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德国,由尧斯和伊瑟尔创始,它是指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系统中,把艺术欣赏——即读者或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提到中心地位。接受美学能为文化传播活动打开思路,解决读者接受中的一些难题,更有效的推动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接受活动是由作者、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主体和接受环境等要素组成。按照这个理论,将其对照到文化传播的接受活动过程中,文化传播者相当于作者,文化传播内容相当于接受客体,传播的方式方法相当于接受媒介,读者相当于接受主体,社会环境相当于接受环境。接受美学理论可以为文化传播的研究接受活动提供新的科学研究依据。

一、接受美学在文化传播活动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美学和文化传播活动的共通点

美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优质的文化传播作品可以展现出内容美、人性美和社会美。文化传播的目的就是受众能潜移默化的收到美的熏陶,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正能量。两者类似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尝试提供了可能性。

(二)受众审美能力有待的提升

(三)接受美学有利于文化传播效果的提高

二、接受美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研究读者的接受活动,是新形势下提高文化宣传成果,促进文化传播科学化的需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文化传播中的关键环节。接受美学主要有“接受者中心论”“召唤结构”“期待视野”几个主要的理论,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接受美学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一)“接受者中心论”的应用

文化传播不仅要重视作品内容本,同时要重视接受者的问题。“接受者中心论”告诉我们,接受活动是接受者进行的活动,受众是接受的主体。因此,传播效果要得到实现,就要把接受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只有他们接受了传播的信息,文化传播才有价值,达到了传播的目的。特别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受众有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整合、解读、加工信息,然后通过转发等方式成为新的传播者,因此,接受者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

要使受众成为文化传播活动的“中心”,在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首先要寻求他们善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通常来说,人们都有一种求“新”、求“近”的心理。求“新”心理是对未知事物、新鲜奇特的事物和有新意新视角的事物进行追逐;求“近”心理是人们对自身状态比较接近的事物表现出一种“认同”的心理趋向。在这种心理趋向影响下,受众在接受事物时能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这种接近性包括生活认知和生活意义的接近性、地域的接近性、文化的接近性及情感的接近性。在这种接近性的驱使下,大家在接受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近些年“国潮”文化的热度不断提升。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图书馆里的古籍这些“沉睡”的文化苏醒过来,是文化传播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在故宫修文学》用朴实的讲故事的方法,将一群藏在故宫里手艺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和遥不可及的故宫相比,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需要每天上班、下班,认真工作的普通人,这种共通点使得受众产生了“亲近感”,降低了文化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故宫在受众心中是神秘而遥远的,在故宫里面的工作会和其他的工作有什么不同?这又让观众产生了“好奇心”。受众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加上精心选择的故事,不疾不徐让人感到舒适的节奏,使得故宫“出圈”成为流行的IP。

(二)“召唤结构”的应用

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而文学文本是一种虚构,于是形成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召唤结构”。

事实上,这种不确定性认为传播了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更加注重的是文化传播后取得的结果。为此,把文化传播内容设为未定性内容和读者接受具体化内容两部分,文化传播者只是提供了一个未定性的内容,只有通过在接受者大脑加工后的具体化,文化传播内容才真正完成。任何传播内容作品都具有未定性,内容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文化传播也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的未定性,在传播具体目标、形式和方法以及渠道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

传播内容的未定性和空白性越大,接受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大,加上接受者的不同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不同的发展要求,同一个文化内容在不同的接受者中会有不同的效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陶渊明的诗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的诗“似淡而实美”,有的认为“质而实绮”,这和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有关。

通常情况下,文化传播者是面对整个社会,没有特定的传播对象,传播的潜在接受者人员类别较为复杂,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类型、生活环境不同,对文化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文化传播中如果采用具体的、理论性强的方式,那么人们要增加理解成本,接受的程度就会降低。因此,在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有意输出多层面的、不具体的、具有渗透性的多样化信息,考虑大多数接受者都趋向于接受的某些观念、某些内容、某些种类、某些形式的活动,使这些文化传播内容具有公共性和沟通性,就可能获取较大的、真实的、具体化的接受效果,容易引发共鸣。

在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信息发酵的速度越来越快,增加受众的参与度,也可以延长传播内容的“生命周期”,使得传播的内容能够多次发酵,引起受众多次的参与和互动。

(三)“期待视野”的应用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学理论家姚斯称其为“方法论顶梁柱”,指的是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经验和知识积累不同,人们对事物接受的前提条件也不同。

