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A.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者B.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
C.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D.商品或服务的直接购买者
2.消费者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商品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
A.感觉B.知觉
C.思维D情感
A.应激B.刺激强度
C.内部刺激D.外部刺激
4.消费者的个性随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表明个性具有
A.倾向性B.独特性
C.可塑性D.稳定性
5.消费者对某种化妆品开始持消极的态度,但由于受社会上流行趋向等因素的影响,态度发生了转变,从而使用该种化妆品,这表明态度具有
A.对象性B.调整性
C.习得性D.差异性
6.当引起反应的一种刺激与另一种自身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多次同时出现时,会发生
A.无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D.工具性条件反射
7.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
A.动机B.需要
C.知觉D.态度
8.消费者在选购药品时考虑是否会对自己的安全健康带来危险,其目的是规避
A.生理风险B.功能风险
C.价格风险D.心理风险
9.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领域属于
A.社会制度环境B.社会物质环境
C.社会精神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
1O.当前我国较为普及的消费文化心理是
A.节俭消费B.奢侈消费
C.享受消费D.畸形消费
11.不成文的消费者群体规范的实现方式是
A.直接的B.间接的
C.冲动的D.强制的
12.下列消费习俗中最稳定的是
A.服饰消费习俗B.日用消费习俗
C.喜庆消费习俗D.住宿消费习俗
13.一定的消费习俗和消费者个性特征相互融合形成的消费心理现象是
A.消费流行B.消费习惯
C.消费时尚D.消费行为
14.作为一种消费态势,感性消费的本质在于
A.物质资料的丰富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商品附加值的提高D.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15.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心理过程是
A.注意—兴趣—评价—试用—接受B.兴趣—注意—评价—试用—接受
C.试用—评价—注意—兴趣—接受D.评价—注意—兴趣—试用—接受
16.一般商品进入下列哪个时期后就应考虑降价
A.成熟期中期B.成熟期后期
C.衰退期中期D.衰退期后期
17.具有同质性高、选择性小、消费者购买频率高的特点的商品是
A.优质商品B.特殊商品
C.生活必需品D.耐用消费品
18.按照连带摆放法,应与化妆品摆放在一起的商品是
A.服装B.食品
C.玩具D.梳刷商品
A.促销功能B.艺术功能
C.便利功能D.诱导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接受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借助的感觉包括
A.触觉B.视觉
C.听觉D.嗅觉
E.味觉
22.消费者兴趣的特点包括
A.倾向性B.持久性
C.短暂性D.差别性
E.效果性
23.消费者的态度构成成分包括
A.认知成分B.调节成分
C.情感成分D.意志成分
E.行为倾向成分
24.消费需求行为的变化趋势包括
A.流行化消费B.商品大众化
C.消费趋向品牌化D.消费者倾向理性消费
E.消费者倾向感性消费
25.民俗消费文化的特点具有
A.民间性B.乡土性
C.传承性D.变异性
E.政策性
26.消费习俗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
A.使消费心理具有相对稳定性
B.使消费行为具有普遍一致性
C.制约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变化
D.使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E.对中老年消费群体的作用更大
27.消费者外出就餐爱去一家固定的餐厅,产生这种消费习惯的原因包括
A.新潮B.方便
C.偏执D.被动
E.熟悉
28.商品价格的心理功能包括
A.衡量尺度B.自我比拟
C.促进销售D.便于识别
E.调节需求
29.货柜商品摆放的原则有
A.整洁B.齐全
C.丰满D.方便
E.美观
3O.在商品销售的过程中,买卖双方存在心理差距的主要原因有
A.双方性别的差异B.双方年龄的差异
C.双方文化程度的差异D.买卖双方在利益上的分歧
E.双方在市场地位上的对立
非选择题部分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O分)
31.简述消费者在购物活动中学习的作用。
32.简述消费行为的特征。
33.家庭决策类型发生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4.简述感性消费的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O分)
36.举例说明商品包装应注意的心理要求。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问题:结合以上案例说明消费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的特点、分类和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实践
消费者行为学是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的一门主要核心课程。消费者行为学发端于美国,主要是在消费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成熟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迄今为止,有关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已有110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起步比美国晚了近80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之中,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消费者行为学逐渐体现出其内容全面、体系完善、理论深入、成果丰富的鲜明特点,使其与消费者、企业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等的联系更加紧密。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师生研究的主题内容,还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然而,目前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比较低层次的课堂讲授、简单的案例分析模式上。对于这么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消费者行为学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建立在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基础之上,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60年代中期,消费者行为学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出现,现在它已经成为全球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重点核心课程。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及策略选择。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就很难制定出正确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主要研究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学科,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消费者决策过程、社会环境因素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中,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等。尽管现在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消费者行为学自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科本身的问题
消费者行为学涉及了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知识点也涉及消费者行为的方方面面,内容繁杂,知识点零散,很难形成连贯的体系,导致学生不易把握。同时,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学生容易形成思维疲劳。
2、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消费者行为学的授课形式较单一,主要以讲授、板书或者课件演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以被动的信息接受为主,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减少。尽管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在消费者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实践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内容一般仅限于案例分析,且采用的案例比较简单,涉及面小,问题设计不够深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论文或者平时作业为辅,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培养并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消费者行为学目前的主要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
