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住在上海徐汇区的永嘉路,曾经的法租界。周围有很多法国风情的小洋房,夜晚路灯透过密密的梧桐树叶,把婆娑的树影印在寂静蜿蜒的人行道上。路上行人不多,偶尔可见依偎而行的情侣...不知是哪家窗户里传来流水般的钢琴声,这是我记忆里的老上海,充满了小资的情调,令我神往,使我难忘。如今早过了耳顺之年,走过了大半个地球,想起小时候的上海,脑子里就会浮现,曲折回旋的老弄堂、梧桐树覆盖下的小马路、古老的石库门、英法风情的小洋房……这就是经久不衰的老上海的魅力。于是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我带着我的相机,希望能捕捉回那些萦绕心中的挥之不去的回忆。我选择的路径是上海西部老洋房比较集中的武康路,永福路和复兴西路这块区域,恰好是环卫部门停止扫除落叶的其中几个路段。想必这遍地的黄灿灿的落叶,定会给这些老洋房平添不少旖旎的秋的韵味。从车水马龙的淮海路拐入武康路,仿佛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闹和骚动,高大的梧桐树拥抱着宁静的街道,街道两边欧美风情的老洋房鳞次栉比,加上被秋风染成金黄的树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使人流连忘返。
说起武康路这个名字,其实它先前叫做福开森路(RouteFerguson)。美国传教士福开森(JohnCalvinFerguson),是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一任校长。为方便师生员工的出入,福开森用自己的薪水,辟筑了这条土路。后来走这条路的人渐渐增多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法租界市政当局将这条路修整、拓宽并铺成煤屑路,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据说,汪伪时期,汪精卫因多次去浙江武康县的莫干山避暑,对它印象良好,遂决定把福开森路更名为武康路。
武康路是上海法租界里最为典型的高级住宅区。这里荟聚了法国文艺复兴建筑、英国乡村别墅、西班牙式洋房和地中海式建筑,是上海最具欧陆风情的小街之一。有人说,想领略上海的繁华去准海路,想感受上海的贵族之气去华山路,若是想品味上海独有的优雅,那就一定要去武康路。这些掩映在浓密的梧桐浓荫里的老洋房,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似乎在述说一个个过去的故事。
.
武康路210号,是一座建于1923年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半圆型的阳台,和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向朱丽叶示爱时的阳台几乎如出一辙。色彩缤纷的梧桐树叶给此情此景增添更加浪漫的色彩。站在那里,你似乎可以听见他们浪漫动人的诗句。这里因此成为许多年轻恋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武康路393号是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1912至1916年,黄兴曾居住于此。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被时人以“孙黄”并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起义,就是他领导的。1917年,该屋由孔祥熙购得,黄公馆遂为孔家私宅。
现如今黄公馆成了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和老房子艺术中心,墙上挂满了老洋房的照片。还有很多上海老房子的精致模型。
武康路390号原是意大利领事的官宅,是一座地中海式建筑,这种风格在上海已经是绝无仅有。
武康路395号是一座建于1926年的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为叶恭绰所有。叶恭绰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MidgetApartment)是一座装饰艺术派(ArtDeco)风格的公寓住宅。民国时期为义品放款银行所使用。1960年代初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居住于此。
武康路111号英商利纪生的寓邸
武康路109号,解放前是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后为国防部长的顾祝同的上海公馆。
郑洞国旧居。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建国后,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
