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书显示,创立至今,小米共获得9轮融资。
A轮融资于2010年9月签署,融资额为1025万美元,最后一轮融资于2014年12月签署,累计融资额逾15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12月,小米最后一轮融资后,当时其估值达到了450亿美元,是2010年创办时期的180倍。
下图为小米招股书中披露的之前融资细节。
3.1小米集团整体上市公司架构首度披露
招股书披露,小米上市的主体是“小米集团”,也就是说是小米的全部整体上市,包括了小米科技、小米金融等按业务划分的子公司,以及小米印度、小米新加坡等按地域划分的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以不同投票权控制。
3.2“同股不同权”股权雷军表决权比例超50%
招股书显示,目前,小米董事会共有7名董事,包括两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其中,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持股31.41%,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持股13.33%,联合创始人、品牌战略官黎万强持股3.24%。雷军作为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其持股比例为31.4%,如计入总股本ESOP员工持股计划的期权池,则他的持股比例为28%。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方格认为,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新政刚出,小米立马提交招股书,说明上市已经筹备了很久。同股不同权,意思是管理层掌握的一部分股票的投票权远大于普通股,最高可达“1股顶10股”。理论上,小米管理层最少只要拥有9.1%的特殊股权,就可以保障投票权超过51%,从而掌握公司控制权。这样的模式下,雷军可以在掌握少数股权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控制公司,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管理层的权利。
根据雷军近日透露,小米拥有1.9亿月活跃移动互联网用户,创造出了500多款智能硬件生态产品,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
3.4小米整体业绩优秀巨额亏损“事出有因”
根据招股书数据,小米2017年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2016年收入684亿元,经营利润为37.85亿元;2015年收入668亿元,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很明显,小米整体业务发展势头不错,但大多数人留下印象的很可能还是2017年438亿元的巨额亏损。
对此,小米官方表示:“我们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我们要看到“负债”“亏损”产生的原因。互联网公司通常会有多轮融资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种优先股会体现为“对股东的负债”,其公允价值的上升会记录于公司账面的亏损。但实际上,公司并未没有这样的亏损发生,对公司实际运营也没有影响,这笔所谓的“负债”数字在上市那一刻就会消失。这种亏损的数字越大,其实越说明这家公司被大家认可的价值高。”
事实上,这个巨额亏损是由“发优先股”造成的,背后主要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与小米实际业务的关系并不大。招股书显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88亿元、25亿元及541亿元。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方格指出,互联网公司经常会在多轮融资时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毕竟在港交所的国际会计准则下,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一般体现为对股东的负债,其公允价值的上升会记录于公司账面的亏损,但其实公司并没有发生实质性亏损,更不会对公司实际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相反的,公司价值越大,“亏损”值反而越高。IPO之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这部分亏损就不再计入报表,数据上就好看了。
以2017年为例,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达540亿元,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达9亿元,投资公允价值增益净值为-57亿元,收购导致的无形资产摊销0.02亿元。上述四项,尤其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被计入了成本,才导致小米2017年全年亏损439亿元。
当然,小米也在招股书中提出了预警:未来可能无法赚取利润,并且预计日后成本及开支金额会增加,原因是有业务的持续扩张,不断加大技术投资,营销费用的上涨等等。小米强调,假如不能维持或提高经营利润率,日后可能持续亏损。至于小米的财务情况是否真的像官方说得“一下子就会消失”那样轻松,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
3.5不做硬件公司而是互联网、IOT公司
在外界看来,小米是一家彻头彻尾的手机公司,尽管有着庞大的业务线,但毕竟常年跻身全球智能手机五强、中国智能手机五强,已经很难撕去“手机公司”的标签。但招股书透露,小米对外界表明了其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不单纯靠硬件获取主要利润。这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看清小米的商业模式。
其实创业之初,雷军就曾表示:“小米手机的盈利模式在于今后的软件应用,而不是靠卖手机赚钱,所以小米手机都是按成本价出售。”小米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Barra)在2016年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也曾透露:我们的手机几乎没有任何利润,相当于白送……我们在意的是持续的营收流,能持续许多年。就算我们能售出100亿部智能手机,我们也不会从中赚取一分钱。
而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占比为4.9%、9.6%、8.6%,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收入,占比反倒是还有所下降,目前看来小米还是硬件驱动型企业。互联网收入并没有成为小米的主流收入,但小米的商业模式确实也不同于传统的手机厂商,从渠道建设到生态链打造,小米的很多东西确实是依托于互联网,从这一点来看,“小米是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又有能让人理解的地方。
3000家手机厂商,为何小米脱颖而出?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经验”:
2、营销模式:营销策略是采取:“饥饿营销”+社交媒体+电商直销路线
3、盈利模式:智能硬件+软件+增值服务+衍生产品+互联网平台,打造独一无二的“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生态圈”
3.6海外业务增长迅猛势头强劲
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的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40.5亿元、91.5亿元、320.8亿元,其中2017年海外市场收入更是同比暴涨了250%。
3.7饥饿营销存争议产品质量等待提升
“饥饿营销”是小米和手机厂商屡试不爽的的重要营销手段,自小米手机一上市就玩饥饿营销。饥饿营销一方面体现小米对于供应链控制能力的不足,以及对供应商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由于饥饿营销也使小米饱受消费者尤其是众多“米粉”的诟病,小米多次的“饥饿营销”事件,让大量的用户纷纷质疑小米实为虚假促销,带来了不良的用户体验。如何把营销做到实处,电商需把握好尺寸,不然离虚假促销只是一线之隔。
此外,近年来频频爆发的小米手机爆炸事件折射出小米的质量安全问题,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真正质优价廉的高性价比商品是小米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的努力方向。
3.8探索“新零售”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战略
招股书中披露了小米“新零售”的分销渠道,其全渠道零售战略包括线上和线下零售渠道,其中线上零售部分包括小米商城、有品平台及第三方线上分销,线下零售部分包括小米之家、第三方分销网络销售。其中,截至2018年3月31日,在中国大陆有331家小米之家。
此外,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方格认为,目前线下还是多数消费者的购物渠道,近年来小米遇到了线上的销售增长压力,选择“新零售”的道路也是看到了庞大的线下市场,扩大了销售渠道,同时“新零售”的概念也助推其IPO之路。
而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在“新零售”的这个大背景下,尽管消费品零售电商发展将近20年了,但是网购占社会零售总额比例还是占15%左右。这说明电商已经遇到了一个相当大的流量瓶颈,网民增长的红利已经消失了,必须要开辟更庞大的线下市场。开辟这一市场更多是要利用互联网+去优化和改变传统的运作模式。线上的电商对线下的零售业进行的改造,所带来的优势也是毋庸置疑的,这样可以帮助中国品牌敏锐捕捉用户需求动向,并可帮助中国品牌立体式服务用户。(文/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