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精选5篇)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台州市位于规划中的南翼,台州湾循环经济集聚区成为规划中九大集聚区之一,台州诸多岛屿开发和保护也纳入了规划。本文在海洋经济成为热点、科技兴海成为共识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明晰台州市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现状,剖析台州市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对策建议。

一、台州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现状

(一)海洋资源比较丰富

从海洋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台州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深水岸线和港湾资源丰富,蕴藏着健跳港、头门岛、大陈岛、龙门港、大麦屿等深水良港选址。二是渔业资源相对充裕,台州近海海域是全国最佳的海水养殖场所之一。三是可开发海洋能源储量较大,潮汐能、风能储量丰富。四是旅游景点较多[1]。

(二)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三)科技兴海成果显著

1、海洋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科技兴海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了科技兴海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各有关涉海部门加强对科技兴海工作的领导,促进科技兴海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编制科技兴海中长期规划,加大科技三项基金向海洋科研和推广方面倾斜。

2、海洋科技研发和推广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积极承担省、市、县三级海洋产业重点课题,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名优水产品苗种繁育及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海洋捕捞渔具渔法调查等项目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锯缘青蟹全人工育苗研究和产业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青蟹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技术在全省获奖;推广“大型船舶数字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了很好的效益[4]。

二、台州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海洋科技要素保障不足

1、海洋人才开发机制需要完善

台州区位优势不明显,对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这更需要好的吸引人才机制,但当前台州在吸引海洋科技人才方面政策不够优惠,子女教育、住房等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对人才的考核奖励机制乏力,在收入分配上也没有明显的倾斜政策。

2、海洋科研投入亟需加大

与宁波、舟山、温州等地市相比,台州对海洋科技的财政资金投入偏少,这直接影响到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和海洋科技人才的留用。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难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这在台州海洋企业中同样表现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海洋科技投入。

(四)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台州沿海工业发达,位于沿海的台州市医化园区、路桥废旧金属回收产业集聚区、已立项的台州大石化炼油项目都对台州海域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环境影响。台州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三、提升台州海洋经济的科技支撑对策建议

(一)构建台州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与浙江其他沿海地市相比,台州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最为薄弱,但公共服务平台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一体化和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建设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兴海的基础性工作,台州应当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优先发展。

2、举办台州海洋科技活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议由政府出面组织台州海洋科技活动,如:海洋科技活动周、海洋科技论坛、海洋科技人才洽谈会、海洋科技产品展等,通过综合报告、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以及专家与企业的对接洽淡等方式,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官员间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台州涉海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台州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3、发展台州海洋教育,培养涉海技术人才一是在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台州高等院校设置直接为海洋产业服务的专业,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台州海洋科研实力,并为台州涉海企业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二是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与台州高校联合办学,为台州培养海洋高级技术人才;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台州开展在职培训业务,提高台州涉海企业员工素质。

(二)培育壮大台州海洋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和企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理应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台州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应是引导海洋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提升涉海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一是通过财政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比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引导企业从国内外积极引进各类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共建各类海洋科技创新载体。二是注重海洋科技项目向企业倾斜,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海创新型企业。三是积极扶持涉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涉海高技术人才进入企业工作。

2、大力发展台州海洋技术服务中介创造条件引导国内外著名海洋研究机构、院校、涉海著名企业,以及台州本地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台州创办海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为台州优势海洋产业服务的中介企业,如:专利技术成果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站、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专利机构等,构建台州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台州涉海企业研发海洋技术,培养培训技术人才。

(三)提升台州优势

海洋产业科技实力根据台州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把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船舶业作为台州海洋科技工作的突破口,重点发展。#p#分页标题#e#

1、突破优势海洋产业技术瓶颈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海洋造船业、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技术创新,增强台州优势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海洋船舶制造方面,要强化自主开发设计,着力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积极发展油船、化学品船、工程船、工作船等特种船舶及船用设备。在海洋渔业方面,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滩涂与湿地资源的协调与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物修复控制理论的研究、减少海洋重金属污染的研究,陆海相互作用与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良种选育,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试验推广,水产养殖重大病害防治与控制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养殖、加工和食用安全,近海及远洋渔业信息,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保鲜、运输、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和装备。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上,加快高活性、高特异性海洋药用物质开发,进行化学修饰改性,发展具有确切疗效的海洋药物,建立药源—药用物质—海洋药物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药物产业链。重点开发甲壳素等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以及天然海洋生物多糖、海洋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的提取与精制等技术,争取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浙江省;海洋产业;经济密度;经济总量;产业结构

浙江省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毗邻台湾海峡,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全省沿海及海岛岸线全长6696千米,海岛数量达2880个,海域面积为3.09万平方千米。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渔、港、景、油、涂、岛、能”等海洋资源,它们为支撑浙江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了不可比拟的重大贡献。