武康路376号,武康庭的一栋红砖英式住宅,此楼初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郭泰祺的府邸,解放后为民居。三楼住过老演员张翼一家。
武康路370号,上世纪80年代出产的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宋庆龄的故事》中,有宋庆龄于一小楼前叩扉而入的镜头,便拍摄于此。这是白杨唯一一部电视剧,在剧中饰宋庆龄。
刘靖基旧居。中国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
在湖南路与武康路的交汇处,高高的围墙和浓密的树荫,掩藏着一幢西班牙风格的假三层花园洋房,它深宫紧锁,显得十分神秘,没有人知道里面住着谁。这里曾是周佛海住过的公馆——著名的“湖南别墅”。湖南路262号的湖南别墅,建于1931年。原是英商锦隆洋行大股东的住宅,初名锦隆别墅。1949年下半年,邓小平、陈毅两家曾入住此楼。1962年后,贺子珍移居到了武康路湖南别墅,直到1984年病故。现为瑞金宾馆分馆,因大门紧闭,无法入内拍照。
武康路113号,此楼始建于1923年,曾经是苏联的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文化大革命”中,巴金被打成“大文霸”和“反动权威”,被迫搬离该住宅。文革结束后,重回武康路113号的巴金老人写下了《随想录》。在此书中,巴金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出现的扭曲。他痛苦地反思,勇敢地拷问自己的灵魂,苦苦探究着人性的善恶,将自己火热的心坦露给世人。1998年巴金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他以此书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而他的天性不泯和赤子之心,唤起了我们的民族记忆。因此人们称巴金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
通往后院的小径。
美丽宁静的小院,巴老曾在这里流连,思索。
通往边楼的木梯。
武康路上竟然有一座小学,而且是世界小学,好大的气派。百度上查了一下,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学校原坐落在淮海中路1842号。它的后门开在武康路2号。1956年公私合营,才搬至武康路280弄2号新址,更名为上海世界小学。国民党四大元老李石曾、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曾是她的校董。由此可见,世界学校的创建具有雄厚的政治背景。创办世界学校的初衷,就是为了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把学生从小培养成出国留学及有用的人才。世界小学曾经出过不少杰出校友。看到著名的思贤楼至今仍静静地立足于武康路上,朴素而大方,给武康路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不管武康路如何变迁,它依然薪火相传~
武康路376号,378号是一个集时尚、餐饮和设计为一体,洋溢着欧陆时尚的庭院“武康庭”(FergusonLane)。
我一直很佩服上海人对欧美风情的融汇贯通,大概这就是海派文化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上海总是比中国其他地方要洋气的原因吧。
武康路柔美、宁静,如同城中小岛。喧嚣的城市快节奏与刺耳的喇叭声在这里被稀释,留下上海唯一一片净土。秋天随着漫天飞舞的黄叶慢慢逝去,冬天的脚步悄悄来临,给人带来一丝丝忧郁。
复兴西路(原名白赛仲路RouteGustaredeBoissenzon)。这条我在华师大上学时,几乎天天骑自行车经过的街道,是我很喜欢的马路。低密度的建筑、浓密的树荫,十分清幽雅静。复兴西路留下了许多租界时期的建筑印迹,这里既有西式弄堂,也有各式洋楼公寓,还有高档别墅和花园,而铁门紧锁的深墙大院,却又为宁静的复兴西路增添了诸多神秘,让人感到有些敬畏而疏离。
上海的弄堂有两种,一种是中式的石库门弄堂,而另一种则是西式的所谓钢窗蜡地的新里。西式弄堂主要分布在原上海西部的租界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西式弄堂里,所以对它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复兴西路193号,威尔金逊住宅(Wilkinson'sResidence)。这是一栋典型的英国式花园住宅,位于复兴西路、武康路的东南角,建于1930年。威尔金逊是个英籍会计师,1914年自伦敦来沪,创办了汤笙洋行,又兴建了这座宅院。现在此处是上海市房地产研究所。
