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落实中央要求,全社会要多措并举构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体系

建立稳定的社会治理体系关系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更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冷暖。根据社会治理的内涵,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应当包括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等。这种权力分配的本质就是社会参与。因此,治理的行使不能仅依赖政府自上而下的命令,而应靠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协同。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人民群众参与是前提,社会协同是基础,政府主导是保障。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因缺乏民主基础而沦为自上而下的统治;同时,没有社会的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缺乏合力,治理过程也就不具有互动性和效力性;当然,没有政府主导,治理过程可能会出现盲动和无序。因此,民主性与协同性是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

为了保证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社会协同的有效性,一方面,政府必须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通过让渡部分权力的方式,改变权力配置不合理的格局,经济放权与行政放权并行。同时,建立专门的对外沟通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实现社会协同。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实行内部改革,重新配置职能,理顺各部门的关系,引入竞争、效率、问责机制,优化考核制度;减少层级控制并根据社会现象及突发事件来设置若干灵活性、临时性的机构,以克服固有机制的僵化问题,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社会难题的反应能力,实现政府部门的内部协同。

确定目标导向、弹性控制、结果责任的绩效管理模式

从形式上看,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方式的联合,或者说是一种“技术性手段”的集合。但从实质上看,治理模式所要解决的是治理主体间权力与权利的平衡问题。为了确保社会治理活动的顺利展开,各主体需要在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中凝聚广泛共识,确定治理目标、治理手段及问责方式,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

就目标导向而言,治理目标要经过目标净化和目标分解的过程。目标净化意味着将那些与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不相符的任务予以剥离,将部分治理职能下放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手中。这也意味着政策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分立、服务提供与服务执行分立。而目标分解意味着总体目标与项目目标、阶段性目标与终极性目标要分开,即治理目标需要分阶段完成,针对具体时期的具体事项设计当下的计划,所有短期目标都要在社会治理的框架内,并为终极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就弹性控制而言,弹性意味着减少层级控制,减少内部控制,重目标与合同管理,轻规则与过程管理。凡是下级政府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上级政府应当适当放权,凡是人民群众、市场能够自主管理的事项,政府一般不应采取硬性控制手段。

就结果责任而言,具体是指在目标导向之下,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标准来明确责任主体,确保每个参与主体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然后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之下,对绩效不佳的主体进行问责,以持续改进治理模式并提高治理效率。不过,在实践中,结果责任的落实还需要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治理效果最优化。

创新公共决策、公共服务和公共问责的分工合作制度

按照传统的分权学说,政府只是执行者,不享有立法和规则制定权。但赋予行政机关以立法和决策权,是现代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公共事务的决策权不再是专属于行政机关的权力。为了保证决策权的民主化发展,应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治理主体在公正、透明的环境中切实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制度,可以促进公共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公正和包容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当然,决策、服务和问责三分并非是指各自为政、相互扯皮,而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能够顺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双碳’目标下江苏碳普惠制度实践及其法治化研究”〈24FXC00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实践教育的行政法课程体系优化”〈231105862031752〉)

THE END
1.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二、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要积极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提高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服务能力。 https://www.jianshu.com/p/73080011ab1b
2....统筹推进社会组织民主协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完善党...http://www.zsswdf.org/content/2391
1.公共服务与责任分担民法典下社区管理模式演进传统上,社区管理往往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命令为依据进行。然而,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如缺乏居民参与、效率低下等。随着民法典的推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正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来。 社会组织在公益活动中的角色 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质的群众团体,在民法典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https://www.cjan6a6c.cn/mei-ti-bao-dao/389032.html
2.重视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引导语: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不断强化着人们对其复杂性、多样性特征的认知,展现着风险社会与转型社会对公共管理的现实挑战,也让传统的“单边治理”显得不合时宜。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重视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断深化的社会危机认知、不断发展的多元组织互动、不断涌现的社会组织...https://www.yjbys.com/edu/weijiguanli/309178.html
3.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一、 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分析 1.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践表明,在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方面,社会组织与国家是可以相互合作的,两者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对于提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质量,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都是不可缺少的途径。社会组织以实现社会利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标,不追求...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7/107216.html
4.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具有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组织需要专业人才、发展资金、合作伙伴等资源,对资源的争取与合理分配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之一。其次,它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加强人民与政府有效沟通,决定了社会组织具有维护社...https://wap.cnki.net/lunwen-1014254026.html
5.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版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https://www.dzwww.com/extro/sddxb/lilun/202107/t20210703_11653071.html
6.迟福林3. 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中缩小群体收入差距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在基本公共服务 1.充分保障公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使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 2.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发展能力 3.社会保障使弱势群体得到基本保障 4.公共就业服务使人们获得就业机会 四、完善乡村治理重在基本公共服务 1. 协调乡村土地利益关系需要完善基本公共服...https://baike.sogou.com/v7619323.htm
7.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周肖萌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任中,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这为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了解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对于社...https://www.zghsdx.com/newsinfo/114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