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调查小区民宿争议:旅客称赞像家一样舒适居民抱怨住得不再舒心
武汉民宿大多隐藏在居民楼里长江日报记者肖僖摄
近年来,民宿行业迎来发展风口,从风景秀美的偏远山村,到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这种新型产业“火得一塌糊涂”。市场火爆之下,武汉不少居民小区里也涌现出大批民宿。然而,民宿在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方便游客住宿的同时,也给小区居民带来不少困扰。上周,长江日报接到一些市民投诉:小区里,民宿的出现大大影响了日常生活,不仅随时有陌生人出入,晚上还制造噪音影响邻里休息。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调查武汉民宿现状发现,目前,民宿尚无强制性的准入门槛和监管措施,隐藏在居民楼里的民宿多属于无证经营,乱象频出。
市民投诉:
住宅小区总有陌生人进出
住在武昌区百瑞景小区的李先生(化名),从2017年开始,发现隔壁左右邻居家里总是有陌生人拉着行李箱进进出出。不仅如此,深夜经常还有人开派对,声音大得走廊里都能听到。李先生说,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特殊的住户并不是小区业主,而是民宿的旅客。
李先生称,他所在的小区是纯住宅小区,地处武昌中心,交通便利。从2017年开始,他就发现小区里有的业主将房屋改造成民宿、日租房,不少外地游客拖着行李箱入住该小区,小区绿地、电梯等公用设施被高频使用,有的素质较低的民宿住户,深夜还在大声喧哗……原本安静整洁的小区变得嘈杂混乱起来,一些业主不堪其扰。
“这些人都是通过网上下单。”李先生说,和普通酒店不同,民宿只需要通过网络登记,就可轻松办理入住。对于居住在小区内的业主而言,这些陌生人的进出,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业主,孩子年纪小,担心遇到陌生人也没有防范心。
“自从民宿在小区出现后,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拉杆箱的声音。到了半夜,还能听到各种吵闹声。”住在武昌区鸿岭花园的业主秦女士说,最近小区内的民宿逐渐增多,给日常生活带来了烦恼。
秦女士说,因为这些民宿也没有挂牌,具有一定隐蔽性,物业也没有办法统计小区内到底有多少民宿,所以管理起来特别难。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开在小区内的民宿大多证照不齐,存在安全隐患,出了事情谁来负责?但也有市民对民宿比较宽容,他们认为:民宿是个新兴事物,可以在成长的过程慢慢规范。
记者探访:
武汉已有至少2000家民宿
长江日报记者在“爱彼迎”平台看到,其数据显示武汉约有2000家民宿,这些民宿分布在武汉三镇各个角落。价格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大部分订单较多的民宿,价格多在200元到300元。
记者以订房为由,通过一家名为“小猪”的民宿平台,联系了一家位于武昌区中山路“南国新东城”内的民宿房东。
记者实地探访看到,这家约40平方米的房间精心装修成了“文艺范”,大床上铺着白床单和轻薄的空调被,浴室配备了蓬松的大浴巾,房东还贴心准备了做饭的油盐调料。住客在网上支付238元房费,就可以得到房东提供的电子锁密码自行入住。
记者在平台上看到,一位住客留言说:这里就像家一样温馨舒适。
该民宿房东说,他开了三间民宿,运营了一年多。在他看来,现在民宿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做出特色,提高客人的满意度,他在装修上花了将近5万元。尽管生意上没有预期理想,但相比长租而言,民宿的收益还是会更高。
这位民宿房东给长江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这间房为例,如果长租,一个月租金约2000元,但按民宿计算,一天的价格在238元,只要一个月租出10天,就比长租的收益要高。
长江日报记者调查多家在线短租平台发现,多数平台准入门槛较低,提供的房源多为民居。网上申请成为民宿只需要提供身份证、房产证或租赁合同,保证房客可以拎包入住即可,并不需要特种行业许可证或工商营业执照等。
物业说法:
只能管公共区域屋内很难管
武汉周原物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称,对于她所负责的鸿岭花园小区里有多少民宿,她也很难说清楚,主要是因为它们处于“地下”状态。
该工作人员坦言,虽然小区进出需要门禁,外来人员需要登记,但业主将门禁卡交给入住民宿的客人,或直接带着客人进入,物业工作人员很难察觉。而且民宿一般通过网络交易,有时接到投诉,业主称对方是自己亲戚,物业也很难认定就是民宿,而且物业公司没有执法权,只能管到小区的公共区域,业主房屋内的事情他们也很难管理。
律师观点:
只能靠住客本身和物业监督
职能部门:
目前民宿监管存在空白
武汉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说,民宿只能开设在商用住房内,小区住宅如需要从事商业活动,需到规划局和房管局申请“住改非”,再征求其他业主的签字同意,才能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接下来还需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然而目前,武汉市尚未对小区住宅开办民宿颁发营业执照。
长江日报记者还从消防部门了解,2017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农家乐(民宿)建筑防火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从国家层面首次对农家乐(民宿)的消防问题进行明确。
《导则》中,对民宿的消防基础设施、消防安全技术措施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对建筑材料明确“不得采用金属夹心板材作为建筑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