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论文(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的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业经济社会,向现代的、发展的、开放的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速度加快,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学习,也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理由。

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中工作,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理由也目益凸显出来,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在生活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很难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关怀与照顾,因此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向同伴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1.2留守学生有严重的厌学心理

在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较强的学习兴趣,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对于他们的管理又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有效监督与辅导,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懒散态度,甚至还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理由。

1.3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自卑心理

1.4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易形成失落感

在情感需求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难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逐渐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失落感。除此之外。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再加上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生活经济压力,而且还非常担心在外打工父母的安全情况。所以,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希望能够同父母一同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环境下共同生活,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2.1有针对性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2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给留守儿童配备帮扶教师。每个老师帮扶若干名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为他们生活上、学习上提供关心。比如,在学习上关心他们,经常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平时给他们辅导作业,还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在节日里为孩子送上一份礼物,平时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引导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帮扶教师还随时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并认真填写留守儿童追踪调查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3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我校提出了“亲近自然,养真尚志”的校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并提出“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办学理念,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而每月“阳光男孩、阳光女孩”的评选,更让孩子们在“说真话不自卑不放弃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会学习会自理会合作会感恩”的教育中,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2.4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1]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0):1224-1225.

[2]张孝义。社会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46-51.

[3]杨洁。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征及综合干预效果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方式日趋激烈,对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对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参与人群的社会心理进行细致分析,反思具体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促进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起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界定,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础。利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说,对概念的澄清和界定是研究问题的首要原则。通过查阅资料,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心理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因而群体性事件基本可定义为:一种个人或团体组织在为保护其特定利益而采取的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智指导和控制的群体行为。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大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对社会的危害性之大、破坏性之深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其定义下手对其进行准确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当务之急。

从客观上来看。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观点,群体性事件的起因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并且这一事件具有某种令人愤怒的种子,这一事件便理所当然成为导火索。这种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事件的主要原因。总而言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社会上一些不公正、令人感到愤怒的事情的发生。

二、群体事件参与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骨干成员的心理。报复社会的心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是由于骨干成员的恶意挑起。他们往往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们行为的目的主要是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或他人进行报复。在“湖北石首事件”中,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制造事端,在停放尸体的酒店内纵火滋事,并煽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袭击前来灭火的消防战士和公安民警,造成多名警察受伤,消防车被掀翻砸坏。这些不法分子主要是利用群众不明真相,肆意制造事端,扰乱社会秩序;趁火打劫的心理。有些人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往往和事件发起者的目的不同,更多的是带有自己的私立,从而恶意的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煽风点火、制造混乱。但是,他们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就会全身而退;以乱为乐的心理。以乱为乐心理的人主要指那些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他们以制造混乱为乐,喜欢看到人们的慌张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一部分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三、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以个人为客体。1)理性对待事件的发生。个人要时刻保持冷静,对事情做出理智的判断,不盲目加入群体性事件。同时,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性的体育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达到发泄情绪的目的,这样也就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而去参加群体性事件,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行动。个人要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在突发性事件中多一份责任与担当,积极配合政府行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机制、过程以及不同参与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理解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一般规律进而为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措施奠定稳固的学理基础。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贡献力量,消除这些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麻彦坤。情绪智力研究的两种取向[j]。教育心理学报,2010,(6)。

[3]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

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个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产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准确的了解了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对象不良动机的产生,从而实现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对象需求、得到教育对象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引导教育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下产生行为。

(二)情绪和情感理论对思想工作的及时性引导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醒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对自己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这就使被引导者在情绪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向社会要求的方向靠拢。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它是情感低级的、简单的表现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时效性,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和情感相互转化。

情感和情绪具有信息交流和影响心理状态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对教育对象情感、情绪的影响。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点”。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御、抵触情绪,能在对象倾向方面找到共同点。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动观察、寻找和教育对象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对象情感发生微妙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相应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来达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预见教育对象的行为,通过控制周围环境,以便使教育对象在行为发生前对其行为的适宜性有清醒的认识。归因理论可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外在归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在归因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从外在归因出发,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预测对象思想的变化动向,寻找时机展开思想工作;又要注重从内在归因入手,根据对象对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思想工作策略,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和气氛开展思想工作。