一、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为全国沿海地区2008、2010年海洋产业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其反映的是各沿海地区海洋开发及其贡献度。分析对比海洋生产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

从表1的数据可知,2010年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相较2008年上升了44.99%,这说明浙江省近年来在海洋开发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比较单位海岸线经济密度可知,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名第六,远远低于天津、上海等沿海省市,和山东、广东等省处于同一水平,这说明浙江省在海洋岸线的利用上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海洋经济总量和规模发展趋势

21世纪来,由于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的强大推动作用,浙江省海洋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00年浙江省海洋产业总值为399.53亿元,2004年为1925.90亿元,2007年为2244.40亿元,2010年浙江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3885亿元(见表2),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2.6%提高到2010年的13.6%,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该省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海洋渔业在浙江海洋产业中的比重正在逐渐减少,从2000年的56.6%下降至2010年的18.1%,开始渐渐失去其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海洋电力业是发展最快的,从2000年的0.34亿元的产值猛增至2010年的28亿元。而从产值方面来看,居首位的为滨海旅游业,其占总产值的31.2%。处于第二位的为海洋交通运输业,其占总产值的比值为24.6%。处于第三位的为海洋船舶业。由此可以得出,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形成了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船舶业三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结构,而这三大主体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浙江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1%。

据2000~2010年资料分析,2010年浙江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7.6:42.2:50.0,与2000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71.58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6.66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0.81个百分点。至2010年,浙江省海洋经济中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92.2%,说明浙江省在发展海洋产业时,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其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力,并且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表3)。

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规模

海洋经济的发展不能依靠资金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来维持,根本的还是得依靠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然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例仍然不高,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技术创新的主体仍不是企业,科技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相比较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浙江省严重缺乏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三)现代海洋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浙江省海洋产业管理权限分属环保部门、海洋部门、交通部门、渔业部门及部队,这样的分工有利于各司其职、垂直管理,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政出多门、多头执法、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现象。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直接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引发了生产中的诸多矛盾。其次,涉海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仍不明确,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另一方面,浙江省尚未形成配套完整的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也未形成完善的涉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势必会制约浙江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

浙江省海洋产业在后期工作中仍需深化海洋产业结构改革,一方面要提升传统产业的内涵层次,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对于传统海洋产业,首先要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其次要提升海洋船舶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资源整合,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再次要最大最强海洋运输业,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大力推进浙江港口航运联盟建设。对于新兴海洋新兴产业,应利用宁波―舟山一带较好的基础打造浙江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科技含量高、增值性强、附加值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这势必会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起到优化的作用,也是海洋产业优化的突破口。

(二)强化科技对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吸引海洋科技人才,从而不断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三)健全现代海洋产业管理制度

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管理权限仍存在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的问题,产生产业多头管理,甚至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因此,要切实加强海洋产业的管理,这就需要进行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中设立专门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筹管理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有关事宜。另一方面,建立由涉海单位参加的海洋经济办公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管理、协调、服务方面的功能。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方面要加强海洋、港航法制建设,深化地方海洋立法工作,制定或修订一批涉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配套完整的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海洋、港航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具体包括对原有法规中不利产业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制定新的相应法规、制定有关各种特定海洋资源利用的专项法规。

参考文献

[1]苏文金.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0.

[3]天津海洋局.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海洋出版社,2011.

[4]周达军,崔旺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1.

[5]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1.

[6]王婷婷.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189-191.

[7]蔡悦荫.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J].蓝色国土,2011,(7):45-47.

[8]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村现代化研究,2011,(32):271-275.

一、我市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现状

二、坚持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海洋经济,这是市委、市政府综合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科学抉择。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经济新的跨越,一个重要支撑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依托**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工程,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现代海洋经济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经济,相当一部分融合了现代科技成果,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目前我市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看,发展船舶修造业,打造全国一流的修造船基地,修建大吨位的船只和海洋工程船,需要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型重化工业、港口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作支撑;一些传统产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层次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也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从**自身实际出发,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相结合。作为海岛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制约因素。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加快市场化进程,营造适宜海洋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仅仅依靠市场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依靠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手段,切实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大力营造鼓励、支持创新的环境,把自主创新贯彻渗透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三、因地制宜,加快海洋特色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为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在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于20**年6月召开了全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大会。随后,制订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根据目前我市科技工作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对于整体提升我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市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进行改进创新,是当前推进我市高新技术发展最现实的选择。一是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领域,重点实施船舶修造和机械制造信息化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信息公用平台技术、纳米、新型墙体材料、天然药物有效成份提取技术、海洋动植物资源活性物质提取加工技术等科技创新,力争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知名产品。二是继续抓好浙江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定海挤出成型设备及其基础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普陀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和生化产品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增长点。三是做大做强现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梦;广西梦;公民科学素养

