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兴起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法论主体性社会科学

分析单位向来被视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焦点。选择何种层次的分析单位,则是展开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各种针对分析单位开展的反思,本身就具有方法论意义。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开篇即指出:“我们时代的许多有关重大理论的争论,在某种意义上可归结为选择研究单位的争论。”现代世界体系学派的诞生,起初就源于沃氏等人对西方学者使用“西方—民族国家、东方—文明帝国、非洲拉美等—部落联盟”三重分析框架的极为不满,认为这种具有先验倾向的分析单位划分法,只不过投射了老生常谈的西方中心主义。他们建议将世界体系“作为方法”,去对“中心区、边缘区以及半边缘区”等次级空间单位开展社会科学分析。

20世纪的分析单位及其反思

在20世纪的东亚,围绕“世界”“亚洲”“中国”“族团”“区域”以及“微型社区”等分析旨趣,不同层次的分析单位已经被赋予了方法论反思的意涵,甚至具有知识领域的反抗意味。并且,“作为方法”的叙事模式,似乎愈来愈有蔓延的趋势。例如,人类学家史禄国在研究东北亚时,既没有接受“民族”“族群”这样的现代分析单位,也没有接受诸如“文明”“世界”这样的巨型分析单位,而是自己发明了一个极具历史动态性与共时互动性的“ethnos”,来作为分析区域社会的基本单位。贡德·弗兰克秉承沃勒斯坦“作为方法的世界体系”观点,重新聚焦了全球化视野下的东方,试图逆转世界体系在西方的历史神话。几乎所有依附论学者所持“作为方法”的宣言,我们都可视作是对以往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

在整个20世纪,在东亚的人文社会科学语境中,“作为方法的亚洲”“作为方法的中国”“作为方法的日本”不断涌现,这是一波对世界殖民体系与其他霸权中心主义的批判。例如,早在1932年,日本学者竹内好就发表了“作为方法的亚洲”的演讲,认为东方或亚洲可以不借助“西洋近世”的启发,而应以内省的方式,来思考亚洲的内部关系与历史。陈光兴在《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一书中也认为,应在“去西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抛弃内部帝国的眼光,来实现亚洲的自我认识。沟口雄三和孙歌等人则收敛了“世界”与“亚洲”这样宏大的分析单位,聚焦“中国”“日本”,以寻求东亚的自主性。如前者就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一书中,以“中国”为单位来审视东亚与世界。这些学者在强调主体性与异质性的基础上,呈现了一种批判性的“东亚话语”。在中国社会科学界,这种“作为方法”的表述,在近20年中呈井喷之势。

21世纪中国学界知识自主性的寻求

“作为方法”的表述意义中,含有更强的主体性追求和潜在的表述性危机。从世界体系学派开始,“作为方法”的叙事主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世界单位的宏大,而是因为其研究理路中所含的批判气质、自我概括意识以及对多样性社会文化的经验敏感性。当下“作为方法”的各类文本的汇流,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各领域中分析单位或研究对象的竞争性呈现,也蕴含着当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表述性危机。即由于国内社会科学没有一种具有绝对统摄意义的方法来引领质性研究的方向,反而使不同的质性研究者都可以秉持各自的分析单位而参与其中。每个研究者根据自身的分析单位或研究对象,各自在扩展个案的道路上不断延伸,以多样的质性研究逻辑进行争鸣,而无须担心被某一学科的方法论所宰制。不过,这样一来,“作为方法”就不只是一种个案叙事或个案扩展的方法,同时也是研究者的一种主体性表达。形形色色的分析单位一旦能够在宏大叙事或意识形态空间中呈现出来,其中的质性经验及其表达者的主体性(无论其态度是批判、依附抑或创新)就能展露出来。如果这种分析单位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呈现,还能敏感地关联其他分析单位,就可谓兼具了方法论的意义和经验的敏感性。

挖掘本土敏感分析单位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由于经验世界的变动是其常态,无数的分析单位,并不是都可以天然地、均质地、永不过时地“作为方法”。如果分析单位本身的质性特征没有扩展意义,且当其无法呈现现实社会的变迁特点或多维关联性,即分析单位缺乏经验敏感性,那么其“作为方法”的意义自然也就有限。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将分析单位“作为方法”的井喷现象,具备了话语竞技的意义:只有那些能够敏感地联结经验与理论、微观个案与世界整体、局部经验与总体事实的分析单位,才能在当下的方法争鸣中脱颖而出。尤其是那些在理论上既不过于抽象,也不过于细琐,既不急于寻求人类意义的普遍性,也不囿于自身特殊性的分析单位,才是更具敏感反应特殊意义的分析单位,才更能在社会科学领域敏感地因应现实,呈现自身“作为方法”的特质。

研究地点不等于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也未必局限于该对象所处的分析层次。如果每个经验研究者都不将其具体的研究地点、研究对象展开扩展分析,或者只是用具象的经验分析单位来驱动经验研究,恐怕难以达到真正的对于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性追求,更遑论获得对有关人类世界之特殊性和普遍性议题的真知。不过,反而观之,从前述意义而言,中国社会科学叙事出现了分析单位“作为方法”的潮流,本身是中国内部研究的一个知识自觉过程。对当代中国内部的分析自觉,是实现中国自主认识的方法论前提。应鼓励将本土的分析单位“作为方法”,以建构认识中国、研究中国、建设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从而在方法论的角度全面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THE END
1.文学:文学概论必看考点(强化练习)考试题库148、单项选择题 乡镇的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属于群众文化行政性管理机构中的() A.协调机构 B.专业机构 C.事业机构 D.行政机构 点击查看答案 149、单项选择题 结构主义强调()的分析方法。 A.文本细读 B.二元对立 C.解构 D.语境 点击查看答案 150、问答题 如何评价“小说界革命”理论(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1/4521491.html
2.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 A.主体心灵 B.作家经历 C.个性气质 D.读者反应 E.艺术天才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多项选择题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A.文学性 B.陌生化 C.本体论 D.细...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710533.html
1.智慧树知到答案文学概论2069455最新答案中国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 ) 选项: A: 西方马克思主义 B: 东方主义 C: 马克思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答案: 【 马克思主义 】 5、判断题: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https://www.mmzx123.cn/?p=86813
2.图书馆不仅要关注馆内事件,还要参与生态构建图书馆从过去到现在,不管经历多少发展、引进多少设备,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停留在文献资源保障和空间服务层面,图书馆的很多功能被忽视,亦导致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图书馆的价值。 1931 年,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13803751/
3.马克思主义与读者意识无论是就文学活动的功能属性还是其存在系统而言,读者也就是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消费主体都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对文学的上层建设性质和意识形态本性注目较多,而对文学活动存在系统及各个环节的研究则很不够,对读者接受问题的研究尤其薄弱。相对...http://www.krilta.sdu.edu.cn/info/1019/1879.htm
4.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B.媒体理论 C.社会学 D.传播学 4.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 A.香农 B.麦克卢汉 C.戴尔 D.施拉姆 5.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 A.言语符号 B.视觉符号 C.观摩示范 D.设计的经验 7.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D P.48~P.50 A.做的经验 ...https://mip.yjbys.com/qiuzhizhinan/show-537316.html
5.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在刑法解释的立场上,学术界和实务界历来有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之争。这三组范畴既相互纠缠,又具有不同的内涵。立场决定方法,持有不同的解释立场,对同一案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解释理论。 https://lyxfy.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