《浅谈腐败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腐败是当前较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视腐败现象,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及泛滥的原因。腐败心理的形成是腐败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部分质变到心理结构总体质变的过程。

关键词:腐败现象社会心理学分析心理救治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

1产生腐败的社会心理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性的全面张扬和“解放”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动因。腐败从心理上说,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恶性膨胀。心理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改变的,也不是完全由客观环境决定、个人无力抗拒的。它是腐败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外在诱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即与腐败主体在各个方面保持着长期而密切联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观社会环境,即以腐败主体的交际圈为范围,包括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邻居等;宏观社会环境,指一定时期的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风气不正,监督机制乏力,使得少数腐败分子得不到及时查处,即使查处了也是不痛不痒,有的甚至边查处边升官;而一些清正廉洁的干部却往往吃不开,被斥为没本事。

1.1贪婪心理

有些人从小打小闹开始,贪污受贿达到一定数额后,贪欲已无法控制,有的受贿多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仍感到不满足,聚敛金钱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心理。违纪违法金额高达100多万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长孙某一次收受一笔美元后,竟与妻子两人坐在床上一张张地数着、欣赏着。

1.2失衡心理

许多现职领导干部认为收入与贡献不相符,有的甚至与企业主、大款、外商、发达国家公务员盲目攀比,心态严重失衡,认为通过手中权力谋取一定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一些过去曾取得过“政绩”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想趁自己还有职有权时捞一把。

1.3集体安全心理

在近几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犯罪案件中,串案、窝案越来越多,关联犯罪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参与串案、窝案的腐败分子中,有一种较普遍的集体安全心理。往往以某个企业为核心和纽带,当地一些党政领导和海关、边防、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一些非法运作的企业经营者结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集团,或称之为“圈子”,圈内之人对“圈子”有一种安全依存心理,认为只要大家相互保护,上不怕组织调查,下不怕百姓举报。

1.4侥幸心理

一些人在腐败犯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法不责众,东窗事发者是倒霉,撞在枪口上了,或者“大意失荆州”。相当一部分犯法犯罪的领导干部自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组织不知,群众不知,风险小,保险系数大。一旦事发被查处,不从内心反省忏悔,而是自认倒霉。

1.5消极从众心理

1.6尊敬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送礼的方式来表示尊敬。这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本无可非议。但一旦这种活动介入政治生活,界限就模糊了。如果拿国家、集体的钱财来表示尊敬,就不是一般的送礼问题了;即使拿个人自己的钱财来对领导干部表示敬意,弄得不好也会形成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违纪违法。

1.7寻求保护的心理

行贿者的基本动机是寻求保护和支持,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一些行贿者或为了寻找靠山,背靠大树好乘凉,或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以求出人头地。“怕吃亏”的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原本靠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干出了一定的成绩,但看到那些跑得勤、送得多的平庸之辈比自己升得快,心中失望,于是也耐不住寂寞,加入跑官买官者的行列。

2腐败的社会心理救治

腐败个体的心理历程,大都有一个从启蒙、试探到被动参与再到主动出击甚至疯狂的渐进过程。在启蒙阶段,每个腐败分子都有无形或有形的“引路人”,耳濡目染,由看不惯到渐渐习以为常。在试探与被动参与阶段,由于有人试图用不正当手段来交换他的权力,千方百计与他“联络感情”,其计之巧,简直令人防不胜防。他也被动地参与一些请客受礼或收受少量金额,大打“擦边球”。当然他内心是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但只要一直“平安无事”,则慢慢心安理得,甚至不如此反而不习惯了。这是一种心理的适应过程,一旦适应,就会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模式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和救治,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信念、能力、性格等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对防治腐败十分重要。

