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源推送第二期四川大学图书馆

和川大er一起读诺奖——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推荐

瑞典文学院于2019年10月10日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揭晓获奖者时说:托卡尔丘克“充满激情的叙事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活形式”,汉德克用其“富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著作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及特异性”。

今天,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的同学充当导读者,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一起走进两位伟大作家的世界,叩响托卡尔丘克的最迷人的内壳——自由,在汉德克的质问中找寻人类心灵的归途。

【彼得汉德克】

“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彼得汉德克这样说。

2019年10月10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彼得汉德克。

作品

1.《骂观众》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梁锡江,付天海,顾牧译ISBN:978-7-208-10846-2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35/3724馆藏地:江安馆社科图书

简介:本书为剧本集,由三部剧作组成,包括《自我控诉》《骂观众》和《卡斯帕》。《自我控诉》只有两个自我控诉者,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角色。两个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上的人物从头到尾诉说着自己的冒犯行为,没有情景,没有对话,只有声音的交替变化。《骂观众》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到尾演示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卡斯帕》对传统戏剧的颠覆性堪比《等待戈多》,它表现的是一个名叫卡斯帕的人如何学习说话。汉德克表达的是人学会了说话后,人如何为语言所折磨,人如何成了语言的奴隶,如何为语言所控制,而这"语言"又常常仅仅表达了传统的意识或统治者的意识而已,如今,正是这种语言已经驯化了人本身。

推荐语:

2.《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张世胜/谢莹莹/张晏/贾晨译ISBN:978-7-208-10844-8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45/3724馆藏地:江安馆社科图书

简介:本书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

推荐语:结尾布洛赫观看的那场足球赛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布洛赫向旁人解释,通常没有观众会不看前锋和球而专门去看守门员,可守门员一直在随着球移动,哪怕球并没有踢过来。如果足球比喻存在的实质,那么守门员的隐喻在于,他们永远向着实质而动,却很少能触碰到它,就像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只有等射门,也就是生死关头到来,一个人才能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把握它,或者被它击败。“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纽约时报书评》

3.《左撇子女人》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任卫东,王丽萍,丁君君译ISBN:978-7-208-11368-8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45/3724-1馆藏地:江安馆储备图书;江安馆社科图书

简介:彼得汉德克书中的人物具有一种漫游者的气质,这也让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他们自己也因此身陷困惑。读《左撇子女人》中的三部小说,这种感受无时不在,尽管人物的身份有所差别,而从本质上讲,他们似乎又是同一类人。他们看似平和,内心的风暴却强烈无比,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是虚构或是真实,总之,一个突然事件让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发生了断裂,他们也就沿着那个豁口走上另一段路途。——豆瓣读书《寂静的“风暴眼”》

推荐语:彼得汉德克书中的人物具有一种漫游者的气质,这也让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他们自己也因此身陷困惑。读《左撇子女人》中的三部小说,这种感受无时不在,尽管人物的身份有所差别,而从本质上讲,他们似乎又是同一类人。他们看似平和,内心的风暴却强烈无比,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是虚构或是真实,总之,一个突然事件让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发生了断裂,他们也就沿着那个豁口走上另一段路途。——豆瓣读书《寂静的“风暴眼”》

4.《无欲的悲歌》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顾牧,聂军译ISBN:978-7-208-11369-5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45/3724-2馆藏地:江安馆社科图书;江安馆储备图书

简介: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5.《去往第九王国》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韩瑞祥译ISBN:978-7-208-11514-9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45/3724-3馆藏地:江安馆社科图书;江安馆储备图书

简介: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推荐:

6.《形同陌路的时刻》

作者:(奥)彼得汉德克著;付天海,刘学慧译ISBN:978-7-208-13229-0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35/3724X馆藏地:江安馆社科图书;江安馆储备图书

简介:本书包含汉德克三个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形同陌路的时刻》《筹划生命的永恒》。《形同陌路的时刻》中,各种人物轮番登台亮相,他们在这个中心相互碰面,相互妨碍,共同组成群体,然后又使之解体。在作者充满寓意和讽喻的笔下,这个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最终变得昏暗的世界舞台或许就是汉德克所感受的现实世界的微缩。《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描绘的是一幅被资本和财富扭曲了心灵的众生相。《筹划生命的永恒》被作者称为“国王剧”。故事发生在“从上一次战争至今以及未来”的时代里,地点是一片四面楚歌、持续遭受战争威胁的飞地。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结构多层交织和结局呈开放性的剧作。

