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社区。是指以非农产业即二三产业为主的居民所聚居、达到一定人口密度和规模、由国家批准设立市建制的社区。其主要特点是: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社区服务设施、物质条件相对齐全。
2、农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有: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小;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单一;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家庭的社会影响作用较强;社区成员关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社区服务设施、物质条件等相对落后。
3、城镇社区,即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居民主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城镇社区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过渡型社区,因而它兼有前两类社区的特点。在人口要素上,它与城市社区较接近;在组织和经济结构上,它又与农村社区的特征相类似;在服务设施、物质条件和管理水平上,它又介于前两类社区之间。这种社区分为建制的和非建制的两种。
(三)按空间特征分
社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特征,按此标准来划分,社区可分为法定性社区、自然性社区和专能的社区三种。
2、自然性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定居区。如农村的自然村落、集镇和城市等。自然性社区与法定性社区有时是重合的。例如,农村中的许多自然村落同时被划定为“行政村”,一个小城镇同时也是建制镇,等等。与法定性社区相比,在自然性社区中,社区成员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更为密切。
3、专能的社区。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如大学城、军营区、矿区等都是一种专能的社区。
(四)按社区内部组织形式分
1、整体社区。整体社区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上具备了人类社会生活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并且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社区居民主要需要的比较完整的社区。这样的社区既有供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设施,又有供人们进行政治、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设施、服务行业等,且大多数社区成员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都是在本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的村落,都是整体社区。
2、局部社区。局部社区是整体社区的一部分,如城市中的一个街区。这样的社区,虽然也有构成社区的主要因素,但不能解决绝大多数成员的各种生活需要,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结构体系,尽管也有生活服务设施,但社区成员要到社区以外从事生产活动。
此外,按社区成员的互动类型来划分,社区可分为具体社区和抽象社区。所谓具体社区是指人们互动频率高,成员角色全部呈现的社区,如一条街道、一个村庄等。所谓抽象社区,是指尽管社区成员共同生活在一个聚落之中,但彼此只在特定场合发生单一方面的关系。因此,要描述这个社区时,往往需要用一系列抽象的数字来说明,所以称之为抽象社区。如较大的城市等。
按社区的地理环境来划分,社区可分为平原社区、山区社区、牧区社区等。
按社区发展的历史,还可以将社区分为流动型社区、半固定型社区、永久型社区等。
按新构建社区的特点,可将社区分为单位型社区——人群主体主要由本单位职工及家属构成;小区型社区——成建制开发的封闭式小区,功能设备配套,有独立的物业管理;板块型社区——按面积、人口、资源要素确定的,以三级以上马路切块划定的社区;功能型社区——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有的有人群但没有居民,如商贸社区、文化社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