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近代建筑事务所:倍高洋行

自1843年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涌现了大量具有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风格特点的建筑。尤其在1900年后,职业建筑师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上海近代建筑开始呈现多元化倾向,万国建筑群的景象逐渐形成。

在当时,德国的建筑囊括了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不同风格,德国建筑师们来到上海以后,在万国建筑争奇斗艳的时代,作品也显得独树一帜,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这其中大多数德资建造的重要建筑均为倍高洋行设计。他们由近代到上海的第一批德国建筑师组建,是近代上海德国建筑风格设计师的典型代表。

△德华银行汉口分行

△德华银行济南分行

△德华银行天津分行

△德华银行北京分行

01

建筑师概述

倍高洋行(Becker&BaedekerArchitects)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倍高(HeinrichBecker)于1899年创立,英文名为“Becker,H.,Architect”。他的同窗卡尔·培克(KarlBaedeker)加入后将名字改为“Becker&BaedekerArchitects”。

海因里希·倍高(1868-1922)生于德国什未林(Schwerin),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建筑,结束在埃及开罗工作的五年后于1898年到达中国上海,是上海的第一位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倍高在1901年至1903年间曾与赴日定居的德国建筑师理查德·泽尔(RichardSeel)合作完成在上海、天津的项目。

卡尔·培克(1864-1958)曾是克隆城建部门的建筑师,于1905年到上海加入倍高洋行,成为合伙人。1911年海因里希·倍高离开中国后,卡尔·培克全面接手事务所的工作。

△倍高洋行在1904年行名录上的信息

当时,倍高洋行主要从事德国企业投资建设的建筑设计,在上海留下的建筑作品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主要有德国领事馆(1884)、华俄道胜银行(1902)、德华银行(1902)、德国花园总会(1903)、康科迪亚总会(1907)等,以及在淮海中路及南京西路上的一些私人住宅。此外,也有在青岛、天津、汉口、北京等地留下一些以银行、学校等类型为主的公共建筑作品。在近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德华银行都是倍高洋行设计的。

△倍高洋行在上海的部分作品及其分布

序号

名称

建造年代

1

德国领事馆

1900年建(不存)

2

华俄道胜银行

1899-1902年建

3

德华银行

1902年建(不存)

4

德国花园总会

1908年建(不存)

5

德国邮局

1902-1905年建

6

德国总会

1904-1907年建(不存)

7

淮海中路1131号

1905-1911年建

8

德商谦信洋行

1907-1908年建

9

德国技术工程学院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8-1916年建

10

新福音教堂和德国子弟学校改建

1911年建(不存)

02

主要作品

01新古典主义风格

原华俄道胜银行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5号」

△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现状

原华俄道胜银行是倍高初到上海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这幢具有法国古典主义特色风格的建筑被誉为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材料到施工均能与欧洲建筑相媲美的建筑。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使用。

原华俄道胜银行的立面构图设计严谨,在横向与纵向维度上均划分为三段,对称工整,轴线之间有明显的主从关系。主立面中间饰有一对巨柱式半圆形爱奥尼克壁柱,两侧各一对柱头上方饰有人面浮雕的方形爱奥尼克壁柱,是上海最早按西方古典主义章法运用柱式的实例之一。立面整体比例关系与法国凡尔赛宫的小特里阿农宫西立面较为相似,应为倍高当时设计所参考的原型,这种方式在当时的德国建筑师看来,是遵循古典主义的原则。

02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风格

原德国总会大楼

(德国康科迪娅总会)

「已不存」

△德国总会大楼

德国总会大楼于1904年设计,1907年建造而成,又被称为德国康科迪娅总会大楼,是倍高洋行在上海设计的首座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建筑。德国总会大楼曾被当时上海媒体评价为:“上海建筑最佳,规模最大者,以德国总会为全沪冠。建筑之佳,工程之钜,惟道胜银行,差堪伯仲”。

德国总会大楼以1900年巴黎世博会德国馆为原型设计。其立面综合了巴洛克风格建筑、罗马风建筑及文艺复兴建筑的元素,有德国南部巴洛克风格的高耸青铜冠尖塔,塔楼上罗马风的雉堞和粗壮的半圆拱门入口、柱子、柱头,典型德国中世纪建筑风格的陡峭屋面等,是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立面。

1907年德文《上海新闻》对康科迪娅总会大楼有这样一段描述:“德国总会承袭传统的民族手法,再现了德国文艺复兴风采并获得了最佳效果。尽管当前建筑流派繁多,现代派和德国青年派异军突起,而且,文艺复兴的古风仍久盛不衰,令人想起德国行政区古城邑的行业帮会建筑”。

