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持续下,个体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具有相对积极的内心体验,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使得个人身心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自信好强、独立坚强、敢作敢当的勇气,以及活跃的思想等人格特征。换言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必须要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心理结构,要能够在各种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个性特征

(二)应对方式

(三)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严重不足,而且有大量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很有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害怕失败,当面对较大的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也有一些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形态相貌差异,不能够正确认识,进而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实践证明,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比较自信,更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自尊水平较低的学生,具有多样性的破坏行为,往往对好朋友表达的感情不给予相信。

(四)学习适应

(五)生活习惯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高的不良心理健康发生率逐渐引起了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表面,心理健康水平低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退学率日益增高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心理问题严重的大学生甚至出现了自杀的行为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辅导属于常见的心理干预方式之一,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辅导方式之一。加强个别心理辅导的着重点是矫质性目标,其属于心理障碍干预的关键性手段。心理障碍干预的主要方式包括认知疗法、放松疗法、森田疗法,以及领悟疗法等。通过有效的个别心理辅导方法,能够进一步将心理问题行为矫正,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退学率,以及自杀率等。

(二)加强团体心理咨询

所谓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团体咨询具体指通过对社会实际情景中的人际交往进行模拟,促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以及探讨、调整等方式来使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日渐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态度,最终使得良好的适应过程得以发展。在心理咨询的团体活动中,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及有效的心理咨询,定能够科学解决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障碍,进而实现每一个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使得大学生健康成长。

1.心理教育

各大高校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时,可以展开科学心理教育,诸如每个月进行一次心理知识讲座,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节活动。同时,还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大学生的必修课中,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2.心理预防

各大高校要在每一届新生入校之后都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诸如问卷、测试等调查,一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矫正,通过谈话等方式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心理训练

各大高校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人格的科学培养,适度调节情绪,逐渐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意识。实践证明,进行了心理训练之后,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等方面的症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的大学通过将感情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分析,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教学中落实,结果显示学生在强迫、抑郁,以及心理焦虑等方面的表现比接受课程教学之前好很多,教学结果非常乐观。因此,心理训练在高校心理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三、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在各大高校都在扩招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小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更有生活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面对诸多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才,满足社会、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贾维鹏,杨占全,闫莉琴,刘力丽,高显兰,岳彩玉,韩利元.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教育对策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处于特殊时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依赖性强。第二,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学生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和考试焦虑。第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大学的人际关系比中学时代要复杂,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因此,会产生孤独感,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四,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五,抑郁心理。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这些问题多出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身上。第六,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七,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2.2学校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活是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做到生活自理,又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过不惯集体生活,从而感到孤独寂寞、压抑和焦虑,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2.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面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加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时预防和排解,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3.1学校方面采取的措施

3.1.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落到实处。

3.1.2采取各种途径,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磨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锻炼加强了,那么他们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他们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提高,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扫除精神障碍。

3.1.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2家庭方面采取的措施

3.2.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子女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3.2.2家长与学校主动沟通,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经常主动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

[3]陆凌云.聊天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教书育人,2007,6:12.

[4]闻青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9(1):96-97.

[5]华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与途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0(4):120.

关键词:医学院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

1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整体情况

2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主要心理困惑

2.1渴望被接纳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而且成为占优势的需要。”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渴望拥有稳定的社会支持,以此减轻内心的孤独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应对挫折。但是受限于身体状况和人际交往中的失败经历,在敏感多疑以及自卑心态的影响下,残疾大学生在遇到伤害或者预感可能遭受伤害时,往往选择自我封闭,逃避学校和班级的活动,惧怕竞争,内心常有遭受歧视与不公正对待之感,这种心态会影响到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

2.2极度消极的抑郁心理

生理自我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个体自信心的建立与发展。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因此,生理缺陷一方面能够推动个体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方向积极进取;另一方面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导致个体遇事容易过度放大自身不足,过低评价自我形象、能力以及品质,忽略自身优势[4]。自卑犹如双刃剑,残疾大学生因周围人的无意举动、言行受到伤害时,因为自尊心很强,内心容易感受到偏见和歧视,长此以往会诱发抑郁心理,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以消极态度应对外界,整日无精打采,难以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2.3过分寻求认可的偏激心理

