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竞品分析报告已经有了明确的需要进行对比的竞品,即携程与去哪儿两个旅行APP。二者在功能定位和设计层面上极为相似。且由于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消费品质的追求和消费能力普遍有了一个提升,面向的用户群体出现了不少的重叠。故而,我认为可以将二者视作的直接竞品。但是二者的主要目标用户定位有明显的区别,且在短期内两个平台的主要目标人群仍不会发生改变。
以这样的分析来看,同时为了简化分析体量,我希望将本篇竞品分析的目标人群事先设定为20~29岁非商旅用户,以这一人群的需求入手分析这两个竞品,进而为二者的迭代提出新的功能需求和建议,以供产品决策团队参考。
2018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754.25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相较前五年年均40%左右的增速,迅速下降至下降至9.3%。再观,中国旅游业收入5.97万亿,同比增长10.5%,虽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比,但相较近五年,仍是一个最低值。加之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双双放缓,在线旅游市场正在进入中速增长期。
2018年在线住宿预定交易规模达到1881.49亿元人民币,名义增幅达到18.6%,占在线旅游市场比重19.3%,同比增长1.5%,显示出住宿在旅游市场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在线住宿和度假市场占比均有提升,非标住宿的迅速发展使其已经成为住宿市场重要新业态,度假产品的多品类拓展、多主题开发亦成为助推在线度假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8年在线交通预定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820.95亿元人民币,名义增幅6.7%,占在线旅游比重69.9%,同比减少1.7%,主要是由于机票市场的波动,也有提直降代和监管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线下旅行社产品同质化、竞争无序化、线上线下策略不清晰、绩效差等经营困境,国内线下旅行社虽数量增长但营收占全国旅游收入比例持续走低。这种行业变迁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被持续放大,线下市场大门洞开,大量的线上旅游厂商通过市场下沉战略,扩展线下门店,引入新的流量。线下旅行社“消”而在线厂商“涨”的局面愈演愈烈。
在供应端,上下游结合明显加强,文旅结合程度不断上升;渠道端,互联网流量红利渐消,带来存量市场显著的精细化运营趋势,以及增量市场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线下资源不断拓展;而在用户端,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发展趋向和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亲子市场、出境文化旅游、边走边订、体验型消费的需求正在愈发明朗,并成为渠道端当下需要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需求问题。
上下游的一系列变化,也带来了智能化服务的需求与各家厂商在智能化服务方面的策略制定与项目落地,旅行体验的提升是近年来的一大趋势。
在线交通预定方面,2018年携程与去哪儿两家一如往常,合力霸占在线交通交易规模的半壁江山,但相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携程在近三年中市场占比经历了由升而降35.0%->36.0%->35.5%的变化,去哪儿则连年下跌,由20.7%一路降至19.1%。其中主要是由于这一年来航司的竞争与捆绑销售事件的影响。鉴于近年其他品牌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基本稳定不便,我们便不可忽视飞猪的存在。在线交通预定市场份额第三的飞猪近年来不断进行的策略调整,提升了出境产品供应能力,从16年市场占比14.7%提升至16.1%,进而挤占了部分TOP2的市场份额。
