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剖析:健康管理是指对健康人群/患者健康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控制疾病发生、发展,保持健康状态的行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健康维护的重点从治疗和康复向疾病的预防前移。
全球样本
健康管理模式:美国最先提出健康管理概念,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各有特色。
市场主导-美国:鱼大水大,市场主导促进多方合作共赢,管理式医疗稳步发展;
混合发展-德日:法定健康险与商业健康险双元并立,以法定保险为主,具有强制性。
中国发展
市场规模:健康管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028年行业规模将突破30000亿元。
商业模式:分为院内与院外两大场景,各形态不断融合。
院内健康管理:体检为主,检后就医服务为辅,设备先进,专业水平高;
院外-体检+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体检服务,适应连锁化、产业化布局;
院外-保险+健康管理:整合保险与健康服务,实现风险管理与健康促进双赢;
院外-检测+健康管理:聚焦于早筛早评估,主动与健康管理、保险等业态融合;
院外-养老+健康管理:智能化支撑,“养、护、健、医”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
趋势展望
用户扩容:用户增长从自然发展转向有序扩容,探索市场竞争新格局。
服务拓展:多元化、标准化、融合化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成熟度提升。
厂商布局:随着行业持续繁荣发展,厂商商业化发展路径将逐渐清晰。
模式出海:健康管理生态加速融通,成熟模式或将开拓国际新市场。
什么是健康管理?
三个需求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综合性的健康管理体系
健康管理核心价值
健康管理助力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肩负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使命
在国家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观念也逐步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健康管理已经是真正的全民刚需。其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将健康维护的重点从治疗和康复向疾病的预防前移,通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健康管理能够减少疾病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其次,健康管理能够促进整体国民的健康水平,通过提供一种综合、可及、可持续的方法,健康管理希望确保每个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全面便利身体健康和福祉。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背景
市场驱动:老龄化、慢性病困扰及健康支出增加奠定健康管理发展基础
意识转变:居民健康素养日益提升,健康困扰促使其开展健康管理行为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根据卫健委数据,中国居民健康素养从2012年的8.80%提高至2022年的27.78%,这表明居民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愈加重视。根据艾瑞调研数据,2022年较大比例的居民存在缺乏锻炼、作息不规律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并面临一系列健康困扰。在这一背景下,居民健康观念正在加速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逐渐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其对缓解健康困扰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将日益旺盛,这同样为健康管理市场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资本活跃:投融资盛宴过后活力不减、更趋稳健,资本向优质企业聚集
全球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历程
健康管理兴起于美国并蓬勃发展,各发达国家积极效仿
市场主导:美国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鱼大水大,市场主导促进多方合作共赢,管理式医疗稳步发展
政府主导:英国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英国采用的是以国民健康保障体系(NHS)为主、商业健康保险为辅的一种典型福利性的医疗服务体系。其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对象为全部国民,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主要由政府设立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承担。全科医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具体提供方,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转诊等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费用主要由国家支付。尽管在90年代后期以来,社区健康领域引入内部市场化力量,但是政府提供筹资、支付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同时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也仍然主要由政府公立机构组成。在这一模式下,社区全科医生与签约居民之间建立长期信任的关系,真正实现了一线守门人角色。
混合发展:德国/日本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法定健康保险与商业健康险双元并立,以法定保险为主,具有强制性
总结与启示
政府引导,互联网加持,多主体参与,中国走出健康管理独特发展道路
纵观国际市场,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已经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健康管理发展路径。相比而言,中国健康管理更多由政府进行引导与监管,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多元化服务提供商共同参与,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健康管理模式。见贤思齐,博采众长,当前情况下,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模式更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借鉴西方市场导向的机制,结合国内的医疗体系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更灵活地满足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从长远规划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独特文化和庞大市场使得中西医结合、强调个性化服务的路径更具有可持续性。在保持市场竞争和创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和监管,确保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健康管理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中国健康管理产业链分析
院内院外各健康管理业态竞相涌现,丰富优化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中国健康管理服务路径与服务内容
健康管理是一个健康监测一健康评估一健康干预循环往复的过程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由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三个主要环节构成,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循环。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一评估(认识健康问题)一干预(解决健康问题)一再监测一再评估一再干预的往复循环。
中国健康管理市场规模