残疾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就业压力等时,容易寄希望于取得更优秀的成绩来获得认可,以弥补生理缺陷。他们坚信唯有不懈努力才可以改变人生,将周遭的嘲笑甚至歧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是一种“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但长此以往容易将个人置于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中,因自我要求过高而积压大量负性情绪不能及时疏解,演化为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心理。尤其是进入大学后,成绩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落差感导致部分残疾大学生采用“外归因”的心理认知模式来评价现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其他人,这也会加剧其寻求认可的偏激心理。

2.4“就业难”背景下的焦虑心理

当前环境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2009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把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首位,尽快摸清底数、重点研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规范就业服务,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创造条件。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残疾人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部分医疗操作需要较好的身体条件,有些用人单位存有顾虑,实际招录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公平现象。就业困难容易引起残疾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后悔心理,而急于就业则会产生焦虑心理。不良心态与自卑心理相互作用,更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2.5渴望爱却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

残疾大学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向往美好生活,渴望体验爱情,收获幸福。生理缺陷造成了残疾大学生特有的一种自卑形式———“性自卑”,即在恋爱中或追求爱情中存有渴求与回避的矛盾心理。这种渴望爱却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会带来内心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自卑心理。虽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消除人际交往、寻求认可中的自卑心态,但是很难消除爱情中的自卑心态,如果被拒绝或者失恋,造成的冲击往往更为强烈,严重者会一蹶不振,诱发心理障碍甚至极端恶性行为。

3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干预方式

3.1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引导

自我封闭、退缩是残疾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内心情绪的波动、情感的变化以及消极的体验,他们常常选择逃避、否认和压抑的应对方式,长此以往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采取团体训练,鼓励参与集体活动、融入团队等方式,帮助残疾大学生融入集体。对于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做好心理咨询的评估、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寻求教学督导的帮助。

3.2建立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档案

3.3成立残疾人学联组织,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残疾人学联组织的成立,可以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相互支持的平台,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组织成员年龄相近、境遇相似,通过平等无约束的对话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残疾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挫折应对、情感问题等时,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可能不会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专任教师也很难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而同辈人之间的倾听、共情、相互支持可以有效帮助其及时宣泄负性情绪。此外,残疾人学联组织通过开展活动,积极宣传,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残疾大学生这个群体只是生理不同于其他大学生,但并非“特殊群体”,应该被平等对待。

【关键词】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大学生调查问卷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ShanXihighervocationalmedical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

ChenYong1.2,DuXin’ai1,XiongYongmin1*

(1.CollegeofPublicHealth,Xi’anJiaotongUniversityHealthScienceCenter2.ShaanxiEnergyInstitute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KeyWord】MedicalclassstudentsMentalHealthInvestigationandanalysis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是国际上高等院校广泛采用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用表。现阶段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医学生更是面临着就业的危机。此外,我国的医学高职教育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与社会上其他的普通高校在管理方法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相比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高职医学生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深造、恋爱、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1]。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UPI,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其对了解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制定教育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医学类大学生1376人,其中男生584人(占42.44%),女生792人(占57.56%),男生平均年龄20.17岁,女生平均年龄19.78岁;来自城市学生322人(占23.40%),来自农村学生1054人(占76.60%)。

1.2调查方法:采用UPI问卷调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医学类大学生1400人,在全校随机抽取42个班,以班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由不同心理咨询老师宣读指导语,讲解调查目的和意义,要求学生当场独立笔答完成。现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76份,有效率为98.28%。

1.4数据统计分析:以双录入法录入数据以控制数据的准确性,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结果