在线住宿预定方面,2018年携程仍凭借肉眼可见的高星酒店优势占据着47.0%的市场份额,与2017年基本持平略有上升。去哪儿在2018年占比相较2017年的12.6%小幅上升至12.9%,但被美团点评倚靠强大的平台生态在酒店方面实现了超越。携程与去哪儿仍旧占据着住宿预订市场超半的市场份额,竞争力强悍。
携程:
1999年10月携程旅行网正式于上海开通。2002年03月并购北京海岸航空服务有限公司。2003年12月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创纳市3年来开盘当日涨幅最高记录。
2010年5月8日,正式落成拥有超过1.2万个呼叫席位的携程信息技术大楼在江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1年1月12日与沪上知名餐饮预订服务提供商“订餐小秘书”在上海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携程战略投资订餐小秘书,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深度拓展中国订餐市场。此次合作将促进中国餐饮预订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和旅行增值服。
2015年10月26日,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合并后携程将拥有45%的去哪儿股份。此次携程与去哪儿合并的形式为百度出售去哪儿股份,然后控股携程,百度将拥有携程25%的股份。
2018年2月14日,携程宣布,正式上线共享租车业务。2018年4月25日,携程宣布与超音速飞机制造商BoomSupersonic达成战略投资,助力Boom加速2.2马赫超音速客机的研发。
2019年2月,百度宣布与携程达成深度合作。百度云将针对旅游行业特性,利用AI能力为携程量身定制面向场景、业务的解决方案。2019年5月27日,OYO酒店宣布与携程达成战略合作。
去哪儿:
2008年4月,“去哪儿”推出了倍受注目的新服务"签证"搜索频道。6月,推出了中国首例国际航班搜索服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更全面地获得全世界主要城市航班信息的渠道。
2013年11月2日凌晨,百度旗下旅游预订服务去哪儿周五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代码:QUNR),收盘暴涨逾89%。
2015年10月26日,携程公告称,与去哪儿同意合并,合并后携程将拥有45%的去哪儿股份。此次携程与去哪儿合并的形式为百度出售去哪儿股份,然后控股携程,百度将拥有携程25%的股份。
2017年2月24日,在公司的一次特别股东大会上,投票通过了此前达成的私有化要约。这笔交易完成后,去哪儿将正式在纳斯达克退市。
携程网用户定位:中等及以上收入人群,商旅用户,高品质出游需求者。
去哪儿用户定位:年轻群体,乐于尝试新事物的群体。
以下主要从性别、地域、年龄上进行分析。
男女比例上,不管是搜索去哪儿网还是携程网,都是男性用户偏多。
而在百度上搜索携程网与去哪儿网用户数量TOP4均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而根据年龄分布,相比于2018年的30~39与40~49年龄段携程的搜索量均高于去哪儿,2019年携程仅在40~49年龄段明显高于去哪儿;而相同的是2年中20—29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均为携程低于去哪儿。这也显示了该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对价格比较敏感。而处在30—49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对价格不是很敏感,相反对出行的便捷,服务会有较高要求。(左图为2018年,右图为2019年)
另据携程网官方给出的数据,携程网在过去5年里稳定保持在70%左右。其中,年龄在29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增长最快,占比已经从30%增加到将近50%。从使用数据上看,用户年度回购比例约为40%-50%,每两年的回购比率甚至达到70%-80%。消费额上来看,新用户在使用携程一年以后的总消费额翻倍,这些高忠诚度的回头客贡献了总交易的80%左右。
而近几年携程出手一系列操作,则明确地希望释放不断演进的年轻群体的消费潜力。
