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反思》,编著者欧阳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超越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误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开辟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其价值取向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把市场经济与小康社会相结合,把和谐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结合,融汇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积极要素,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加以整合创新,具有巨大的思想魅力和实践活力,能够指引中华民族行进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欧阳康,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大学文化人生》等;主编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百六十余篇,先后十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目录】
序言融汇人类文明,立足中国创新
一超越对社会主义的误解,把握社会主义真谛
二超越对现代化的误解,自觉加入现代化进程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上编
第一章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
一筚路蓝缕:中国道路的艰难开创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
(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拨乱反正:中国道路在批判与创新中生成
(一)一场哲学问题的探讨引发的社会变革
(二)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三)承前启后的总设计
三科学发展:中国道路在改革与开放中发展
(一)树立旗帜,明确纲领
(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三)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四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中国道路成功推进的基本方法
(一)从“有的放矢”到“求真务实”
(二)从“独立自主”到“创新型国家”
(三)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二章挑战与机遇:中国道路探索的外部境遇
一融人世界,参与竞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二增强国力,维护和平:政治多极化与中国的国际定位
(一)政治多极化与中国政治
(二)政治多极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应对政治多极化
三坚守信仰,深刻反思: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对中国的冲击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与多样化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对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反思
四审慎借鉴,批判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新变化
五迎头赶上,跻身前沿:泛舟于新科技革命的大潮
(一)新科技革命的意义
(二)新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汇入新科技革命的潮流
六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文明的冲突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文明冲突论”的产生及其影响
(二)文明的冲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挑战
(三)在文明冲突与价值碰撞中的正确定位
第三章矛盾与困难:中国道路所面临的内在困境
一极限困境:人口、资源与环境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三)极限困境的原因解析
(四)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
二进退维谷:封闭与开放
(一)封闭和开放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二)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必然性
(三)开放面临的困难
(四)保持封闭和开放的适度张力
三二难抉择:效率和公平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关系
(二)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历史变奏
(三)当前中国面临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四)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
四零和博弈:集权与分权
(一)集权与分权意义解析
(二)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现状及问题
(三)合理分权的原则
(四)合理分权的有效途径
五厚此薄彼:数量和质量
(一)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关系
(二)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非同步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轻重失衡:利益和道义
(一)利益和道义的含义
(二)转型期义利失衡现状
(三)义利失衡现象探源
(四)义利平衡重构
第四章小康、和谐、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
一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形成
(一)中国道路发展目标提出的思想前提
(二)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追寻历程
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道路发展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结构特征
(一)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道路发展目标体系的结构特征
三照亮前程的灯塔: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
(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高的执政水平
第五章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中国道路的结构特征
一新旧交替,此消彼长: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理论逻辑
(一)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主导因素
(二)过渡期社会新旧社会因素的交替与消长
二过犹不及: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历史依据
(一)苏联模式及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教训
(二)极“左”路线及自由化思潮的教训
三一与多、主与次的辩证统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现实表现
(一)以单一制为主体又具有某些复合制因素的国家结构制度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五)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并存
四张弛有度:“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辩证关系
……
下编
【章节选读】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须臾离不开资源。自然资源,作为“自然产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只有从自然那里获得包括资源在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发展反过来也受到资源的制约。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获取资源数量的多寡、资源枯竭的程度等因素影响着人类进程的快慢。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后代人当然也有后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大地母亲所能供应的资源却是有限的。现代人口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等举措无不包含有人类自身的发展受资源制约的因子在内。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在人类迄今所知的范围之内,除地球外尚未在其他星球发现生命。蓬莱仙境只是动人的神话,只有在这个“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人们才可以“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由于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同时也是自然资源,所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