2.1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频数分布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大学生UPI总分分布统计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0-25分范围内分数的分布呈递增趋势,而25-50分之间呈递减趋势。提示调查对象的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或潜在心理问题(Ⅰ类学生筛选率为21.2%,Ⅱ类学生筛选率为35.9%)。应加以重视,及时疏导改善,严重时要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2.2大学生UPI筛选率: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大学生UPI筛选率结果见表2,Ⅰ类筛选率为21.2%,Ⅱ类筛选率为35.9%,Ⅲ类筛选率为42.9%。结果提示医学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3不同性别、城乡差异和录取志愿满意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性别、城乡差异和录取志愿满意度对学生UPI调查筛选率影响的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女生的Ⅰ类、Ⅱ类筛选率均高于男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6p0.05);不符合志愿学生的Ⅰ类、Ⅱ类筛选率明显高于符合志愿学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7p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学生Ⅰ类筛选率为21.2%(292/1376),略高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有心理障碍的20.23%[3],提示医学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需进行心理治疗,并将此群体作为重点监测人群。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Ⅱ类学生,应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建议

4.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建立三级网络机构体系,一级网络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二级网络为各系党团工作站、三级网络为班级心理委员。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其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高职医学类新生入校后,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通过筛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分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和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两类,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后,定期进行约谈、随访观察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

4.2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

要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目前医学高职类院校专业的心理教师人数极少,拥有心理咨询资格的老师不多,主要心理咨询工作仍以心理疏导为主,对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具备专业的解决能力。建议对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学习尽快获得大学生心理咨询资格。另外应该同专业的心理咨询学校或咨询机构合作,使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专业规范、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

4.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心理健康宣传

参考文献

[1]狄霜梅.医学类告知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及促进措施研究[J].科学文化,2013,4(240):190-191.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R].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8-349.

[3]秦.高职新生心理委员UPI测查分析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15(1):85-87.

[4]刘畅.基于UPI量表的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差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5):155-156.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学科建设滞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构成了理论研究层面的原因;而心理测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不科学,心理测评的操作过程不规范,心理测评的评价指标混乱则构成了实践操作层面的原因。

一、问题与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混乱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二是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

(1)学科建设滞后,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概念曲解混乱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从目前心理学的发展看,心理学本身许多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善解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则存在更多问题。由于学科建设滞后,理论水平偏低,导致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些基本范畴,如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界定模糊,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诠释和规范使用。究竟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研究者的理解是不同的。即研究者不是在同一语境下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他们属于不同的话语群体。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混乱的根本原因。

“作为学术研究,概念的界定、辨析是最基本的工作。因为,概念不仅是思维的工具——有了概念才能作出判断、形成命题、进行论证,也是学术探索的成果——在对概念作出的界定和使用中包含着论者的学术主张,概念的演变往往标志着学术思想的演变。一切研究成果不但在概念中积累,而且理论也借概念和范畴而发展”。可以说,基本概念的日臻完善准确,标志着相应学科的日益成熟;而概念界定模糊混乱甚至曲解,必将导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随意性,最终妨碍它的科学发展。因此,进行心理健康研究,首先必须科学界定心理健康等基本范畴,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有共同的语境和论域,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和交流,才能避免一些争执和误解。

(2)缺乏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要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必须要有区别与鉴定心理健康(或异常)的标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标准一直是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我国学者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有六种:统计学标准、社会学标准、主观经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研究结果出现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也就成为必然。受多样化评价标准体系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是纷繁多样,远未达成共识。究竟学生出现什么样的心理或行为可以界定为心理健康(或异常),研究者的认识是不同的。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混乱的又一重要原因。

2.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心理健康评价工具存在的问题

第一,心理测评工具的选择随意性强,差异大。目前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常用的测验工具主要是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前者如症状自评量表scL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后者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l6项人格因素评定量表16PF、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心理健康测查表PHI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其次是MMPI、EPQ、UPI等。

第二,测验工具本身不完善。心理测验工具是人们构建的结果,测量对象与工具之间并不具有同一性。理想的测验当然是包含所有能反映测量特质的行为,但事实上即使是再好的测验,也只能反映测评对象的部分属性,而且描述的只是现状,并不能揭示现象背后质的原因。因此,心理测验本身具有不完全、不稳定、不精确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许多西方量表并不适合中国人,对量表仅做一些语言上的修订便应用到临床和实践中是不科学的。“去文化”的研究范式必然导致不科学的研究结果。