去哪儿网国际机票产品经理戴龙挺告诉界面新闻,学生用户尤其热衷于预定去哪儿“拒签全退”产品,学生用户中有六成会购买带有“拒签全退”标签的机票。
本篇主要选择20~29岁这一年龄阶段非商旅用户
通过Alexa网站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数据:
数据项
携程
去哪儿
关键字差距
39.3k
48.8k
优化机会
34.5k
6.7k
链接至本站
7.7k(ave2.1k)
3.1k(ave2.8k)
用户重叠
Mafengwo.cn74.6
Qyer.com51.9
Qunar.com51.8
Mafengwo.cn52.8
Ctrip.com51.8
Qyer.com39.8
Alexa排名
#469(wolrd)#69(CN)
#1900(world)#235(CN)
跳出率
36.4%
35.5%
(min:s)
6:46
7:04
之前访问过
Baidu.com26.8%
Google.com18.2%
Qq.com2.31%
Google.com20.9%
Baidu.com19.8%
Ctrip.com6.68%
之后访问过
Baidu.com19.6%
Google.com15.3%
Qunar.com2.48%
Google.com19.4%
Baidu.com16.3%
Ctrip.com6.81%
非常明显可以对比得到,相较于去哪儿,携程在关键字部分与竞品在关键词转化为流量上占据了更大的优势,与竞品在弱项上的差距上更少,也即短板更少、流量更大。
携程与马蜂窝的相似度相较于与去哪儿要大得多,尤其在携程并购去哪儿之后,注定会发挥两个产品在各自目标人群上的投入,形成互补,而避免同质化。
另外经过访问两个网站前后访问的网站,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推测,去哪儿比较少作为携程用户的第二选择,而携程被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去哪儿用户作为第二选择。这显示了去哪儿业务的全面性,以及当下用户价格敏感度的下降。
另由ASO114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iphone总榜
37
168
Iphone日均下载量
17.1w
11.3w
安卓旅行总榜
1
5
安卓日均下载量
25.1w
27.6w
携程在在2018年充分发挥资源积淀优势,以机酒为核心,构建全类别产品体系,加快市场的下沉,积极发展线下业务。同时通过与海外酒店集团如OYO、代理商booking、澳洲/意大利旅游局、荷兰皇家航空等机构签约合作,大力提升国际服务水平和开拓国际市场。国际业务比重占到了集团总收入的30+%。
不断强化交通替代方案智能化推荐能力,丰富用户选择,同时加剧了铁路和航空的竞争,向国内航司和铁路系统施加了极大的平台流量竞争压力。
全线产品智能化,在行前信息查询、行程规划、产品预订,行中交通、住宿、景区等场景中都越来越多地出现智能化应用,促成了行程前中后的场景融合,提升了辅助用户决策的效率和体验感。
近几年,我国0~14岁人口增速仍保持在1%以上,按照2017年的少幼儿2.3亿的人口基数,数量的增长仍是巨大的。而31~40岁的在线旅游用户占比逾四成,将成为极大的业务增长点。携程、驴妈妈、马蜂窝等厂家都纷纷挖掘到这一需求,丰富亲子游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粘性。
在线厂商抓住内容运营革命浪潮,纷纷发力内容运营,将短视频、旅拍、图文、音频、旅游品牌直播等融入产品,通过多维度内容传播方式激发用户旅行意愿和灵感。
在线厂商加大了市场下沉的力度,整合线下流量。
在线厂商纷纷加强下游服务能力,以培训赋能酒店的运营和管理,提升酒店线上营销和线下服务水平,增加用户吸引力,提升用户粘度。
设定目标人群为20~29岁非商旅用户,已相当于在年龄与出行目的层面对分析的目标人群进行了初步筛选。20~29岁年龄段,正处于消费水平和经济实力青黄相接的时期。刨除商旅用户之后,根据出行目的,这阶段用户的主要出行类型一般可以归为情侣出游、学生/同事经济型结伴出游、家庭出游、单人自由行。这一类出游目的存在几大共同特征:价格敏感,行程内容质量要求高,自由度高。
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出游目的,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旅行阶段的行为共性进行需求的分析。以下根据旅行的时段将用户需求分为三大块:出行前,行程中,结束行程后同时根据用户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可将出行前的用户分为两部分,对应有两部分存在交叠的需求。以下划分出4类用户,然后针对4类用户,明确其行为模式,给出具体行为和决策行为,再进行需求的分析。
