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二章传统诗文文献

由宋辽金元发展到明代嘉靖至崇祯年间,天津文学出现了新特点,即本土作家崭露头角。具体表现为,属于天津府的静海、沧州、盐山、庆云、青县、南皮等地,出现了大量文人,创作了非常可观的文学作品。遗憾的是,其中不少的著作未能留存下来,而仅仅见于《天津卫志》、《天津府志》、《天津县志》等史志,以及《津门诗钞》、《津门诗钞续稿》、《沧州诗钞》等总集中。现主要择其至今可见者,考论如下。

元代鲜于枢撰。《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称其以所录当时诗话杂事为多。厉鹗跋称,卷中金源人诗,可补刘祁《归潜志》之阙。然编次颇乏伦贯,疑偶然钞记,后人录其墨迹成帙也。现有《四库全书》本,原底本为钞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另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说郛》本。《养素轩丛录》本作《困学斋杂记》,而《说郛》宛委山堂本与《古今说部丛书》本作《相学斋杂钞》,现各大图书馆均有藏。

张斛撰。张斛,生卒年未详,字德容,渔阳人,辽时入宋,为武陵守。金初为秘书省著作郎。其作品甚为元好问、宇文虚中激赏。尝有《南游》、《北归》等集,已佚。《中州集》卷一载“张秘书斛”,传云:“予尝见其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太学甚激赏之。”其诗“归去南溪上,轻舟细浪浮”(《仙门驿听泉》),“云开千里月,风动一天星”(《巫山对月》),“细草沙边树,疏烟岭外村”(《河池出郭》)等,都是为时人传诵的佳句。惜乎多模山范水之作,无涉人间疾苦。《全金诗》则录其诗19首,多融情于物,含蓄蕴藉。《敬斋古今注》卷八载:“陈无已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吟榻。金国初张斛德容作诗,亦以被蒙首,须诗就乃起。”

刘中撰。刘中,字正夫(一作正甫),渔阳人,生卒年未详。金明昌五年(1194)进士,泰和六年(1206)以省掾从军南下,改授应奉翰林文字,为主帅所重,常预秘谋。军还,授右司都事。博学多能,造诣精深,元好问称其:“工诗善赋,尤长于古文。诗清便,赋甚得楚辞句法,文典雅雄放,有韩柳气象。”刘中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王若虚、高法扬、张履、张云卿等皆出其门下。其诗澄淡精致,甚有法度。如《冷岩公柳溪》云:“斗印轻抛系肘金,故园风物动归心。柳含烟翠丝千尺,水写天容玉一寻。山色只于闲里好,风波不似向来深。人间桃李栽培满,换得溪南十亩阴。”对于宦海风波的厌倦、故园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桃李遍天下的志得意满,均抒写真实自然、毫不掩饰。《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有《刘中文集》。《中州集》存小传,称其“为人短小精悍,滑稽玩世”。又云:“周德卿尝谓,正夫可敬、从之可爱、之纯可畏,皆人豪也。”足见其在时人眼中声望甚高。

李东阳撰。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幼时有神童之誉。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及第,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文续编》。李东阳为明代一大宗。自李梦阳、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间,倡复古学,于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风笼罩一世,天下亦响然从之。茶陵之光焰几烬。逮北地、信阳之派转相摹拟,流弊渐深,论者乃稍稍复理东阳之传,以相撑柱。盖明洪、永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正、嘉之后,又以沉博伟丽为务。主张流变,皆势之必然。平心而论,何、李之说震动天下,而霸气终存。东阳之学虽力不足御强横,而典章文物尚有古之遗风,终不能挤而废之。

是集为李东阳自编。初刻于正德年间,此本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湖南茶陵州学正廖方达所校刊,凡一百卷。其中,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又杂稿十卷(包括《南行稿》、《北上录》、《经筵讲读》、《东祀录》、《集句录》、《哭子录》、《求退录》七种)。前有正德十一年(1516)《杨一清序》,及东阳《自序》。今人周寅宾以清嘉庆九年(1804)陇下学易堂《怀麓堂全集》为底本,校以其他多种刊本、抄本,整理出《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4~1985出版)。

戚继光撰。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山东东牟(今莱芜市)人。戚继光父亲去世后,戚继光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20岁奉命远戍蓟门。隆庆二年(1568)五月,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

戚继光曾著有《练兵实纪》。据《千顷堂书目》载,戚继光有《止止堂集》,无卷数。又有《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一卷。现《横槊稿》亦三卷,《愚愚稿》则多一卷,共为五卷。编首总题《止止堂集》。前有万历二年(1574)工部尚书郭朝宾序,而集中又有万历八年(1580)纪年。是集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另有明抄本为四卷,万历刻本为五卷,均存世。

张愚撰。张愚(1500~1552),字若斋,左卫军生。举明嘉靖十年(1531)乡试,次年联捷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口北道,擢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二十九年(1550),虏入古北口,所杀掠以数万计,京师大震,三大营老弱不足成军,愚简精锐入卫,于是各路援师并至,虏骑既薄都城,旋撤去,录功晋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如故。愚拊循士卒,备益刍糗,所修筑城堡墩台四千六百所,每虏入寇辄斩首百余级,获名马器械无算,申严号令,套贼不敢内犯,天子嘉其勚,钦赐蟒玉。年五十三以劳瘵卒官,赐祭、荫。祀延绥名宦祠,寻祀乡贤祠。

《蕴古书屋诗文集》原为木刻本,为天津最早的私人刻本,惜现不存。《津门诗钞》录张愚诗一首,名《思归》,其云:“投老惟耽物外情,青山原有旧时盟。才疏谋国无长策,学薄持身耻近名。贫剩蠹余书百卷,家遥蝶梦月三更。水云何日梅花外,结个茅庵了一生。”

《晴川余稿》,见录于民国《天津县新志·艺文》,今佚。《津门诗钞》存刘焘诗三首。

倪光荐撰。倪光荐,字相如。天津倪家台人。恩贡生。历任通州坐粮厅,加太仆寺卿,管户部郎中事。善诗及古文词。每与父谈诗文,终日不倦。政暇不辍吟咏。

释元宏撰。释元宏,字石庭,号杜鹃和尚。会稽姚姓明孝子,崇明六世孙,年十七祝发大善寺。康熙庚辰,孝子墓为势家所占,元宏杖锡入都谋复之,安郡王及弟红兰主人延主弥陀寺席,尝召对畅春园,赋诗称旨。后至天津海光寺,与成衡键关结夏,笺疏《楞严》全部。精于书画,尤工于诗,晚著《杜鹃集》。

郭允昌撰。郭允昌(1611~1659),字绳绳,号芦崖,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十一月十八日,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二十五日。天津葛沽丰财场人。廪膳生员。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为顺天亚元。顺治二年(1645),按河南南阳府裕州牧,庚寅(1650)转比部员外,未几迁山东东昌府别驾,甲午(1654)转顺天府别驾,丙申(1657)转宗人府经历,丁酉(1657)加一级封朝议大夫,己亥(1659)夏升福建延平府知府,卒于官,年四十九。

嗜古好学,有文集《诗真》四卷行世。今不存。

徐兆庆撰。徐兆庆,字章芸,号易斋。清顺治五年(1648)举于乡,仕山西潞安府推官,风裁峻整,人莫敢干以私。有土豪因旱闭粜以射利,兆庆置之法,大雨立沛。为忌者所中,罢归。著有《纪游集》《拙庵文稿》,俱不存。梅成栋谓:“兆庆诗规盛唐,气骨沉雄,英姿飒爽,有褒鄂飞动之势,非窃袭面目者比。”

李孔昭撰。李孔昭(1613~1660),字光四,号潜翁,直隶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博洽群籍,能诗善书。朝事坏,不赴廷对,以所给牌坊银助军需,去隐盘山。入清后,屡征不起,以孝事母,授徒滦蓟津沽间,成就甚众。及卒,门人私谥安节先生。

民国《蓟县志》卷四《人物·著作家》本传谓:先生“所著《秋壑吟》一卷,清康熙时州牧杨公天佑初刻之于蓟,乾隆间王公询再刻之于宝坻。后板皆散失。李观澜(笔者按:即李江)得玉邑南河侯氏藏本,曾跋之云:‘先生著作甚夥,其传世者仅《秋壑吟》一书,而《秋壑吟》所存者又只此一册,后之览者其幸珍之’云云”。《贩书偶记》卷十四著录为康熙乙丑(1685)刊,乾隆辛未(1751)重刊。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十七年(1752)青箱楼刻本一册,又光绪二十七年(1901)《蓟州刘氏丛刻》木活字本一册。天津图书馆则藏有光绪间刻本。另,民国《蓟县志·艺文》全录其诗,凡140余首,文1篇。王询序称“有三百篇之遗风”,又“先生爱陶诗,自号潜翁,其出处与靖节同,诗亦摹拟惟肖”。

张昕撰。张昕,字暹之,号嵎采。直隶天津人。顺治间诸生。是书不分卷,其曾孙张受长所辑。前有受长序。乾隆二十九年(1764)张氏世德堂刻。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

张昕撰。程川等编《名集丛抄》,曾收《停霞诗钞》一卷。刻于乾隆间。现上海图书馆有存。

释世高撰。僧人世高,佚其俗名。尝为天津大悲院主持,素喜延接沽上文人名士,与诗人张霔往来唱和,契分最深。亦颇负诗名。晚年名其所居曰“退居”。

据汪沆《津门杂事诗》中说:“大悲院释世高与梁芰梁、佟蔗村、龙东溟、张念艺、黄六吉诸前辈共结草堂诗社。”张霔《欸乃书屋乙亥诗集》中亦存有《草堂九日同陆石麟尹于民龙在田梁崇此沈文肇吴南荣梁叔敏解擎公梁右张胡执中限韵》一诗,可见当时草堂社活动之频繁与人数之多。而汪沆更曾指出,释世高在僧众中有超高诗艺。其云:“宗分北秀与南能,不见瀛堧传一灯。除却草堂开白社,缁庐半是哑羊僧。”

《退居诗》一卷。为张霔汇其诗稿而刊成。今不存。

沈支炳撰。沈支炳,字星岩,富国场人。幼颖悟,有文名,康熙丙辰(1676)进士,曾官吏部观政。

清牟允中撰。牟允中,字叔庸,天津卫人。《庸行篇》为牟允中的杂纂之作。此书根据《扬州史典》内容而参考补辑,采辑先正格言,分门编辑,从达观到警醒,共33类,每类十则,明白易懂,可以训俗化愚。其中立教类有牟允中自著读书方法,兼论时文,并引八股讲论数条,尽以训其家塾子弟之目的。《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传本少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现藏于天津图书馆。

金平撰。金平,字子升,康熙间自会稽来天津。民国九年(1920)其八世孙金钺辑刻《金氏家集四种》收《致远堂集》三卷。前二卷录诗220首,末录词14首。别本《金氏家集》卷一收诗61首附词14首。

顾永年撰。顾永年,字九恒,号桐村。钱塘(浙江杭州市)人。丁澎之婿。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甘肃华亭知县。后移家天津。康熙三十一年(1692)以事遣戍奉天,五年后始得放还。自此游历四方。其诗有相当一部分写身世遭遇,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称其诗:“多行役之作。”如五古组诗《次儿栋代运北征》述在谪戍之地的种种痛苦;七律组诗《偶作》写谪遣之后内心的复杂感情。他的诗主要学习白居易和苏轼,文辞显豁而流利,如《送洪昉思之大梁》云:“津亭握手共离觞,匹马长征犯晓霜。衰草连天风飒飒,冻云垂野日荒荒。频年作客凋双鬓,到处题诗挂一囊。岁晚兔园霏雪满,多才司马正游梁。”有时不免伤于率易。

