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证研究,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框架在原有有机辩证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现在包含5个子理论的理论框架,分别是: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IntegrationTheory,OIT)、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PsychologicalNeedsTheory,BPNT)、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EvaluationTheory,CET)、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OrientationsTheory,COT)和目标内容理论(GoalContensTheory,GCT)。学者可有针对性的根据自己研究领域选择相应的自我决定理论子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1自我决定理论
1.1基本需要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先天就具备自我发展的需求,即先天基本心理需求。在动机形成过程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同时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内化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受到个体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内部心理活动即个体基本心理需要起主导作用。基本需要理论阐述的重点是:人体基本心理需求的涵义,心理需求与动机、定向目标以及成就感、幸福感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自我决定理论根据对个体内部心理与外界环境两个因素的分析,提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要、能力需要以及归属需要。
自主需要是指外界环境可以让个体具有足够的自主性,个体能够从自身行为中体验到内部的一种自我归因,即可根据自己的内心意愿自由、主动的选择活动。当个体认为自身从事具有内在兴趣和有助于自身才能发挥以及提升自身潜能发展的行为时,能够提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个体内在动机的形成。能力需要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能够征服环境、拥有胜任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个体拥有对自身行为能够达到某种水平的信念,即相信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某项活动,将激励个体不断勇于接受和克服各种挑战,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归属需要是个体行为获得外界环境的认可,得到他人的关爱、理解、认同和支持,此时,个体的自主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并从中体验到与外界环境的关联性和归属感。当外部环境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时,将有效地促进个体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个体就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从事某种行为,不畏挑战,从而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反之,则适得其反。
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理论核心,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形成自我决定理论其他四大子理论的基石。持有自我决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当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个体内在目标定向和自身的生命质量,促进个体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
1.2有机整合理论
动机是指人类从事某项活动时,与生具备的一种行为驱动方式,即人类天生就具备不断接受挑战自我发展、完善和追求进步的需求、倾向和潜能。根据自我决定的差异程度,学者将个体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不用于以往的动机理论将三种视为独立状态,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三者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可以不断转化。无动机是指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个体完全放任自流,处于没有目的、没有意向、没有自我控制的状态;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部环境的强制制约下所形成的一种行为驱动方式,个体为产生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在外界环境的强迫下不得不从事某项行为,由活动本身之外的环境因素所引发的(RyanandDeci,2000a),个体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来完成的。内在动机是指个体自发形成的一种行为驱动形式,由个体自身的内部动因(个人的追求、理想、愿望等)驱动形成的,是人类自身天然存在(生来即具有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倾向)的行为驱动方式。因此,内在动机的形成是由活动本身能够满足个体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和追求引起的,根本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环境力量的推动。
1.3认知评价理论
此外,实证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归属需要和个体内在动机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家庭、社会群体的人际氛围对个体的自我动机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在社会群体中感受到压力或控制,无法实现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价值,更无法体验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个体的自主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个体的内部动机就会削弱;反之,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能促进个体更好地融合到集体中,对集体产生一种归属感,自己的能力和自主需要都得提升和满足,从而增强和提升了个体的内部动机。
综上所述,在促进个体内在动机形成的认同和整合的社会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主性支持;但个体还同时获得对其自己行为具有胜任感的感知,降低认知胜任感的负面反馈会削弱其内在动机,积极有效地反馈能够促进胜任感从而更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内在动机。因此,在个体刚从事某项工作时,信息性奖励应当作为其奖励的主体组成部分,控制性奖励在其自身能力获得有效提高后再实施,效果可能会更好,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1.4因果定向理论
因果定向理论强调:在行为激发和调节导向上,个体具有先天性差异,并最终影响到个体对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个体与生俱来就具备一定的定向趋势,特别是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更具备这种定向的趋势。Deci和Ryan提出:个体先天存在独立单独的三种水平因果定向,即:主性定向、控制性定向和非个体性定向。
持有自主性定向观点的学者认为:个体具备能够对自发激发其内在动机形成的环境进行自主定向的能力,这类环境具备对自身的发展挑战性,而且个体行为后果能够及时得到积极的、有效的信息反馈。因此,有学者认为自主性定向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自尊,促进个体的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是个体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控制性定向认为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具有控制性,并倾向于被外部环境如:期限、报酬、自我卷入和别人指令的控制。控制性定向更着重外界的驱动因素和自身所获得的报酬,因此,自身的发展、完善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非个体定向认为个体成绩的获取主要依靠运气,是幸运的产物,而非自身努力的结果,因此,非个体定向的观点认为相对满意的结果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个体更多的表现在消极对待和自我贬低,是无动机的一般性倾向。
因果定向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个体人格特点的差异:自主定向高水平的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较高,具备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把握机会,更喜欢参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我实现,因此能从个体的行为后果中体验到更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心理健康和幸福指数更高。控制定向高水平的人受外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个体活动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获取地位、财富、荣誉,把外界的一些因素作为极端重要的目标进行追求。因此,个体在活动中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较低,更容易产生消极、感情枯竭等负面因素。非个人定向高水平的人内在动机较差,缺乏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对个体行为后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墨守成规,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1.5目标内容理论
2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现状
2.1自我决定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理论最早主要应用在管理领域,研究的核心是: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者对员工个体的自主性支持对员工内在动机形成的影响、员工个体的自主性动机对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的影响、员工参加工作的自主性动机对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影响等多个层面。
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员工内在动机形成的重要诱导因素是企业管理层对员工的自主性支持,因此可通过管理层的自主性支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hirkov等人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员工获得足够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自主性支持时,员工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性和归属感能够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满足,员工三大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员工工作时的内在动机。
2.2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近几年,自我决定理论被大量应用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体育训练等教育领域,探索自我动机激发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克服不良习惯,促进积极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作用。
第一,在教育领域中,自我决定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学生内在动机与学习效果二者之间的关联。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学习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不论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明显优于受到外部控制来进行学习的学生。
第四,教师激励风格培养。目前,虽然大量关于影响教师激励风格形成因素实证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国内外学者还是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教师激励教学风格进行培训。Reeve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能够促进教师激励风格的形成。教师在岗前培训时通过阅读操作手册了解如何进行自主性教学,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主性风格,有利于其自身教学过程中激励风格的形成。在实施激励性教学风格培训的实证研究中,学者还发现教师在接受培训前的教学动机信仰、自主性归因定向和其教育、文化背景将直接影响到其激励性教学风格的学习、转变和形成。本来持有控制性倾向的教师,在转变过程中的难度远大于自主性归因定向的教师,其改变的程度取决于其自身对自主性教学概念的理解和接收程度。
2.3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与体育锻炼
2.4自我决定理论在其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研究领域,自我决定理论还被广泛的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譬如:消费活动、公共活动、计算机游戏、远程教学、休闲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基本趋于一致,即在各个领域从事的活动中,当个体获得自主性选择和积极性反馈越多时,其动机的内部化程度就会愈高,能够有效提升个体内在自主性动机,促进个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