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CAMLR统计数据,2020年南极海域水产品的总捕捞量为4.68×105吨,同比增速15.2%。2011-2020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3年、2014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同比增速最快,均超过30%。2015年、2017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出现两次回落,2017-2020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持续上升(图1)。结合捕捞品种与渔区分布来看,2020年南极磷虾以4.51×105吨的年捕捞量稳居第一,小鳞犬牙南极鱼、莫氏犬牙南极鱼的捕捞量分别为1.2×104吨和4000吨,上述总捕捞量约占南极海域总捕捞量的99.8%。48渔区的捕捞量占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总量的96.8%,约为4.53×105吨;58渔区的捕捞量约为1.1×104吨,小鳞犬牙南极鱼是该渔区的主要捕捞物种。
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开发国家主要为前苏联和日本,随后韩国、乌克兰等国纷纷加入到南极磷虾商业捕捞队伍之中。中国于2007年正式成为CCAMLR成员国,积极投身南极生物资源保护事业,2009年起开始南极磷虾商业探捕。2020年,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48艘渔船在南极海域开展渔业资源捕捞活动,总捕捞量超过4.6×105吨。
(一)各国南极海域捕捞品种情况
各国在南极海域进行捕捞的品种可分为南极磷虾和南极鱼类(小鳞犬牙南极鱼、莫氏犬牙南极鱼、裘氏鳄头冰鱼等)两大类别,进行南极鱼类捕捞的国家数量明显多于南极磷虾捕捞的国家。如图2所示,日本、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在南极海域只进行南极鱼类的捕捞作业,智利、韩国、乌克兰在南极海域开展综合性捕捞,挪威、中国在南极海域只捕捞南极磷虾。尽管全球捕捞南极磷虾的国家只有5个,但南极磷虾捕捞量在南极海域总捕捞量中却占据绝对优势。
(二)各国南极海域捕捞量分析
挪威在南极渔业资源开发领域独占鳌头,2020年南极磷虾捕捞量达2.45×105万吨,超过当年南极海域总捕捞量的一半,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48.1-48.4子渔区内。其次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但两者捕捞量之和仅占挪威的66.5%;智利、乌克兰的南极磷虾捕捞量位列第四、第五名(见表2)。
(三)各国南极海域作业渔船情况比较分析
2020年全球取得南极海域捕捞许可的作业渔船中,韩国渔船数量最多为8艘,其次为乌克兰和澳大利亚,中国共有4艘渔船获得南极捕捞许可,日本有2艘(图3)。各国每年申请在南极海域作业的渔船数量有所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2022年韩国新增“BlueOcean”“HongJinNo.701”等4艘作业船只;日本则只保留“ShinseiMaruNo.8”一艘作业渔船,这也是该年度中批准捕捞期限最长、捕捞区域最广的渔船。
(四)各国南极鱼类贸易情况统计分析
2020年,南极海域牙鱼类总贸易量约为2×104吨,主要贸易产品为小鳞犬牙南极鱼,出口南极犬牙鱼类的有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中国等19个国家,其中超过半数的国家参与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活动,排名前十的国家贡献了约95.7%的贸易量。中国在南极海域水产品贸易量排名中位列17,产品为小鳞犬牙南极鱼,仅为8.83吨。
(五)南极磷虾产业链发展情况分析
南极磷虾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在外型”产业,单纯依靠捕捞生产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国际上大型南极磷虾企业有挪威AkerBiomarine公司(简称“阿克公司”)、加拿大NeptuneTechnology&Bioresource公司(简称“海王星公司”)、智利Tharos公司等,营业范围包括捕捞与加工、技术服务及日常食品、饲料、保健品、磷虾虾油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挪威、加拿大两家公司已在中国市场布局。我国南极磷虾企业有辽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产有限公司、青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主要经营范围分为船舶建造及捕捞加工、磷虾高值化产品研发两大类,涵盖磷虾全产业链的企业较少。
(一)我国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多国支持南极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并付诸实践。我国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有序参与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2009年以来,我国在南极磷虾捕捞数量、捕捞与加工船只、磷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南极磷虾产业起步较晚,与挪威等优势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南极渔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仍需进一步加深
2.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技术科研积累较少,基础研究薄弱
目前我国仍有作业渔船采用传统捕捞方法,捕捞加工船只的核心技术也尚未完全掌握,与国际上高效、环保、先进的捕捞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
3.南极磷虾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我国南极磷虾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公司主营业务也略显单一,南极磷虾企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结合主要国家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吸收借鉴国际优秀实践,坚持南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加强对磷虾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优秀国际案例、发展模式的跟踪和分析,深入研究并逐步完善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控南极磷虾捕捞渔船规模,发展南极磷虾绿色船舶,做好国内磷虾产业发展布局。
2.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南极磷虾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一方面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南极磷虾产业创新联盟等平台,集聚国内外船舶制造、捕捞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制药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应重点突破南极磷虾船舶装备技术、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协同高端海洋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研发攻关,推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3.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南极渔业复合型人才
青岛渔博会期间,俄罗斯去头去脏(H&G)冷冻粉鲑价格涨到$4,200-$4,500/吨,比去年翻了一倍以上。价格上涨的动因是产量下降,今年是野生三文鱼捕捞小年,与去年丰收形成强烈反差。不仅如此,野生三文鱼实际产量要远远低于预测值,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
近期,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海大集团等农牧巨头密集接受调研。在回应最新成本等当前情况的同时,许多问题已经在展望2025年。
10月份,越南巴沙鱼出口量反弹至两年以来的高点,在需求上升的背景下,价格也在上涨。海产品贸易公司SiamCanadianGroup越南办公室销售经理LeThiThuyTrang告诉UCN:“最近六个月巴沙鱼价格比之前的六个月高出10%-12%,现在出口欧盟价格在$3.00/kg,市场更加活跃,美国库存量很低,购买量也在增多。中国市场在农历春节前后也会增加采购,主要是1.6公斤大鱼,这种大规格比中小规格高出VND2,000/kg。”
青岛渔博会期间,智利三文鱼生产商SalmonesAysen商务经理JorgeGuzman在接受UCN采访时表示:“4-6磅冷冻去头去脏(H&G)银鲑价格在$7.20/kg,比展会前上涨了$0.20/kg。”
3、本网原创内容,允许非营利性转载,并要求注明出处,如注明“转载自农更行(ngx.179c.com)”。
农更行公众号
「农更行」专注于农业产业更新及数字化更迭演进,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领域最具商业价值的数字媒体及服务平台,核心团队由来自同行资本、壹果农产品、春藤网等的资深从业人员和专家组成,以“信息平台+数字媒体+社会化服务”助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