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强国梦、兴国梦,当前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上的体现,同时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富民强桂的广西梦,除了要用广西速度建设美丽广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步提升广西的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中国梦和广西梦,提高广西公民科学素养,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生成、生长都蕴含着本质的规律和奥秘,而科学是人类探求规律和未知的认知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了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人类正是有了科学知识,才从愚昧蛮荒状态走上文明轨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解释有多种,通过综合学者的各种观点,可总结出它包含的要素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运用能力等。科学素养的水平一般从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以及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科学素养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对公民而言,其科学素养水平不能苛求要与科技人员等同,而只要能达到以下要求即可:能将“学院科学”和“生活科学”结合,从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传播到生活常识的具备和精通,从而达到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纲要》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层面不同的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和基本要求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这对有层次、分阶段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供了指南。

二、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状况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别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可是,根据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6.2%。就广西而言,结果更不理想。

201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4.25%,位居全国第24位。调查结果显示,广西不同群体科学素质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也存在明显的差距,青壮年(18岁~39岁)的比例为6.09%,而老年人(55岁~69岁)的比例几乎为0;男性群体具备的科学素养比例(6.9%)高于女性比例(1.41%);从重点人群来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高(19.62%),城镇劳动者其次(6.33%),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1.06%)。

虽然在全社会号召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平衡性。广西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在全国是居于中下水平,由于广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广西各地市、各人群、各民族等之间科学素养水平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从重点人群指标看,不平衡性尤为突出,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62%,而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6%,两者相差18个百分点之多,科学素养水平差异较大。

第二,科普力度乏力。科学素养体现着公民的基本素质,反映着公民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广西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偏低,造成了在科普教育时,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覆盖面有限等不足,再加上科普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往往采取广场式、传单式,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公民往往采取自行上网搜索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而互联网上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使得科普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衔接不畅。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教育面对不同人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现实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不同人群和地区之间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系衔接不畅,加大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总体效果。如高校聚集地区没有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辐射作用,没有和地方社区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高校的博物馆、实验室等现实的科普教育资源没有就地产生教育效应;地方政府的科技园区没有有效和青少年科普教育衔接,致使青少年对本地区科技发展现状不清楚等。

三、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的举措

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是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精确施策,统筹协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具体应采用以下方法途径展开工作。

其一,以点带面,以重点人群为牵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平。解决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不平衡性问题,一是在地域上要实现科普站点等科普教育网络的覆盖面扩大,要通过科技惠农、关爱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科技馆(博物馆)建设等措施,形成身边就能学科学,身边人就懂科学的良好氛围;二是区分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例如,对青少年,着重培养其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着重不断增强其科学意识和决策水平;对农民和城镇劳动者,则要快速提高其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技馆、博物馆等公益科技项目日益重视,目前全国科学技术博物馆已经近千个,其中的硬件配套设施先进性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科学技术博物馆展品同质性、重复性现象较为严重,原创性和互动性不足,再加上有些讲解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没有深入了解展品性能和发展趋势,使得科技教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今后科普设施应采取建管同行、重在水平、提高原创上下工夫,真正发挥科技馆(博物馆)等作为科技教育基地的作用。