黄谦撰。黄谦(1644~1692),字六吉,号麓碛,别号抑庵。天津卫学生,生于顺治初年,著有《太行行草》、《桃源日记》。黄谦性格旷达,酷喜为诗,尤其喜欢杜甫诗,随身带有少陵诗集。平生笃于友谊,梅成栋《津门诗钞》称其:“广文张尔燕之四川名山县任,送之沧州,不忍别,竟偕往蜀,家人莫知也。”与张霔、梁洪、大悲院僧世高等人往还甚密,是“帆斋”文人中年龄最长者。

《太行行草》是黄谦游历太行山时所作,呈现一种粗豪气质。如《出彰义门》、《定州》,诗名为写景,实则咏史,透出一股沉重的历史感。黄谦诗或以朴实无华之语言描摹所见,呈现平淡之风格,或以豪放遒劲之语言描摹景物,抒发感慨,蕴涵一种雄厚旷达之气质。在清初天津诗坛,黄谦的诗作具有鲜明的个性。

诗集《历下吟》是游历济南时的诗作,占比最多的是描摹风光的诗。另外《历下吟》中也有记述与友人相聚的诗作,如《过王秋史七十二泉草堂》诗。此外,《历下吟》中还有其他内容的诗作,如《张节妇挽词》称颂了坚持节义之妇女,《课僮庭阶夜便坐月》抒发了异乡客的孤寂情怀等。

戴明说撰。戴明说,字道默,号定圃、岩荦,晚号铁帚樵、铁帚山樵、白云隐等,沧州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入清拜户部右侍郎,顺治十三年(1656)擢户部尚书,官至太仆寺卿,顺治十七年(1660)去官。兼善诗、书、画,墨竹得吴镇法,尤精山水。世祖时,赐以金质玉章,曰:“米芾、画禅(董其昌),烟峦如觌,明说克传,图章用锡。”清王铎评为“博大奇奥,不让古人”。吴伟业云:“明说善书、画。尝赐召见给笔札,丹青墨宝,照耀殿壁,长缣短幅,淋漓墨渖。”传世作品有天启五年(1625)作《墨竹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康熙五年(1666)作《伟涧高隐图》、十四年作《墨竹图》,现藏广州美术馆;为绎堂老先生作《墨竹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从艺活动约在顺治、康熙间。著有《定圃集》。

戴明说诗歌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战乱的描述。如《馁马行》诗揭露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二是对改朝换代的感慨。如《天津》等,描绘了易代之后的百姓生活。三是对顺治皇帝的称颂。戴明说诗集中有不少的应制诗作,多是称颂清朝皇帝的作品。除此外,还有对天下太平的渴望,如“升平应有望,携醖待山隅”(《沧州故里》),亦有对隐逸生活的描摹,如“旌旗柳帐千茄月,鸡犬桃源一笛晴”(《五月即事》)。戴明说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得到了同时期文人的称赏,如魏宪云:“岩荦诗渊乎其神,蔚乎其彩,如王心斋初见新建时,冠则有虞,服则老莱,摄衣上座,俨若怀葛间人。”龚芝麓云:“高者极苍溟,深者入重渊,沉郁精坚,匪古勿法,而孤心刻画,正恨古不见我。”戴诗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有杜诗风范,魏宪与龚芝麓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戴明说诗歌的气质风貌,是较为中肯的评价。

杜依中诗歌,多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除了发抒自身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之外,杜依中对社会现实亦有所揭露,如“城废连年水,民荒何处家”(《舟次河北自饮》),揭示了战乱带给百姓居无定所的困苦生活。此外,诗人也有诗歌直接抒发了对改朝换代的感怀,如《游华藏庵》。《天津文学史》评道:“杜依中的诗歌总体来说,风格沉郁、雄浑、深远,有杜诗风格。”陈子翙赞杜依中为“拾遗后身”,诚然!

汪沆撰。汪沆(1684~1764),字西灏,一字师李,号槐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前期诗文家。汪沆早年刻有《津门杂事诗》、《盘西纪游集》等书。该书为汪沆去世后由其子汪静夫据其父晚年删定本整理而成,共20卷,包括诗稿16卷、文稿4卷。诗稿按时序排列,分为《听雨楼集》、《渡江集》等若干分集,共有诗960首。文稿以类相从。卷首有卢文弨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和邵晋涵序,并附张熷《渡江集》原序,吴廷华、郑江、陈宏谋、杭世骏、查礼、陈兆仑、齐召南《津门杂事诗》原序,厉鹗、鲁曾煜、王曾祥、沈大成《盘西纪游集》原序和吴颖芳、周履坦《粤游集》原序。卢文弨序称汪沆诗“淡沱逶迤,丰容流美”,称其文“不驰骋以使气,不涂泽以炫才,意与辞称而止”。现存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刊本。

刘泮撰。刘泮,号龙泉,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区)人。少有大志,厌章句,专心圣贤之学。发明经旨,特出独见,大要谓今之学者,学艺非学道也。古之于艺,志在识;今之于艺,志在富贵。夫学,学为圣贤也。学圣贤,学其心性。明心性要在致知,如子乐之辨季氏富于周公之疑,旁及尧、舜、禹、汤之为君,稷、契、伊、傅之为臣,皆从心性上有一段不可磨灭处,然后有不可磨灭之事业,不然耕夫、钓叟几遍天下,而两人一出,何以遂足千古?旁引曲证而为箴为咏,洒洒数千百言,其文似宋人,而说理切中寂窍,诵其书足备。一子壮岁始贡成均。任陈留、兴县两邑,正直不负所学。有《方寤集》行世,卷数不详。今不传。《津门诗钞》录其诗作十余首。

毛起鸿撰。毛起鸿,字仪章,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区)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选拔,受知于学使李光地,朝考第一。四十一年(1702)领乡荐,学益进,后屡踬春官,遂潜心著述。所撰诗文结为《毅庵集》,卷数不详。

张霔撰。张霔(1659~1704),字念艺,号帆史,一号笨仙,又号笨山,别号秋水道人,张霖从弟。张霔少而聪慧,年十二便能临钟、王法书,十六岁时就以擅诗而名显,以廪贡生官内阁中书,累试京兆不第,遂绝意仕进。家有河东别业,阿阁曲廊,金碧辉煌,但张霔“视之不以为美,乃别筑园于三岔河旁,陋若村舍,读书其中,署曰‘帆斋’,复营一室于斋右,亦曰‘帆斋’,客征其故,则曰:‘既为帆斋,容有常处乎?’”相较于问津园、遂闲堂,帆斋显得极为简陋,但这却是张霔与二三知己的相聚之处。经常集于帆斋的文人有梁洪、黄谦、龙震、世高上人等,都是张霔知己,且都是无意仕进之辈。张霔与这二三知己创作出了最本色的津门文学,是清初天津本土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张霔平生所著有《绿艳亭诗文稿》、《弋虫轩诗》、《读汉书绝句》、《读晋书绝句》、《欸乃书屋诗集》、《秦游集》、《帆斋逸稿》等,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只有《欸乃书屋诗集》。

张霔家境富裕,绝意仕进后不必为生计愁,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因此其诗集中不乏描摹山林野趣、田园风光的诗作。除了描摹山林野趣、田园风光的诗作外,与朋友交往唱和的诗作也不少。张霔好交友,不问贫富贵贱,只论才情,因此与文坛名流、津门乡贤、方外人士均有往还。吴雯、姜宸英、朱彝尊等人是清初文坛名流,张霔与他们都有来往。《天津文学史》评道:张霔诗艺术风格多样,且各体俱工,五言佳句尤多,如“韵流无滞影,花动有余情”(《咏风》)、“调古声无曲,风高韵自清”(《听蝉》)、“幽境诗为史,花林睡作乡”(《感成》)、“云接峰千里,沙寒水一村”(《出都》)、“到汝秋难老,从前花一空”(《咏菊》)等。梅成栋尝论津人诗三家:前有帆斋,中有虹亭,后有芥舟,并评帆斋诗为“风鹄摩天,春鸿戏海”,梅成栋之言形象地概括出张霔诗歌的特点,也极为准确地指出了张霔于天津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查氏七烈编》三卷,附词一卷。清乾隆宛平查氏刻本二册一函。

查曦撰。刻本。査曦,字汉客。生平客游所至,最喜款接名流,临眺风景,时以清词丽句写其幽逸之怀,集中第五卷专录榆关至东北绝塞之作,每诗详注其事,探幽历险,志怪述奇,读之等于风土记,故亦名《东荒薄游草》,其续集为朱函夏及嘉兴许王猷所选定,务约而精,故仅存一卷。

王煐撰。王煐,字子千,一字紫诠,号南村。宝坻县人。与赵执信、曹寅等人友善。乾隆年间大兴文字狱,因与抗清志士屈大均交往过密,受其牵连,王煐《忆雪楼诗集》亦遭禁毁,致使其著作湮没。至宋健搜集辑录王煐现存诸诗,成《王南村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收录了目前发现的所有王煐诗文,其在天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由之彰显。

周人龙幼劬于学,与洪天锡、王又朴友善齐名,居官俭约,而三党之亲无不沾溉。尤喜奖拔士类,在山西分校武闱,得太原张元林,登诸荐剡,元林历官牧令,俱有声,识循吏于橐鞬中,尤为仅事。著有《居易堂诗稿》。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精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安岐撰。安岐,字仪周,号麓村,又署松泉老人,题其所居沽水草堂,或名古香书屋。天津人(一说朝鲜人)。经盐商致巨富(或曰古董商),声势赫奕。以好士称,江淮间文人志士贫而不遇者,多依以为生。文物、古迹盖藏宏富,精于赏鉴,尝得《书谱》真迹,摹刻成“安麓村本”。清皇室所藏异物及民间珍品,常见“安岐”收藏印。长白端方云:“海内法书、名画之归麓村者,若龙鱼之趋薮泽也。又其人夙精鉴别。”

《墨缘汇观》亦曰《墨缘汇观录》。序署清乾隆壬戌年(1742)松泉老人撰。是编搜集并评介魏、晋迄明之著名书、画,凡设法书、名画二部。中有《荐季直表》、《平复帖》、《出师颂》、《袁生帖》、《伯远帖》、《寒食帖》诸巨制,足见其庋藏之富。记述详审,包括料纸、式样、尺寸、钤印(藏庋印与鉴赏印)数、流传等。考证缜密,判定真赝无遗。长白端方赞其“精识如孙北海(承泽)、高江村(士奇)”。松泉老人自序云:“暇日遂将平昔所记,择其尤者……汇成卷帙,偶一展阅,得历朝墨妙,纷然在目……因名其录为‘墨缘汇观’。”所刊《粤雅堂丛书》本,载有光绪元年(1875)伍绍棠题跋,研考松泉其人,未定论。光绪二十六年(1906)有端方校本,并载其序。端序判定:“《墨缘汇观》,为安麓村(岐)所著。”尔后,视松泉老人为安岐,殆无疑者。刊有《丛书集成》本、《艺术丛编》本,均以《粤雅堂丛书》本为据。

