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念新需求“催生”餐饮竞争新逻辑中餐美食海底捞餐饮业呷哺呷哺餐饮行业

过去一年,伴随着消费需求和观念的改变以及行业竞争加剧,餐饮业迎来了结构性调整的新浪潮: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消费场景持续创新、赛道聚焦的同时伴随着分化、“出海”与“下沉”并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餐饮增速领跑其他消费类型。

与此同时,餐饮业潮流涌动,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乡村基董事长李红曾直言,前30年,餐饮行业赚钱相对容易,如今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不只是吃饱,更要求食材精良、锅气十足的味道,焕新升级的就餐环境与服务,以及“填饱肚子”同时的情绪价值“拉满”。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认为,传统餐饮赚快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将迫使餐饮品牌精耕细作,从“业余”选手变成“专业”选手。

越是竞争激烈,越要不忘初心。当消费者的新诉求形成餐饮的新势能,推动行业衍生出了新场景、新赛道、新体验、新潮流,拥抱变化、调整策略、顺势而为的餐饮品牌才能实现穿越周期,迎来柳暗花明。

◆竞争新逻辑

关键词:新“五感”

传统的餐饮“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现在,新“五感”正在成为消费者评价就餐的新潮流:松弛感、原生感、存在感、社交感、氛围感。除了吃饱吃好,环境氛围如何、为食客提供了多少情绪价值,正成为消费者为一个餐厅打分的新维度。《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49.3%的受访者认为,部分品类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以90后、00后为主的主力消费军,情绪价值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无价”的。海底捞从美甲、洗头发展到了理发;湊湊实现了“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愿望;露营火锅、大牌连锁餐企校园店……更多的餐饮人在接受采访不约而同地说,之前做生意,是做菜、做服务、做装修,现在做生意,更多的要考虑顾客和场景:聚焦特定人群集中发力,也能分分钟盘活一个生意。

关键词:城市味道

当餐饮消费与城市味道、文旅消费深度结合,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东北锅包肉等成为“爆款”,众多旅游者蜂拥而至的宝藏小城纷纷“出圈”。“因为美食爱上一座城”正凭借着多样化和创新性,撬动着更大的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文化驱动下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与路径——2024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93.1%的受访者将体验当地美食作为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连锁化率

2024年7月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发布《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4》,数据显示,我国连锁餐饮化率近年来持续提升,由2018年的14.7%提升至2023年的20.4%。

提高连锁程度、增加门店数量、实现更高的规模效益才能实现稳定盈利和长期发展,逐渐成为餐饮企业共识。和府捞面、乐凯撒、九毛九、海底捞等许多餐饮品牌开放或重启加盟模式,向“万店时代”更进一步。除了常见的加盟、特许经营,还出现了联营、内部合伙、有限城市加盟、带店加盟、特定店型加盟等更灵活的模式的尝试。

关键词:“出海”与“下沉”

2024年3月28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业内认为,未来如果可以做到上下游整合,供应链、服务链一起“抱团出海”,中餐在海外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大产业。

再看“下沉”。《2024中国餐饮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国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餐饮门店数占比为52.0%,比202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关键词:极致质价比

“9.9元咖啡”“3元自助早餐不限量”“3人套餐66元”……有业内人士笑称,现在做餐饮,早就不是“卷性价比”,而是“卷极致质价比”。

《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4》显示,消费者的理性和务实正在成为潮流,餐饮企业纷纷降价或促销,咖啡、茶饮赛道的价格战不断升级。部分正餐企业也调低客单价,在价位上“正餐快餐化”。

近年来,海底捞、西贝、老乡鸡、太二酸菜鱼、木屋烧烤品牌的卫星店、平价子品牌也成为顺应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顺流”之举。必胜客的新店型“PizzaHutWOW”从今年5月开始测试,客单价为30元-40元,预计到今年年底,这个必胜客“平替”在全国将开出门店200家左右。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认为,尽管消费者的花钱意愿不如以往,但对品质、就餐体验等要求并未降低。餐饮企业一方面要通过低价位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仍需要维持原有品质、分量和就餐环境。开更轻量化的小店,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方式。

◆行业新问题

价格战到底“跟不跟”?

