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波动不断,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经济潜在风险,收到了良好效果。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走好新征程必须首先解决好经济发展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我国非常重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宏观调控有效化解经济潜在危机,保障了经济在相对均衡的条件下快速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是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论指南,其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阐述了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条件体系,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指明了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构建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均衡提供了重要启示,即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优化、人民收入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实体经济增效等核心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国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结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一、把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进一步规范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在保证公有制经济不断提升价值增值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以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二、把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点
(一)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分配制度和机制进行规制
(三)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消费条件,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市场条件下完全消灭收入差别是不可能的,而弥补收入差别的根本方法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扩大公共服务受众,尤其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最低消费水平。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根本途径就是让社会大众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市场将拉开收入差距,这个差距会提升市场效率和社会效率,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则可以解决这个差距带来的问题,使整个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当前我国在公共产品的硬件供给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不同收入群体差距不大,关键是软件供给水平还相对较低,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必须实施均等化战略,实现普惠目标,让所有人受益;达到高水平目标,让所有人都得到满足。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是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基本路径,是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环节,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四)做好第三次分配,发展慈善事业,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三、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完成产业升级和突破
(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生产技术创新
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质量跃升的根本路径,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扩大产品供给,使产品可以在较低的价格上满足消费需要;一方面科技可以提高产品品质、改变产品结构、优化产品使用价值,提高消费满足程度。
(二)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新装备、新生产线的研发、引进与更新
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是生产装备的竞争,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更是如此。买方市场下,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新装备和生产线的研发、引进和更新。计划体制时期,我国固定资本更新缓慢,跟不上国际固定资本折旧和更新的速度,从而使我国的生产和创新落后于发达国家。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我国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还有国际竞争,尤其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在装备和生产线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应鼓励企业加强装备研发和更新,通过装备改善和生产线创新赶上甚或超越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鼓励企业积极进行生产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效率和品质提高
我国经济依靠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在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以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巨大投入,依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实现了总量的巨大增长,使我国人民度过贫困、温饱阶段,进入小康和富裕型社会。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企业应努力修炼内功,依靠自身制度和机制建设,创新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以追求质量、品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满足富裕型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主动寻求内涵式发展。企业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的主体,应该积极进取,建立完善的发展制度、采取科学的经营方式,积极创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生产和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把发展好实体经济作为消除经济金融化风险的立足点
(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扭转经济货币化和资本化趋势
(二)有序发展虚拟经济,努力做好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内容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如果虚拟经济的活跃度比实体经济还高,那么两者的倒挂必然引发经济失衡,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与实物不对称产生的严重后果,他指出,只有社会总产品得到充分实现才能达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均衡,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依靠不断增长的商品和服务,大量的不对称的虚拟资本充斥市场必然会引发实体经济动荡,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国家应建立虚拟资本监控机制,对经营者以及经营范围、规模、去向进行实时监控。对市场上的资本公司、投资公司进行监督约束,严打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存款,要积极引导虚拟经济有序发展并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民营经济实体。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得好,才能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国家应尽力改善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为虚拟经济创造正常的发展机制。
(三)积极引导居民消费,以消费升级推动产业升级,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引导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产业变迁,就是在保证第一、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的条件下不断扩大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比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国家应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增加供给,比如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空间。以消费拉动增长,能够消化经济金融化风险,有利于把金融风险降到最低,所以国家应想办法扩大居民消费、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拉动经济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就是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仅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克服两种经济制度的劣势,避免可能存在的风险,使国民经济和谐协调发展。
作者:刘炜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篇2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历史性决议。30年来,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原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和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欧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历史实践表明,它是我国创造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世界奇迹、世界历史发展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重大转变的一大法宝。
一、市场经济是社会配置资源方式和经济发展手段
二、商品经济是不断变革发展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建立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变革创新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时代再造中华文明的伟大成果
作者:奚广庆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篇3
马克思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唯物史观,也涉及剩余价值理论,还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公有制计划经济设想关联。马克思分工理论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角度予以概括:其一,分工带来“成倍增长的生产力”,这是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且持续发展的现象;其二,分工固化导致“能力片面”,进而造成以脑体分立为标志的阶级对抗;其三,理想社会将消除分工对人们的限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可以自由有序地在不同岗位之间流动。社会主义改革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如果说计划经济为避免生产无政府状态造成的对大机器生产力的浪费,体现为充分发挥生产资料作用的话,那么,建立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着力点就体现为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在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凸显了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在形成先进生产力中的作用。
一、分工助推生产力发展机制从自发性转变为自觉性
人类作为生命种群,被自然界赋予两大原始禀赋:一是由大脑组织生成的意识能力,二是由群居方式形成的合作能力。前者被人类用来持续扩大中介作用,后者成为中介作用拓展的重要对象。随着文明史的发展,体现合作能力的社会分工,从“血缘—氏族”经由“阶级—国家”向“人类—世界”方向不断扩大和加深,呈现出从自发性转变为自觉性的过程。
(一)分工能够带来“成倍增长的生产力”
(二)社会共同体建构本身就是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动扩大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
二、脑体分工社会形态从对抗性转变为合作性
人类作为群居生物,一开始就形成了分工合作关系。“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5]。脑体分工作为真正的分工,也是人类从自然发展走向自主发展的标志。
(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脑体分工是形成阶级对抗的基础
(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凸显了脑力劳动生产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了脑体合作新局面
三、消除分工限制的条件从客体性转变为主体性
马克思分工理论不仅注意到旧式分工造成的阶级对立,而且注意到它造成的能力片面性。马克思提到萨伊分工思想时说:“分工对于社会财富来说是一个方便的、有用的手段,是对人力的巧妙运用,但是它降低每一单个人的能力。最后这个意见是萨伊的一个进步。”[29]因此,马克思主张从根本上消除分工对人们的限制,并将其视为理想社会的特征。问题在于,一旦脑力劳动被定位为“非劳动”,脑体分工被确认为需要消灭的现象,考察分工布局就失去了劳动能力质差这一背景。而脱离劳动能力质差去认识分工现象,很难说清楚阶级形成的真正原因,当然也很难抓住消灭阶级的实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更重视的是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方面消除分工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了这一认识,把消除分工限制与劳动能力脑力化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