査为仁一生所作诗词均收录于《蔗堂未定稿》,是书刻于乾隆八年(1743),分为内集八卷、外集八卷。内集包括:《花影庵集》二卷、《无题诗集》二卷、《是梦集》一卷、《抱瓮集》一卷、《竹村花邬集》一卷、《山游集》一卷。外集包括:《莲坡诗话》三卷、《赏菊唱和诗》一卷、《花影庵杂记》二卷、《游盘日记》一卷、《芸书阁剩稿》一卷(査为仁妻金至元撰),另附《押帘词》一卷。

《花影庵集》与《无题诗集》作于西曹狱中,花影庵乃査为仁“西曹所居额名”,因以名其诗集。

与朋友诗酒往还,是査为仁出狱后的生活重心,因此其后半生诗作中交游诗非常多,这些交游诗见证了当日水西庄文人雅集之盛,为后人提供了水西宾客的资料。描摹水西风光、津门风物也是査为仁出狱后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此类诗作,后人可以了解清中前期的天津风景与民俗,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

査为仁的诗歌数量繁多,风格各异,有些诗歌具有沉郁之风、愁苦之气,有些则含清新之致、旷达之怀。

清新旷达之作多见于査为仁出狱后诗集,如《是梦集》、《抱瓮集》等。这些诗集中,《杂忆》、《八月初四招同张眉洲前辈傅阆林编修佟蔗村隐君游依绿园即席分赋》、《花影庵盆梅初放》、《雨中》、《新构小轩落成即事有作》、《对雪》、《揽翠轩与端木从孙饮》等诗均呈现清新之风格。

査为仁的诗歌不仅是诗人一己生命历程的记录,更是对康乾盛世的一种记载,通过他数量丰富、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后人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文人心态、天津风情,以及社会现状。

《莲坡诗话》三卷,刻本。是书载《蔗塘外集》。自清初迄于乾隆初年,其间骚人墨客,凡以诗学名家者莫不甄录及之,至如赵执信、姜宸英、吴廷华、汪沆、钱陈群、厉鹗、杭世骏辈,则皆为仁契友,或以吟简往还,或寓居水西别墅,日相酬答,故所录尤多,自序所谓得于闻者二三,得于见者七八也。

查礼撰。査礼(1715~1783),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又号鲁存、铁桥、茶垞、榕巢等,査日乾第三子,与伯兄为仁、仲兄为义同为水西庄第二代主人。累试不举,乾隆十三年(1748)纳赀为农曹,授户部陕西司主事。进入政坛后,査礼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先后任庆远府同知、太平府知府、四川松茂道、四川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在地方官任上,査礼勘测湘漓水源,建造农具,提倡屯垦,建黄庭坚祠、书院等,为当地经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四川任上,査礼还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乱,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与奖赏。在卓越的政绩之外,査礼亦工诗词,一生所著甚丰。査礼故去后,其子査淳尽收其父生平作品,集成《铜鼓书堂遗稿》三十二卷,包括诗、词、词论等方面的内容。

査礼在出仕前的诗歌多是与水西文人的唱酬奉答之作,亦有描摹津门风土人情之作,反映出其较为悠闲的生活状态,如《春日郊游》。由乾隆十三年(1748)夏,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査礼先后任庆远府同知、太平府知府、四川松茂道、四川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在此三十余年间,査礼历遍中国河山,其诗歌在内容上呈现波澜壮阔的景象。如:一是对所经之地、所宦之处的风光有大量的描画。二是对所宦之地民风民俗的记述。三是对所见之民生疾苦的反映。四是对战争,以及军营生活的描摹。有些诗作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厌恶态度,如《热耳寨军营》。另外,诗人的一些诗歌记载了战场的胜利。査礼号称“戎马书生”,他曾为清兵进剿大金川出谋划策。因此对于清军的胜利,他由衷地感到欣悦,才写出了这类作品。五是对故乡亲人之深厚情感的发抒。如《感怀》诗传达的是对津门老母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依恋,以及对痛失亲人的感触,是千古以来人类的共同情感,査礼的这类诗作传承了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抒发,因其深厚而真挚,故能动人心魂。

査礼作诗尚“奇”,有诗句云:“不妨路寂寞,但愿句惊奇。”(《出都之宁远任》)因此他的诗歌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奇崛高古的美感。査礼作诗虽然追求奇崛,但其作品还是呈现别样风貌,如“残照明山县,寒云护小村”(《房山道上》)、“山色远从天际落,白云遮断数峰青”(《百草沟雨后望田盘诸峰》)、“野田惟剩雪,木叶有余黄”(《南庄道中》)等的清新、自然的本色之美,又如“上书辞北阙,垂老客西京。山色函关路,河流渭水声”的雄健、苍凉之美,再如《采葛行》、《采茶行》的质朴、淳真之美。总体来说,查礼诗歌以奇堀高古为主,而兼清新、雄健、质朴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除了词作之外,査礼还有一卷《词话》传世,收于《铜鼓书堂遗稿中》中,共十五条。这卷词话后被收入《词话丛编》,以“铜鼓书堂词话”名之。

金至元撰。金至元,字载振,一字含英,河间府学生金大中女,适査为仁。陈鹏年撰《金孺人小传》(乾隆八年刻本)。《蔗堂未定稿》称其:“夙娴内,则不苟訾笑。性极孝,事父母及舅姑皆得其欢。幼读书,通大义,颖慧绝人。女红之外,书算琴管无不精擅。”金至元工诗,有《芸书阁剩稿》传世。《芸书阁剩稿》先是附于《蔗堂未定稿》刊印行世,后又被金氏后人自《蔗堂未定稿》中摘出,收入《金氏家集四种》。

《芸书阁剩稿》开天津女作家创作之先,集中主要为与夫君的唱和之作和叙写闺中闲愁之作。金至元的传世诗作不多,概有二十余首,却是天津女性作家的代表。除了金至元外,赵艳雪也是当时天津著名的才女,其悼念金至元的“自古美人如名将,不使人间见白头”的名句广为传诵。女性作家的出现,是天津古代文学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一个表现,是水西庄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津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余峥撰,刻本。余峥,字符平,自乾隆初举博学鸿词后,往来南北,诗名甚震,初有蒹葭亭刻稿,板毁于火,是集多追录旧诗,续以晚年之作,由其子杰编辑而藏于家。迨道光间曾孙堂官广东,始以堂子作恭手钞工楷本付诸剞劂,前有查礼、梅成栋各序。盖峥居天津,与礼兄为仁相识,为水西庄宾客。成栋则与堂最称莫逆者也。

余杰撰。余杰,字千子。余峥之子,布衣。少随父自山阴徙天津,故集中多旅居思乡之作。晚年与金玉冈、刘文煊诸人往来酬答。集中末章为其恭遇千叟宴纪恩文。

康尧衢撰。钞本。康尧衢字道平,号达夫,晚年自号海上樵人。直隶天津人。乾隆六十年(1795)应乡试不第,落落以诸生终。有《海上樵人稿》、《蕉石山房诗草》、《津门风物诗》等。事迹见梅成栋撰小传。

梅成栋谓尧衢诗沉郁顿挫中,能具凌云出尘之致。庆云崔旭亦谓声色臭味俱好。是集存古、近体诗一百五十五首,中有与周自邰、查昌业诸人倡酬之作,其《迎銮词》云“两年恩跸临兹地”,则此集脱稿,当在乾隆中叶也。《海上樵人稿》今已不可见,此为其集外诗亦即十二卷之一,无得而知。史乐善曾见其春及轩诗一卷,而《雨汀诗话》所采录多为此集所有,春及轩与此集是一是二,亦不可知。

沈峄撰。沈峄,字东岩。乾隆丙午(1786)举人。博雅工诗,与弟峻齐名,一时擅机、云、轼、辙之誉。著有《嘤鸣集》、《虚白斋诗钞》。少与弟峻随宦江西,与诸暨陈法乾游,诗学大进,著有斯集;其从子兆沄谓集已久佚,仅传一联云:“桂树小山招隐士,桃花流水忆秦人。”梅成栋亦谓峄以此句得名,其所辑《津门诗钞》载峄诗二十首,当选自他集者也。

沈峻撰。刻本。沈峻,字存圃,号丹厓。沈峻年十五已学为诗,与兄峄倡和,时方随父宦豫章,闲游黔中,因得纵观山川风物之美。厥后官吴川,以细过遣戍塞外,凡所遭际往往形诸歌啸,积诗至三千余首。还里后手自编订,兹集所录,淘汰过半,然生平学行略见于斯矣。

陈居敬撰。陈居敬,字醒园。天津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官江西奉贤县知县。

查诚撰。査诚,字伟中,一字静岩,号海沤,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官员外郎。平淡简易,有祖风。家起小园,叠石莳花,积书满架,无不披览,然不事生产,家又中落,遗有《天游阁诗稿》。

郑熊佳撰。刻本。郑熊佳,字南翔,号蓬山。直隶天津县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二十五年(1760)成进士,知广东惠来县事,移知电白县,历署琼山、乐昌知县及钦州知州。先生性聪敏,少受学于绍兴周元木,学识渊博,于书无所不读,尤工于诗。笃交游,重文士,与同邑金芥舟老人契分最深,相携至粤东,馆之署中,供壶榼,恣眺览,穷幽缒险,数年不倦。迄卒,为营身后事,罔勿周备,一棺值数百金,逮芥舟之嗣迎柩于粤,大感恸。先生之好义,皆类此。与芥舟时相唱和,汇为《山舟草》一卷,谓蓬山、芥舟合集也。

是集为其孙士诚校刊,以未第以前及仕粤诸作为《南翔集》,罢官北还仿坡公出峡之意为《出岭集》,末附《岭海酬唱集》一卷。

査善和撰。査善和,字用咸,号东轩。查氏中衰,善和善居积重,振旧业,学问博雅,能自韬晦,好吟咏,著有《东轩诗草》。

查昌业撰。钞本。查昌业,字立功,号次斋,别号松亭。原籍海宁,以事遣配济南,及赦来家天津。为金玉冈之甥。幼有隽才,遭际乖舛,发为歌咏,时有凄咽之音。

是集前有梅成栋手书题词,集内又有所注字甚多。案《津门诗钞》所选昌业诗,云皆得诸金氏家藏,是成栋选诗时尚未知有此本,后乃得见之,金氏所藏者有古体数首,而此集仅五七言律诗各一卷,恐非全稿。

另所著曰《箖箊馆集》九卷,为查昌业诗作全稿,计诗钞七卷,诗余二卷。现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海昌查氏钞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丁时显撰。钞本。丁时显,字名扬。时显少即工诗,以“青帘杨柳市,黄蝶菜花天”得名,人呼“丁黄蝶”。既卒,士林惜之,其甥金玉冈哀挽之作尤多,是集存诗百余首。梅成栋谓其古体学李贺,近体学刘长卿,天才峭拔,无制不工。

徐金楷撰。徐金楷,字端叔,号春卿。乾隆戊午科副榜,诰封奉直大夫。徐世昌四世祖。

梅成栋《津门诗钞》按曰:春卿先生少年英俊,文名推一时,青云自许,以中副车愤惋,卒。无嗣,取侄午园先生辉为继。同邑青蜺居士丁时显,与公为文字至交,俱早折。

殷希文撰。刻本。殷希文,字郁堂。希文偃仰冷署二十余年,而性喜吟咏,及宰县未久而卒,病革之前犹为喜雨诗十数韵,口授家人。其诗格初学白居易,中年以后自抒机轴。既没,子秉镛裒辑遗稿,倩幕友吴飞翰楷书,付梓以行世。