1936年,现在的中国银行大楼在原德国总会大楼旧址上动工建造。

03德国巴伐利亚乡土建筑风格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城堡

「淮海中路1131号」

△淮海中路1131号

淮海中路1131号位于上海音乐学院内,隶属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区域周边存在大量历史建筑,历史风貌独特,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气息浓厚。

淮海中路1131号建造于1905至1911年间,是一幢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花园住宅,最早是为德侨设计建造。德侨被遣返后,席聚星一家成为这幢精美洋房的新主人,一直居住到1949年前。他们是有“上海近代第一金融世家”之称的席氏家族成员。席氏家族在上海有多处居所,淮海中路1131号是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一幢。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迁入汾阳路校区,淮海中路1131号始为上音使用,现常被游客和市民亲切地称为“音乐城堡”。

△淮海中路1131号沿街立面

德国总会大楼被拆除后,其鲜明的巴伐利亚风格在淮海中路1131号中得以延续。淮海中路1131号是目前已知倍高洋行现存作品中仅有的德国巴伐利亚风格花园洋房。

(右)淮海中路1131号屋顶照片

淮海中路1131号外立面形体丰富、元素众多,有鲜明的德国巴伐利亚乡土建筑风格,如室外有高陡的红瓦屋顶、转角的绿色铜顶、装饰华丽的巴洛克式的山花、希腊式凸窗、罗马式柱头等。

淮海中路1131号内部厅堂轩敞,陈设雅致。室内有敦实粗壮的罗马风柱式、富有韵律的天花木格栅、穿柱而过的木楼梯、雕饰精美的木墙裙、色彩绚丽的彩色玻璃花窗等。

室内外的每一处细节都凸显着其精巧的设计和浓郁的德式风情。

△淮海中路1131号立面细节

△淮海中路1131号室内照片

1911年海因里希·倍高回国后,他的合伙人卡尔·培克将洋行改名为“培克洋行”继续开展在中国的业务。但是随着德国在华贸易逐渐衰退,这所曾经名动一时的德国事务所也逐渐退出中国市场。随着时代变迁,原华俄道胜银行和淮海中路1131号成为倍高洋行在上海现存为数不多的精品。

倍高洋行的作品在历史和建筑艺术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研究倍高洋行也为深入研究其他在华德国建筑师的设计风格有一定参考意义。倍高洋行作为近代上海第一代德国建筑师,见证了德侨在上海的蓬勃发展;作为德式风格的典型代表,倍高洋行的建筑作品丰富了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特色,也构成了上海宝贵的城市物质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2]章明,外滩15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3]娄承浩,薛顺生,消逝的上海老建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Wright,Arnold,andH.ACartwright.TwentiethCenturyImpressionsofHongkong,Shanghai,andOtherTreatyPortsofChina:TheirHistory,People,Commerce,Industries,andResources.London[etc.]:LloydsGreaterBritainPublishingCompany,1908