(2)心理测验的操作过程不规范,缺乏标准化目前,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方法有心理测验法、观察法、会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心理测验法。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标准化是指测验的一致性,即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及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被试的测量条件相同,所获得的测评结果具有可比性。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实践情况看,心理测验的实施极其混乱,无论是测试环境、测试手段、操作技术、指导语还是研究取样等都缺乏标准化。

(3)心理测评结果的处理和解释存在问题

二、应对与变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科学性的现实途径

1.夯实研究基础——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O世纪8O年代建立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总体上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尤其是,我们至今仍未形成适合本土的、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体系,这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研究及实践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体系,建立必要的学术规范已势在必行。

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应注意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有比较完善、严密的概念、术语和范畴体系。二是各概念系统、基本命题和框架结构之问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构成有机整体,而不是机械堆积或拼凑而成。”我们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对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展开全面探讨,如基本的范畴、术语,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学科边界等,各学科积极参与,众多学者的积极讨论、交流,必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的科学发展。

2.优化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心理测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只有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且具备一定心理测量经验的人员,才能保证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及测评结果的应用价值。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极其短缺且良莠不齐。有些人员的专业能力差,职业道德和知识产权的意识非常薄弱。所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已势在必行。

3.提升研究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工具的本土化建设

引进国外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一味地盲目照搬,缺乏批判力的移植复制,只能使我们离科学越来越远。正是出于对当前心理测评领域“过度西化”、严重忽视文化差异的“文化迟钝”、“文化色盲”现象的不满,学者们发出了心理测量本土化的呼声。

4.实施科学管理——推进心理测评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在发达国家,心理测量等行业管理已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严格的心理学准入制度,对心理测评人员的资格认定,测验的编制使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等都有严格规范。比如,美国心理学会(APA)与教育测量理事会(AERA)等共同制定了《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使美国的心理测评从混乱走向有序。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样一个标准。尽管中国心理学会早在1992年就出台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者的道德准则试行条例》,对心理测验的控制和使用、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职业道德等做了规定,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现阶段,我国的心理测验的使用还处在一个十分混乱的状态。可以说心理测评行业管理的瘫痪状态,法制化建设的滞后,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混乱的根源。所以,当前应尽快将心理测验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尽早出台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我国的心理测评才能从混乱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1]申继亮,彭华茂."-3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4~20.

[2]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13~424.

[3]师晓宁,刘晓红,徐燕,等.心理测验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281~283.

[4]王建中.UPI与SCL一90对同一群体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l7.

[5]刘贤辰,唐茂芹,陈琨,等.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价结果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1):19.

[6]解学慧.心理测量本身及其在应用中的问题[J].心理科学,2007,(2):422~424.

[7]单茂洪.正确使用SCL一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81—82.

[8]王金道.SCL一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51~52.

[9]张志勇,罗珊红.大学生SCL一90测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77~78.

[10]EysenekSBG,ChanJ.Acomparativestudyofpersonalityinadultsandchildren:HongKongVSEngland[J].PersonalityandInpidualDifferences,1982,(3):153~160.

[11]BondMH.Howlanguagevariationaffectsinter~cu1.turaldifferentiationofvaluesbyHongKongbilinguals[J].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1983,(2):57~66.

[12]White,ChenJ.Acomparisonofself—conceptscoresofChineseandWhitegraduatestudentsandprofessionals[J].JournalofNon—WhiteConcernsinPersonnelandGuidance,1983,(4):138~141.ter,2000,(3):l~l1.