戴思灏撰。戴思灏,字虚舟,爱吟咏,应童试,终未售。寿八十余。金铨谓其诗效中晚唐。蒋玉虹曾藏其集。

鲁锷撰。鲁锷,字健庵,布衣,为金玉冈弟子。

金胜撰。金胜官甘肃渭源典史,诗当作于其时,故以名集。

王希曾撰。王希曾,号愚山,晚号勤斋。天津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由河南安阳县令,历任繁剧,所至皆有治绩,发奸惩蠹,无所畏避。孝感有大姓,活埋饥民十一人,守令惮其事,莫敢发。希曾访得实,立雪之。尝主讲陕州召南书院,登科者五人,盖陕州不发科已数十年矣。

吴曰圻撰。刻本。吴曰圻,字耤田。乡居授徒,不慕荣利,惟时与汪舟、张映斗辈雅集思源庄,为觞咏之乐。生平所为诗不自留稿,子彰从故交搜得若干首,孙士俊补缀刊行。

周光裕撰。刻本。周光裕,字衣谷。是集载古、近体七十余首,多纪事诗,盖择有关身世者录之。光裕宰陕西时,值楚匪扰境,从戎九年,其事迹别无记载,惟此集略存梗概耳。

金铨撰。金铨,字野田。诸生。书法褚河南(遂良),诗宗陶、韦,贫居委巷,罕与人通。天怀高淡,不慕荣利,运使阿公(林保)闻其名,凡数顾,始与订交。李公(符清)宰天津时,步访清谈竟日,赠句云:“八法褚登善,五字韦苏州。有道贫何病?无田菊是秋。”卒年八十。

是集录诗五十首。前有像,后附同邑十五人题诗。现有民国九年(1920)刻本。北京首都图书馆有藏。此外,是集又录入《金氏家集》丛刻中。

周焯撰。周焯,字月东,号七峰,世居天津。雍正十三年(1735)以名诸生贡成均不第,遂废举子业,专力于古。工诗,精小篆、八分、摹印。周焯性坚确,凡所注意均全力以赴,“少时会文友人家,门临水洼,旁涸中淖,七峰喜其旷,徐步构思,不觉陷于淖,众惊出之,自若也”。曾筑七峰草堂于沽上,曾于无意间得宋谢枋得建阳卖卜砚,遂常以此砚与水西宾主相鉴赏,成就津门文坛一段佳话。

周焯性嗜作诗,著有《卜砚山房诗钞》两卷,由査为仁出资刊刻。《卜砚山房诗钞》收诗二百余首,系诗人在世时所编著,成书于乾隆十三年(1748)。周焯诗歌的内容多是宴饮、游赏、赠答之作。周焯诗歌中有很多宣扬教化的作品。

周焯诗歌中也有些古诗写得苍凉浑厚,是难得佳作,如《双雏谣》颇具古风,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为稻粱谋而分道扬镳的兄弟,而对日夜期盼“双雏”归来之老鸿的舐犊神情,诗人心中有无限感慨。

宋贞娘撰。宋贞娘,字草亭。天津人。查为仁侍女。能诗,所著有行于世。是书现存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胡捷撰。胡捷,字象三,天津人,顺天诸生。幼颖异,遇书如夙读。长工于诗,格律秀整,为姜编修西溟所赏,博学强记,撰述极多,所著有《读书轩诗文集》若干卷。年四十三卒。胡捷幼与査为仁同学,“为仁在北寺,捷时载酒相从,及事解来居沽上,日与酬唱往还,交谊甚契”。查为仁《莲坡诗话》称:捷十岁能诗,与共笔砚者三十年。故水西庄倡和之作,见于两家诗集者甚多。是卷为其裔孙承勋所录,欲刊行而未果,而析为数集,甚有一集只一题者;其间似有离合去取,非原稿也。胡捷生平风怀高雅,工书善画,不慕浮荣。著有《历代纪原》、《少陵诗话纂》、《江上吟》、《读书舫诗钞》、《文钞》。胡捷生平所为诗尚多,惜胡氏式微,遗著荡失严重。《读书舫诗钞》是胡捷唯一传世诗集,收诗一百二十余首,分为八个部分:壮游草、读画篇、红雪山房集、薤露集、红雪山房近草、薤露遗言、读书舫诗未定稿、补遗。内容涉及记游、唱和、题赠、哀挽等方面,记游、唱和诗作中不乏佳句。

胡睿烈撰。胡睿烈,字锡文,号炅斋,天津人,诸生,与査为仁及其宾客唱和往还。然所著诗稿不存,惟《津沽题襟集》收其诗六十余首,至近代由津门文人高凌雯摘出,辑录成《炅斋诗钞》,收入《天津诗人小集十二种》。

胡睿烈诗歌内容多为咏物写景、题赠唱和,如《新柳》、《坐揽翠轩闻早莺》、《晓晴》、《咏白丁香》、《数帆台晓雨望隔河村落》、《藕香榭观荷,拟采莲曲》、《西沽舟中晚归》、《七夕同万循初赋瓜果九首》、《夏至日喜雨分赋得二十五有》等,均传达出文人的一种闲情。胡睿烈的诗歌题材虽然不够宏富,但在创作上有一定特点,即观察细微、讲究遣词。

朱岷撰。朱岷,字导江,号客亭,又号七桥。江苏无锡人(一作武进人,据其游田盘题名自署新安)。清康熙、雍正间,应查为仁之邀来津,居水西庄中。工隶书,善画,精于鉴赏,所藏金石书画皆希世之珍。后入籍天津,朱氏北迁后再传而替,诗稿遂佚。今查为仁集中存十首,《津门诗钞》存五首。

沈起麟著。沈起麟,字苑游,沈鹏鸣之子。受学于祖父,科考屡试不中。纯谨行义如其父。好学能文,布衣终老。肆力于诗,其诗“音节和畅,蔼然如睹”。

沈起麟撰。是集有姜森跋,谓起麟淡薄寡营,惟眈心有韵之文,而诗余一道尤所神解,著有数种已付梨枣,今复填(忆江南)小令十二阕,备述田园之乐,盖与余尚炳所跋之村居诗异曲同工者也。

刘文煊撰。刘文煊(1613~1664),字紫仙,号雪柯,山阴人,贡生。乾隆丙辰(1736)举博学鸿词。性峭峻,不屑干谒,屡中副榜。晚年侨居津门,与查澹宜、万柘坡为文酒之交,常乘兴唱和,挥毫写意。年八十余卒于津。著作有《题襟集》、《雪柯诗钞》,画作已绝。

梅成栋曾记刘文煊:“雪柯居日下最久,当道重其文名,多思招致门下。公性峭峻,不屑干谒。且落落少所许可,耻诡遇取荣。以是遭忌,凡七中副车,而卒未酬其志,投劳才为末吏。交游皆一时名士,如周兰坡、万循初、余元平诸征君,时共吟和。商宝意先生为公之甥。晚年与査莲坡老人交最契,赠答最多,寿八十余,卒于天津。”又言:“雪柯先生后裔式微,所遗诗篇,都归散落。”目前所见刘文煊诗歌,多集中于《沽上题襟集》与《津门诗钞》。《沽上题襟集》中收录刘文煊诗百余首,《津门诗钞》录十六首。

樊彬撰。樊彬,字质夫,号文卿。少时即有文名。曾充任国史馆誊录。后叙劳授冀州训导等职。是书樊彬自序云尝见人有为扬州忆小令者,爱其辞意新婉,因思沽上有小扬州之目,偶效其体,得百余首,删存80首,用以纪风土也。华鼎元辑为《梓里联珠集》之一。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荐博学鸿词,有《樊榭山房集》。厉鹗以孝廉需次县令,将入京,于乾隆十三年(1748)抵达天津水西庄,査为仁留之数月,遂不就选,成为水西文人中的一员。在水西庄期间,厉鹗除了与査为仁等人觞咏唱和之外,还与査为仁共笺《绝妙好词》。

《绝妙好词》是由南宋词人周密所编选的南渡后词人的词作,是一部质量上乘的词选集。由于《绝妙好词》所收录词人的词集大多不传,加之流传五百年而无人为之作“笺”,因此后人对其中所录词人词作之本事大多不知,造成了这部词选集在流传方面的困扰。而厉鹗与査为仁《绝妙好词笺》的完成,解决了流传的难题。

关于二人共笺《绝妙好词》的情况,厉鹗在序《绝妙好词笺》时有所交代:“津门査君莲坡研精风雅,耽玩倚声,批阅之暇随笔札记,辑有《诗余纪事》若干卷,于是编尤所留意,特为之笺,不独诸人里居出处,十得八九,而词中之本事、词外之佚事,以及名篇秀句、零珠碎金,捃拾无遗,俾读者展卷时怳然如聆其笑语而共其游历也。予与莲坡有同好,向尝掇拾一二每自矜并获。会以衣食奔走,不克卒业,及来津门,见莲坡所辑,颇有望洋之叹,并举以付之,次第增入焉。譬诸掇遗材以裨建章,投片琼以厕悬圃,其为用不已微乎?莲坡通怀集益,犹不忘所自,必欲附贱名于简端,辞不得已,因述其颠末如此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沿用了这一说法:“会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为仁所笺,遂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但在《绝妙好词笺》的流传过程中,后人多不提査为仁,而把《绝妙好词笺》的成书归功于厉鹗一人,或因厉鹗在文学史地位远高于査为仁?

《绝妙好词笺》成书后,并没有立即付诸刊印,而是在两年后,即乾隆十五年(1750),才由水西庄刊刻出版。就其在天津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绝妙好词笺》是水西文人的研究成果,是天津文学史上第一部词学研究著作,开津门词学研究之先河,这是作为水西文人的厉鹗之于天津文学最大的贡献。

徐大镛撰。徐大镛喜以诗纪事,填词亦然。集中所录,始于咸丰八年(1858),皆晚年之作,时徐大镛侨居杞县。

董怀新撰。钞本。是集存词六十余阕,略有改窜,重加编次,似怀新手自删订者。且篇末缀“卷上”字,华长卿亦谓怀新有词二卷,然则此特存其半耳。

王增年撰。刻本。王增年橐笔游四方,所至结交文士,尤以善填词有名于时;长洲宋祖骏谓其词格之高,俨然两宋遗制,以东南之秀与之角逐,匪惟无愧且可许其先登也。泰州宫本昂为镌其稿,与诗集并行于世。

樊景升撰。刻本。樊景升字鹤舲。是集自序云:予自十五岁读草堂诗余,始学为小令,有“梧叶敲愁”之句,家大人见之谓胜于诗,自是每年必得数十首,后读《词律》,乃知法律之严,遂将少作焚之,至今二十年,所可存者不及百首,乃深知此中甘苦也。缪荃孙刻《云自在龛丛书》,收入名家词内,存32首。

汪沆撰。汪沆,生平见前。雍正十一年(1733)至天津,居水西庄,教査为仁长子査善长诗文。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与吴廷华同纂天津府、县志。乾隆四年(1739),汪沆去津归里。汪沆在津期间作诗二百余首,其中有着“诗史”之称的《津门杂事诗》是汪沆对于天津文学的贡献。

