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必看笔记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性质、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

孕育社会心理学有两个母体: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自然形成了两种研究倾向。即所谓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以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年)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68)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

年(P8),它指出:“社会心理是关于

(三)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的心理以及行为。科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应该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

1990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沈德灿(shen)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学定义进行了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目前为我国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所接受。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定性研究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特点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跨文化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原因)

1、人类的童年依赖期甚长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3、人类创造了社会化的重要沟通工具——语言,为经验传递提供了条件

4、人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社会化的类型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

1、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学习今后扮演的角色。现在的大中专院校承担的任务。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3、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如家庭建立、工作调动、经济生活变更、社会关系变化、社会责任变化等),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干什么学什么。

4、再社会化:指个体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或者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处罚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者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做出重大调整,进行重新学习。(新兵入伍,移民国外,要学习国外一些规范。)(还有就是那些常说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5、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前辈的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一问题被重视起来。“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内容(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二)职业技能社会化。(三)行为规范社会化(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五)语言社会化(六)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特点)(一)社会强制性(二)个体能动性(三)终生持续性(四)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无意识(二)埃里克森:认同危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四、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三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

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二)社会教化的场所、机构

1.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父母期望、家庭功能、教养方式、学习指导的方式、父母监控方式、家庭气氛

2.学校(1)校园环境(2)学风、班风(3)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影响因素:教师、班集体、同学、校园环境等

3.同辈群体: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4.大众传播媒介

二、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奖赏

6.社会比较

第三章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亦即主观的我(主我)对客观的我的(宾我)(客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分类

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结构,诠释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躯体我(生理)、精神我(心理)、社会我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

2.知的我、被知的我库利(德国)

3.主我(I)和客我(me)美国米德

4、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1998年时蓉华等人从表现形式分类

5、罗杰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6、希金斯分类实际自我、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

(一)自我认知的含义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二)自我认知形成的途径:

1.乔韩窗口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

(1)公开区(公开的我)(开放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2)盲点区(盲目的我)(盲目自我):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所谓个人的盲点。

THE END
1.人际沟通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此外。沟通的频度、广度的下降会影响人的安全感和智力发展。沟通在人们生活中如此重要,让我们先从了解人际沟通开始。研究人际沟通,首先需要弄清它的含义、特点、功能、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4/15/6131235_98073117.shtml
2.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改善 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分析。 (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心理层面 现实生活中的 每个社会成员都以一定的角色身份与别人进行交往;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9899206_937870431.html
1.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经管文库(原现金...docx 203.39 KB0个论坛币 GDP和人均GDP平减说明.xls 27 KB0个论坛币 关键词:人际关系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428351-1-1.html
2.人际关系的五大原罪,越早明白越好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人际关系里,是有原罪的。 很多人总是很苦恼,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避免冲突。 殊不知,有些人的敌意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 太弱小,太善良,太敏感,本身就是罪过。 01 太弱小 我们常说:人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 你有一个苹果,对方有一个梨,彼此交换,价值对等,关系才能长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12898
3.哪几种因素对人际关系有直接的影响哪几种因素对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 在人际关系这张巨网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交往呢?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又是哪些原因让我们吸引了对方的注意,从而增加了交流的机会,最终成为朋友呢?经过探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影响人际关系的要因。 与人相处是一见如故?or 针锋相对? https://www.jianshu.com/p/69864ebe6d61
4.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40838.html
5.人际关系调查报告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87.6%的同学认为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是影响人缘的主要因素,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一个人的相貌穿着,身份背景,也是影响人缘的原因之一。 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了一道关于如何提高自己人际关系的题目,通过分析获得的资料,给同学们提几点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 ...https://mip.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68480.html
6.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1)【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https://iipe.nwsuaf.edu.cn/xldh/xlkt/162431.htm
7.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精选十篇)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换, 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 调查表明, 大学生人际困扰的总检出率为47.8%, 其中轻度人际困扰者达32.1%, 较严重人际困扰者达15.7%, 具有明显...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yb1hf9.html
8.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际关系是作为社会人必定要面对的,那么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到底有什么呢? http://xinli.yjbys.com/xinli/zixun/674353.html
9.影响人际交往的六大因素不难看出,距离的接近程度与交往的频率有直接的关系,较小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距离的接近,如近邻、同宿舍的同学、同科室的同事等,反而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可见,距离因素只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利用的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https://www.xinlixue.cn/wp/archives/1879.html
10.《亲密关系》重点摘要(亲密关系)书评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1.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相比,在6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诚度。6各方面不一定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种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比如见面次数很少的知心朋友)2.人是社会性动物,有归属需要。而良好的亲密关系,会有助于我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605024/
11.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5、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第二, 态度的类似性 第三, 双方距离的远近 第四, 交往频率 6、时尚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209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