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身为学者,参加学术会议是再正常不过了,以前很少思考学术会议背后的经济学问题。
2018年5月中到6月下旬不到四十天里,机缘巧合我竟参加了8场公开的中型或大型学术会议,其中主持1次,做报告7次,成就了本人近年来最夸张的一段学术会议季!
这些会议都和学术沾边,但其实性质各异。有本单位组织的正式会议,其中我或参与筹办或只是受安排做报告;有受邀到高校做的1.5小时专场学术讲座,也有在高校参加的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有在国内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有出国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还有受地方政府邀请做的半学术半政策类报告。
说来也很有意思:有些会议给我出场费,有些会议要我交注册费,还有些会议则是“两免”。在这密集的会议行程中,以往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零碎感受渐渐在我脑海里串起来,呈现出一幅学术会议的商业模式图景。
学术会议的双边市场
双边之间有着交叉外部性:听众参加学术会议,往往是受演讲者的名气、演讲主题等吸引来“充电”或解惑;反过来,听众越多、素质越高,演讲者越能有效传播其思想或得到更好的反馈建议,也就越愿意来讲。这就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主办者必须得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才能成功组织会议。否则陷入负反馈,会议或无法举办或效果大打折扣。
经济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双边市场。例如电子商务平台连接了买家和卖家,Windows平台连接着普通用户与软件开发商,等等。
最近十几年来产业经济学的新进展——平台经济学或双边市场理论(Rochet&Tirole,2003,2006;Armstrong,2006;Weyl,2010等),使我们可以分析平台的商业模式。
所谓平台,简单说就是市场交易的物理场所,或促进市场交易的媒介。最原始的“平台”是农村集市或城市菜市场。这些平台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集市或菜市场组织者搭平台,实际上提供了多种产品(服务):既为普通交易中的买方服务,也为普通交易中的卖方服务。
第二,平台有交叉外部性:集市和菜市场周围的居民(潜在买家)越多,对商家越有利,因为需求更旺盛;反过来,集市和菜市场里的商户越多,对买家也越有利,因为选择的范围更广了。
第三,双侧垄断定价:普通交易买卖双方利用平台可能需要付费,平台对两侧都有定价能力。
从平台商业模式三个特征的关系看,定价即最优价格结构设计是核心。平台作为多产品(服务)提供者,其收益是对普通交易中买方和卖方收费的总和,但价格结构很重要,因为交易各方很难像转嫁税收那样转嫁费用。
这样的价格结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平台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尤其要考虑平台双边的交叉外部性。A侧对B侧产生的正外部性若大于B侧对A侧产生的正外部性,则吸引A侧加入平台显然更重要,此时平台往往对A侧收取相对较低的费用,甚至免费。
这个简单的经济学直觉在学术会议的商业模式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三种商业模式
学术会议主办方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平台企业当然有区别,但即使纯学术会议,也避不开筹资、费用支出等问题;通过最优价格结构设计解决交叉外部性问题也具有普遍性。从价格结构的角度看,大中型公开学术会议的商业模式至少可总结为三种。
商业模式1:给演讲人出场费,对普通听众收取会议注册费。这种模式在半学术半商业的会议中比较常见,主办方通常是专业学会或专业的会务公司。会议在性质上主要是演讲人向听众讲授专业知识、解读政策文本或分析经济走势,主要的外部性是从演讲人指向听众的;听众的反馈、提问等虽然也可能给演讲人一定的启发,但往往是次要的。由此不难理解其价格结构设计为听众付费、演讲人得出场费。这类会议还有些潜规则。
潜规则1:如果同场会议有多个演讲人,那么演讲人最好是讲完立即就走,或乘中场休息离开,不要坚持听到会议结束。以前我看到这种现象,觉得讲完就走是对会议主办方、其他演讲人不尊重;但后来此类会议参加多了,慢慢琢磨,反而觉得这是遵守规则的表现。
潜规则2:此类会议在每年最后一个季度召开的占很大比例,尤其是11月到12月中旬有扎堆召开的现象,了解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流程的读者自会知悉其中奥秘。
