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市场主体地位,以市场化改革增强微观经济活力
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强化市场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从根本上转变了经济工作理念和政府职能定位,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指明了方向。我们清醒认识到,湖北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本就在于市场经济理念的差距,要切实在树立“市场决定”理念上一步到位,自觉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学好市场课程。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目前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最需要学好的就是市场课程。尤其是面对信息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分布式、网络化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全社会、各领域都成为“市场大学”的“学员”,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再学习,不断提高适应市场、培育市场、服务市场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通过“市场大学”的进修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涌现更多逐鹿市场的龙头企业,造就一支驰骋市场的企业家队伍,培养大量善用市场规则的政务人才。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资本重组提振市场主体活力
科学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微观主体永续活力的重要保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世界知名企业持续成长的实践经验。从湖北省情看,搞活微观就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激发非公有经济创造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混合所有制拓展国有企业发展新空间。湖北是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大,企业社会负担重。要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资本的放大和引领功能。支持央企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在湖北建立新兴产业基地;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打造竞争优势突出的省出资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增强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运营能力、产业培育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加快建立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股权激励机制,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以混合所有制释放非公有经济发展新能量。非公有经济是扩大就业、具有发展活力的群体,无论是公有经济还是非公有经济在搞活微观中的作用都不可替代。湖北的非公有经济近年来呈加速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占95%以上,民间投资占68%以上,民营经济占53%以上。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非公有经济仍然是湖北发展的“短板”,与江苏相比,全省民营市场主体仅相当于其一半,注册资金不足其3成。搞活微观,要着力把这块“短板”拉长。坚持权利、机会和规则平等,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废除不合理规定,彻底消除各种附加条件和隐性壁垒。积极引导非公有经济的投资方向,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养老医疗服务、非义务教育等民生领域投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占比较高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以混合所有制激发各类资本投资湖北的新动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平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加快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创新主体壮大工程、鄂籍人员回归创业工程。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易于创业的格局,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简政放权释放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搞活微观,既决定于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效,又取决于政府有形之手的有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管好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把政府“错装在身上的手”还给市场。简政放权、放活市场主体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政府只有更给力,企业才能出大力。这就需要正确界定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边界和程度。凡属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把该下放的权力真正放到企业、社会和基层,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为市场主体营造一个公平、高效、低成本、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则不能缺位,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要坚决管住管好,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和问题。
把政府“闲不住的手”管住管好。一方面要“放对位置”。政府果断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出,从市场参与者、经营者的传统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做好市场的维护者、民生的保障者和社会的托底者。另一方面要束手。政府行为要坚持职权法定,依法行政,规范用权。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善政府运行规则。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管,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把政府“有为的手”用好用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政府治理不仅不能削弱,还要不断加强。政府权力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大、范围越广,政府监管的职责也越大。引导科学发展,维护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避免大起大落,规避经济社会风险,都是政府需要主动应对的严峻考验。要健全省级调控体系,以省域战略和区域规划、产业规划、财政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强化政府宏观管理与规划职能。在经济运行遇到困难时,政府有为之手要及时,宏观调控要精准,雪中送炭要到位,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有效引导经济运行社会预期。
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各类市场要素活力
微观活力依赖于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决定要素流向。搞活微观经济,打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是前提。
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激发创业活力。虽然湖北市场主体总量去年达到335万户,比3年前翻了一番多。但依然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做大做活做强市场主体是搞活微观经济的关键。工商登记是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第一道门槛”。要在准入门槛方面做减法,在增强企业活力方面做加法,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便利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降低“第一道门槛”的准入。全面放开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和抽查制度。简化工商登记注册程序,实现网上登记、全程电子化,真正让企业告别“跑不完的路”和“盖不完的章”,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各种要素资源、各个创业群体的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湖北科教资源丰富,但区域创新能力却居全国第11位,创新动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能力不强,与全省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相称。搞活微观,必须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把湖北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现实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关键技术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工程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推进创新型试点省建设。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激发资本活力。金融是搞活微观的关键角色。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大力度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区域性股权、产权市场和各类资本要素市场。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让金融的血液更多更顺畅地流入实体经济。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激发要素集聚活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重点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方面进行探索。放大东湖高新区的技术和产业扩散效应,在武汉城市圈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形成新的人口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活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