2、案例分析法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以普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交易活动中消费者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引用一些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情景和消费行为作为案例,但是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分析的程序,一般都采用先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结合分组教学的方式,把学生按一定的人数分为小组,由小组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最后综合整个小组人员的意见得出统一的结论。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理解、观察,并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现实指导价值的学科。
3、角色扮演法或情景模拟法
角色扮演法或情景模拟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模拟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特定角色,进入模拟情境中去处理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多种问题和矛盾,达到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目的。
角色扮演法或情景模拟法是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消费者行为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具体研究方法,在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营销人员的角色和消费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开展真实的营销沟通,真切的体验各种心理现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消费者行为学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情景模拟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实践。同时,这种互动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设定合适的情景。
三、基于实践的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研究
市场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终点,同时在市场中也可以进行人才的培养。教师只有很好地了解外在市场,才能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在了解外在市场的过程中,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并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进入21世纪,社会的竞争,最终将演变成人才的竞争,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综合素质高、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实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基于实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潜能的开发。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体验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重新组合”现存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协同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虚拟环境模式等。
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有以下两个:一是学生对该学科具有较大的兴趣,有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二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以学生进行自主市场调研开始。市场调研是一种以操作性和经验性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在操作流程上分为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首先通过采用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手段调查、收集市场信息,接着要求学生应用消费者行为学、社会统计学、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在调研、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熟悉调研流程,增强实践认知。
2、探索学习模式
由于消费者行为学具有内容庞杂、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所以很多知识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探索性学习模式中,问题式教学方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每节课中提出某一个理论问题或是现实的营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的进行资料、文献的查阅等来了解此问题,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逐步解决问题,并发现该问题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探索学习模式注重的是挖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潜能,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产生对该学科的极大兴趣,在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点。
3、协同学习模式
4、案例教学模式
这里的案例教学模式与前面提及的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差别,该模式强调在案例选择和设计过程中需选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典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研讨题目,使学生通过认真研究讨论这些题目能够基本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点的能力。案例的撰写与选择要做到本土化,并且要具有时代性与实用性,案例最好能来自学生的亲身购买或生活经历,使得同学们对案例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在不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本科生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中所用到的案例以及案例研讨方式应不同于研究生。
5、虚拟环境模式
虚拟环境模式类似于前面提及的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主要目标都是根据课堂内容创设相应的销售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前面提及的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不同的是这里的虚拟环境更逼近于现实,如果需要甚至可以在企业或市场中实地开展模拟活动。
四、结论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目前,消费者行为学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以及角色扮演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可能会使得学生觉得该学科枯燥无味,降低对该学科的兴趣。因此,本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出了基于实践的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协同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虚拟环境模式。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瑞华:“启发—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基于《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7(2).
[3]张建香、王会宗:《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8(2).