2.1理想信念救治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以及对理论真实性和实践正确性的确认。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持久的活动动机。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确信。人一旦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发生怀疑和动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精神支柱,就可能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持久、扎实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应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深化理论,提高认识,以坚定公职人员的崇高理想信念。为重实效,理论学习必须抓紧、抓实、抓牢,要正规化、制度化、定时定点定人集中学习。要将政治理论水平的考核作为公职人员晋升、评职、奖励的硬指标,要改变理论学习形式化、业余化、不稳定化的缺点,使其牢固树立公仆观念,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发扬民主、主持公道、廉洁奉公、勤政敬业、遵纪守法、依法行政。

2.2品格意志磨砺

品格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并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其作用在于促进个体完成行为动机的斗争。如何处理行为的动机斗争,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意志水平。品格高、意志强的人解决动机斗争的原则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强的品格意志是抵抗不良行为的重要心理屏障。心理学家范德尔(funder)研究发现,抗诱惑力的强弱与性格特质有关。抗诱惑力强,其性格特质主要有慎重、注意、理智、合作、专心,由此可见,在塑造公职人员的性格时,要注重培养其积极的性格特征,以明确其目的性、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英勇、镇定、纪律性等,从而增强其抗诱惑力。

2.3自我教育复苏

自我教育是一种对自己品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教育方法。其心理基础是心理素质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它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自教性、内控性等特点。是以高扬主体自律精神来塑造完善自我,在反腐倡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就是自我教育力度不够。自我教育的复苏,是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公职人员的自我教育包括:自重,即尊重自己人格,珍惜自己名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坚持为“官”之德,掌权为公,服务于民;自省,即按照社会要求或模范人物的言行经常进行理性反思;自知,即严格解剖评价自己,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错误。

2.4个人需要调控

需要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反映,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即有机体的活动总是被某种需要驱使着,欲望的不满足是激起有机体活动的普遍原因。当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因极度贪婪时容易产生腐败行为,所以要防止和消除腐败,必须对个人需要进行合理调控。首先,要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合理需要。其次,培养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一种内化了的优越标准的成功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大华。新编犯罪行为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27.

[2]王锐。犯罪心理学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3]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