THE END
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资源的宝库,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沿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倚重于海洋,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新领域。国外海洋开发的态势,对中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01/20/4735378_145085055.shtml
2.海洋碳汇渔业是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通过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海洋碳汇渔业是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通过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捞业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对海洋食物的提供、粮食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海洋碳汇渔业发展前景广阔。读“海南岛及周边海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海南省位于我国温度带的 ...https://www.jyeoo.com/shiti/10b627c9-6a15-415b-a581-26c2537c5369
3.2024年海洋生物市场调查报告2024版海洋生物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产业现状 海洋是富饶的蓝色国土,也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据统计,整个地球生物的生产力每年相当于***亿吨有机碳,而海洋就占了***% ,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达***万种,如此巨大的资源宝库每年可为人类转化***亿吨水产食品。https://www.cir.cn/2014-06/HaiYangShengWuShiChangDiaoChaBaoGao.html
4.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发展及趋势基于此以及海洋本身的相连性,笔者将简要介绍国内的中国海洋史研究,并梳理中国的世界海洋史研究状况,囊括沿海地区、跨海、海洋自身和海岛等海洋空间的相关海洋史问题,从而认识中国的海洋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在借鉴国外海洋史研究的同时揭示中国的海洋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zwgxsyjs/202112/t20211201_5378608.shtml
1.在大海中寻找希望环保对现代打渔业的影响二、环保对打鱼业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没有适当监管的情况下,过度捕捞会导致某些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破坏生态平衡。此外,未经处理或不当处理废弃物如渔网和浮标等,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并可能污染水体。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恶化。 https://www.xyhxybtxl.cn/diao-ju/420068.html
2.纵横大海打鱼人生打鱼作为一种古老而悠久的职业,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中国古代的渔网到现代高科技渔船,每一步发展都体现出人类对海洋资源利用的一种智慧和努力。 打鱼技术与装备 在打鱼这一行业中,技术进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传统的手工编织网到现代化的大型渔业机械,从单枪匹马的小船到集装...https://www.66xm1n6cv.cn/diao-yu-jiao-xue/103745.html
3.科技与渔业发展现代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捕捞和养殖海鱼的方法在追求高效、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利用方面,现代科技为渔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海鱼品种大全”中众多珍贵生物的需求日益增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捕捞和养殖技术,以确保这些宝贵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更环境友好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渔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于多样化产品的需求。过去,人们主要依赖于小...https://www.coodp.cn/diao-ju/439524.html
4.渔业环境保护机遇目前,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正严重威胁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许多海域的鱼类资源已经接近或超过其最大可持续产量,这不仅损害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还影响了渔民的生计;另一方面,塑料污染、农业化肥流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使得许多水域不再适合鱼类生存,进一步加剧了渔业资源的短缺。 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669398
5.远洋渔业黑科技亮相,掀起海洋探索新时代的浪潮活动发布深海,是海洋探索的最后前沿,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远洋渔业正逐步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无人潜水器、深海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的运用,使得深海捕捞和资源勘探成为可能,这些设备能够深入海底,对鱼群分布、海底地形、海洋环境等进行精准探测,为远洋渔业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http://1.58tb.com/post/798.html
6.渔业转型升级海洋养殖技术面临挑战与机遇分析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推动海洋养殖技术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话题。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减少对野生捕捞资源的依赖,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水域环境。 一、当前海洋养殖产业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海洋养殖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淡水鱼类、贝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例如...https://www.ohmeeitpe.cn/yang-feng-bai-ke/475415.html
7.中国远洋渔船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20242030年(4)美国远洋渔船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2.4 国外远洋渔船行业发展经验借鉴 2.4.1 我国远洋渔船与国外先进渔船的差距 (1)远洋渔船装备水平起点低,研发改造投入少 (2)渔船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极少 2.4.2 国外远洋渔船行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对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度 ...https://www.gelonghui.com/p/705625
8.俄罗斯渔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外国渔业此外,俄罗斯政府还计划对国内的老旧渔船进行大规模更新,建造大量现代化渔船,依据政府计划,这不仅能获得更多的捕捞配额、增加海洋产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俄罗斯的造船业。 3.4发展海水养殖业 俄罗斯的海水养殖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在国内各地政府扶持下,海水养殖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为重振水产养殖业,俄罗斯计划...http://www.yc6318.cn/shrj/aritcle20200.html
9.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海洋渔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养殖业向集约化的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https://www.oh100.com/ahsrst/a/201705/287440_3.html
10.2023年中国海洋捕捞产业发展概况分析:海洋捕捞产量为950.85万吨[图]海洋捕捞作业方式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海洋捕捞业是我们国家海洋渔业很重要的一块,可以对渔业经济的方方面面的发展上有都起到很好的联动推进的作用。2022年,我国海洋捕捞行业产值为2489亿元,较上年增加185亿元,同比增长8.03%。 2017-2022年中国海洋捕捞行业产值及增速 ...https://blog.csdn.net/gycyyjy86/article/details/132665246
11.渔业生态环境研究(精选十篇)随着捕捞能力和强度提高, 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北部湾渔场等渔业资源的实际捕捞量已远超出其再生能力, 同时, 海洋捕捞船只排放和泄漏的污水、柴油和废物等污染了海水水质, 底拖网、小目网、炸电毒鱼等破坏性的渔具渔法损害了幼体、产卵亲体和海洋生境。此外, 一些地方无序、无度、无偿地超容量发展海水养殖业,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zugwp6c.html
12.阿拉伯国家渔业发展概况及启示行业动态从目前阿拉伯国家为渔业发展制定的规划目标看,其渔业发展在加强资源评估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制订的基础上,水产养殖将是主要增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点发展方向。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在这两个领域均具有比较优势,中阿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历史机遇,强化中阿“1+2+3”合作框架下渔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https://www.zcqtz.com/news/259708.html
13.水产大国产业升级空间大,一文梳理中国水产行业市场概况及发展历程...为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在1998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渔业专业会议上,农业部首次提出1999年开始实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指导性目标,2000年将“零增长”目标扩展到内陆捕捞业,在《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负增长”的目标。为此,政府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严格的控制,自1995年起在黄海和东海实行...https://www.abeedata.com/home/article/detail/id/1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