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菜单是餐厅的灵魂,因为顾客在拿到餐厅菜单的那一刻,就对餐厅的定位和调性有了大致的判断。菜单设置的成功与否,关系着餐厅整体的营收。而餐品定价则是菜单的主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从餐品定价方面来聊聊如何设置出一个好的菜单。
1、定价不囿于成本,要利用品牌溢价提高顾客心理预期
2、利用数字游戏,让顾客觉得餐品更实惠。
在进行餐品定价时,一定要学会玩数字游戏。在以下3点是段位比较高的数字游戏玩家常用的手段。
①用尾数定价和1分钱策略,拉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商家在进行餐品定价时,通常有意定一个与整数有一定差额的价格,例如采用24.95元而不是25.00元对餐品标价,这种定价方式称为尾数定价。尾数定价能拉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让消费者产生餐品便宜的感觉。而1分钱策略则是说9.99元和10元,虽然看起来区别只有一分钱,但前者会让消费者觉得产品的价格只有1位数,感觉价格低很多。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餐饮品牌九毛九就同时运用了这两个策略。九毛九店内的餐品价格都采用的是9.99元或是16.99元这样与整数有一定差额的价格。本身九毛九的餐品就便宜,口味还不错,采用这种科学的定价策略更是进一步夯实了九毛九在消费者心里好吃不贵的品牌印象。
②用一份超值餐品,让顾客觉得消费行为是超值的。如果餐厅有一两个超值的菜,就会让消费者放松对价格的心理防线,觉得这家餐厅整体价格不贵,很实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婆家的麻婆豆腐。从外婆家第一家店开业至今,麻婆豆腐一直只卖3元钱,作为外婆家的"比价商品",3元钱的麻婆豆腐,就让用户建立了"外婆家东西便宜超值"这样的品牌认知。
③菜单上缩小¥、$符号和具体价格的显示。心理学上有一个促发效应,先前的知觉刺激会影响下一个知觉刺激的反应。当菜单上出现¥和$符号及具体餐品价格时,从心理学上讲,消费者会受到促发效应影响,在点餐过程,就会"悠着点"吃。因此,建议餐饮品牌在菜单上缩小或是删除¥、$符号和具体价格的显示,以减少消费者就餐过程中促发效应的影响。
3、合理运用套餐定价,不仅让顾客觉得占了便宜,还能以此提高翻台率。
在运用餐品套餐定价方面,最典型的当然是麦当劳、肯德基了。比如单点的话,麦当劳的薯条8元,麦辣鸡腿堡15元,可乐7元,但如果点一个麦辣鸡腿堡套餐的话,就只需要19元。那这时候消费者就会觉得,只要花4元就能吃一个薯条,喝一杯可乐,觉得很便宜。灵活运用此规则的案例还有呷哺呷哺。笔者每次去呷哺呷哺吃火锅的时候,一般都懒得细看菜单,一方面是因为懒,一方面也是因为呷哺呷哺已经有相应的套餐,不仅菜品齐全,而且看上去更实惠。后来,偶尔有一次自己单点算下来价格并不比套餐贵。但因为套餐上餐速度快,菜品全,相比于单点,我还是愿意选择套餐。
4、一般来说,餐品定价要符合餐厅定位,减少高逼格单品。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逼格的年代,很多餐厅为了追求高逼格,会增加许多与餐厅本身定位并不相符的高价单品。比如,我们时常会在一些平价餐厅的菜单上看到几百块一瓶的酒水,上千块的烤全羊等。这样的做法很不可取。因为,一方面这些高价单品本身不符合餐厅定位,反而会给顾客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在实际销售中,高价单品点单率又少,于餐厅营收也没什么大作用。所以说餐厅餐品价格一定要符合餐厅定位。如果想要提高逼格,其实除去定价之外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装潢上或者像海底捞一样在服务下功夫。
以上这些策略都是餐饮大牌在充分运用消费者心理及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希望餐饮人在进行餐品定价时,可以灵活运用以上策略,对餐品进行合理的定价,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店消费。
在极受重视的中国市场,星巴克销售额不仅下滑超过两位数且与市场预期的差距不小,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瑞幸和其他咖啡品牌的迅速崛起。
现在友商们都在卷价格、卷营销、卷规模、卷产品,行业同质化竞争验证,不得不说,企业想吃下增量蛋糕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星巴克则反复申明:无意参与价格战,专注于打造第三空间和创新性产品、顾客提升的体验感和产品需求。
一方面是因为快餐市场的大发展时机,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市场地位和市场环境的担忧。
塔斯汀的扩张脚步迅速,但对于一个连锁品牌来说,扩张只是第一步,长远来看,实现规模化和规范化仍然是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