决策行为是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行为的决策,决定是否要进行下一个具体行为的行为。因此用户常常会在决策行为和具体行为之间不断反复,直到完成本环节的行为开始下一环节的行为。而决策行为往往是指导我们进行信息设计的关键,同时根据信息的性质和重要程度不同,对其的设计也会不同,这也直接影响我们在关键界面中的设计。可以说决策行为即影响信息架构和设计,也影响界面设计。
首先可以明确,在行程前,目标用户的行为都会包含制定旅行计划、选择出行方式、预定住宿、选购景点门票、前往交通始发站、抵达目的地交通站、前往旅行目的地等,另外有目的用户与无目的用户主要差别在于制定计划前时候会投入较大精力确定出行想法,即对某一目的地产生强烈向往的过程。
行程前有目的用户的行为模式:
在完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具体行为后,就可以根据用户具体行为依次对应得出用户的功能需求:
行程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旅行途中交通,一部分为目的地游玩过程。这两部分的用户行为模式可总结归纳如下两图:
旅行途中交通:主要行为为出发区车站/机场,搭乘火车/飞机/巴士,到站前去目的地
目的地游玩:主要行为显然包括前往经典、附近玩乐,回住地或返程
在完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具体行为后,可以依次对应得出以下一些功能需求:
在确定完用户的行为模式与具体行为后,可以给出以下一些功能需求:
携程的行程编辑页面顶端的导航栏有6栏,其中景点、酒店、机票、火车都是常规内容。短信一栏比较有趣,可以导入剪贴板中的内容,除了手机短信也可以导入。若是航班/车次/住宿等内容,会提取其中主要信息记录入行程。若导入的文字信息中日期与行程日期不匹配,会显示信息已过期。
去哪儿的行程编辑页面也是采用了时序线性的罗列,相较于携程多了天气信息以及出行方式的推荐。但是在底部的推荐信息相比于携程少了许多。在添加行程界面中规中矩的酒店、机票、火车票、景点,缺少自定义其他选项。
在查看具体火车信息的页面,有站点的位置导航,这部分完全采用了外链到高德地图的方式(我手机里只有高德,如果有其他地图app也是可以的)。这种方式在服务质量来讲,确实是强强合作方式,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导航、定位等服务。但从用户使用体验上来看,这种方式无形中使得使用复杂化,需要跳出APP,而且这部分查询信息无法与携程网同步,也就是用户无法将在高德上标记或查询到的东西直接记录在携程网的行程中。
关于飞机的延误,这个功能界面有两个很有趣的设置。一是右上角的延误分析,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对飞机因素、出发站、航路云图、抵达站的情况分析,为用户提供了航班延误可能原因的分析素材,非常有利于用户及时做出判断,确定应对措施,而不至于无头苍蝇一般在机场奔走询问和不知所措地干等。
但是在我们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之后,我们又该做什么呢?不知道。携程在这个地方并未向用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无论是改签入口或者换乘入口,这算是一个缺憾。
去哪儿网的景点查询在界面上与携程几乎无二,但是多了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景点详情。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明显与其深度智能搜索的定位不符的体验。在输入“东湖”关键词后出现不知道是什么的乱七八糟的选项,然后我寻思可能加一个地点限定词就好,于是输入了“东湖武汉”,然后出现了正常但并非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快速地调换了词语顺序,输入“武汉东湖”,如愿得到了我的目标。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谓不恼人。对关键词的识别和拆分匹配算法显然并不合理才导致了如上的问题出现。这一点在用户体验方面是极大的漏洞,有损用户信任度。