[13]毛富强,毛冠名,李洁.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1):36—38.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theMentalHealthStateoftheMinorityCollegeStudentsinGuizhouProvince.ZhangYonglei,LiuYao,DongXiangyu,etal.GuiyangChineseMedicalCollege,Guizhou550002,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onthestateofMentalHealthoftheMinoritycollegestudents.MethodsTheGuizhouMinoritycollegestudentswereassessedwithSymptomchecklist90(SCL-90)throughstratifiedclustersampling.ResultsAllSCL-90factorscoresoftheMinoritycollegestudentswerehigherthanthoseofyouthnorminChinabutRelationship(P<0.01).GirlstudentswerealsohigherthanMalestudent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AllSCL-90factorscoresoftheruralstudentsandthestudentswithbadeconomicconditionswerehigherthanurbanstudentsandwithfineeconomicconditionsstuden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differentnationality.ConclusionTheMentalHealthoftheMinoritycollegestudentsinGuizhouprovinceislow.

【Keywords】Guizhou;Minority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师大等少数民族大学生作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获有效问卷978人。

1.1.2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通过面谈排除人格障碍,无严重躯体疾病者。

1.2方法

1.2.1测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

1.2.2问卷分析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1.2.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1.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U检验等统计处理。

1.3调查工具

1.3.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年级、来自城市/农村、经济情况、文/理、邮件。

1.3.2采用的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全国常模SCL-90的比较:除人际关系无显著性差异以外,其它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见附表。经济较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高于经济较好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不同性别之间SCL-90的比较:女生在各因子得分上均明显高于男生,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SCL-90的比较:来自农村的学生各因子分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民族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同专业间的比较:理科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得分高于其它专业(P<0.05),其它均无显著性差异。

4参考文献

[1]邓冰,熊敏,朱焱,张碧昌.贵州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贵州医药,2003.7.27(70):667-669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25

[3]刘彩谊,王择青,武国城,等.特殊作业环境下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医学杂志,2003,28(7):597-598

Abstract:Universitylevel,istheirpsychologicalmaturity,personalityandtendtoimproveandstability,todeterminethefutureself-developmentgoalsandcareergoalsinanimportantperiod,andmentalhealthforcollegestudentshaveacriticalroleintalent.Basedontheanalysisofmentalhealth,mentalhealthproblemstoexploretheresponseofeducationtoenhancetheirpsychologicalqualities.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教育对策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analysiseducationstrategy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问题分析

1、适应新环境

2、人际交往困难

初入大学,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大学生们离开了父母,走进了集体生活,都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亲密友情关系,而现实他们却偏偏缺乏这种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一方面大学生们存在着地域文化的差别,另一方面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少从其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了倾诉对象,容易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也时常感到自卑,越来越缺乏自信心,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加。

3、情感和恋爱困惑

当前,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青春成长时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但是他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自己该寻找什么样的爱情都感到迷茫与困惑,同时他们缺少生活经验,情绪上容易冲动,所以很容易导致心理苦闷等现象,一旦失恋,他们很难从痛苦中走出来,常常因为感情处理不当问题而陷入痛苦迷惘而不能自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学习与就业压力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再加上最近的金融危机风暴,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当代大学生们不自觉的就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在校园里,大学生们一边急于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边他们更加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他们往往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毕业后就应该得到一份工资待遇丰厚、环境优越的工作,然而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极易使他们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悲观情绪从而由此产生就很多心理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

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稳定阶段,面对众多的挑战,他们心理素质的脆弱,社会经验的缺乏,在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主要是表现在父母期待、父母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父母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和都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心理素质。

3、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和情感最复杂的动荡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难以适应各种环境,在外界诱因(如父母期待)的作用下,形成自我期待,通过正确的自我调节才会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自己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个性特征和情绪也都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与德育辅导的必然联系

(1)学习辅导

学习障碍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要向学生及时介绍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风;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

(2)生活辅导

主要包括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等问题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感情问题,了解爱情的本质,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地位,树立健康正确的恋爱观,并进行有关性心理卫生知识的科学教育。

(3)人格发展教育

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人格发展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要使学生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良好个性品质。

2、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

(1)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全体学生懂得心理卫生的基本依据,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

(2)挫折教育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往往反映出心理素质的高低。挫折教育要使学生了解挫折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挫折唤起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他们适应现实环境的能力。

3、提高校园文化生活建设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会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刊载《教书育人》,2005年第4期