《津门杂事诗》成书于乾隆四年(1739),系汪沆编纂完天津方志后,吟咏天津地方人物风情的诗作,共计一百首,均为七言绝句。在内容上,《津门杂事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历史掌故。《津门杂事诗》有很多吟咏天津历史方面的诗歌。第二,地理典故。《津门杂事诗》中还有一些对天津城内地理掌故的吟咏,如对鱼化桥、浣俗亭、宜亭、金吾桥、城中七井、浣花村、天后宫等的描摹。第三,津门人物。汪沆对天津的烈女孝子、文苑风流也有所描述、吟咏、歌颂。除此外,《津门杂事诗》还有对天津风物、制度的吟咏。

《津门杂事诗》一出,引来水西文人的纷纷题咏、称赏,如杭大宗云:“直沽七十二水发源于狐奴、酾渠、潴野,环注数县。其南与河通,北滨大海,茭苇蠃蟹之利,甲于畿甸。以形胜计,亦一大都会也。……吾友汪君西颢滞淫是邦,载离寒暑。有南湖贤令君,以为之囊橐,而搜讨有藉;有水西査氏,以恣其游息,而酬唱不孤。参稽地乘,溢为声诗,意主于扬厉风骚,表彰士女,正习俗之讹,著土风之异,盖以诗传事,非以事为诗也。……津门地非阻僻,当前修既往,坠简就湮之会,其绪积数百年而未出。西颢一客卿耳,一旦抽研骋秘,抉发之而无所余,岂非谈艺者之权舆,省方者之惇史乎?”杭大宗认为汪沆作《津门杂事诗》的目的在于“扬厉风骚,表彰士女,正习俗之讹”,并以为该书具有以诗存史的价值。査为仁也把《津门杂事诗》视为“诗史”,说:“他日輏轩如采取,图经重付枣梨刊。”足见水西文人对汪沆《津门杂事诗》的高度赞赏。汪沆的《津门杂事诗》开咏天津历史风物之作的先河,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蒋诗《沽河杂咏》、樊彬《津门小令》、崔旭《津门百咏》、华鼎元《津门征献诗》等均仿其体例。

查彬撰。是集前有沈峻序,谓彬未第时,游踪几半天下,旗亭邮馆到处豪吟,其诗颇近开、宝大家,稍次亦在元和、大历间。李毓琛序谓彬诗各体皆工,而尤长于乐府。朱履中序谓,岁甲子下榻淇署,见其除夕之作,爱其真又怜其穷,兹来阳夏,出示全稿,又见其遇与境无不穷,而诗亦无不工;则其居官与诗格,于此俱见矣。

王又朴一生著述甚丰,有《易翼述信》、《大学原本说略读法》、《中庸总说读法》、《论语广义》、《孟子读法》等,其中《易翼述信》被收入《四库全书》,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易翼述信》十二卷,国朝王又朴撰,其说亦以十翼为主,深以朱子所云,不可以孔子之易为文王之易者,非也。其所征引,惟李光地之说为多,亦不甚墨守《本义》。”除此外,王又朴一生还有很多杂咏、散文、考据训诂类成果,分别为《诗礼堂杂咏》、《杂纂》、《诗礼堂古文》等,后均收入《诗礼堂全集》。

于豹文撰。于豹文,字虹亭,父于扬献,诸生。于豹文身短貌陋,口能自容其拳。天才警敏,目下十行,博通古今,无所不读。借别人书,一览即归之,终身竟能成诵。乾隆三年(1738),于豹文中举。乾隆十七年(1752),考中进士:“壬申会闱中,三艺已成,又易三艺为短篇。主试者获公卷,如得拱璧,登上选。”然而,于豹文虽中进士,却未能进入仕途,因其中进士后即“归班”。所谓归班,系清制中指不授以他项官职,而以知县铨选者。归班后,于豹文终身未仕,曾执教于问津书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病膝,次年去世。著有《南冈诗草》十六卷。

于豹文一生诗作尽收于《南冈诗草》,共计1504首,是一位多产诗人。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很丰富,而且水平很高。于豹文既品尝过中进士的喜悦,也领略过壮志难酬的失意,加之身体的病痛,因此其诗歌很大程度上都在发抒郁郁不得志的情怀与人生穷病的感怀。于豹文归班后,遁迹田园,虽然写了很多发抒郁郁不得志的感伤之作,却不耽于此。有些诗作也表达出诗人适意与放达的情态。于豹文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还有很多诸如咏史、咏物等方面的作品,其中亦不乏佳作。

于豹文为文主学汉唐,主“真”与“淡泊”,故其诗多自性情中流出,不加雕饰,古朴淡雅,深得汉魏六朝诗与唐诗精髓,各体俱工。

《香远堂诗钞》为周人骥甥赵世烋编校刊行。其诗始于游晋,迨通籍后督学西川,典试八闽,及以御史巡视南漕,王事贤劳,不辍吟咏,莅湘稍久,篇什较多,然集亦止于此。厥后迭掌封圻、罢归田里不无续作,而稿之存佚不可知矣。人骥有文数首,以不足成帙,遂附诗后。

《莲峰宦稿》附《香远堂诗钞》后。人骥陈臬湖南时,甥赵世烋适来省视,世烋素从之受学,又尝随宦,亲炙最久,遂属其编辑公牍文字,与诗集次第刊行之。

现有清乾隆十二年(1747)精刻本。天津图书馆有藏。

周人麒撰。周人麒诗文俱有定本,惜未刊行。今《津门古文所见录》存文十五首,《津门诗钞》存诗十四首。

徐孙森撰。徐孙森字亭玉。孙森宰长山三年,民戴其德,及去任百姓攀留,如失所依,其事俱于是集见之。

金玉冈撰。金玉冈(1711~1773),字西昆,号芥舟,又号黄竹老人。布衣。风期高尚,沉渊于学,慕陶弘景、林和靖之为人,寄心遐外,遍游名山邃谷。工诗善画,自成一家,所绘尺幅片纸,人以为宝。

金玉冈承袭了其祖父金平的名士风流,他的人生是潇洒自在的人生,是脱去一切羁绊的人生。而且就连去世,也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梅成栋《金芥舟先生传》(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曾记:“易箦之夕,酒罂中飞出五色蝴蝶一双,大如掌,翩翾绕先生舞,徐徐随风去。是夜,先生卧室中有大声如雷,惊视之,已趺坐而化。床褥间,诗稿积寸许,中有绝笔四首,语多了悟,盖自知来去人也。”

金玉冈著有《黄竹山房诗钞》十二卷、《天台雁荡山记游草诗》一卷、《浮槎集》一卷、《岭南草》一卷、《田盘记游》一卷等诗集,收录诗作不下千首。金玉冈的诗作大部分是记游诗,这些记游诗或描摹当地风光,或登临怀古,中多佳作。金玉冈诗,多具神清骨瘦之特质,正如梅成栋所言:“幽情著冷韵,香瘦梅花枝。清虚贮其腹,冰雪腴其肌。”

梅成栋撰。梅成栋(1776~1844),字树君。嘉庆庚申(1800)举人。成就后学,一时文士,多出其门。选《津门诗钞》三十卷,陶凫芗先生辑《畿辅诗传》,成栋与焉。笃行好义,虽家无儋石,而亲友之窭贫者,多赖以举火。道光乙未(1835)岁旱,成栋倡义捐赈,施米设厂,四门内外分男女,届五日一给签,越日汇领米,无庸原人复来。其旧家之不便赴厂领签者,径送米于其门。法简而备,无一遣滥,施米万余石,全活甚众。事竣,不邀奖。仕永平府训导,卒于任。著有《欲起竹间楼诗集》,凫芗刻其稿,与庆云崔旭诗集合为《燕南二俊集》梓行。

梅成栋作诗崇尚“本真”,不事雕琢,其诗歌艺术成就很高。他曾言:“诗不求奇但写真。”(《即事》)也曾说:“我文殊率意,持论胥腐朽。我诗更无体,自享若敝帚。拉杂吐胸怀,不顾人欲呕。”(《偶述》)“拉杂吐胸怀”指其作诗直抒胸臆,直抒性灵,因此梅成栋的诗歌或短什怡情,或长歌当哭,“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短章如《雨天书闷得绝句》,“斟酌阴晴昼夜忙,晒花日日盼斜阳。盆中茉莉墙边菊,第一关心是海棠。”透出一股对生命的喜爱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欣喜。梅成栋的诗歌得到了当时很多诗人的称赏,张世光赞曰:“先生一室怡然,千古自命,乐此不疲,老而弥笃。著书之暇,发而为诗。风云月露,灭景于篇牍;贞淫正变,嗣响于风谣。”这是对梅成栋诗歌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赞颂,也是对其诗歌格调的称赏。任丘时云:“五律如汉庭老吏,百战健儿;七律则声韵悠长,气势雄厚;七古纵横排奡,痛快淋漓,尤觉沁心脾而畅胸臆。”

解道显撰。钞本。解道显,字小亭,举人,官知县。是集前有杨光仪序,谓道显与梅成栋生同年月,少同几砚,又同举于乡,契分最深,故集中倡和之作最多。然《津门诗钞》独未录其一诗,意者,前辈深于韬晦,不欲以文字自炫,虽良友莫之能强也。

徐文煐撰。钞本。徐文煐,字浣云。是集存诗110余首,有华长卿、孟继坤题词,杨光仪辑《津门诗续钞》选其诗甚多。道光间沽上诗人起梅花社于水西庄,文煐尝占一席,诗笔雄健,独无当时薄弱之弊,故读者多盛赞之。文煐由教官选广东知县,而集中仅有永平学署诸作。

王有庆撰。王有庆,字善舟。敦孝友,重交游,由嘉庆辛酉举人,任江苏丰县、元和县令,洊升苏州知府,去官之后,人辄怀之。任泰州时,麦秀两歧,绅士制联颂之曰:“是儒吏、是廉吏、是循吏,名达枫宸,行作公卿大吏;能安民、能养民、能教民,恩周蔀屋,允宜父母斯民。”以疾卒于任,年六十。

朱维翰撰。朱维翰,字宪百,廪膳生。才思赡富,颇工藻缋,秋试不第,侘傺以死,无嗣。

诸逊撰。诸逊,字竹泉,诸生。家贫,弃举业为钞关吏,郁郁不自得。其为人风怀疏宕,尝与梅成栋咏吊古诗,至得意时拍案叫绝,掀砚墨污衣袖,人呼“诸痴”。《津门诗钞》存其诗八首。

缪共位撰。缪共位字星池,诸生。生平笃友朋之谊,诸逊客死北塘,为之经纪其丧,哭之以诗。今《津门诗钞》存其诗24首。

李珠光撰。《梦崖集》一作《梦崖草》。据《畿辅诗传》,李珠光,字梦崖。天津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

冯嘉兰撰。冯嘉兰,字耕竹。敦友谊,尝积千金,为人干没。后闻其人贫且死,委骨异乡,嘉兰仍为买地葬之。其长厚多类此。

著有《易义辑闻》、《篷窗随录》、《义利法戒录》、《戒讼说》、《捕蝗备要》、《实心编》、《尚论编》、《仰企编》、《发声录》、《唐文拾遗》、诗文集等。

沈兆沄少以《塞下曲》见赏于学政陈嵩庆,刊入《三辅采风录》,诗名颇著。时父沈峻已赦归乡里,家学渊源,所造益邃,厥后宦游京外,凡夫咏史述怀赠答行旅之什积稿累然,其初集刻于陈臬河南时,及引退以后就养山东粮道署中,复刻续集,凡存诗1200首。

