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课题组围绕西安市加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主题,深入各区县、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进行调研,经过全面了解、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社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西安市社区的数量类型、阵地建设、工作者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情况。二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从强化党建引领、加大基础投入、提升智慧化水平、深化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等方面,对近年来西安市社区建设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三是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指出社区治理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日益明显、社区部分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到位、社区共建工作成效不够理想等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四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建议成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加强社区党建、提升阵地建设质量、建强社区队伍、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提高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平急转换机制等对策建议。
一、我市社区基本情况
我市区县及开发区(含西咸新区)共有城乡社区1325个。从区域看,城六区、长安区、西咸新区和高新区社区数量较多,其他区县、开发区数量较少,其中未央区数量最多,达到201个,航天基地数量最少,仅有9个(详见社区分布图)。从类型看,城改型379个、单位型128个、综合型818个,呈现出“三多”特点:一是老旧社区数量多,共有491个,占全市的37%;二是大型社区数量多(5000户以上),共有246个,占全市18.6%;三是村转社区数量多(含城改),共有406个,占全市30.6%。
(一)社区架构及办公服务用房情况
全市所有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100%。社区办公服务场所主要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党建联建会议室、养老托幼服务中心等,每个社区的设置根据办公面积和居民服务需求会略有不同。全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1000㎡以上有177个,600—1000㎡有436个,300—600㎡有712个。社区室外活动广场面积达到1000㎡(含)以上的有552个,1000㎡以下有579个,无室外活动广场共194个。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薪酬情况
社区工作者主要包括依法选举产生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以及通过公开招聘进入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全市现有社区工作者共13741人,平均每个社区约10人。其中,“两委”选举9565人,占比69.6%,招聘专职4176人,占比30.4%;女性9720人,占比71%,男性4021人,占比29%;30岁以下2057人,30岁至50岁9805人,50岁以上1879人,平均年龄37岁;博士学历1人,研究生学历553人,本科学历6071人,大专学历4928人(大专以上占比84%),中专以下学历2188人;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书1931人,其中初级811人、中级1115人、高级5人。
社区工作者实行“三岗十八级”职业薪酬体系,设置社区正职(“一肩挑”)、社区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三类岗位。每岗设12级,共18级,工资基数以西安市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准(3200元/月)。在未扣除社保个人缴费部分情况下,目前社区正职达到3800—5400元/月、副职3480—4920元/月、一般工作人员3200—4450元/月,曲江、港务等开发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30%左右。城市社区工作者全部落实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降温取暖补贴。
(三)社区经费保障情况
省、市财政每年安排社区经费4.5亿元,主要用于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薪酬待遇。社区工作经费原则上按照各区(开发区)每个社区25万元/年、各县20万元/年标准安排,其中社区基本工作经费平均标准为5万元/年,主要用于社区日常办公、党建工作、居民自治工作等方面的支出。社区专项服务经费各区(开发区)20万元/年、各县15万元/年,主要用于基本服务、关爱帮扶、环境整治、应对突发事件等。另有社区项目经费按照省级下达项目数量和配套经费标准下拨,每年数量不定。
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推进“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二)加大社区基础投入,夯实社区治理实体支撑
着力做强街道、做优社区,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力量向基层聚集。在阵地建设方面,开展社区建设提升三年行动,共拿出3.6亿元分批对全市社区进行建设提升,累计将1.1万平方米办公面积改造为老年餐厅、居民健身等服务功能区,社区办公服务环境焕然一新。采取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阵地建设,2020年以来全市新增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面积9.5万平方米。在队伍建设方面,实行“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社区工作者平均每人每月涨薪1200元左右。先后招聘3200余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社区工作者,实行动态管理和跨区域流动,社区人员结构明显改善。打通社区工作者成长通道,每年从优秀社区正、副职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90余名,社区岗位吸引力稳步提升。
(三)推动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提升信息集成和智慧治理水平
针对社会治理中各部门信息分散、各自为网的问题,推进全市统一地址库建设,市、区县(开发区)、街道、社区四级纵向贯通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信息平台于2020年9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发现问题、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督查考核等功能。全市共划分全科网格6752个,建立专兼职网格员队伍1.8万人。网格员每天深入小区、院落巡查走访,通过“长安e格”APP实现社会治理事件的逐级上报、横向转派、闭环处理,有力提升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目前,全市建成四级综治网格中心3313个,归集23个市级部门各类数据信息8100余万条,融合公共视频监控6万多路,累计流转办理事件670多万条,办结率达到98%以上。
(四)深化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形成一批社区治理特色品牌
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事权118项,建成基层便民服务站点1106个,实现85%以上公民个人事项可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办理,改革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推广。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志愿者“四社联动”,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141.2万人,志愿服务组织6718个,志愿服务项目4.64万余个,形成“萤火虫”“小蜜蜂”等一大批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创新“老人生命回顾”“社区能人帮”等特色社区服务项目,在帮扶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防控新冠疫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
(一)社区治理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健全