THE END
1.湖北石首市群体性事件已得到处置南方周末湖北省石首市于6月17日至20日发生一起因酒店厨师非正常死亡导致数万人持续在现场围观起哄的群体性事件。 综合 湖北省石首市于6月17日至20日发生一起因酒店厨师非正常死亡导致数万人持续在现场围观起哄的群体性事件。21日凌晨,停放在事发地永隆大酒店内的尸体已送往殡仪馆,围观群众全部散去。 https://www.infzm.com/contents/30371?source=202&source_1=30370
2.石首市横沟市镇人居环境整治暨“清洁家园”行动“红黑榜”通报(第...为不断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石首市横沟市镇纵深推进“三堆两垛”专项整治行动,运用“红黑榜”曝光制度,促进“红榜”再接再厉、常态长效保持到位,鞭策“黑榜”认真总结、举一反三落实整改。镇督导组对村(社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现将上榜情况发布如下: ...https://news.hubeidaily.net/pc/c_3335016.html
3.群体性事件:碎裂与建构——来自集体行动理论的启示众所周知,2008年接连发生了数次“群体性事件”。较重大的事件有“6·28”贵州瓮安事件、“7·19”云南孟连事件、“11·17”甘肃陇南事件、“11·3”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2009年又发生几起较大的群体事件,如湖北石首“6·17事件”、吉林通钢“7·24事件”。 http://chinaps.cass.cn/shjk/mzzzsjk/shwtysj/201506/t20150629_2411950.shtml
4.山西政法干警面试技巧:社会热点题目答题技巧(一)一般来说,出现社会热点类面试题,考生往往不能透过热点现象或事件抓住问题本质,导致答题时只对事件本身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分析。 下面我们以“群体性事件”作为一个实例分析如何全面备考。 一、要关注相关热点事件 1、石首事件 2009年6月17日20时36分,石首市公安局笔架山派出所接110报警台指令:笔架山街道办事处东岳山...http://m.xinzhou.offcn.com/html/2013/09/2125.html
5.给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打分鉴此,我们的评价是:就政府应对而言,石首事件较瓮安事件退步。 特邀专家蒋兆勇(著名独立时政评论员): 石首事件是迄今为止,暴力程度、警民对抗程度最高的重大群体事件。如此对抗专政机器,石首事件可能是社会冲突从社会性利益性冲突向政治性漂移的标志事件,涉及民心向背,有识之士不能不察,为政者不能不慎!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7/24/content_2771556.htm
1.石首新闻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轰动整个湖北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轰动整个湖北,一名酒店厨师的非正常死亡引发无数群众围观起哄。湖北的高官亲自到石首市处理该事件,最后才得以平息。接下来就由小编为你详细的介绍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的整件事吧。 2009年6月17日20时36分,据石首市政府门户网站通报,石首市公安局笔架山派出所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台指令:湖北省...https://m.edu.iask.sina.com.cn/jy/1O0FSHzmFP.html
2.群体性事件风险(精选十篇)一、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概述 2009年6月湖北石首市一家酒店厨师非正常死亡引起数万群众围观起哄、围堵道路直至20日事态才得以平息的群体性事件。起因是为了调查该男子的死因, 法医需要解剖尸体却遭到家属拒绝, 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围堵了主要街道, 甚至还和警察发生了冲突, 导致了该事件上升为群体性事件。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6yu7zs.html
3.转基因中国危局分析及对策06.17-06.20 湖北石首发生有数万名民众设置路障群体性事件 2009.6.21 6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硕士周森锋以全票当选湖北省襄樊宜城市长。关于周森锋的“背景门”、“妻子门”、“香烟门”、“打伞门”、“抄袭门”也在网络上风生水起。200.912.30清华大学认定周森锋没有抄袭。周森锋事件凸显现行选官体制之弊、学位论文抄...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2010/12/179497.html
4.群体性事件管理12篇(全文)摘要: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高度匿名性、瞬间爆发性、现实联动性和社会敏感性等特征;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 都要经过诱发、酝酿、发展和激化等四个阶段;要做好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 必须坚持疏导原则, 通过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来实现。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0bxrhlr.html
5.zhouminjiangJustanotherWordPress.comsiteNO.3 湖北石首群体事件 6月17日,湖北石首市永隆大酒店一名叫“涂远高”的厨师被发现在门前死亡,死者生前留有一份备受争议的遗书。由于家人对公安的鉴定结论存疑并不满,于是将尸体停放酒店大厅,并引来众多围观群众。很不幸的是,有关政府部门领导下令武警出动,强行抢夺尸首,于是一下子激起民愤,警民大战的群体事件于是...https://zhouminjiang.wordpress.com/?archives-list=1
6.杨乙丹:群体性事件的链式演化与断链防控治理通过对2004年四川汉源事件、2005年安徽池州事件、2008年甘肃陇南事件和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2012年四川什邡事件和江苏启东事件等典型群体性事件的总结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发生演化方面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其一,均是由一个本源性的诱因事件逐步演化发展而至,尽管这些诱因事件有些...https://ch.nwsuaf.edu.cn/gzxcyjw/gywm/gzxcyjjk/413008.htm
7.湖北石首事件精编石首6-17群体事件逮捕14人 含死者亲属2人 2009年8月3日,湖北石首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介绍,警方刑拘石首6-17群体事件参与者31人,检方批捕14人(其中“6.17”事件死者亲属2人)。此外,警方治安处罚51人,教育释放23人…[详细] 石首厨师家属获赔8万 ■湖北石首群体事件 ...https://news.sohu.com/s2009/2057/s265426681/index.shtml
8.群体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石首群体性事件为例群体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石首群体性事件为例,群体事件,报道,框架分析,随着新闻传媒的发展,它在群体事件中发挥的功能日益显著,通常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有些事件因为媒体的报道使事件的...https://wap.cnki.net/qikan-SHNG20141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