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土生土长于麻漾边的人天生有一种“靠麻漾吃麻漾”的本能。春夏秋冬,应季向麻漾索取饭桌上的水产佳肴,取之方法繁多,手段百出,还富于乐趣。现在想想,孩提时,那些散落在麻漾里的渔鱼往事,着实让人陶醉,令人回味。
北麻漾航拍一角掠影
赶河虾、叉鱼
麻漾·春
麻漾的早晨
其实赶河虾,一年四季皆可,只是赶法要求稍有异同。一到油菜花开,雨水频下,湖水猛涨,岸边水深齐腰,难以再赶网弄虾了,而最适宜的当属戳鱼了。
油菜花开
摸螺蛳、钓鱼
麻漾·夏
夏日炎炎,酷热难熬。生活在麻漾边的孩子心目中最佳的避暑方法就是泡在麻漾里面,于是我们常常找个自以为正当的理由“摸螺蛳”,光明正大地往湖水里钻。先是戏水冲凉,然后为向父母证明下水之理由:摸螺蛳。其实摸螺蛳不需要技能含量,就是双手在加固麻漾堤岸的石块周围轻轻移动,碰到螺蛳捏住,拿出水面看看,心仪的就放入竹篮。有时烈日炙烤,空气闷热,水中减氧,螺蛳们会大量窝爬到石块阴凉的背面,此时双手合围,大把大把抓取,一会儿篮子里三、四碗模样。(那时候,水产品多少好像常以“碗”来估计,不以“斤”来衡量)下水理由实现了,我们会提升档次,用富有技术含量的方法摸虾、摸小杂鱼。像摸虾,肚皮轻贴淤泥,两手一左一右沿石块缝隙合围,包抄躲在里面的虾米,一旦虾米有幸逃脱手掌,大部分也躲不过第二道防线,傻虾会钻到自以为安全的肚皮与淤泥间的缝隙里,此时只要身子稍压,虾就无处逢生啦。
摸螺蛳
抓鱼虾
盛夏,暑假,正值汛期,湖水高涨,下湖戏水避暑常被阻止,钓鱼便成为我们的日常。先自制钓具——钓竿,去自家或邻居家竹园,寻找觅得一根理想的竹子,一把粗细,竹竿挺直、较长,竹稍微细、富韧性弹力;砍下后把竹节削平磨光滑。制作钓钩,拿一根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烧红,借助铁钳弯成小钩,再火烧红立马放入水中,变硬定型;如需大一点的钩,常常向电工讨得铁丝一段,如法炮制,只是钩根要用铁锤敲扁,便于系线。鱼线么,常常取种田用的界绳线,即当时流行的尼龙线,比较牢固,并在线的一端,结上一些麦秆作为浮标。渔具就绪,再土制些鱼饵,就可钓鱼了。来到麻漾边,找个阴凉且隐蔽些的地方垂钓,把上好鱼饵的钓钩借助鱼杆之力甩到水中,静心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
钓鱼
张螃蟹、网鱼
麻漾·秋
进入秋季,湖水逐渐回落,水位降低,水温也慢慢变凉,麻漾里的螃蟹正当成熟。我们会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张螃蟹,用杨柳树枝条编成类似于鸟窝样的东西,美其名曰“蟹墩”,有时不编也行,枝条两端一扎,弄成松垮的捆;里面塞点稻草,挂点米粟、稻穗、玉米棒之类;然后放入深一米以上的水域,用竹杆固定。等到傍晚时分,划着菱桶,轻轻靠近,抓住结在竹杆上的绳,迅速把蟹墩拎出水面放入菱桶,也许螃蟹没有反应过来,已成我们的战利品,只能在菱桶里张钳舞爪横行;菱桶的高度正好让蟹们的努力徒劳,不仅爬不出去,有时还会来个翻身朝天,八脚乱舞,煞是可笑又可爱。运气好的话,还会张到喜欢吃米粟、稻穗的河虾或杂鱼。
抓螃蟹
再说网鱼,顾名思义就是用网捕鱼,其方法也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可以用网罾扳鱼,可以用丝网粘鱼,可以用网笼张鱼,可以用撒网罩鱼,可以用甩网赶鱼等等。对于还属于童年时期的我们来说,事实上我们也抓不到大鱼,如扳鱼,罾网一般用养蚕用的蚕网将就,网格较密,面积也小,再者人小无法涉水而扳,只是在浅滩处,诱捕一些餐条鱼、鳑鲏鱼、玉鲥鱼,难得收获小鲫鱼、小鲌鱼之类。不管大小,只要扳到就手忙脚乱地兴奋一阵。
用网笼张鱼
扒河蚌、凿鱼
麻漾·冬
麻漾里的渔船(周德华摄)
河蚌
冻鱼
印象中,散落在麻漾里的渔鱼方法与手段好像还有很多,而那些定格在记忆深处的渔乐与渔味似乎难以忘却:那时,捕鱼之乐远大于饭桌上的吃鱼之乐,捉鱼之味也远胜过舌尖上的品鱼之味。
—END—
◆责编:沈瑶
◆美编:吴英
◆审核:王来刚
◆图片:馆藏及网络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szwjdaj@163.com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