江西财经大学专硕334)

简述阿多诺对于大众文化的观点。(2021年中央民族大学学硕619)

(七)第14、15章:互联网时代的精准营销、网络媒体的经营

第14、15章都是阐述互联网对经济层面的影响,第14章主要介绍web2.0时代营销的变化、新的营销模式、营销理论。第15章主要介绍了不同网络媒体的经营特色、盈利模式、经营模式。考财经新闻方向的同学须格外重视。

Web2.0时代营销的变化

受众更加主动:受众群体碎片化,传统营销手段作用减少,需要提供针对小圈子之中的消费者的个性化营销。同时,受众权力扩大,受众可以参与内容生产;

产品无限丰富:大众营销走向分众ongoing,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提供高度定制化、个性化和小批量的产品;

线上世界兴起:电子商务以迅猛的速度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二八法则

长尾理论

与二八法则不同,长尾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小需求累积而成的价值贡献,营销者在互联网时代要将目光转向有着各种各样需求的各种各样的受众,由大众营销转向被无限细分了的市场,抓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转向精准营销。

新媒体营销渠道(2021年北京交通大学新闻实务852)

材料分析:完美日记社群营销,品牌建设。(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学硕)

(1)当下的品牌传播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企业如何做好品牌传播?(25分)

(2)结合理论和实践,企业社群营销可采取什么理念和方法?(25分)

(八)第16章:依法治网

本章主要谈互联网治理问题,在阅读本章节内容时可以思考: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治理难题?互联网治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管制这些问题?

互联网带来的治理新矛盾

劣质、有害信息泛滥。互联网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淫秽色情信息、宣扬邪教及其他危害社会的信息、宣扬危害民族平等与团结的信息、宣扬危及国家安全与国家秘密的信息;

网络侵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有:侵犯著作权、侵犯隐私权、侵犯名誉权、侵犯肖像权;

对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的攻击活动日益增多。

我国互联网治理存在的问题

政出多门,职能交叉;

立法存在空白;

立法层次多;

缺乏国际合作;

技术的动态管理程度较低;

适应于技术发展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互联网治理的管理方式

通过立法手段使网络发展走上法制化道路;

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定期检查网站内容,临时下达各类要求,随时布置网站工作重点,控制网络信息资源等;

每一次媒介的更新都带来了管控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依法、科学规范管理传播活动(2021年南昌大学学硕619)

新媒体环境下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如何治理,你能识别虚假信息吗?如果能,有什么方法和技巧。(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专硕440)

(九)第17章:互联网与网民素养

本章在阅读过程中重点理解媒介素养的概念以及网络时代媒介素养的变化,能够举例说明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定义称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辩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根本目标是达成与媒介关系中的批判自主(CriticalAutonoomy),如培养知情的公民、学习审美的鉴赏和表达、对媒介产品的消费能力等。

网络媒介素养

或称“网络素养”,它的“新”,不仅指接触、理解、参与、使用、批判和创造的对象是全新质态的媒介,而且指针对这些新媒介技术(基于Web2.0)的掌控和运用的能力,对内容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对海量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对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与应对能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参与能力等,这是在人与新媒体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素养。在新媒介所建构的参与式文化中,网民的批判、生产信息素养与参与、交往的素养是网络媒介素养有别于传统媒介素养的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网民素养的内容

网络基本应用素养;

网络信息生产与消费素养;

网络交往与协作素养;

网络社会参与素养

网络道德伦理素养

无害原则: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对网络环境至少是无害的;

知情同意原则:在网络信息交换中,信息提供者有权知道谁会得到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利用它们;

公正原则:相同的情况应当得到相同方式的对待;

尊重原则:要求不论网络如何技术化、虚拟化,网络的主体是真实的人,而不是虚拟的人,更不是机器,网络应当符合人的特性,符合人性的网络才是生态的网络。

请结合你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经历,谈谈“信息疫情”的特点,以及在“信息疫情”下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方法与意义(2021年厦门大学专硕440)

当今互联网假新闻和谣言大行其道,其中一种有效对抗不实信源的方法是提升媒介素养。(2021年武汉大学学硕809)

媒介素养(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基础643、北京师范大学专硕440)

最后想对你说的话

本书虽然去年刚翻新,但部分案例还是比较过时,新传前沿的知识讲解也不够深入,这部分却是院校考察的重点!报名胡师姐的全程班,可以帮助你积累更多最新案例!

本书的知识点比较杂乱,不梳理就是一团乱麻,读的时候一定记得写写画画多思考(用我开头提到的五步法就对了!),一轮复习不要求背诵,最重要的是在头脑上形成一个框架,后面对你的答题思路会很有帮助。

福利Time

17张《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2版必背框架图免费领~有上文已经出现过的全书框架图,还有每一章的章节重点必背框架图(高清版)。

框架图存起来,用来整理全书思路,或是检验阅读效果,都非常方便好用。想要获取《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必背框架图的同学,很简单!

THE END
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docx 203.39 KB0个论坛币 GDP和人均GDP平减说明.xls 27 KB0个论坛币 关键词:期末复习传播学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465506-1-1.html
2.2006年3月9日随笔档案弦月摘星2006年3月9日 阅读全文https://www.cnblogs.com/yuanweiming84/archive/2006/03/09.html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一)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https://www.jianshu.com/p/1eb92de96030
4.传播学概论芸窗慕课传播学概论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学员人数:4人 ( 0人 ) 该课程为限制课程,请联系老师 课程信息 评价 笔记 符号与意义 排序:最新笔记 暂无笔记记录 任课老师 李春雷 最新学员http://www.ycmooc.com/course/964/notes?lessonId=29165&sort=latest
5.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总本文内容选自达聪学习网(https://dacai.100xuexi.com/)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课程代码:00642)》历年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点在线阅读即可免费试看,持续更新中……点击获取资料 达聪学习网收录了各类考试真题、笔记、视频等复习资料,考研考证的同学可以点击对应分类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料或者直接点击搜索框搜索所需资料关键...http://dacai.100xuexi.com/SubItem/IndexInfoDetail.aspx?id=94d5c6bd-1a19-4e1f-aa55-0b1ae9edd230
1.传播学概论考研笔记(精选6篇)篇2:传播学概论考研笔记 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shdh0x9.html
2.《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书评施拉姆作为研究传播学的泰斗,他的书对于初学传播学的人来说就非常有价值。无奈遍寻各个书店和图书馆也找不到《传播学概论》这本书,只得每天对着电脑看电子版。虽然眼睛看得很累,而且电子版中还有很多错别字,但还是收获了很多。整本书语言轻松明快,通过大量的例子向我们娓娓道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没有感到枯燥,倒...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603641/
3.《传播学教程》详细笔记《传播学教程》详细笔记 郭庆光 育明教育高端辅导:状元集训班 一对一辅导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 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 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 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 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P4-5 三,播的定义和...https://etcnew.sdut.edu.cn/meol/analytics/resPdfShow.do?resId=203785
4.传播学读书笔记(精选9篇)新闻传播学概论,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第5章的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https://yjbys.com/dushubiji/188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