张廷选撰。钞本。张廷选,字冶堂,廪贡生。嘉庆十三年(1808)仁庙巡幸淀津,迎銮献赋,召试二等第一名,赏缎疋,赐文颖馆行走。廷选少负才名,长于词赋,在馆时复值銮辂西巡,献颂八章,未及召试丁忧归。后以馆差报满,叙盐课大使,发浙江补横浦场,屈于下僚,郁不自得,到官九阅月卒,年36岁。著有《西湖杂咏》、《冶堂诗集》等。

是集多与乡人冯相棻、缪共位、李珠光辈拈题倡和,又有旅邸题壁、客途写景诸诗,盖其家居读书及游晋客都门之作,凡存古今体150首。其诗所传不多也。别有文集,录其两次恭逢巡幸所献赋颂,末附古赋数首,与此卷并藏于家。

姚承丰撰。钞本。姚承丰,字玉农。与兄承恩同为梅成栋门人,亲炙较久,集中命题多与《朗山诗草》相同,想见分韵拈豪、风雨连床之乐。其戚金渶官江苏时,承丰尝南游过江,又值乡人沈兆沄督运北上,异乡聚首,各有歌咏,其他登高揽胜及客途写景之作亦复不少。

徐大镛撰。稿本。徐大镛,字东序,号兰生,举人,官知县。少尝学诗于梅成栋,与宝坻高继珩互相倡和。迨幕游三晋,筮仕中州,以至谴戍塞外,遂多吟咏。放归后侨居杞县,优游林下近三十年,感事怀人,得诗最伙。大镛遭际坎坷而能作达观之语,故诗格于《长庆》为近,所为乐府亦极意摹效,盖终身瓣香白傅者也。

金淳撰。钞本。金淳,字朴亭,金观智孙,廪膳生,为梅成栋弟子。是集所载诗多道光癸巳、甲午两年间之作,与家集所存33首无一同者,盖脱稿有先后也。

樊彬撰。樊彬,字质夫,号文卿。生平见前。八岁而孤,少与诗人梅成栋、董怀新、崔旭、边浴礼、高继行友善,虽居后而文名相埒。居贫澹泊,至老精力不衰。平生笃嗜金石文字,搜罗海内碑刻至三千余种。著《畿辅碑目》。樊彬诗名早播,又享大年,故积稿颇富。

是集录其出仕以前及司训冀州之作,叶绍本为序。绍本于诗学素持雄深雅健,不事险怪绮靡之论,彬诗格悉与之合,契分极深,集中师生倡和之作亦最伙;彬没京师,文物散失,生平所著诗文稿帙大半就湮,惟此以刊本独存也。

吴士俊撰。钞本。吴士俊,字傅岩。世为北仓人。祖曰圻,岁贡生。父彰,举人,官训导。士俊中道光五年(1825)举人,十三年(1833)成进士。以知县发往湖南,历宰黔阳、辰溪、清泉、零陵,权知茶陵、武冈等州,长沙、宝庆等府,迁郴州直隶州知州。二十六年(1846)谢病归,值咸丰三年(1853)逆氛北犯,以在籍团练有功晋知府衔,乡人聘主讲辅仁书院。士俊笃静好学,幼时尝以勤苦致疾,解组后家居三十年,未尝一日辍书不读,而生平精力尤萃于所著《易学》一书,自庚戌创稿,积多至二千七百页,密行细字,点窜重叠,凡义所未安辄展卷凝思,援笔钩乙,虽伏案龙钟不倦。其所作字,虽墨胶毫秃而点画不淆,直至易箦前数日始卒业焉。当道光癸巳,阮元以总督入觐,总裁是科会试,而士俊适为其所得士。士俊治《易》尊郑摈王,不以理气废象数,遐稽博采以求伸其说,惴惴焉惟恐汉学之坠地,其他著述大率亦原本形声,明训诂,旁及格致测算之学,罔不探索而得其大凡,盖其师承有自也。光绪九年(1883)卒,年84岁,附祀盐政文谦专祠。著有《易学溯源》、《字学汇考》、《骈体鉴略》、《祝融佐治真诠》、《蕉雨山房诗钞》。

吴士俊诗才敏捷而又富于藻采,往往一稿改窜再四,极选声妃色之工;少作好以俪语,拈题排比多首。筮仕以后,揽湘江之胜,睹苗俗之奇,以故纪行纪事诸诗充牣囊箧。是集起道光丙戌(1826),终咸丰丁巳(1857),末附试帖一卷,为同治壬申年作,其题则皆采自经史者也。

姚承恩撰。民国年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线装一册。姚承恩,字桐云,号朗山。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幼随其父宦游江南。道光二年(1822)中举。十三年(1833)中进士,旋任河南遂平知县。十五年(1835)和十七年(1837)调充河南乡试同考官。继任河南舞阳县知县,以丁母忧回籍。服满后,历任盖平县、承德县知县,辽阳州知州。姚承恩受学于梅成栋,颇有诗名。道光间重修水西庄既成,成栋立梅花诗社,觞咏其间,承恩与焉。承恩尝以宦游南逾大河,北出榆关,作宰十余年,屡任繁剧,而诗中未尝一及其事,盖是集仅录通籍以前之作,非全稿也。又善填词,有诗余数首,附卷末。

是书卷首刊有承丰《承德公本传》和《津门选举录》、《太学题名碑》以及张克家《题词》诗2首。正文录诗约100多首、词3首。其诗绝大多数为怀人、题图、题画和咏古之作。如《补作李烈妇哀词》、《孝友传家图为节妇孙罗氏作》、《赠孔绣山》、《采莲曲》、《题眠琴看剑图》、《题高寄泉采莲归棹图》、《班超投笔》、《相如题桥》、《马援据鞍》、《竹马》、《土牛》、《雪狮》等。所录三首词亦全为题图之作。卷首《承德公本传》等文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仕历,颇有史料价值。

华长卿撰。钞本。华长卿(1804~1880),原名长懋,字枚宗,晚号米斋老人。天津人。少受诗学于梅成栋、董怀新、余堂,后客舅氏沈兆沄江安道幕中。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纵游南北十年,与孔宪彝、方朔交善,又与高继珩、边浴礼并称“畿南三子”。咸丰三年(1853),选奉天开原训导,奉府尹倭仁之命,纂《盛京通志》36卷。同治六年(1867)告归。博通经史,尤长于考据,又精研《说文》、《尔雅》。工诗文,亦能词。著有《还读我书文钞》、《梅庄诗钞》共32卷,另有《黛香馆词钞》2卷、《说文形声表》15卷、《正字源》7卷、《说雅》19卷、《韵籁》4卷等十余种。子光鼐(字少极)、鼎元(字文珊)皆以诗文名。光鼐早卒,著有《东观室诗钞》,辑有《津门文钞》。鼎元著有《津门征献诗》。

华长卿终身勤学,著述甚富,不专以文字炫长。是集骈散兼收,洪纤悉具,其中如经说六篇,史例一篇,及学宫九十九赞,请易府州县名议,千家姓序,皆蔚然巨制;他如学署公牍之有关学术风化者亦收入焉。长卿没后,其孙绎孙持以质诸端木采,采略加诠次,并撰序文与王文锦所为传略同置卷首;是集原名《东观室文钞》,见所著《开原征书启》文内,此盖从其晚年斋名也。

华长卿撰。刻本、钞本各16卷。华长卿,髫年从舅氏沈兆沄受书,即授以唐人五七言诗,及成童,从董怀新游,怀新方选辑唐宋以来诗集,长卿心尤好之,时已学为韵语。其后客游南北,司训辽东,诗侣骚坛稿帙丛积,是编起于嘉庆庚辰(1820),时年甫十六,至解组归里而止,距其卒不过二年,殆其全集也。同治己巳(1869)尝手自编辑梓行十六卷,其半则仅具稿,梅宝璐、杨光仪各有删定,藏于家。

华长忠撰。钞本。华长忠字葵生,长卿再从弟,举人。生平饶有才气,郁郁以终,故所为声歌时以放纵自适。兹集所录惟五七言近体80余首,殆皆敛才就范之作,梅宝璐、孟继坤所选定,编为《同声集》之一。长忠别有《倦鹤龛文稿》,仅骈散文各6首,短札20余则,文少不足成集,附志于此。

王韫徽撰。王韫徽,字澹音。娄县人。知府王春煦女,大使杨绍文妻。克承家学,工书善画。又能诗。

牛琳撰。钞本。牛琳,字琢庵,进士,官知县。是集但录其乾隆乙丑(1745)丙寅宰山东沂水时,由县至郡及往来省会之作,至告养解组而止。琳自乾隆丁巳(1737)通籍,历官至历城令,生平吟咏当不只此一卷,《津门诗钞》不载其诗,盖当时此卷未出,至杨光仪《续纂津门诗钞》,始物色得之。

张湘撰。刻本。张湘,字楚珊。乾隆甲戌(1754)进士。性倜傥,风骨崚嶒,工书法。任江西余干令时,郡守某,寡廉隅,湘薄之。某酷爱湘书,一日盛筵招饮,酒酣出绢素,索之不得。某怒甚,因是罢官。囊无一钱,仅携一竹床归。姚应龙为绘图,一时名士题咏甚伙。

嘉庆甲戌,其孙岩以湘遗诗属梅成栋编次,成栋谓其古体诗奇气奔放,发源青莲,读之经月不能释手。既而岩卒,家人客中州,文籍荡失。至道光己丑(1829)刊此集,复求序于成栋,成栋再读之,则较昔之所见不过十存二三矣。

李云楣撰。李云楣,字采轩。道光乙酉(1825)举人。性坦率,不设城府,天才俊敏,文名藉甚。为诸生时,应试咏酒旗云:“几番春雨南朝路,千里莺花小杜诗”,为学使杜石樵先生所赏。尝以弟云林游幕两粤,多年无耗,寄诗云:“纵使路遥无雁到,亦应春尽有鹃啼。”云林得诗,即日束装归。著有《瓣香轩诗草》、《黔游日记》。

高静撰。高静(1810~1873),字尊谊,号慎庵,清宁河人,天秩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望都教谕。是书为著者所编定,计古近体诗四卷,录诗406首,陈学棻、戴彬为之序,又有自序。陈序谓其诗“悱恻缠绵,皆有关人心世道”。词稿一卷,收词35阕,许善昌为之序。试帖诗余诗81首,苗如兰为之序。另有赋稿一卷。光绪间由其子棠恩、赓恩刻。《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天津图书馆藏。另,中科院图书馆藏有赋稿。

杨光仪工诗,其诗作颇丰,弟子徐士銮在出任台州道经里门拜谒师父时,曾请以全稿付梓,杨光仪未许,后徐士銮多次函请,乃邮寄其诗若干首,由徐士銮校钞录成诗钞四卷,辑古今体诗385首,是为《碧琅玕馆诗钞》四卷。此诗钞前后有序跋,又有题词者达13人。今有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行世。其师张式芸序,谓:光仪诗得乾坤清气,与乡人张霔绿艳亭、金玉冈黄竹山房各集后先辉映;其及门徐士銮尝称述师说,谓诗以理性情,虽偶尔倡酬,亦必有真性情流露其间,又谓值时事多艰,烽烟迭警,吾师随所见闻托诸歌咏,阐发愈宏,推敲愈细,执骚坛牛耳者数十年,宏奖风流,群推宗匠。士銮守台州时为之刊其初集,及归里后复请刊续稿,并行于世。