【Keywords】Themainlanduniversity;MinoritycollegestudentsinXinjiang;Mentalhealth

随着西部大开发,现代化进程在新疆的推进,以及高校扩招和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趋于异地就读。这些学生较多来自偏远、落后、贫穷的地区,贫困生甚多。近几年,国家对于新疆学生的重视与扶持力度逐渐加强,特别是专门增设助学贷款,开展当地贫困帮扶活动等,以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然而,新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较汉族大学生存在特殊性与复杂性,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性。本文旨在探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1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国内有学者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9]提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低于全国大学生,明显表现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焦虑等。其中,在“女性”、“医学类”或“贫困类”群体中可能更为突出,且表现出较高的疏离感和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去适应新的环境。他们首先面临着环境的改变,这增加了与陌生人群和不同民族的接触频率;其次是语言环境的改变,这增加了学习沟通和交流的难度;再次是生活习惯的适应,这意味着调适与随俗;最后是面临着新的人际关系圈,这也是颇具挑战的尝试与锻炼。面对当下多元的社会环境,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着文化、经济、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与挑战。

1.1新环境适应中的挫折心理

1.2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心理

在内地高校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较少,归属感较汉族学生弱。在面对崭新的环境时,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容易与周围的异族学生产生距离感,对周围的人事物持观望态度,甚至可能疏远他人,在行为处事上表现较为被动。而特别是当他们未能调整自我心态,适时适应环境时,便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信与防御,甚至可能出现人际回避。在校园生活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倾向于将主要的人际圈设置在本族内部,这也使得该群体的人际交际圈更加封闭和局限。

1.3学习上的两极化态度

由于母语的不同,加上长期的语言习惯,相对于汉族学生,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最终顺利完成学业。而这往往容易导致两极分化: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十足,整天埋头苦读,努力争取奖学金等,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压力过大,也较少参与集体活动,这类学生容易因学业上的压力和得失而出现偏极端的行为,笔者曾接触过此类学生:新疆维吾尔族学生阿普杜艾尼(化名)非常希望能转专业,大一时认真学习,几乎不参与班级活樱当他转专业失败时,气馁失望,曾一度表示想退学打工;此外,也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学习懒散,常旷课或逃课,回避学习,贪图享乐,大学初期悠闲自在,但也往往容易在大学中后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就业职场的迷茫心理

对于内地高校的大部分新疆学生而言,大学毕业后更愿意选择回家就业。除了对于家人的不舍与家乡的回归,原因也包括:一方面,尽管在各大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和京沪一代,就业资源较多,但他们可能较难融入到这种民族文化氛围里面,而且部分地区对新疆人的接纳程度有待提高;而另一方面,新疆地区相对资源较少、条件落后,人才的素质高与新疆地区的资源设备现状不匹配,毕业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后能从事的工作有限,甚至可能大材小用,这就容易引发矛盾迷茫的心理。

2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社会环境中的民族偏见

近年来,新疆恐怖分子暴乱案件频频发生,社会各界对新疆人群的印象多停留在“切糕”、“暴力”、“砍杀”等不良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大众对新疆群体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如“不好相处”、“凶狠”等,并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偏见与防御的心理。同样,在内地大学校园里,部分汉族学生在与新疆人初次接触时,可能在无形中会戴着一定程度的“有色眼镜”看待新疆同学,这种潜在的偏见往往在民族学生的交流中隔起了一层难以穿透的膜,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族学生与新疆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同是天涯沦落人”,新疆民族学生间的民族情感容易被放大和巩固,而同时,该群体的情感漏洞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2文化差异下的观念冲突

“当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接触时,变化必然产生,调整自己才能理解和适应周遭的环境,但正是这个调整的过程给人们带来了负面的情绪。”[11]个体在面对文化的差异时,积极的图式是资源整合和自我突破,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自我与环境的接纳和包容。这种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在饮食、习惯、风俗、语言表达等。然而,这种图式背后的文化差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文化差异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外部与内在观念冲突,进而引发个体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其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等问题上。事实上,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环境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倾向于与本民族或本区域学生形成小团体,主要基于人际交往中的相似性原则,即群体间语言习惯、观念、饮食等的相似性。