调研中,组织、民政、社治等部门均提出我市在抓社区治理方面缺少一套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全市上下还没有形成抓社区治理的整体合力。市委组织部谈到,“民呼我行”指挥部负责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但在推动落实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如社区人员招聘、阵地建设、网格管理等涉及多部门的具体工作,在中间层缺少一个议事协调机构来统筹推动,社区治理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现象亟需得到解决。市民政局谈到,由于社区治理牵头抓总的指挥机制不健全,只要和社区有关的事,都会要求民政部门加入,目前已参与了人居环境整治等43个领导小组会或联席会。有些部门甚至“转嫁”自身职责,如小区燃气排查方案、消防安全进社区方案等都让民政部门牵头制定、让社区办理,最后还要对社区进行考核检查,把社区本应的“协助”变成了“承担”。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
一是办公用房面积达标率低。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按照2000户规模设置一个社区的标准,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应达到600㎡以上,我市目前达标的仅有613个,占比46.3%。二是部分新建小区公建配套落实不到位。一些区县、开发区执行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四个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规定不够严格,导致新建小区仍存在不按时移交或不按配建标准落实的问题,社区办公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三是老旧社区办公用房租赁率较高。建设年代较早的老旧社区都没有配建社区办公用房,除了一些后期加建的,其余大都采取租赁的方式加以解决,每年租金支出压力很大。比如,碑林区98个社区有40个都属于租赁,租赁率达到41%,每年租金900多万元且呈现上涨趋势。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人员缺口较大。近年来我市人口增速较快,社区工作者需求数量逐年增多,依据《规划》中“每万城镇常驻人口不少于18人”标准,我市2021年城镇常驻人口1025万(不含农村),应拥有社区工作者18450名,但目前实有13741名,缺额4709名。二是专职人员流失率较高。部分招聘进来的、学历较高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因薪酬待遇不高、上升通道较窄、工作任务繁重,后期辞职较多。截至2021年低,全市共招聘社区工作者5717人,已流失1541人,流失率达26.95%。三是福利待遇较低。全市社区工作者均未加入工会组织,在重大节假日时未曾享受过工会福利,有的区县、街道甚至从未组织社区工作者进行过体检。
(四)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日益明显
(五)社区部分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六)社区共建工作成效不够理想
四、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市委社区治理议事协调机构
(二)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筑牢社区党组织坚强堡垒。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切实夯实党建工作责任,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二是延伸党组织链条。健全“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及时设立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实现小区党组织或党建指导员全覆盖。三是创新社区党建活动载体。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协调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资源向社区聚集,通过举办运动会、艺术节、大讲堂等互动活动,不断拉近党群距离。
(三)提升社区阵地建设质量
一是持续开展社区建设提升行动。市财政局将社区建设提升资金每年按比例列入年度预算,区县参照市级预算加大投入,巩固提升阵地建设水平。二是改善老旧社区办公用房条件。将提升资金向老城区适当倾斜,鼓励老城区制定分批购买社区办公用房长远计划,持续降低租赁率。抓住城市更新改造机会进行改(扩)建,提升老旧社区综合服务条件。三是严格落实“四个同步”要求。把好新建小区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关,由住建部门牵头对未移交或移交面积不达标的小区开展排查整治,依法收缴应交未交或移交不够的面积,不断提升阵地达标率。
(四)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
一是补齐人员缺口。及时组织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力争两年内按编额招满。探索机关新招录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工作机制,充实社区人员力量,丰富新人基层工作经历。二是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年内可根据2021年西安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同步上浮工资基数(由原3200元/月上浮至3910元/月),之后每3年上浮一次,让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三是拓宽上升渠道。逐步增加从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人员比例,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加入。四是推进社区建会入会。由市总工会牵头,指导各区县、街道推进社区建会入会,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关爱,有效维护合法权益。
(五)推动社区减负增效
一是完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由民政部门牵头,依法依规对清单进行重新修订,让社区工作回归本位。二是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协调监督作用,对未列入清单事项不得交由社区办理,确需社区协助办理的必须提交会议审议并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支持。三是建立统一的社区考核评比指标体系。由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制定,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指标一并纳入、年底一并考核,取消各类不必要的评比、创建活动,切实给社区松绑减压。
(六)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
一是推进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全覆盖。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引导企业招聘党员员工等方式加强党的工作覆盖。成立物业行业党组织,指导全市物业企业党组织工作。二是推动小区居民成立业委会。街道、社区党组织积极指导条件成熟的小区成立业委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相互协调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三是健全物业企业奖惩机制。赋予街道、社区党组织对辖区物业服务水平评价权,推广长安区物业企业“红黑榜”做法,对上“红榜”企业进行通报表扬并在评比表彰中优先推荐,对上“黑榜”企业采取约谈企业法人、信用信息扣分等方式督促其整改。四是推进老旧小区物业全覆盖。对无物业小区采取市级或区级统筹打包招聘物业的形式,引入大型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低价的基本物业服务,确保小区有专业的人管。
(七)提高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
(八)健全社区平急结合动态衔接机制
一是积极发展小区楼栋长。鼓励社区将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发展为楼栋长,支持区县、街道完善鼓励激励机制,调动楼栋长长期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打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二是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通过提供活动场地、服务项目等形式发展社会组织,动员社区“两代表一委员”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引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治理。三是提升平急转换效率。各街道指导社区细化完善应急预案,及时组织物业人员、楼栋长、志愿者等应急人员学习预案、开展演练,提高整体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