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们全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AI解决方案服务商;
2.他们全都已经完成挂牌上市,有着完整的公开财务数据可供彼此对标分析;
3.他们在二级市场的最新市值全部都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有较好的规模效应;
4.他们无一例外都暂未实现盈利,尚处于未成功上岸的创业型独角兽阶段;
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中国公司,基本有且只有以上四家,我们在此姑且将他们统一称之为“AI四新”——由于他们在资本市场和行业内都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因此本文在此不作额外介绍。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基于业务规模与成长能力、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资本续航与承压能力、财务模型与拐点预期四个维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独立财务拆解分析。
一、业务规模与成长能力
抛开行业及市场因素,对于任何暂未实现稳定盈利的AI硬科技创业型公司而言,他们的业务规模及其代表的行业地位、收入增长速度及其代表的故事兑现能力,是投资人判断其价值的最主要参考因素——某种程度上,投资人可以容忍这类被投企业亏损,但却很难接受他们收入的大幅下滑及其对应的行业相对地位的下降。
那么,从业务规模和成长能力维度来看,“AI四新”各自的表现到底如何?
1.业务规模
主要原因可能有二:
2.增长速度
3.增长模型
要想评估“AI四新”的持续增长潜力,不仅仅要看他们既往的增长趋势,更要看背后的增长模型及内在动力。在这里,笔者需要提醒大家着重注意两个指标:应收账款和研发费用——这两大指标分析对于“AI四新”的特殊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众所周知的是,通过研发费用的持续扩张,推动技术方案的不断升级完善,绝对是“AI四新”保证业务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个不难理解;另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AI四新”增长要素在于:打通“三大表”数据进行对照分析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过度依赖应收款的扩张来推动业务增长——AI技术与方案服务卖出去了,但却是以同意大幅拉长客户付款账期为代价的。
整体来看,“AI四新”的应收款余额之高,周转周期之长,绝对让大家怀疑:他们真是的AI技术方案服务公司吗?确定不是传统的商品货物型产销型公司?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考虑到整个AI技术商用都处于较早期探索阶段,客户和市场需要不断培育的话,这样的表现又未偿不能理解。
即便如此,问题也来了:上述两个关键增长要素中,研发需要不断投钱;卖给客户产品与方案也需要长期大额垫资——如此“两线烧钱”换增长的模式,确实对“AI四新”持续增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个时候,谁的应收款周转快,自然就很关键了。
再看看他们的应收款余额占其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
同时,再看看应收款周转周期:
二、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
1.毛利润率
“AI四新”最新几年的毛利润率表现如下:
2.商业模式
为什么主营业务相近的“AI四新”毛利润率差异这么大?
这是各自采取的不同商业模式决定的: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AI四新”毛利润率变化较大、英雄座次重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跟他们的财务表现一样,他们在技术、业务和模式等各方面都处在探索阶段,并未达到稳定成熟阶段,这是整个AI行业发展阶段决定的。
三、资本续航与承压能力
“AI四新”之间为什么有必要对比一下各自的资本续航与财务承压能力?
原因有两个:
首先,上文已经分析过“AI四新”之间的增长模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技术研发和客户垫资需要两头消耗才能维持增长,资本续航与财务承压能力是衡量他们持续增长潜力的共同基础;
1.期末准现金余额
先看看“AI四新”的期末准现金余额——这是笔者根据“AI四新”的资产负债结构特点而专门特设的一个指标,它包括银行账户现金及随时能够变现的超高流动性资产,具体包括:期末现金及等价物、定期存款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
集体持续亏损的“AI四新”之所以账上有钱,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前期股权融资和IPO的募资的结果——下表为他们历史融资总额一览,统计口径为IPO前的股权融资累计值、IPO时取得的首发募集资金净额和上市公司定增募资净额三者之和:
2.经调整净亏损
家底丰厚是一方面,坚持到“黎明之前”的持续亏损额度则是另外一面。
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反映“AI四新”的战略亏损幅度,此处采用的是各家公司披露的“经调整净亏损”口径或根据相同口径计算的结果——这一指标主要是指剔除折旧及摊销、公允价值波动、股份支付及夹层资本转股换算成本之后,可能会对企业当期现金流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那部分直接亏损金额。
3.财务压力测试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应“AI四新”的资本续航与财务承压能力,笔者在此再度引入一个新的特设指标:现金-亏损倍数——即企业的期末准现金余额,除以当期经调整亏损净额,最后得出的结果倍数,它代表了标的企业跨过“黎明前黑暗”过程中的财务“续航能力”。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从前面的历史融资数据和准现金储备数据及排名可以看到,商汤的融资能力跟其他三家公司相比要强得太多;同时,商汤的最新市值也比剩下三家公司市值之和还要大,其融资潜力之强,也远非其他三家公司所能比——因此,只要本节所指的“极限压力”情况不发生,那么商汤的当前的市值高度和吸金能力,也远不是后三者短期内所能轻易撼动。
四、财务模型与拐点预期
对于“AI四新”而言,从利润表模型拆解的角度,他们要想跨越盈利拐点,就必须得维护好公司毛利润增长和“三费”率(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下降这一“剪刀差”,即:既要保持公司毛利润的持续增长,同时还得保证“三费率”持续下降。
1.毛利润增速
毛利润历史增速方面,得益于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和毛利润率的稳步持续提升,创业奇智的毛利润增长速度在“AI四新”中大幅领先于其他三者,而且是最近两年唯一实现毛利润正增长的公司,且增速始终保持在45%以上。
相比之下,商汤、云从科技和云天励飞的毛利润都全线失守,呈现出一致下滑的尴尬局面,且下滑幅度均超过20%,下跌最快的云从科技最近两期毛利润连续下滑55.03%和32.14%;其他两家公司的同期毛利润下滑幅度均在20.91%至33.33%之间。
2.“三费”率
如上所述,此处的“三费”指的分别是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三费”率指的是以上三项费用总和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具体数据如下表:
“AI四新”中,“三费率”最低的仍然是创新奇智,该公司最近几年“三费率”一直在四家公司中处于最低水平;其余三家公司2023H1的“三费率”均高于200%,且整体上较此前几年呈集体、持续上升之势。“三费率”持续高企,是导致“AI四新”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
不过,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公司“三费率”高企的共同原因全都是因为研发费用的持续快速扩张——代价的另一面,是竞争力护城河技术溢价的持续提升,但这最终还是得看各企业的收入增长兑现能力。
3.拐点预期分析
至于其他三家公司,基本上都呈现出毛利润持续下降、“三费率”反而不断上升的尴尬局面,预示着针对关于他们的盈利拐点讨论目前还为时过早。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疫后复苏势头的持续和全球AI技术革命的快速推进,三家公司的业务和收入较大概率会较前期有明显改善,其整体长期表现仍然值得期待。
最后一句话:“AI四新”是国内最优秀、最顶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公司,随着去年以来AIGC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国内大量的行业AI应用场景有望快速打开,此举将给“AI四新”带来广泛的机会。
总结提示:
1.由于各家公司的财务口径不尽完全一致,同时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亦有一定差异,因此以上财务数据分析结果只能是“模糊正确”,请具体使用者注意、知悉;
2.以上为纯财务数据建模分析的结果,虽有较强的客观指导价值,但纯财务分析不能代替全面的技术竞争力分析,亦请本文的具体使用者注意、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