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闹中取静的思南路上,有栋花木环抱、藤萝掩映的西式花园建筑,这幢门牌号为思南路73号的小楼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所在地,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称——。
建筑本身
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由思南路73号、71号两幢楼房组成,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其中73号为旧址复原部分,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法式花园住宅,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建筑面积达625平方米,住宅为一底三楼,共四层。
思南路73号建筑外墙镶嵌有光滑的鹅卵石,楼前是一片草坪,设有喷水池,四周种植着冬青、雪松等花木,环境优雅。虽然久经岁月的磨砺,小楼如今看来依旧风姿卓然。
从思南路73号的入口处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公馆旧址的大门,这幢红瓦双坡屋面的西式建筑带着岁月熏染的沧桑。
从楼梯上楼进入住宅,一楼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会客厅和大家的餐厅。周恩来、邓颖超于1946年多次由南京来上海寓居这里。办公室兼卧室里只有张双人床、办公桌、椅子和衣架。周恩来经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床边的皮箱随身携带,用了二十多年。
每当有客人来访,周恩来会在会客厅接见,或一起到与卧室相通的阳台上,坐在竹藤椅上畅谈。
周恩来还常在一楼大客厅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向全国全世界阐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招待会在一楼大客厅举行,到会的客人太多,大客厅坐不下,还有许多人坐在一楼廊厅。因此周恩来总是站在大客厅的门中间,一半身子在客厅,一半身子在廊厅,大门敞着,以便让尽量多的记者来参加。
二楼是外事人员的办公休息地点,存放了当时的外文报纸与油印印刷机。在周公馆工作的同志组成了党的上海工作委员会,办事处除了通过当时新闻媒介开展政治宣传之外,还直接领导创办报纸刊物。
三楼是董必武一家和办事处人员的卧室。
现在的上海周公馆是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修缮
2017年4月起,旧址建筑进行了为期140多天全面修缮,同时调整了旧址陈列室部分展品,改善了观众服务设施。并于当年8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2019年,建筑对基本陈列进行了改造提升。“小而美,美而精,精而雅,雅而暖”是此次改陈的指导思想。根据展厅建筑格局和特点,设计师对原展线进行改造,设置了一面展览主题墙,以进一步突出“雾海明灯”展览主题。
建筑亮点
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纪念馆花园内建有周恩来铜像,游客可在此瞻仰伟人。
开放信息
地址:黄浦区思南路73号
周边建筑
地址:复兴中路523号
上海孙中山故居
地址:香山路7号
旅游线路推荐
思南公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上海孙中山故居→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