2.3经济状况下的心理压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心理状态。那些从新疆贫困区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当看到大城市里的繁荣与发展时,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更加发愤图强,埋头苦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争取出人头地,但往往可能给自己过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也有可能在现实的压力与差距面前,变得更加自卑,在民族差异和异地求学的基础上,更觉得低人一等,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甚至屡屡挂科,进而加重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圈也比较窄,甚至可能常独来独往,衍生出人际、学习、情绪等综合性问题

3提高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西部建设重点在人才建设,作为西部人才的主力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西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具体建议如下:

3.1加强班级骨干培养,充分发挥一线作用

3.2开展专题培训,大力提升辅导员处理民族学生问题的能力

内地高校大部分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都是汉族,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思想心理状态了解有限,认识不深。高校应积极组织专职老师开展新疆文化专题学习,促使专职老师进一步加深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民族学生工作,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与新疆民族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

高校要积极利用好校园文化阵地,创设有利于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环境。开展民族学生团结团体活动,创设友好的环境,营造真诚的氛围,促进民族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民族学生创设认识社会、学习汉语、展示才华的平台,促进文化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情绪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心理的成熟。

3.4培育和塑造积极人格,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教育

教育者应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面对不同民族学生群体时,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民族学生寻找自我内在的积极人格品质,并加以鼓励与培养。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积极客观地进行自我引导和教育,扬长避短,进一步培养民族学生适应新环境、接受不同文化的能力。而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寻找不同民族间在价值观上的结合点,并通过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实现民族间的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评价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拟从主成分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为例来探讨哪些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假定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n×p阶的数据矩阵。如何从这么多变量的数据中抓住主要的变量指标呢?要解决这一问题,自然要在p维空间中加以考察,这是比较麻烦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进行降维处理,即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指标,而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那么,这些综合指标(即新变量)应如何选取呢?显然,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取原来变量指标的线性组合,适当调整组合系数,使新的变量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且代表性最好。如果记原来的变量指标为x1,x2,…,xp,X1,X2,…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它们新的综合指标为F1,

三、实证分析

(二)数据处理以及计算结果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四、结果分析

[1]张富洪,李斐,卢文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建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郝梅(1980―),女,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学业与职业教育。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样,选取近三年入校的5380名大学新生,其中2011级1882名,2012级1678名,2013级1820名;男生3574名,女生1806名;独生子女2958名,非独生子女2422名。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用于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2]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识等,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十个因子得分和量表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态越差,其中单项分≥2表示被试呈现“心理问题”,单项分≥3表示被试呈现“心理障碍”。

(三)研究程序

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后,由专职心理咨询师组织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用统一指导语详细说明测试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则,测验结果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Ⅰ类问题上所占的比率为52.14%和47.86%,在Ⅱ类问题上所占比率为54.05%和45.95%,在Ⅲ类问题上所占比率为55.58%和44.42%,这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且近三年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三类问题上的人数比率没有太大差异,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成稳定趋势。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情况比较

在SCL-90问卷各因子的调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各项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心理问题人数的统计

近三年,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数所占比率从3.9%~23.3%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5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意、抑郁;非独生子女从4.1%~24.2%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见表3和表4。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碍人数的统计

近三年,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3的人数所占比率从0.4%~2.9%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敌意、偏执、抑郁;非独生子女从0.4%~2.2%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见表4)。

三、讨论

四、结论

[1]辜美惜.应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UPI量表对我国的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0(5):214-216.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8):13-19.