又阅九年,弟子徐士銮又从杨光仪处得诗若干首,于杭雕版,偕同学许光荣、赵忠翰详校钞录成四卷,题为《续诗钞》,辑其古今体诗286首,前有四人题词,后有跋尾。今有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存世。

杨光仪诗中悲愤地表现了对英、法侵略者的谴责,并揭露了清末官吏种种贪腐劣行和无耻嘴脸,描绘出当时贫民痛苦无告的悲惨生活。此外,他还以诗记录了天津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如《丙寅十月晦纪事》记1866年天津城北大火,《庚午津门纪事》记1870年天津政局变化,《纪炎》记1877年粥厂大火烧死二千难民的惨案等。这些大事实录,可补史书之不足,是研究天津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高凌雯撰。高凌雯(1861~1945),字彤皆,天津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光绪末年,曾在学部任职,辛亥革命后,于津门闭门著述。纂有《天津县新志》。又撰有《续志余随笔》、《天津士族科名谱》、《天津诗人小传辑存》等多种有关天津地方著作的未刊稿本。

《刚训斋集》收诗十二卷,文六卷,总十八卷。高凌雯诗文,清真雅正。至征文考献,于乡邦掌故,尤搜辑不遗余力,则发潜阐幽,赖之以传者甚伙。

严修撰。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祖籍浙江慈谿。世业盐商。光绪八年(1882)中举,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曾任贵州学政。后回乡创办敬业中学堂(不久改名南开中学),并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半日学堂、补习所等教育机构。1904年任直隶学务处督办,1905年任学部侍郎。入民国后,袁世凯曾多次欲任严修为度支大臣、教育总长、国史馆总裁、参政、中卿等职,均辞未就。后黎元洪、段祺瑞等亦以要职相邀,亦未再出。惟尽力于地方教育及实业自治公益等事,特别是创办了南开大学。晚年组织城南诗社、崇化学会。著有《严范孙先生遗著》、《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

在历史上,严修不仅是“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之一”(刘炎臣语),更是近代诗坛“河北一派”的重要成员(汪辟疆语),可谓天津近代文坛的重要代表,并且以其为中心凝聚了一大批诗文之士。但是,1949年以后,在偏重新文学轻视传统诗文的学术观念,以及严修诗集被束之高阁的文献阙如等影响,诗人严修在民国文学研究者视野中处于边缘之地,在普通民众印象里也成为陌生之人。直到十年前,孙玉蓉在其《天津文学的历史足迹》一书中还感叹:“人们都知道严修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但很多人恐怕未必知道,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严修在文学史中的这种遭遇,也是天津众多以传统诗文创作为主的近代作家的普遍遭遇。这种局面若不扭转,其后果至少有二:一是模糊了当时传统诗文存在的真实历史;二是遮蔽了天津文学古今之间的文脉承传。最终导致,后世所接受的只能是一个只有白话文学而无传统文学且只有俗文学而无雅文学的残缺的天津近代文坛。

继陈诵洛之后,近来严修的《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经杨传庆重新整理,再现于世。借此,诗人严修的诗学观念、诗歌创作、诗社活动、诗派承传,乃至以严修为核心的一个庞大的文人群体等,都可以相对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陈友苓曾回忆称:“沽上之有诗社,盖始于民国初年。首创立者为严范孙主办之城南诗社。”相对于自然作诗,严修是出于一种文化自觉而积极组织诗社,他倡导组织了天津近代影响最大的诗社——城南诗社。通过《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我们可知当年诗社活动之盛,其《中元游八里台泛舟分韵得秋字》写道:“城南诗社人,最喜城南游。鲰生体此意,先期斗酒谋。郊庠肯见假,竟日容淹留。诗人晨踵至,三五各为俦。当其未至时,中道已唱酬。入门急索纸,快若鲠在喉。顷刻堆满案,挥洒无少休。余兴复拈韵,好语争雕锼。我劝舒倦眼,褰衣上重楼。新诗益涌出,不及奚囊收。……酒罢吟未辍,强辍邀放舟。……少焉诗横飞,稿草如梭投。……日尽诗未尽,归棹南关头。”不仅如此,城南诗社还几乎凝集了当时天津所有的诗文大家,王守恂、赵元礼、李金藻、华世奎、章梫、冯文洵等皆为其中重要成员,而且诗社前后持续三十年,成员以天津诗人为主,又涉及全国各地文学之士,总数超过200人,这些人大多著述丰富,不少人都有著作留存,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蔚为大观。

可以说,以严修为中心的城南诗社,凝聚了天津近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人群体。这是天津文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守恂曾为赵元礼《神佑集》作序时云:“吾乡提倡风雅,有张氏遂闲堂、查氏水西庄。张氏宾客如吴天章、赵秋谷;查氏宾客如厉樊榭、杭大宗,此康雍乾嘉时代名人之纪载也。道咸时有梅花诗社及续梅花诗社,为梅树君先生先后主持。嗣杨香吟先生倡立消寒诗社。自是而后科举盛行,乡人多从事帖括,风雅几至中绝。近年严范孙、赵幼梅同立城南诗社。范孙故后,幼梅继起,直至今日,人材之多,著述之盛,有加无已。”他将城南诗社与清代水西庄之盛会与清末梅花诗社之雅集等相提并论,言语之间,也道出了城南诗社在天津文脉承传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其实,在斯文传承的方面,城南诗社不仅“继往”,前呼乾隆时期的水西雅集,而且“开来”,后应抗战时期的冷枫诗社与持续到21世纪初的梦碧社。在天津沦陷以后,国是日非,长者凋零,城南诗社虽然未停止活动,但是难复抗战前的盛景,其成员也逐渐完成新老交替。于是,城南诗社的青年诗人发起一个新的诗社,即冷枫诗社。冷枫诗社以赵元礼等城南前辈为导师,在结社宗旨、成员传承、诗学旨趣等方面,与城南诗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当时津门诗人,不入城南,则入冷枫,或两者兼入,成为天津文坛一大盛事。正如陈友岑所言:“所有社员,先者加入城南,后者合并冷枫。故城南与冷枫,为民国数十年来沽上诗坛之两大主流。”冷枫诗社消歇后,寇泰逢等人组织梦碧词社(诗文并作)。而社中成员大多为城南诗社与冷枫诗社的旧成员。寇泰逢所撰《四十年代的天津梦碧词社》曾称:“梦碧词社较为晚起,故社友多属各社中人。例如:李琴湘、王新铭、刘赓尧、李国瑜、王叔扬为城南社友。周公阜、姚君素、王禹人、冯孝绰、石松亭、王伯龙、杨轶伦、杨炜章、杨绍颜、马醉天、王梦龙、顾恺白为冷枫、玉澜社友。”梦碧词社的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传统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守恂撰。王守恂(1865~1936),原名守恬,因避讳光绪帝载湉之名,改为守恂。字仁安,号阮南,晚署拙老人。直隶天津人。祖籍山西。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宣统二年(1910)任河南巡警道。入民国后,曾任内务部佥事、浙江钱塘道尹等职,后辞官回津,晚年与严修组织城南诗社和崇化学会。著有《王仁安集》四卷及《天津政俗沿革记》、《天津崇祀乡贤祠诸先生事略》等。

王守恂为范当世弟子,文宗桐城,诗学同光体。汪国垣认为“其诗学致力甚深,得力于肯堂较多。其用意之作,亦复健举”。1894年,他将此前所作诗文大部分烧毁,仅存四首。现存王守恂的作品绝大多数是1894年后所作。

《王仁安集》计三种三十二卷,附一种九卷。三种为其诗文集:《仁安诗稿》二十一卷《词稿》二卷、《仁安文稿》四卷《文乙稿》一卷、《仁安笔记》四卷。附《杭州杂著》则包括《仁安自述》一卷、《从政琐记》一卷、《杭居杂忆》一卷、《乡人社会谈》一卷、《说诗求己》五卷。是书较《杭州所著书三种》多诗文集。有民国十年(1921)刊本。中国书店1990年曾出版《王仁安集》七种四十一卷,续集六种十二卷,三集五种六卷。

王守恂散文亦有文名,其中《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天津近代政治、社会及风俗人情之变迁,为治地方史志者所重视。是书前有金钺序,叙本书之缘起云:“天津地处偏僻,昔非冲要。自与海外列国通商以后,于此为往来出入之门户。轮楫交驰,冠裳骈集,遂蔚然成一巨埠。而时局之推迁代谢,亦因以千奇百变,每出寻常想象之外,方诸往迹,迥不相同。故一切政治风俗,势皆不得不改弦更张,以随机应务矣!若夫数十年来,国家维新之大计,擘画经营,尤多发轫于是邦,然后渐及于各省。是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可见天津近代以来由于社会性质改变而渐成巨埠以及在商业城市形成过程中,社会风气之有所交迭变迁,因此不能不对其有所记载,以资传信。故首由撰者门人赵甫芾起草,后经撰者大加删削修改,于1933年(癸酉)定稿,及至1935年作者病危之际“犹以此书未获观成,系念良殷”,但终以抱憾而殁。继室黄夫人为偿其志,以节衣缩食之资当剞劂枣梨之费,俾该书得以问世。

金钺序后有署“七十拙老人王守恂”之自述称:“此余修志时初稿,所载事实至宣统三年止。阅时既久,偶从敝簏中检出,私录存之,题曰《天津政俗沿革记》,以别于志稿”,即以明撰者的初衷与心志。全书凡16卷,分述舆地、河渠、水利、邮递、户籍、田赋、货殖、盐业、工艺、文化、礼俗、善举、讼谳、防御、兵事、外事诸端。虽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尤以能反映近代天津的发展变化为其特色。今撮述各卷要旨如次:

卷一《舆地》。于简略介绍天津建置沿革之后,即记述了天津城垣的修筑、设置,坊巷的方位、名称,乡镇及署廨的迁徙,道路的修筑等情况,而撰者于此卷附加之《电车》一节,记述电车初设的情况和运行的线路,令人有时代气息的感觉。

卷三《水利》记改津地水患为水利之营田与堤坝二策。自明万历十四年始议屯田,至天启元年实施开垦,使津郊广种水稻而推动地方农业的发展。至于修堤筑坝,一以防患,一可围田。此二策迄光绪末年已见效果。

卷四《邮递》。详记驿递、邮务、电报等通讯形式及以轮船、铁路为载体的交通工具。综此数项于一卷,虽嫌不妥,若以现代信息管理角度衡量,则亦尚有必然联系存焉。

卷五《户籍》分论津地户口与选举。户口所记为人口与丁税数字,而选举则分篇详记清末举办自治选举的若干具体措施。

卷六《田赋》。以大量篇幅介绍地丁、杂税、杂捐、蠲免、仓廒、漕运等以反映天津基本经济状况。卷七《货殖》所设百货、商栈、榷税、商会、钱币等篇目以见近代天津经济繁盛的特色。卷八《盐业》,乃记天津经济之支柱行业,记及盐业的生产及管理机构状况,反映了这一传统产业在近代的变化。卷九《工艺》集中反映清末新政时期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对袁世凯督直期间所创立之工艺总局与高等工业学堂以及实业家周学熙等所创设之劝工陈列所、实习工场、教育品制造所等则予着重介绍,并记及天津的电灯与自来水之开办与发展,均助成天津经济状况得居于全国前列,对迅速发展天津为近代化城市之功,实不可没。