健康管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028年行业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聚焦整体健康管理范畴,随着健康观念的提升、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中国健康管理市场呈现平稳增长趋势,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107亿元。与此同时,政府多次展示在全国范围推广健康管理服务的决心,大量资本投入进入健康管理行业,推动健康管理逐渐进入发展健康体检、健康保险、互联网医疗等多样业务的融合阶段,市场前景看好。预计到2028年,整体健康管理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0亿元,2023-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5%。
中国健康管理商业模式—总览
按院内与院外两种类型划分,参与主体多样,服务模式丰富
健康管理可以作为有效手段,配合各种类型企业的服务模式对用户进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目前国内健康管理参与主体与服务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大体分为院内与院外两种形式,具有医院、互联网医疗、体检、保险等多种服务模式,以健康体检为基础,以促进健康、维护健康、传递健康、方便快捷、健康生活为核心,覆盖全生命周期人群的健康管理。
院内商业模式—院内健康管理
以院内体检为主,检后就医服务为辅,设备先进,专业水平高
院外商业模式—体检+健康管理
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体检服务,可复制性强,能够连锁化、产业化布局
体检+健康管理的主体多为私立企业创办的体检中心或门诊部、疗养院,以体检服务为主,检后咨询等检后服务为辅,附加专项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与公立医院体检相比,私立体检服务机构受到的经营限制更少,能够运用市场化的营销手段开展健康体检教育,了解其个性化健康体检需求,及时灵活地开展创新项目,调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其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私立体检机构经营模式最成熟,最容易复制,更适合连锁化、产业化发展。
院外商业模式—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以互联网医疗企业为主体,整合医疗服务流程,同时向外延伸,提供健康科普、慢病管理、用药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服务模式更加综合。在“互联网+医疗”掀起热浪的背景下,慢病管理或许会成为最受益的领域之一。慢病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患者教育和依从性管理,而“互联网+医疗”则能很好地介入其中,让医患沟通更顺畅,辅助进行慢病的线上线下全周期管理。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互联网帮助建立电子病历,辅助院内医生进行慢病诊疗;院外则通过记录自身指标进行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时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完成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医师指导环节。这在辅助患者日常慢病管理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医生及医院的诊疗效率,提高病患的服务质量和医院对患者的粘连度,这一模式符合“健康中国”规划,成为现下健康管理一大重点领域。
院外商业模式—保险+健康管理
整合保险与健康管理双重服务,进一步实现风险管理与健康促进的双赢
院外商业模式—检测+健康管理
重点聚焦于早筛早评估,主动探索与健康管理、保险等业态的生态融合
检测+健康管理服务以检测机构及检测中心为主体,在客户购买检测产品时提供检后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主要聚焦于早筛早评估。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常见检测成本逐步下降,这使得个人已经逐渐可以担负起检测成本,导致检测市场进一步扩大。目前市场以肿瘤易感基因、慢性病遗传病基因、产前与母婴诊断以及各类健康管理与天赋基因检测浅层类检测为主,各检测公司也在积极布局,通过与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医疗资源等深度结合来拓展自身业务链条。
院外商业模式—养老+健康管理
打造智能化养老服务链条,“养、护、健、医”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
健康管理行业趋势展望(1/4)
用户扩容:用户增长从自然发展转向有序扩容,探索市场竞争新格局
健康管理行业趋势展望(2/4)
服务拓展:多元化、标准化、融合化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成熟度提升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正在迎来多元化、标准化以及业态融合的发展方向。首先,健康管理服务呈现出更加综合化合多元化的特点。在全周期疾病管理基础之上,其服务内容逐渐拓展至心理健康咨询、个性化营养规划、定制化运动方案等多元领域,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标准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用户权益,健康管理服务机构逐渐趋向于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涉及到从服务流程、数据管理到专业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有助于确保服务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最后,业态融合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健康管理服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医疗服务,而是涵盖了多种业态的融合,由此形成全方位、跨行业的健康生态系统。
健康管理行业趋势展望(3/4)
厂商布局:随着行业持续繁荣发展,厂商商业化发展路径将逐渐清晰
在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中,健康管理厂商面临着两种主要发展路径,即“先做大再做强”和“先做深再做强”。先做大再做强强调通过拓展多元化的业务场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互联网+新业务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大和全方位服务用户的目标,多符合互联网企业、综合性企业、整合平台等发展战略。先做深再做强则注重专注核心领域,技术与数据深度整合,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在特定领域建立行业领先地位,多是科技创新企业、个性化服务提供商、专业性垂直机构等的发展路径。
健康管理行业趋势展望(4/4)
模式出海:健康管理生态加速融通,成熟模式或将开拓国际新市场
目前“健康险+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已成业内共识,下一步,院外市场的体检、互联网医疗、养老等健康管理各业态将不断加速融合,生态融通让健康管理各环节之间实现更紧密的协作,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打造院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闭环。这一趋势将为中国健康管理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全球健康管理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范式。通过战略合作、技术输出和建立本土团队等方式,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积极出海不仅将中国健康管理经验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带到全球,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同时也推动了跨国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国际合作格局。随着生态融通模式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实践,企业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得以提升,全球范围内的健康管理体系正逐步迎来更为紧密的协作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