THE END
1.李百超:金石不渝初心永在——中共广东党组织创建见证人刘石心...但当师复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态和决心,北上来到上海时,正巧与南来的汪精卫相遇。从汪精卫口中,师复得知南北议和即将实现,只得放弃了北上刺杀袁世凯的计划。他与彼岸、湘田一同到了杭州。杭州的环境相对安定,这样,师复就有时间去认真思考自己遇到和听说的那些问题,并经常与同志谈心,交流思想和看法。师复有...http://m.chinawriteronline.com/show/9402.html
2.2020年疫情热点语文写作最新素材积累及范文详解有人或许会说,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圈里,多少会欠缺些道德良知的束缚。那么,在当今社会其他领域中呢?比如,在传播人类文明的新闻界,部分摄影记者又怎样从事着他们高尚的新闻工作? 少年家中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了,少年和母亲绝望地痛哭。摄影者离母子二人不到半米,不停地冲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却没人给他们送上食...http://www.gaokao.com/e/20200313/5e6b847a59131.shtml
3.上海弄堂里老房子的故事转发@弄堂三姐...来自树鳕上海弄堂里老房子的故事【转发】@弄堂三姐夫:上海每一栋老洋房,都有传奇故事,长宁区少年宫,上海滩数一数二的煌煌大宅,故事更是连篇累牍。我只讲我的所见所闻。愚园路1136弄31号,且不说它的成因,旧政府交通...https://weibo.com/1912302433/MxObLbIhq
4.『经典连载』《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百花齐放来在凤翔县后,服务团就住在西街天主教堂内,男生住在教堂大门西边的三间房子内,女生住在教堂大门东边的三间房屋内,屋内没有床,都是稻草地铺。 服务团到达时...郝鹏举逃出去后,就到南京投靠了汪精卫,先是担任伪军事训练部次长、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教育长,后来,汪精卫在徐州成立淮海省,由郝鹏举任省长。 唐西园被胡宗...http://www.huibangqyh.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966
1.繁华深处:住在上海风情的脉络里永不拓宽的街道,与不断生长的房子 城市在扩张,而上海却保留了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 近乎偏执的坚持,出于对时光深处那片历史的敬意。上海的底色在一条条狭长脉络被定格,潮流的生活则沿着城市狭长轨迹不断生长。 驻扎在建国西路的尚街LOFT和8号桥,常年出现在“星尚”等时尚节目的镜头下,已成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两...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51482
2.2023年4月10日新书推荐–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资源中心但历史的赌局从来不按牌理出牌,日本人的威胁一天天迫近,上海青帮来了,汪精卫的人来了,江湖翻江倒海,而南爷心底的秘密炸弹也仿佛随时会引爆…… ...书名:《大风吹过少年时3:跳房子》 ◎作者:许友彬 ◎出版:青岛出版社 ◎索书号:868.756/2(3) ◎藏书地点:13楼书库D区 ...https://www.chonghwakl.edu.my/library/?p=7445
3.我曾经生活在“哥伦比亚生活圈”新华路336号 上海民族乐团这幢两层法式花园洋房,原是汪精卫的得意门生、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防最高会议秘书曾仲鸣于20世纪30年代建造居住。曾仲鸣后成为汉奸,在逃亡河内的途中被刺杀。 1946年初,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由美国再度来华,在上海组建“民航空运公司”。他于1947年与陈香梅在虹桥路美华村结婚后,租住了这幢...https://www.douban.com/note/788432720/
4....20世纪3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周恩来利用上海一家医院,建立了适于党的领导人会晤的可靠的秘密地点47。从1928年11月到1931年4月,即由于顾顺章叛变不得不紧急放弃这一秘密接头地点之时,这里差不多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的地方48。“生黎医院”位于闹市中心四马路(现福州路)“天蟾”舞台后面的447号。医院设在这幢房子的楼下,楼上由熊瑾玎、...https://www.archives.sh.cn/datd/slyj/mzjd/202209/t20220923_66741.html
5.在上海武康路上的这幢老房子里,狄德罗石膏像纪晓岚自画像曾...该寓所后落入孔祥熙之手。“宁汉合流”后,汪精卫曾居住于此。1933年,段祺瑞南下抵沪,也曾寓于此处。 后来,武康路393号的主人是李石曾。李石曾,河北高阳人,其父为晚清军机大臣李鸿藻。1902年,李石曾赴法留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巴黎分会;同年12月,与吴稚晖、张静江在巴黎组建世界社。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515813
6.GeraldPaintingMoments涂摹瞬间第2页Mr. Jamie说,一般人大概很难想像创业公司 CEO 的工作有多难,你的公司在烧钱,说不定只剩下 6 个...亚罗说,今年,各路商家已经用上了这种招数,为的是让自己的促销活动秀出群伦,跟那些铺天盖地的“...人们在租房时,通常不仅想找到好房子,也想拥有好邻居和好社区。过去人们常常去租房地点实地考察一番,而...https://geraldblog.wordpress.com/author/jsyn8/page/2/
7.民国很黑哒,大家不要萌他——关于民国的一些资料——按照这种说法,日本是否还应该尊重古代盖房子要埋人柱祭神的传统,每盖一座摩天大楼就往地基里活埋一个少女下去?在她的书里,还写了一个反映农奴“忘恩负义”的故事。大致上就是在某一年的冬天,有一个奴隶女娃的家里没有了粮食,全家都快要饿死了,只好偷偷潜入到她家的庄园,偷吃仓库里的食物,结果手脚不够...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5/01/337616.html
8.郭开郭开https://330476.com/tag/%E9%83%AD%E5%BC%80
9.上海新华路游玩攻略简介,上海新华路门票/地址/图片/开放时间/照片/...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了这些房子,当时他正因为设计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成为了上海数一数二的设计师。 329弄36号,坐落着邬达克大师...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将其改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以靠近凯旋路的一座小寺庙“法华禅寺”(至1959年时仍有道士住持)及其北面的古镇法华镇改名为法...https://you.ctrip.com/sight/shanghai2/1791084.html
10.校友故事:(1902年杭州府中学堂肄业)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选报,不久,资方的赵祖德先生(他的别字和我相同,都叫彝初。见面,我称他彝初先生,他叫我彝初兄。后来我改为夷初。)想再办一个刊物,和我商量,就出了一份《新世界学报》,编辑写文的是我的老师(陈黻宸先生)和同学(汤、杜),不免要带点革命思想给读者了,但是真也“微乎其微”,因为刊物虽办在上海的外国租界...http://www.hz4zjd.cn/article/detail/id200559615092338789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