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实现了对大学生在知识传播中进行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丰富知识底蕴的双重育人效果,备受推崇。本文以公共关系学为例,浅谈如何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对大学生分别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挖掘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价值,并提出了专业课教师转向课程思政的成长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课堂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功能主要由马、列、毛、邓等思政教育课单一承担,重复学习,内容理论化、枯燥化,让大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
2017年初,为了加强大学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孤岛化”的窘境,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率先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每门课程都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让专业课充满人文与社会关怀,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股课改浪潮被誉为“课程思政”,引起全国高校热烈反响与纷纷效仿。
如何让专业课能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笔者认为,应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丰富教学手段,深挖专业课的思政价值,下面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阐述。
二、公共关系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求有关公众的良好合作所进行的沟通、交流、劝说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公关教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以下共同点:
工作对象上,两者沟通对象都是人,只不过公共关系沟通的对象是大学生之外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工作方式上,两者都以道德、心理等柔性手段为宣传、沟通、说服的主要方式;工作目的上,思政教育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共关系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及个人塑造良好形象,都是追求真、善、美的活动。因此,两者在育人功能上殊途同归,在公关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顺理成章,能很好发挥二者协同教育作用。
三、课程思政在公关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体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几大领域。这些与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的对应,可通过案例教学来实现公关课的“课程思政”:
(一)公共关系学科本质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学习也出现功利化倾向,根源就在于“公”心缺失——缺乏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的责任感。
而公共关系,英文名称是“publicrelations”,以公众为工作对象,本质是组织如何处理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著名公关学者陈先红教授这样解释“公关”的“公”:公众性、公开性、公益性、公共舆论,简言之就是要有“公”心。这和《意见》中提到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致的。
为让学生更透彻理解“公”的含义,笔者向学生播放了G20峰会前夕央视《面对面》节目对马云的专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从一个创业小企业发展到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集团,靠的就是以马云为首的阿里人帮助众多中小企业公众解决线上交易难题的公德心和理想信念。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的辩证关系,笔者还把当时热播综艺节目《朗读者》第4期的嘉宾、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话引用到课堂上:“我们解决了城市上班族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正是因为我们创造了社会价值,才拥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些案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关“公”的本质,树立起社会利益为先的理想信念。
(二)政府公关案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紧张的国际形势和一些政府部门及官员频频曝出的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爱国观念造成一定冲击。为此,笔者让学生列举近几年我国政府对内对外塑造中国形象的创新做法。
学生举出了走红海外的“一带一路”宣传片、十三五之歌MV、《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汶川地震中等救灾中的政府作为等,懂得了我们国家政府的担当,爱国热情被激发,同时知晓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正确宣传中国形象,既领会了专业知识又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企业公关案例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意见》指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提升师生道德素养。”诚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公关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新闻报道中涉及诚信公关的正反案例不胜枚举:
(四)危机公关案例中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
公关活动本质是与人沟通的艺术,少不了心理活动和现象。尤其是当组织面临危机时,对公关人员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要求比较高。会不会说话、办事,也即情商的高低,往往被视作公关意识强弱的标尺。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公众的性别角色心理、年龄心理、职业心理等,从公关角度改善说话艺术,能帮助他们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承压能力。
另外,大学生还未正式步入社会,阅历有限,遇到学业挫折或者人际交往矛盾时,很容易缺乏应对经验,承受不住打击而走向极端。公关课程应教会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洞悉对方心理,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引起的人际交往矛盾,都能够礼貌机智地化解,澄清事实真相,重塑自我良好形象,而不是言语相向或进行人身攻击。
(五)公关策划案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策划是公关四步工作法的核心,撰写公关活动策划案是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而创意又是公关策划案的灵魂。创意何处来?创新创业实践和社会观察积累也。
近些年,创新创业也是国家鼓励大学生深入开展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列举了支付宝春节“集五福”、天猫双十一晚会策划等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策划主题活动的途径。前者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社会思潮来策划;后者是天猫制造媒体奇观、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精神需求来进行的策划。
四、专业课教师如何转向课程思政
《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课程思政不是在传授专业课知识时顺便教育人,而是既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注重于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让理论丰满化,实现“二合一”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背景材料,通过引入热点话题、案例教学等方式,寻求二者的有机衔接。
(三)深入学生生活,创新教育方式
五、结语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每一门课蕴含的育人功能都应发掘出来。”正如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滕建勇所说,课程思政将是今后高校专业课的使命与建设方向。高校教师要强化思政教育意识,深挖专业课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如此,方能领略课程思政的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