[4]罗琴、马进军:《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现路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陈静:《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
关键词:物质主义;积极心理学;幸福
一、引言
二、物质主义的概念沿袭
Csikszentmihalyi将物质主义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工具性物质主义(instrumentalmaterialism),指使用物质财富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生活目标的手段;另一种是终极性物质主义(terminalmaterialism),指使用物质财富去获得社会地位并赢得他人的赞美和羡慕。该分类方式与Richins和Dawson对物质主义的分析具有内在联系。Richins和Dawson将物质主义分为中心(centrality)、快乐(happiness)、成功(success)三个维度,中心是指视物质占有与获取为生活的中心;快乐是指认为物质是快乐的源泉;成功则是将拥有物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其中“成功”和“中心”属于终极性物质主义,“快乐”则属于工具性物质主义。
Kasser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心理学领域,物质主义可以表述为物质主义价值取向(materialisticvalueorientation,MVO),它是消费文化称许的一系列外在的目标、信念和行为,主要包括追求物质丰裕、经济成功、较高的社会阶层以及通过消费包装去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物质主义的正负效应
(一)个人成本
2自尊。高水平的MVO会削弱人们的自尊(selfesteem)。首先,MVO与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有紧密联系,物质主义者对价值的认识是以外在成就、他人看法为衡量尺度,而不是深层次的内在信念;其次,与物质主义者的社会比较特征相联系,他们容易出现两种自尊问题:低水平的自尊和不稳定的自尊;第三,实现物质目标对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并没有持久的效益。因此,物质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给予消极评价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使物质主义者在追求物质目标方面拥有较高的胜任感,但他们仍然无法因此体验到持久稳定的自尊。
3自主感。物质主义者有着更低的自主感(autonomy)和更高的外控水平,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事件的结果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因此物质主义者容易出现经验回避(experienceavoidance)现象,即“不愿意接触被消极评价的观点、情绪和身体感知(bodilysensations),并采取策略(如压抑、放任)去试图改变引起这些经验的形式、频率或环境,即使这种努力会造成伤害”。他们会避免那些让他们感觉无法控制的环境,尽管失败的经历其实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经验回避现象在物质主义者与网络游戏玩家的比较研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研究发现物质主义者和网络游戏玩家(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者)具有相似的特征,物质主义者经常因超前消费而负债并且不愿面对现实,而网游玩家则试图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成功,网络游戏也容易成为物质主义者实现其成就动机和快乐满足的手段。
(二)社会成本
(三)生态成本
鉴于物质主义者会对他人漠不关心,那么也就不奇怪他们会对地球和非人类遗产抱有相同的态度。人类对升级消费水平和发展经济的追求持续了两百多年,生态圈在此期间(尤其是西半球和北半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由于物质主义者的生活方式需要利用更多的资源,因此他们具有更高水平的“生态足迹”。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想象在一个国家中他们能够砍伐多少木材,物质主义者会报告出更多的数量并同时对此贪婪的数据有着良好的情绪体验,他们往往不会采取相对简单和环保的行为方式如骑自行车、废品循环利用。物质主义者还缺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较少的关心保护环境,缺乏建立美好世界、达成人境和谐的意识,表现出较低“亲生命性”(loveforlivingthings)。
四、物质主义的影响因素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感和社会学习会导致MVO,积极心理学吸收了这些阶段性成果,跨越宏观社会层面、中观家庭层面、微观个体层面探索物质主义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文化因素
(二)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社会化(parentalsocialization)与教养方式(educationalstyle)对形成MVO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父亲教养多的孩子具有更高水平的MVO,母亲教养多的孩子有较低水平的MVO。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更多地讨论物质有关的话题,所以孩子更多地接触到经济方面的信息并认为它们很重要。情绪体验和社会联系是个体儿童期两种重要的发展任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让孩子自主地去发展其情感成长和交往需要。控制型和散漫型的教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消极地对待发展人际关系的机会,忽视或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产生不安全感,这会影响个体在成年期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因为作为童年不安全感的补偿,这些人很容易在成年后通过获取金钱和物质去满足其安全需要并将其视为成功的标准。父母冲突也会导致孩子形成较高水平的MVO,这是因为家庭分裂会增强孩子的情绪不安全感和经济不安全感。Marks研究发现成人的MVO直接受其童年时父母社会化的影响,与幼年时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成年时的就业情况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教育水平、社会经济状况、是否结婚和是否有子女等因素的影响。
(三)个人心理因素
自我怀疑(self-doubt)、负面评价恐惧(fearofnegativeevaluation)会增强MVO。还有研究表明在死亡提醒(mortalitysalience)条件下,个体将会增加对物质的追求。这是指人们为了应对意识到不可避免的死亡而产生的焦虑,会依附于外在价值观,通过物质获取和占有以感受自己的存在,体验生活的意义。
五、物质主义的抵御策略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将提升幸福感的技术从实验推向实践,积极心理家也为抵制并超越物质主义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减少负面刺激
(二)培养内在价值观
一个更重要的建立心理抵御机制的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的内在的价值观。在美国,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比率日渐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功利意识与健康和谐的内在价值观相抵触,人们会经历更多的“认知冲突”,内在价值观与MVO是相对立的,当人们在内心确立了稳固的内在价值尺度时,就会相应削弱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三)强化积极思维
作为生活与社会中的一员,人们往往很难去逃避铺天盖地的物质主义信息,而人性中又存在很多要素(如成就动机)推动着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趋向物质主义的活动。因此,使自我在“心理上免疫”,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积极思维能够建立抵御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心理机制。
另一种积极思维是针对物质主义信息的受体,即我们自身。这种积极思维是强调养成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的习惯,通过正视、解决并接受挫折经验、非理性信念和不愿承认的恐惧想法,可以发现处理金钱和消费的健康方式。Rosenberg的研究表明培养审视自我的观念或者进行户外拓展,增加个体经验中自我反省意识,可以帮助人们降低对物质主义信息的敏感性,而那些生活规律的人则持有更少的物质主义价值倾向,并且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当自己已经无法感知生活的确定性,或者感到自己在物质世界迷失了自我,那么就需要对“自我了解”(self-knowladge)进行智力投资,比如去进行心理咨询。
六、总结与展望
(一)拓展研究视域。目前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还不具有独立消费能力的大学生,但是MVO作为一种与消费紧密相连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独立消费能力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额外变量,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当个体从依附性消费转向具有独立消费能力的过程中,MVO的形成与影响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