去哪儿网底部栏则是设置为航班动态、行程助手、值机选座、降价提醒、机票订单5项。另外下拉界面看到的是全球低价、低价机票、商城、会员中心、领券中心。整体界面,相比于携程少去了报销凭证、保险等功能,但是明显感觉这是一个充斥着低价与优惠的界面。这一点恰迎合了产品的定位,面向年轻,让旅行触手可及。
携程网在多程和单程机票预定界面没有过多新奇的设计,而是遵从简洁的原则,依次展示航班信息、机票信息、乘客信息和保险信息。
去哪儿网的单程机票选择界面的设置与携程几乎无异,但在细节方面,去哪儿更为友好。去哪儿在页面顶部的出发地到达地设有下拉键,如果用户想临时修改出发地等信息,可以点击按键并直接修改,而携程还需要返回上一个页面进行重新选择,操作比较麻烦。其次,去哪儿的每一趟航班信息下方都显示了航班耗时,这对于很多用户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
偶然的左拉令人啼笑皆非,去哪儿的机票直接对标PK携程网机票,但在对比7个航班之后我发现,每一班携程都比去哪儿便宜。再深入了解条例、燃油费、平台手续费等信息后,我发现携程确实比去哪儿便宜……所以这个功能的存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未合并之前的雄心壮志之举,还是合并后亦敌亦友的良好竞争关系和引流关系呢?这一点很有趣。
去哪儿往返订票可以选择两种模式,组合和自选模式,默认组合模式,自选模式入口不易发现。携程只有一种自选模式。
去哪儿的自选模式和携程的自选模式类似,都是先选去程再选返程,但是去哪儿默认是经济舱,在最后的预订界面可以选择商务舱价格,而携程是选择是经济舱还是商务舱后选择去程和返程,携程在往返预订是可以选择经济舱还是公务舱,考虑到了高端商务用户的需求。
下单时,去哪儿支持往返程分开下单,而携程只支持打包下单,这和去哪儿是搜索平台的定位有关。
两款App都有积分制度,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操作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礼品及抵现,这都有助于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增强用户粘度,使得产品用户的旅行体验进行绑定。
以下列表对二者的主界面架构进行分析:
厂商
内容
共同点
不同点
·滚动咨询
·景点攻略,门票玩乐,美食林,周边游,亲水避暑
·酒店,民宿客栈,机票/火车票+酒店,机票,火车票,汽车船票,打车租车,旅游,高铁游,邮轮游,定制游
·超值特惠(旅游特惠、特价机票、酒店)
·都有滚动资讯栏
·都存在板块内容重叠的现象
·将诸多小众旅行方式如邮轮游、高铁游等放置于主要功能齐平的位置,这一点从主次角度上来讲并不合理,但结合当前的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这种架构可以理解为携程对新兴旅游趋势的布局倾斜
·滚动资讯
·酒店,特价酒店,海外酒店,客栈民宿,钟点房,机票,特价机票,火车票,汽车票船票,打车租车,旅游,景点门票,旅游团购,攻略游记,跟团游
·出境游,一日游,赚钱信用卡,信用付,借钱,周边游,签证wifi,自由行,接送机
·喜欢,全部
·刨去基础的架构,推荐和展示内容归类较少,完全统一展示在喜欢和全部板块下,缺乏整理,指向性不强
·无亲子游、高铁游等新兴旅游趋势的展示
·无加盟合作
·重复功能更多,如机票/特价机票,酒店/特价酒店/海外酒店/客栈民宿/钟点房等等。
·添加行程
·发现、景点推荐、住宿推荐
·均有添加行程按钮
·景点信息、交通方式信息都以时序罗列
·景点、酒店推荐
·界面上直接无订票入口
·发现内容更为丰富
·酒店、景点推荐
·多了天气信息
·有直接订票入口
·推荐内容较少
·周末往返特价,智能交通方式推荐
·出行商城(接送机、贵宾休息室、快速安检、旅行保险、旅行百货、更多出行服务)
·航班助手、会员专区、特价机票、报销凭证、我的订单
·周末往返特价,低价机票,会员中心,智能交通方式推荐
·特别推出了酒店+机票
·分类更加明晰,而非功能点罗列
·出行周边产品更丰富
·单程、多程、往返
·航班动态,值机选座,降价提醒,行程助手,机票订单
·去哪儿头条学生特权购票折扣
·界面更精简
·设置了专门的全球低价机票栏目
·学生优惠购票入口
·发布旅拍
·推荐、周边、暑假亲子游、假期海岛游、视频、拍照技巧、网红打卡地、最酷的事、影视剧打卡地
·均有发布旅拍
·均采用卡片式展示内容
·导航栏出现热搜关键词频率更高
·界面分块略多
·图片格式不统一,质感不佳
·界面分块少,热点内容不够突出
·界面布局更为紧凑
由于也不是专业的设计,就自能从网上攫取零零碎碎的分析思路来做一个简单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