呷哺呷哺宣布平均客单价不超过60元;怂火锅喊出“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乡村基宣布4款产品“价格回到2008年”;和府捞面新一轮降价后主流产品价格区间下调至16元-29元。

针对餐饮企业今年以来出现的“增收不增利“现象,中国烹饪协会做出过分析称,“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和成本压力的不断加剧,是造成目前餐饮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的几大因素。业内人士指出,低价竞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顾客流量,但因为利润空间被挤压,部分餐厅通过减少原材料来节约成本,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包括多次被媒体爆出的餐饮品牌更换食材标签、食材变质后依旧使用等情况,也不排除是品牌在“卷价格”时“卷”出的问题。

网红餐饮为何“热得快凉得更快”?

有业内人士分析,“泼天”的流量往往很难转化成品牌效应,带来真正的品类红利,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高端餐饮真的“不行”了?

今年以来,OperaBOMBANA、TIAGO、鼎泰丰、山河万朵等高端餐饮品牌相继宣布闭店。在最新版北京米其林新榜单中,很多曾经星光熠熠的餐饮品牌因关店而“星光不在”。

有业内专家表示,行业仍然向好,只是受制于消费变化,餐饮行业发生了分化。例如,日本品牌萨莉亚2024财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至2245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05.8%至148亿日元。在高端餐饮退守的同时,费大厨、兰湘子、米村拌饭等一批主打性价比的餐饮正在“接棒”进入高档商圈。

