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患上了发热症。2002年,在丰田的"2010年全球构想"中,时任丰田社长的张富士夫提出一项发展目标:在2010年初,将丰田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这导致了一个隐患慢慢积累、"病去如抽丝"式的恶果:丰田的战略导向从过去一直坚持的"关心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转变为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数字。这在丰田70年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1世纪第一个10年,丰田的全球产能翻了1倍,生产地点的数量翻了3倍,这种增长导致丰田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流程都发生了改变,以往那种稳健保守、注重跟供应商
4、长期合作、持续改进的模式,变成了北美或欧洲那种快速开发供应商、快速上线的模式。过去很多年,丰田一直是一家非常有危机感的企业,其内部不断高喊口号"要打败丰田",不断改进和超越自己。一些去丰田参观调研、接触过丰田高层或员工的管理学家说,丰田十几年来一贯的态度是,从不主动提起业绩或成功的经验,而是讲"我们丰田问题太多了","我们的问题很严重"。整个丰田之道也正是基于这种"自己创造危机感"的思维和做法。然而,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对于丰田此次"召回门"事件的迟缓狼狈,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
5、上,丰田的快速成功和品牌口碑导致高管层的傲慢情绪,认为"世界第一"的丰田不可能出现这些问题,他们也不习惯处理这么大的危机。而客观上,丰田的内部管理的确出现了漏洞,内部信息共享制度不健全。去年早些时候,丰田在欧洲就已经传出汽车制动失灵的消息,但这并没有及时反馈到北美总部,直到此次召回危机爆发,丰田还以为这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2009年6月,丰田章男一上任,就宣布放弃丰田争夺全球汽车市场份额15%的目标,并提出丰田的"回归基本"计划,要从注重数量回归到注重质量,其实是在扞卫公司的根本传统。但召回事件来得这么突然和严重,显然打乱了回归"丰田之道&qu
7、费安全的警惕。这本书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纳德多次竞选美国总统。更重要的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美国汽车工业崩溃,三大汽车公司中的两家都濒临倒闭。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同情和支持弱者,对优势者严苛挑剔。而丰田恰在此时被抓住"小辫子",还浑然不觉自己已经站在了美国人情感的对立面。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受到歧视、90年代快速追赶、21世纪赢得尊重这三个阶段之后,丰田已然变成一家美国公司了。在美国,丰田直接或间接地为2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11个生产基地、1500个经销商遍布全美,在38个州都设有办公室(包括研发、财务及其他)。丰田在美国的本地化,客观来讲,做得比较
9、优势,同时发现企业劣势所在并将其去除。也就是说,丰田章男必须扮演好丰田的"拯救者"角色。召回事件并非意味着"丰田之道"的崩溃,只是说明丰田暂时偏离了这一黄金(1146.30,-6.70,-0.58%)法则。毫无疑问,"丰田之道"仍然可行,仍然适用于21世纪的汽车工业。外界对丰田仍然保持信心-只要能尽快回归丰田之道,长期而言,丰田还是能继续发展。具体来说,丰田仍需继续加强多方沟通。丰田章男的"全球道歉之旅"第二站选择了中国十分明智,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中国工作过,对中国有较深的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