商业模式2:对普通听众免费,对大部分演讲人收取会议注册费。这种模式在国际学术会议中比较常见。例如计量经济学会(TheEconometricSociety)的亚洲年会、中国年会等系列区域会议。
会议在性质上主要是演讲人报告自己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一般都是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尚未定型,希望从听众中获得修改建议。听众一般都是学术界内部人,如会议承办方所在机构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其他演讲人。
这里面有交叉外部性,但听众给演讲人的反馈是主要的;当然听众也有收获,即了解学界最新进展。这类会议一般分成两个部分。一是“ContributedSession”,演讲人都是通过主动投递论文,经过会议主办方筛选而获得演讲机会的,要交会议注册费;另一个部分是“invitedsession/keynotespeechsession”,这少部分演讲人是会议主办方主动邀请来的,一般都是学界成名人物乃至学术明星,无需交会议注册费,甚至还有出场费。
他们也报告工作论文,希望在会上获得反馈和修改建议;但显然,他们更重要的作用是吸引听众、吸引其他演讲人投稿。
商业模式3:对演讲人和普通听众都免费,或对听众免费的同时给演讲人补贴(例如招待住宿),会议筹资来自第三方资助。这种模式的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举办的纯学术会议中比较常见。
例如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不向正式代表收取审稿费和会务费,参会者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该论坛也不向听众收费。中国组织经济学研讨会则不仅不收取会务费、注册费,还补贴参会者住宿费。这类会议在性质上往往也是演讲人报告未定型的最新学术论文。
更准确地说,在这种模式下学术会议的双边市场已经变成多边市场,即会议主办方作为平台,连接了演讲人、听众和第三方资助者。
以上从相对抽象的角度总结了大中型公开学术会议的三种商业模式。当然,现实中的学术会议,其商业模式不一定那么纯粹。
例如,会议主办方主要采取商业模式2的(对普通听众免费,对大部分演讲人收取会议注册费),也不排除会去找第三方拉一点赞助。这些变体就不一一叙述了。
如何选择商业模式?
都是大中型学术会议,不同商业模式下,参会人员结构有很大差异。商业模式1由于对普通听众收会议注册费,对演讲人补贴,因此参会人员结构表现为大量的听众和少数几位演讲人。
举例来说,如果每位听众收1000元,则至少要有200人以上听众规模,会议才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亏本。因为按惯例,除演讲人出场费外,会议支出还有餐费、会议手册、宣传横幅等,这些都有规模效应。
而商业模式2的参会人员结构则反过来,表现为演讲人很多,普通听众(非其他场次的演讲人)很少。整个会议往往有数百位演讲人,分为若干平行论坛,各平行论坛内部听众寥寥无几的情况很常见。如果主办方/承办方控制不好规模,也很容易因规模过大而降低会议的吸引力。
商业模式3则因为预算限制,以中型会议偏多,数十位演讲人比较常见。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商业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商业模式的选择主要看会议性质和定位,尤其是会议参与各方交叉外部性的相对大小。
如果是半学术半商业的学术会议,商业模式1当然是合适的选择;如果是比较纯粹的学术交流,商业模式2或3更合适。
商业模式2需要大部分演讲人付费,这需要学术圈有很浓郁、正常的学术批评氛围,才可能在会议演讲中获得很好的修改建议;此外,还需要会议主办方有很成熟的会议操作模式,比如在学术报告之外,组织博士毕业生招聘会等,因此商业模式2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学术圈比较常见。
在国内,学术批评的氛围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大家对纯学术会议的重要性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财政对高校的各类补贴又比较多,很容易申请到会议资金,甚至有经费花不掉不得不多开会的情况。
因此,国内经济学界在一开始采取商业模式3,对演讲人和听众都免费,先将会议的氛围培育起来,就成了比较合乎逻辑的选择。随着经济学术圈的逐渐成熟规范,以及财政资金用于学术会议的方式逐渐规范,相信今后采取商业模式2的学术会议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