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是人们心中的救命热线,但在120的背后却是一群超级忙碌的医务人员。
2024年1月25日上午,成都下起了雪。
早上8点,华西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们进行每日例行的交班会
可以说,两位120急救医生是“相依为命”。只是,这命是患者的生命。
硬仗
出发前,刘冬梅从家属和抢救室护士口中得知,老人是从电瓶车上摔下来导致脑出血,上午进抢救室,下午四点半进ICU。面对交接护士的疑惑:“怎么才送过来?”刘冬梅答:“家属下午三点才来。”
由于急诊科ICU常年床位紧张,因此,当老人病情稍有稳定,经医院确认后,便被转到分院区。从刘冬梅的视角看,这次跟车护送的压力并不大,更多是为了以防万一。
由于堵车,16公里路程,救护车走了40分钟。
好在病人状态不错,全程清醒,心电监护仪稳定的“滴——滴——”声在救护车的车厢里回响。由于有点晕车,刘冬梅不时看向窗外,跟车的护士也时不时低一会儿头。可一旦病人有咳嗽、大喘气的症状,两人便迅速看向病人,确定他的状态是否平稳。
下午4点28分,刘冬梅将病人送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的重症监护与治疗病房
硬仗在晚上。
当与白天值班医生换岗后,抢救室30多位病人的夜间查房、救护车出诊,都得由刘冬梅一人负责。而且,急诊科随时可能有新病人,突发情况很多,比如有天晚上,她光是“120急救”就出诊了7次。
下午5点30分,刘冬梅回到医院,正好赶在白天值班的医生下班前。她迅速交接,把患者情况都记下。
事情很多。从晚上6点到11点,刘冬梅陆续被120叫出去两次,接回一位胸痛患者和一位卒中患者;还在抢救室里,给突发异常症状的患者,紧急做了1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
晚上7点02分,刘冬梅将病人护送至胸痛中心
晚上9点39分,刘冬梅(左)和郑艾宜(右)给病人做中心静脉置管手术
急诊科是医院里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的科室。作为常年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科室,华西医院急诊科一年收治25万患者、其中有6万多危重患者。
病人多、疑难杂症多,随之而来的是围绕病患与家属的种种纠纷。人性当中的复杂与微妙,在抢救室前被集中、放大。
比如,同样是拨打120,有人因生命垂危而拨打,有人却只是听说“打120可以看病不排队”,或是觉得“救护车比打车便宜”,就随意拨打120。
有人会利用医院的制度漏洞,逃避120出诊费用。根据物价部门的规定,120出诊的费用几十年如一日,65元起步,但抢救用设备、药物另外计费。一般而言,医院周围3公里是她们出诊的范围,120急救费用大多不超过100元,可依然有人“逃单”,甚至还无法用规则来制约。
医生有时还会遇到被”道德绑架“的情况。此前,有医生在“120急救”出诊时,由于患者体重较大,需要患者家属帮忙搬人,家属却全程当”甩手掌柜“,还反问:“你是医生,能不管我们吗?”
深夜
把突发事件处理完后,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两人开始做日常的夜查房工作。
晚上12点,刘冬梅在看病人的资料
医生视角的查房,是从看病历开始的:一个个核对病人信息,了解他们此前每小时的体征指标变化,需要用哪些药、什么时候要做相应的处理,这些都要详细地告知值班的住院医师。
对每个病人的情况都“心中有数”后,医生才会来到病床前确认,了解病人当前的状态。
凌晨1点50分,刘冬梅与值班的住院医师在查房中,确认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
刘冬梅介绍,近一两个月,急诊科病人越来越多,重症病人也更多,有时在下午四五点抢救室的床位就已经收满了病人,病人在外面进不来,门口、过道都有加塞的床位。
抢救室有上百个床位,其中大多数人挤在大开间里,条件比一般科室的病房条件要差得多。人一多,病人体验不好,医生也觉得工作量大。可为了让每个病人都能被治疗,只能往里加塞。
凌晨的抢救室,值班医生们随时待命
深夜2点04分,刘冬梅结束了查房,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她,在深夜还要随时准备出诊120急救。
好在,今晚任务不重,仅出诊了两趟。
凌晨4点43分,一名值班的住院医师刷着抢救教学视频
抢救
躺在抢救室病床上的人们,不只是个全身插满管子的生命体。在抢救室外,他/她还是某个人的父母、爱人、孩子。
晚上10点左右,抢救室门口和家属休息区都有不少人在等消息
护士迅速给老人插上心电监护仪、吸氧仪,郑艾宜经过评估后,立刻开始心肺复苏,一边做着胸外心脏按压,一边向老人的儿子大声征求意见:”老人已经没有呼吸了,现在我要做气管插管了,你同不同意?“
晚上10点半,郑艾宜和护士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对老人进行抢救
郑艾宜先是让家属帮忙举着“点滴”,又找人帮忙按压简易呼吸器,在连续注射肾上腺素、持续心肺复苏十几分钟后,老人的心率终于逐渐恢复到120次/分钟上下。
此前一直在冷静抢救的郑艾宜,肉眼可见地松了一口气。持续做心肺复苏让她鬓边出了薄汗。这是个白天刚下过雪的冬夜。
为了能够转移到抢救条件更好的地方,一行人迅速将老人抬到担架上,以最快速度送回急诊科抢救室。
晚上11点,老人被送进华西医院急诊科第一抢救室
转入抢救室后老人的情况并不稳定,再次出现心跳停止,医务人员再次开始心肺复苏。
晚上11点24分,郑艾宜还在坚持给老人做抢救
好在最后,老人抢救回来了。
这是抢救室的常态。各种仪器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们循声而动,不停查看,随时准备抢救;每当有新病人来,护工拉着车把人送进来,护士们把病人从担架转移到病床上,医生围上来抢救,保洁清理医疗垃圾。等病人情况稍微稳定,又被转移到其他科室做后续治疗后,这张病床又迎来新的病人。
对于医生来说,除了忙于救人,还要准备教学、科研工作,以示”临床、教学、科研一把抓”。比如刘冬梅在两次出诊的间隙,准备后天给住院医师们讲课的内容;一位值夜班的住院医师说,自己在12小时的夜班结束后,要回去写论文。
休息完返岗的郑艾宜”满血复活“,再次坐上了送病人去其他院区的救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