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颁奖礼上,深圳企业再获丰收。全国共有25项金奖,深圳企业独获5项,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评选,是专利领域由中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项。从第十五届开始,深圳企业已连续五届每届获金奖4项以上。
“正常情况。”一位深圳市知识产权系统人士对此评价,毕竟,深圳目前的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仅次于北京,每万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则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PCT(PatentCooperationTreaty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企业专利大户
专利技术让创维尝到了甜头,仅前述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专利的应用,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年新增销售额累计311亿元,新增利润12.1亿元,新增税收4.42亿元。”创维集团董事长赖伟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中广核是总部位于深圳的大型央企,近两年,它因为研发出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并成功打入英国而扬名核电界。“华龙一号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已从核电大国迈入核电强国。”中广核“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它的技术安全性达到了世界最高标准,可以抵御类似福岛核事故的灾害。”
而在这单一产品的背后,是无数专利成果的堆积。“十二五”期间,中广核研发投入累计近百亿元,申请国家科技经费超15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占集团营收稳定在5%左右,“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投入力度下,中广核已申请专利2700多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项。
目前,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4.1%左右,比肩韩国。相对应的是,根据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底,该市累计发明专利申请337122件,累计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95369件,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发明专利密度达到80.09件/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98件/万人)一个数量级,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圳的发明专利密度,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也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这一指标。中国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维持年限越长则维持年费越高,只有具有真正市场价值的专利,企业才有动力去维持有效。截至2016年,深圳的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超过6年的占比达73.84%,北京、上海为50%多;深圳维持年限3~10年的占比82.29%,超过10年的占比也有17.2%。从维持年限的分布可见,深圳国内有效发明的整体质量居国内前列。“专利泡沫”现象,在深圳是不存在的。
新型研发机构
如果说企业是深圳“专利高地”的巨大山体,跟企业和政府都有密切关联的新型研发机构,则是高地上耸立的山峰。它们所处的位置、领域不同,身姿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站在世界科研最前沿,探索最高精尖的技术。
作为改革开放的龙头,深圳的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从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看,由于源头性、基础性研究不足,具有重大战略突破和颠覆性的技术较少,这必将制约技术创新的层次和经济发展后劲。深圳市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创新型研发机构便应运而生。这种研发机构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于一体,更加注重具有前瞻性的基础性研究和创造性的产品研发,构建完善的基础创新体系。同时,也更加注重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需求,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身科研动力和科研人员积极性。
深圳市政府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已培育上百家此类机构。它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引进社会主体,政府参与共同建设的“国有新制”模式,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先进院”)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另一种是以社会主体为主导,采取“民办官助”模式,如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等。
先进院成立于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是中国内地首家以集成技术为学科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制造业自主创新研发的科研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中科院与深圳市有着多年的院市合作关系。1985年,中科院与深圳市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此后,双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进合作。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此时,中科院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重大布局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布局,就是准备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一家以集成技术为主的研究机构。与此同时,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强调将努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大力建设创新基础平台。在以往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各自的需求共同促成了先进院顺理成章地落户深圳。此时,香港中文大学也正在为未来发展寻求更大空间,三方一拍即合。
先进院院长樊建平曾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称,先进院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没有明显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创新阶段区分,没有人为限制科技人员在创新链条中的角色定位。科研人员有选择研究方向和项目的自由,醉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可以在前沿技术领域耕耘,偏重于应用科研的人才,则可以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做出科研成果后迅速产业化。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以丰硕的原创性技术成果,有力支撑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7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增长8.8%,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超四成。批量存在的新型研发机构,是这一炫目成绩背后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深圳未来延续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