一般来说,期待视野由三个层次构成:个体的审美趣味、理想、情感倾向,时代要求和审美趣味以及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积淀。这三者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接受活动的结果,所以,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分析显得尤为的重要。合理的推测读者的判断他们的期待视野。

因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内容应该坚持尽量消除陌生感,尽量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进行表达,用新的方式进行演绎,所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认知、价值观等相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导他们有所思所感,达到文化传播预期的效果。中华美食文化博大进深,食物不仅不仅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深层次的是它联结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代表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各地的不同人文风情。近些年,不少关于中华美食的记录片受到好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等等,在这些记录片不仅仅是讲述美食,而是把中国的各地美食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了一起:春节回家吃团圆饭,作料好比人生的不同经历,起早贪黑做生意的老板正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劳动者的象征,这是把美食用新的方式进行展现,用人情味之美来呈现美食之美。特别是网红李子柒的视频,她的视频不仅展现了中华美食,更是展现了区别于城市的乡村自然之美,村民朴实之美。这些文化传播表面上是在通过平凡人讲各地的美食,内在却和中国人的民族无意识联系在了一起,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没有认知的鸿沟,能自然而然的生产亲近感,提升接受者的审美意识。

三、接受美学在文化传播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文化传播活动越来越丰富,要用创新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多传播“真善美”的时代作品,让不同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认同感,这需要文化传播者不断提升传播内容的核心质量和创新意识。

要让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把握好传播的限度。接受美学如果在受众的兴趣、经验、知识结构水平之内,能让他们较容易的和这些新闻报道产生呼应和互动。但是,文化传播活动不能一味地满足于受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人们通常更加容易接受简单容易、娱乐性较强的事物,一味地满足最终的结果只会是造成文化传播活动趋向“低俗化”“庸俗化”,使接受者缺乏缜密的思考,让传播内容不够有高度,甚至会失去了启迪性和教育性,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文化传播的内容不能仅仅简单地迎合接受者既有的期待视野,而是要积极去打破他们熟悉的视野,开拓新的思想空间,接收更为先进、更为系统、理论化的文化传播内容,使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和更高文化传播内容的“召唤结构”能慢慢地对应。因此,文化传播活动应该略高于接受者的认知文化水平最为合适,这样既容易让人接受,也能更好的发挥接受美学的引导、启迪和教育作用。优秀的文化传播活动应有其独创性和新颖性,保持具有对人思想的引领作用,能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另外,在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要注重和受众的互动,增加受众的参与感。

THE END
1.文学:文学概论必看考点(强化练习)考试题库148、单项选择题 乡镇的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属于群众文化行政性管理机构中的() A.协调机构 B.专业机构 C.事业机构 D.行政机构 点击查看答案 149、单项选择题 结构主义强调()的分析方法。 A.文本细读 B.二元对立 C.解构 D.语境 点击查看答案 150、问答题 如何评价“小说界革命”理论(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1/4521491.html
2.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 A.主体心灵 B.作家经历 C.个性气质 D.读者反应 E.艺术天才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多项选择题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A.文学性 B.陌生化 C.本体论 D.细...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710533.html
1.智慧树知到答案文学概论2069455最新答案中国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 ) 选项: A: 西方马克思主义 B: 东方主义 C: 马克思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答案: 【 马克思主义 】 5、判断题: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https://www.mmzx123.cn/?p=86813
2.图书馆不仅要关注馆内事件,还要参与生态构建图书馆从过去到现在,不管经历多少发展、引进多少设备,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停留在文献资源保障和空间服务层面,图书馆的很多功能被忽视,亦导致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图书馆的价值。 1931 年,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13803751/
3.马克思主义与读者意识无论是就文学活动的功能属性还是其存在系统而言,读者也就是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消费主体都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对文学的上层建设性质和意识形态本性注目较多,而对文学活动存在系统及各个环节的研究则很不够,对读者接受问题的研究尤其薄弱。相对...http://www.krilta.sdu.edu.cn/info/1019/1879.htm
4.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B.媒体理论 C.社会学 D.传播学 4.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 A.香农 B.麦克卢汉 C.戴尔 D.施拉姆 5.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 A.言语符号 B.视觉符号 C.观摩示范 D.设计的经验 7.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D P.48~P.50 A.做的经验 ...https://mip.yjbys.com/qiuzhizhinan/show-537316.html
5.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在刑法解释的立场上,学术界和实务界历来有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之争。这三组范畴既相互纠缠,又具有不同的内涵。立场决定方法,持有不同的解释立场,对同一案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解释理论。 https://lyxfy.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