【关键词】民族类院校;心理健康;调查方法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非民族院校大学心理特点虽有其共性,但由于特殊的区域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在三理矛盾期上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例如民族学生由于一般出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信息堵塞、市场经济发育滞后,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民族学生在理想和现实表现得更为突出,民族院校学生到了高校之后会面临重新比较平衡的过程,先前的优越感在与非民族学生相比较的过程中会出现自卑心理,由于较弱的基础教育及自身综合素质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劣势,表现为想学好但又学不好的状态,在一定程度给民族学生学业带来了一定的适应困难,在生活上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民族地区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适应和就业方面有较多的心理问题。

一、国外研究

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服务范围、队伍建设、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鲜明特点;在服务理念、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工作实践等方面出现新的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美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已具相当规模化,研究量表多样化、研究内容多维化、研究范式实证化是其主要特征。深入研究并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二、国内研究

(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民族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学业、生活方面的影响,也许会有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但具体来看,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择业观念、恋爱观念、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方面的状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男大学生,而在发展创造力、自我观念方面的状况则明显差于少数民族男大学生。少数民族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非常显著。汉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明显的优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尤其表现在择业观念、发展创造力、人际适应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生源差异十分显著。在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明显的好于来自城市的,尤其表现在恋爱观念和学习适应方面。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极其显著,尤其表现在择业观念、人际适应、恋爱观念方面。总的来说,其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Scl90自评症状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同时也叫做症状清单(HSCL,编制年代早于SCL-90,作者为同一人,HCSL最早版编于1954年)。于1975年编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等特点。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该量表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以做精神病学的研究。可以用于他评,也可以用于自评。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三、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一)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

四、小结

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THE END
1.人际沟通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此外。沟通的频度、广度的下降会影响人的安全感和智力发展。沟通在人们生活中如此重要,让我们先从了解人际沟通开始。研究人际沟通,首先需要弄清它的含义、特点、功能、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4/15/6131235_98073117.shtml
2.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改善 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分析。 (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心理层面 现实生活中的 每个社会成员都以一定的角色身份与别人进行交往;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9899206_937870431.html
1.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经管文库(原现金...docx 203.39 KB0个论坛币 GDP和人均GDP平减说明.xls 27 KB0个论坛币 关键词:人际关系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428351-1-1.html
2.人际关系的五大原罪,越早明白越好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人际关系里,是有原罪的。 很多人总是很苦恼,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避免冲突。 殊不知,有些人的敌意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 太弱小,太善良,太敏感,本身就是罪过。 01 太弱小 我们常说:人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 你有一个苹果,对方有一个梨,彼此交换,价值对等,关系才能长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12898
3.哪几种因素对人际关系有直接的影响哪几种因素对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 在人际关系这张巨网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交往呢?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又是哪些原因让我们吸引了对方的注意,从而增加了交流的机会,最终成为朋友呢?经过探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影响人际关系的要因。 与人相处是一见如故?or 针锋相对? https://www.jianshu.com/p/69864ebe6d61
4.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40838.html
5.人际关系调查报告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87.6%的同学认为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是影响人缘的主要因素,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一个人的相貌穿着,身份背景,也是影响人缘的原因之一。 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了一道关于如何提高自己人际关系的题目,通过分析获得的资料,给同学们提几点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 ...https://mip.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68480.html
6.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1)【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https://iipe.nwsuaf.edu.cn/xldh/xlkt/162431.htm
7.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精选十篇)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换, 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 调查表明, 大学生人际困扰的总检出率为47.8%, 其中轻度人际困扰者达32.1%, 较严重人际困扰者达15.7%, 具有明显...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yb1hf9.html
8.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际关系是作为社会人必定要面对的,那么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到底有什么呢? http://xinli.yjbys.com/xinli/zixun/674353.html
9.影响人际交往的六大因素不难看出,距离的接近程度与交往的频率有直接的关系,较小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距离的接近,如近邻、同宿舍的同学、同科室的同事等,反而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可见,距离因素只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利用的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https://www.xinlixue.cn/wp/archives/1879.html
10.《亲密关系》重点摘要(亲密关系)书评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1.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相比,在6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诚度。6各方面不一定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种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比如见面次数很少的知心朋友)2.人是社会性动物,有归属需要。而良好的亲密关系,会有助于我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605024/
11.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5、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第二, 态度的类似性 第三, 双方距离的远近 第四, 交往频率 6、时尚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209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