永福路复兴西路转角是一幢颇为雄伟的六层公寓,叫良友公寓。良友公寓有三个出入口,两个门牌是复兴西路,一个是永福路68号。良友公寓住过一些名人,比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上海电影厂厂长、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对我,它又有一番特殊的感情。文革期间,所有的西方文学,音乐艺术都成了一种罪恶,但我们几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就在这栋楼里,组成了我们的文学沙龙。(我的中学好友,陆致极,他住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偷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朗读戴望舒的诗歌。这里留下了我年轻时美好的梦。
良友公寓的对面有一幢豪宅,据说属于解放前上海滩报业大王史量才的私宅。
永福路(原名古神父路),是那样的寂静,不通公共汽车,也难得有其他车辆经过,住户很少。尤其是湖南路到复兴西路那一段,有全副武装的部队战士日夜站在英、德领事馆门口。
现在英国领事馆已经搬走,这里变成叫“雍福会”的高级会所。“中西合璧、冲突而和谐”。2004年被评为全球最佳会所第二名。亚洲华尔街日报对它的评价是,“给你了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门的奢华生活。”
雍福会内有吃有喝有玩乐,可以说是上海最高级的夜生活消遣场所之一。价格处于顶端级,采取会员制,门口警备森严。从门口望进去,怎么也想像不出这里面是多么奢华。
处于湖南路和永福路拐角,湖南路8号是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的故居。这里过去住的是一位大资本家,解放前夕去了外国,于是这里后来分配给了赵丹等人。当时赵丹住在3楼。2楼住的是文化局长孟波。3楼共有4间房屋,赵丹一家和周璇的儿子都住在这里,底层也有一间房子也归赵丹使用。
湖南路是上海又一条老洋房汇集的高档马路。路上的梧桐树都很有些年头,一到冬天,有些树干会开裂,露出它坚硬黑色的内在。春天到了,老树皮又返出青绿色,像是一树杆的迷彩。夏天,梧桐树冠张开它巨大的伞盖,遮蔽烈日。而秋天常常是一夜之间来到的,早晨醒来俯身一看,黄叶已铺满一地。湖南路就是这样一条被梧桐树终年环抱的宁静,雅致的街道。
沿着复兴西路踏上回家的路,两边不乏精美小巧的洋房,和美丽多姿的大院。
复兴西路44弄里面有7幢建造于1940年的三层楼洋房称为玫瑰别墅,当时的玫瑰别墅主人,就是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孙中山的儿子)的二夫人蓝妮女士。孙蓝二人的爱情故事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解放后,国家将房产收归国有并作为地方民房,其中2号楼,已分配给著名电影演员秦怡等居住,如今秦怡历经岁月的磨练却风韵犹存,一头银色的头发经常出现在复兴西路上。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曾经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房主蓝妮,在耄耋之年又回到了祖国,国家把其中一幢归还蓝妮。1996年9月,85岁的蓝妮在这里走完了她极富传奇的一生。现在由孙科小女儿孙穗芬居住。
因为地处复兴西路的东北角,靠近乌鲁木齐中路,而乌鲁木齐中路旧时的名字又叫“麦琪路”(RouteAlfredMagy),所以,这栋房子也有了它的名字,“麦琪公寓”,公寓竣工于1936年,楼高10层,为近代塔式高层公寓。因基地在道路转角处,面积又较小,建筑师“因地制宜”地设计成点状,这样既可获得较多的建筑面积,又可点缀城市街景。在近80年的风雨中,公寓大楼保养得很好,被人们称为“上海滩四大老公寓之一”。
复兴西路和乌鲁木齐路三角花园的绿地中。有著名作曲家聂耳的塑像。铜像由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张充仁设计而成,命名“起来”,1992年10月28日上海各界人士纪念聂耳诞生80周年之际建立。
回家路上,特意转到汾阳路,岳阳路口的三角花园,那里有我曾认为特别浪漫的普希金铜像。普希金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外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焦虑,阴郁的日子需要沉静,相信吗?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普希金塑像周围的老洋房。
汾阳路上的白公馆,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上海。
踏着落叶,在归途中,我不由得问自已,你最喜欢的上海是什么?是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还是老外滩的万国风情,是南京路淮海路的繁华,还是新天地的精致?我发现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今天我走过的那些优雅的街道,和那些令人无限遐想的老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