THE END
1.樊榭山房集:七:文集v7~集外詩《汪君啸园传》 1 君讳士嘉字国英啸园其自号也世为歙人居芦溪祖良璧越国公七十四世孙父凤冠俱有隐德君生而颖悟读书能通大义期以科目自奋稍长食指日繁虑不足营养遂从事废著出游楚闲岁归必具兼珍承色笑以为常中年父母殁兴生日益饶每思亲不及见夜辄泪浃枕席君自奉者甚俭其然诺不茍抱义好施出自天性秦人有某...http://chinese.dsturgeon.net/wiki.pl?chapter=228387&if=en&remap=gb
2.词林正韵一东风狐狸啸悲风,鲸鲵喷重澜。元末明初·刘基 在永嘉作 书声振悲风,莫次甑中尘。明·沈周 观补官 林杪下悲风,偃草栖寒霜。明·田登 古怨行 其五 金陀坊冷溯悲风,旧物流传纪倦翁。清·李富孙 岳倦翁家祭铜爵 游子感悲风,为君双袖湿。明末清初·施闰章 杨商贤力疾送别至流涕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盛唐·...https://sou-yun.cn/qr.aspx?ci=0&ct=%E6%9D%B1&c=%E9%A3%8E&qtype=4&page=1
3.耄年錄:八《寄传养心锦衣》 1 开说钱塘传锦衣尊贤敬老世间稀园开金谷石崇苑林构香山白俾扉海外仙入鸠杖过络南羽士鹤冠归蹄翁愿结西龟仰虺二杜十丑尽酉访翠狮沐似 《过法相寺》 1 连日西湖监歌舞忽投曲隙韩山林不将世幻风尘染惟听信钟焚明音身外流采典空谷耳闻啸膳与鸣禽到来法相己逃寂二读己了心 2 寸斟...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697711&remap=gb
4.剧说欧阳永叔云:‘人间有《瀛府》、《献仙音》二曲。《瀛府》属黄锺宫。’《铁围山丛谈》云:‘唐开元时有若《望瀛法曲》者传于今,实黄锺之宫。’《嘉佑杂志》云:‘同州乐工翻河 中黄幡绰〈霓裳谱〉,钧容乐工程士守别依法曲造成。教坊伶人花日新见之,题其后云:“法曲虽精,莫近《望瀛》。”’”观此,则...https://www.guoxuemi.com/a/7353g/54695x.html
5.历代袁氏诗文集园蔬六首 良朋过我食无鱼,茅屋相寻只茹蔬。 莫道藜羹滋味薄,要知瓜祭必齐如。 园蔬六首 朱门终日饫甘肥,绮绣盘筵鱠缕飞。 宁识山林枯槁士,清风...传语白衣人记取,何须秋帽始关情。 潜圣汪君辱借诗编作小诗归之 是客胸中春百顷,日夜葩花落毛颍。 奇方珍艳亦不管,绿剩红余尽桃否。 定收三冬充...http://www.yuanscn.com/bbs/thread-8916-1-1.html
6.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二)(含详解...夫龟山没,使有若先生者相继讲明其间,龟山之学,邑之人将必有传,(1) !求当时从龟山游不无人矣,...日与钝翁扫叶烹茗,啸歌晏息,钝翁亦乐其恬旷,数赋诗以赠之,称相得也。钝翁应召入都,咸中复从...④余友汪君器之,天分甚高,求道尤敏,方日思所以守之。乃以闲名其读书之斋,属余为记之。惟君学识...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519/5320020123004231.shtm
7.镇海区教育局关于2022年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红烛奖...经学校推荐,镇海区教育局党委研究,决定将镇海区教育系统2022年区级各类先进拟获评人员相关情况予以公示,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要求: 1.在公示期限内,单位和个人对公示对象有异议的,可来人、来信、来电向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反映情况。 http://zh.nbsedu.com/index.php?r=portal/content/view&sid=330211&id=417291
8.精华区文章阅读以及山川之胜,风物之美,一纪之以诗”,少作“多英悍之气”,老年之作则“一归平淡”(《顾园诗话...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九、戴望《孝廉方正陈先生行状》、张星鉴《陈硕甫先生传》、管庆棋《征君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literal.faq%2FGuoXue%2Fctwh%2Fwenxue%2Fzhoguolidia%2FM.1155712800.50
9.以“静”字开头的诗句想不到诗人如此喜爱化用《绛州园池》 宋· 范仲淹 静坐一川微雨 《颂》 宋· 陈瓘 静若在岩谷 《江晦叔见访于兴国寺见...静传钟鼓建章闲 《入馆》 宋· 苏轼 静看机事枭群奕 《和敖教谕》 宋· 陈杰 ...《寄题汪君秀山高处》 宋· 方回 静看唐人刻 《下竺寺》 宋· 周野斋 静拂小屏图女几 ...https://www.meipian.cn/1wp3hnu3
1.《金山》原文及意思全解王洋作品突兀波心倚翠空,他年金碧照鱼龙。 火烧水转休惆怅,且看中流树荫浓。 归坐沧浪亭,临流濯我足。绮语出金仙,冰衔换玉局。 自题画梅 : 拼繁原 野梅如雪缀寒条,梦断孤山月已凋。锦色千重应物累,春愁一点许君消。 贪泉穿石真迷眼,细柳经风竟折腰。不觉只今林下客,青毡自拥话前朝。 http://www.qxssspa.cn/shiwen/1972.html
2.悲歌慷慨算成语吗没有“悲壮慷慨”这个词语,正确为:悲歌慷慨。沉郁顿挫和悲歌慷慨的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成语出处不同、成语用法不同,具体如下: 一、意思不同 1、沉郁顿挫 意思是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悲歌慷慨 意思是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二、成语出处不同 ...https://www.pajkzuj.com/cyyy/16867.html
3.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将军魁林,提兵塞外,别其兄传公云:“君去松林莫回首,夕阳天外有孤鸿。”同年成城谪戍塞外,寄诗家人...园中竹上或题诗云:“孤忠愿逐水波清,闻说降幡竖石城。龙种已潜宁惜死,豸冠端坐俨如生。一拳石耸https://m.jy135.com/guwen/192799/21.html
4.2022年上海一模(文言文阅读)采苓子传 (明)宋濂 采苓子者,名濂,字仲德,姓郑氏。浦阳白麟溪人。颇潜心于《易》,人不能知,谓...园有堂,启北牖,□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④余友汪君器之,天分甚高,求道尤敏,方日思所以守之。乃以闲名其读书之斋,属余为记之。惟君学识才...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2567ct8135n210270.html
5.宋代胡氏名人诗词集一一胡志盛整理文化资料6传示银杏兼简林谦之头白经筵思漫覃,骎骎末路我何堪。八年还作玉堂集,一笑真怀银杏谈。敢说麕书讥聂北,聊因麟趾咏周南。梅开更得珠园去,红粟寒梢试一探。7辞朝不踏金堤新筑沙,却寻寂寞紫云家。一春弦管花间鸟,半夜笙歌水底蛙。荣悴安时犹竹柏,行藏有待岂匏瓜。独醒正渴杯中物,薄薄茅柴亦胜茶。8次...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062%20www.hszqw.com.cn
6.张潮《虞初新志》髯参军传 无锡徐瑶天璧 蒋翁性好酒,家贫无所得酒,辄过余索饮。闻说少时所见闻事,多新奇可喜,而...啸虹笔记 寄园寄所寄 篆学图书,多出于新安,为他郡所不及。如汪梦龙,休宁西门人,名涛,字山来,多...[张山来曰:仆与汪君同字山来,彼于书法精妙乃尔,仆则十指如悬锤,深以为憾。岂灵秀之气,为彼所独...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18883433.html
7.准予一级建造师注册人员名单(2024年第五批)李园超 孟文博 徐向华 何敏 王冠男 朱知言 武晴晴 田发龙 张小红 高全汉 孙磊 年海龙 李友玉 曹宣广 陈华根 徐盛琴 花倪飞 赵平平 孙壮 李刚强 曹腾 焦国庆 梁群 潘育生 靳卫刚 谭波 王海琨 卢宏强 王娟 周利玉 常传兵 葛翔 罗晟 连有铮 杨强强 宋鹏飞 王晓雪 章羽中 万成杰 阮传...https://www.mohurd.gov.cn/file/2024/20240207/2f57cc6a-fdaa-4619-8283-b63fb19caac7.pdf?n=%E5%87%86%E4%BA%88%E4%B8%80%E7%BA%A7%E5%BB%BA%E9%80%A0%E5%B8%88%E6%B3%A8%E5%86%8C%E4%BA%BA%E5%91%98%E5%90%8D%E5%8D%95%EF%BC%882024%E5%B9%B4%E7%AC%AC%E4%BA%94%E6%89%B9%EF%BC%89
8.印光法师戒杀吃素放生文选谓适有苏人沈君.以地一方.约六亩许.捐上海济生会.今可移捐分会.以为放生池园地址。中有一塘.掘池尤为省力。嗣将地契寄来.至十四年九月.分会会员杨君达全.介绍汪君吉庭.加入分会.首愿捐资建筑。复经同人等集资一万余圆.继续经营.掘池盖亭.布置一切。虽不华美.而雅致不俗.可称世外桃源。至十五年十二月...https://www.hrxfw.com/jtz/jtsxl/167215.html
9.戒庵老人漫笔戒庵老人漫笔(明)李诩撰下在线免费阅读太仓王氏园成,有题诗于壁以讽者,其诗曰:「丈夫垒石易,父祖积金难。未雪终天恨,翻成动地欢。峻岭...白猿传事相同 【「白猿传事相同」,明藏说小萃本作「辨依仿白猿传事」。细绎正文,明本标题较妥。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298970259795479578
10.严复:与熊纯如书一○九封清华园,周子 为之监督,以周管理财政。遂成近水楼台。闻已登告四月杪开学,但该堂从开办以来,殊少...教育部长汪君,亦自可人,静 听所为,或有以厌国人之意。而惠书以私我之故,遽谓非仆不可,亦系过...报馆传为新事,甚可哂也。国体之议初起,时谓当 弃共和而取君宪,虽步伐过骤,尚未大差。不幸有...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36214060/
11.曾文正公文集卷四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在线阅读道光之末,闻嘉兴钱衎石给事仪吉,仿明焦兹《献征录》,为国朝《征献录》,因属给事从子应溥写其目录,得将相、大臣、循良、忠节、儒林,文苑等凡八百余人,积二三百卷,借名人之碑传,存名人之事迹。自别京师,久从征役,而此目录册者不可复睹。同治初又得鄢陵苏源生文集,具述其师钱给事于《征献录》之外,...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leishuwenji/12760/252973.html
12.德育古鉴崧窃喜大父乐善之志,久而益著;而王君、汪君暨诸相好之同善集庆,尤为无量也。爰略书颠末。至大父与先子昆弟,两世之文学行谊,则已见吾师储画山太史所著之息庵道人传。又瞿君时夏尝并撰澹园、礼存两先生家传,兹弗复赘云。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十一月朔旦 孙男 崧峻升 字昭 百拜谨识旧序...https://www.fzzjgs.cn/boruo/books2/1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