THE END
1.海底捞: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市场预估411亿元股票频道海底捞: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 市场预估411亿元 海底捞港交所公告,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411亿元人民币,全年净利润45.0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43.9亿元人民币。https://stock.stockstar.com/KX2024032600034865.shtml
2.海底捞(06862.HK):2023年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海底捞(06862.HK):2023年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74% 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2024年3月26日晚间,海底捞(06862.HK)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预估41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预估43.9亿元人民币,每股末期股息0.824港元。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3273025834559.html
3.99.1元!#海底捞人均消费降低一成#据...来自三湘都市报【99.1元!#海底捞人均消费降低一成# 】据凤凰网财经3月27日消息,近日,海底捞披露业绩,2023年营收414.5 亿元、同比增长33%,净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174%。最新人均消费99.1元,较2020年的110.1元高点下降约一成。最重要的指标可能是翻台率,结合上半年3.3 次 / 天,可推算下半年已升至 4 次 / 天,达到此前定下...https://weibo.com/1700087532/O6X18g3e4
4.蒙牛乳业:2023年净利润48.09亿元,同比下降9.31%Foodaily每日食品海底捞:2023年收入414.5亿元,同比增长33.6% 海底捞在港交所公告称,2023年收入414.5亿元,同比增长33.6%;年内溢利为44.95亿元,同比增长约174.6%。由于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增加,海底捞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12月31日的63.01亿元增加至2023年12月31日的64.76亿元。 https://www.foodaily.com/index.php/newsflashes/10404
1.中信证券:维持海底捞“买入”评级目标价19港元资讯事件:海底捞预计2023年收入不低于414.0亿元(同比+33.3%),好于该行预期,预计全年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不低于44.0亿元(同比+168.7%),好于该行预期,计算净利率预计约10.6%,符合预期。2024年以来公司同店增长继续领先行业,经营效率有望维持,建议继续关注拓店节奏变化。 https://www.bjxwg.com/post/73807.html
2.海底捞2023年营收414.5亿海底捞2023年营收414.5亿 3月26日,海底捞发布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人民币,预估41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5.0亿元人民币,预估43.9亿元人民币,每股末期股息0.824港元。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8/4115319.html
3.海底捞: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411亿元人民币海底捞: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411亿元人民币 钛媒体App 3月26日消息,海底捞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人民币,预估41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5.0亿元人民币,预估43.9亿元人民币,每股末期股息0.824港元。https://m.tmtpost.com/nictation/7007548.html
4.海底捞:2023全年营收414.53亿元全年客流量近4亿人次因整体消费环境复苏,消費者外出就餐次数相对增加,海底捞餐厅翻台率显著提升。2023年海底捞餐厅整体翻台率为3.8次/天,同比增长26.7%。950家同店翻台率为3.9次/天,增长约30%。全年接待顾客近4亿人次,日均进店超100万人次。 由于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增加,海底捞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63.01亿元增加至...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403-5210419.htm
5.海底捞:2023年净利45亿元超预期,拟派末期息0.824港元/股海底捞:2023年净利45亿元超预期,拟派末期息0.824港元/股 格隆汇3月26日|海底捞(6862.HK)全年营收414.5亿元,同比增33.6%,市场预估411亿元;全年净利润45.0亿元,上年为16.4亿,市场预估43.9亿元。拟派年度末期现金股息每股0.824港元(相当于人民币0.748元),共计股息约人民币40.5亿元。https://www.gelonghui.com/live/1461432
6.海底捞:2023年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海底捞:2023年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74% 【海底捞:2023年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74%】财联社3月26日电,海底捞2023年全年营收4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预估41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预估43.9亿元人民币,每股末期股息0.824港元。https://m.cls.cn/detail/1630178
7.海底捞海底捞(5) 海底捞(Haidilao hot pot)是一家大型跨省直营连锁火锅店品牌,于1994年由张勇在四川简阳创立。隶属于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 海底捞招牌锅底...2018年9月中下旬海底捞将于香港上市,定价区间90亿~120亿美元[5] 2018年9月3日,海底捞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上半年营收73.42亿同比增54.4%[6]。 2018年...https://baike.sogou.com/v362580.htm
8.这个“最牛打工妹”,创下了海底捞三十年来最佳业绩4月26日,海底捞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收增长至414.5亿元,增幅达33.6%,净利润更是飙升至45亿元,同比增长174.8%,创下了公司三十年来的最佳业绩。 此前,因创始人张勇的决策失误,海底捞在2021年面临超40亿的巨额亏损。危急之下,杨利娟临危受命,接下摊子,迅速开启了对海底捞的“内部大整顿”。 https://wenxuan.news/renwu/7732.html
9.贵是“原罪”?连亏3年,被年轻人抛弃的呷哺呷哺,困于“高端化...而这位呷哺曾经比肩的对手,在2019年的营收便高达265亿元,同比增长56.5%;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营业收入仍然高达286亿元,同比增长7.8%;2023年行业复苏后,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414.5 亿元和45.0 亿元,同比增长33.6%、174.8%。 对比呷哺呷哺亏损3年的业绩,海底捞的业绩无疑远超太多。 https://www.morketing.com/detail/26201
10.海底捞CEO杨利娟卸任:已跟随张勇近30年苟轶群接任年营收414.5亿 年报显示,海底捞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265.56亿元、286.14亿元、411.12亿元、347.4亿元、414.53亿元。 海底捞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期内利润分别为23.47亿元、3.1亿元、-41.6亿元、13.73亿元、44.95亿元。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37103384&efid=zuIQsT30lzQ4YQGFxgbH9Q
11.海底捞:2023年收入414.5亿元,同比增长33.6%海底捞:2023年收入414.5亿元,同比增长33.6% 36氪获悉,海底捞在港交所公告称,2023年收入414.5亿元,同比增长33.6%;年内溢利为44.95亿元,同比增长约174.6%。由于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增加,海底捞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12月31日的63.01亿元增加至2023年12月31日的64.76亿元。https://36kr.com/newsflashes/2706239997278088
12.从服务员到CEO,她如何掌舵餐企巨头如今,应该就是一个值得兴奋的时刻,在过去两年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整之后,海底捞的业绩迎来了强势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捞年度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超414.5亿元,净利将超45亿元,相较于2022年(剔除特海国际)分别增长了33.6%和174%。 “2023年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好成绩,业绩是一个结果,更代表着一种工作状...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02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