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研究
研究方向与范围:基础教育11
课题主持人:张洪安刘飞
所在单位:淮安市楚州中学
申报日期:2019年9月8日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报说明
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和《申报评审活页》。
2.封面左上角“编号”栏,所有申报者均无须填写,评审时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3.“研究方向与范围”栏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第五部分“重大课题与研究领域”之二“重点研究方向”中的分类填写,如申报基础教育“依法治教研究”类课题就在此栏填写“基础教育1”,申报职成教育、高等教育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则在此栏填写“自选课题”。如确实有必要,“课题主持人”可以填两人。
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并已结题;B.主持但未结题;C.参与研究;D.未参与研究。申报者只须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栏填上序号“A、B、C、D”即可。“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栏须如实填写主持或参与研究的一至二项课题名称、课题级别及完成情况,未参与任何课题研究者如实填写“未参与”。
5.《申报评审书》中“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和《申报评审活页》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主
持
人
第一主持人姓名
张洪安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75年3月
行政职务
教务处副主任
专业技术职务
中学高级
研究专长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硕士
电话
1599***1627
工作单位
淮安市楚州中学
1599***1627@163.com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223200
第二主持人姓名
刘飞
1990年4月
行政职称
讲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生
教育学硕士
178***32028
淮阴师范学院
3848**762@qq.com
邮编
﹃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
C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1.张洪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江苏省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态度调查研究》(D/2011/02/112)已结题。
2.张洪安:作为第一核心成员参与的江苏省十三五高校重点资助课题《表达为本:中学语文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批号B-a/2016/01/02)正在结题。
3.刘飞: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编制与运用研究》(YC2017221)已经结题。
4.刘飞:主持的山东省2018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历案”编制与运用研究》(2018JXY1149)在研。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填10篇)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张洪安:《<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张洪安:《荒唐年代‘异已’的创伤记忆》
《文学教育》2017(6)
张洪安:《中学语文浅诗深教的路径》
《中学语文》2017(8)
张洪安:《〈项链〉的多重悲剧意蕴》
《语文天地》2018(1)
张洪安:《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四个入口例谈》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
张洪安:《〈寒风吹彻〉中的“寒风”意象解读》
《中学语文》2018(11)
刘飞:《试论联动一致的语文教学》
《课程教学研究》2016(9)
刘飞:《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教学目标”:表述与实现》
《江苏教育研究》2018(5)
刘飞:《高中语文情境创设的价值与实践方法》
《语文建设》2018(4)
刘飞:《指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语文教学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8)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姓名
课题组中的分工
茹红忠
淮安区三堡中学
教授级高级教师
教学研究
课题指导和论文撰写
吴海燕
中学一级教师
问卷调查和数据整理
蔡恒娟
个案分析和课堂实践
陈雅君
张志元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语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教学内容”:
“选择”: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兼顾“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必须依据文本特质与单元要求有所侧重与选择。
“创生”:
“创生”是指创造产生,生而成长。语文课程目标由“双基”、“三维目标”转向对“核心素养”的追求,课堂教学内容势必也要与时俱进,发生质的变化甚至重新构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三大关键领域说”(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其下又分为三个维度:能互动地实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自主地行动,并表明这几个方面对个体适应不同情境分别起着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大支柱说”(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可以看作是对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一种概括与描述)以及欧盟的“八大要素说”(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和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和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这八项素养是每个年轻人能够过好成年之后的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些素养的习得程度或者拥有情况将决定着年轻人的未来生活与工作,这些素养不仅是其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条件,还要靠这些素养的不断发展、维持与更新来实现自我)。此外,还有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都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核心素养”的框架构建与内涵阐释。
基于国际经验以及立足我国特定国情的基础上,2014年3月,我国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个文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并将之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位置上,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而后,通过社会多方不断的验证和建议,于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终于出炉。其总体框架大致如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至此,我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尽管有顶层设计,但如何通过学科教学来培育与发展,如何使其落地生根,仍是个问题。“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重建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修订)的亮点。学科核心素养是一根主线(红线),统领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难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然而课堂毕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内容的变革势在必行。因此,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选择与创生)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意即语文教学内容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来确定与落实,是我们新面临的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它关系到语文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更关系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因而也是很有现实意义与探索价值的研究课题。
王荣生老师曾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据此,王老师曾出版一系列著作,如“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丛书,《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等来践行其理念。其后吴忠豪、叶黎明、倪刚等人都从不同领域,比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探讨过“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虽然这些论著没有涉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但它们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前期准备。
总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标志的新一轮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首先要重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变革,要以“语言”为基础,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维度,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创生,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拟定为,在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求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问题,让教学内容指向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从而使素养教育落地生根、卓有成效。
研究内容
1.通过课堂观察等形式掌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现状;
3.研究教材与教法,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创生,重新构建,切实培育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对以前的经典教学案例,从“核心素养”角度重新构建;对当下的课堂教学,以“同课异构”形式进行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
研究重点
研究的重点是掌握学情与教情,师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与接受现状。研究教材与教法,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创生,重构语文教学内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以下思路:界定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内涵→调查中学教师与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了解与接受的现状→分析当下语文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不足→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的路径→反思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教学实践。
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2019.06——2019.11)。
2.制定课题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分工。
第二,实施阶段(2019.12——2020.12)。
4.对以前的经典教学案例,从“核心素养”角度重新构建;对当下的课堂教学,以“同课异构”形式指向核心素养。
第三,总结阶段(2021.01——2021.06)。
2.各子课题小组汇集阶段研究小结,撰写研究报告;
3.进行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的评选;
4.撰写研究总报告;
5.举行课题成果展示活动。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抽样调查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形式,依据数据分析,调查师生对核心素养的了解程度。
3.访谈法
以座谈会等形式,对不同类型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得资料。
4.个案研究法
通过个案研究,分析教师如何构建教学内容,指出不足,并帮助教师构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课程标准的形态由“双基”、“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内容势必也要与时俱进,发生质的变化甚至重新构建,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2.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并不意味着对以往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创新,围绕核心素养来选择和创生。
可能的创新之处
1.探寻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的路径,让师生实施素养教育可操作,有抓手。
2.促进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注重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限5项)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的研究现状评述
论文
2019.10
浅析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程度
2019.12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的依据
2020.06
中学语文课堂实施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与反思
2020..09
同课异构:核心素养视域下名师教学案例的改编
2020.11
最终成果(限3项)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1.06
教学设计
2021.08
完成课题的条件
1.课题主持人之一刘飞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博士在读,在省级期刊发表七十多篇论文,主持省教育规划课题并已结题。课题核心成员茹红忠,全国中语界首届学术先锋人物,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有近九十篇四十余万字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是中学高级教师或一级教师,有承担本课题及子课题的研究能力。
3.课题的研究将会得到市区教研室、学校教科室的大力指导。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教育观察和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大量的日常观察为基础,加强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采用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参见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有结构观察法和无结构观察法,了解中学语文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情况以及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现状。
2.研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邀请专家、教研员、教师及课题实施人员进行研讨、交流、分析,加强对研究过程的控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回溯、追因、科学研究的手段,进行阶段性总结,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科研保障条件
学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学科结构合理,保证课题研究组织严密、协调有力、有很强的研究实力,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
本课题研究有充分的经费保障。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是江苏省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保障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经费。课题组还可以通过课题合作、教材开发等途径自筹部分经费。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部门(单位)完全了解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如果该课题获准立项并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以不低于1:1的比例划拨配套经费;如果该项课题获准立项没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为该课题划拨不少于捌仟元的研究经费。
本部门(单位)帐号:8410100***0000471;开户银行:江苏银行楚州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