推荐:彼得汉德克审视世界的目光,始终带着诗性和哲学性的惊讶,而惊讶导致艺术表达的陌生化。再也没有比默剧《形同陌路的时刻》更能汪洋恣肆地表达剧作家感到的惊讶了。这是一部由形体和舞台写就的无字长诗,取消了传统默剧对生活情境和事件的形体模仿。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等,与《圣经》、神话和经典文学中的主人公在舞台上并存,衍生出连绵不绝的意义波纹。——豆瓣读书《彼得汉德克:专写无情之物》

7.《痛苦的中国人》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刘学慧,张帆译ISBN:978-7-208-14082-0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45/3724T馆藏地:江安馆社科图书

简介:《痛苦的中国人》是奥地利作家汉德克的一部小说,本书除收录这篇小说外,还收录了其三篇游记:《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该小说描写一位古典语言学家、考古学者辞去学校教职,离家索居的故事。作者对人物细节和心理描写异常具象、深刻,极具渲染力。小说以“门槛”这一意象贯穿始终,作者的内心不断漂浮于“门槛”内外而造成其行为和思想的纠结和矛盾交织。

8.《讨论疲倦》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陈民,贾晨,王雯鹤译ISBN:978-7-208-14081-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21.45/3724S馆藏地:江安馆社科图书

推荐语:探讨的主题和写作方式都比较边缘化,既有不落俗套的思想性,也有浓厚的自然情怀,像是一个孤独者不断地在流浪中追寻着什么;但是另一方面,彼得汉德克笔下的这种“孤独”,带着些放浪形骸的桀骜不驯之感,倒也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豆瓣读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语:OlgaNawojaTokarczuk,1962年1月29日-),是波兰家喻户晓的女作家,被评价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兰文坛出现的一颗璀璨新星”。

“谁只要见过世界的边界一次,他就会锥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2019年,获得201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因瑞典学院丑闻而延后一年颁发)

1.《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作者:(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易丽君,袁汉镕译ISBN:978-7-220-10372-8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索书号:I513.45/5227

简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第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THE END
1.头条文章“耶鲁学派”是由霍夫兰创立的,属于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的传统学派,是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主要取向是实证主义的,其成员主要是欧文·贾尼斯和威廉·麦圭尔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者,故其更为关注受众在个体单位上的心理与行为。 他们通过“传播与态度变化耶鲁项目”而结成一个紧密的研究团队,在传播与...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40009591587067
2.微博所以霍夫兰归来后,心理学系主任等好几个头衔直接加身,耶鲁大学可不想这位身负盛名的教授也走掉。但是人家霍夫兰对这种身外之物根本不咋在乎,一心一意只想继续搞他的“说服研究”。于是,霍夫兰和他的小伙伴们,继续探索在军队研究中已经发现的线索,并且偏向于更加基础性的说服研究。https://m.weibo.cn/status/MAouzl84C
3.新传冰 全部 38 未学习 38 需复习 0 受众概念 受众(audience) 大众传播或大众传播活动的信息接收者。读者、听众、关注、网络用户等的统称。 特征 多杂散匿、自由分离 众多、混杂、分散、隐匿、相对自由、与传播者时空分离 您正在阅读他人分享的卡片, https://qingk.com/set/j79bmJkjW7X7
4.23秋中传媒《传播学概论》作业考核[标准答案]奥鹏作业答案6.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7.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8.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http://www.youxue100f.com/qita/2023-12-16-14466.html
1.睡眠效应心理百科飘柔,就是这么自信在传播学受众研究的进程中,是自经验-功能学派以来一直令人感兴趣的论题。睡眠效应便是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睡眠效应(Sleep effect),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3研究编辑睡眠效应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心卡尔·霍夫兰和卫斯(WalterWeiss)设计了一...https://baike.bamaol.com/shuimianxiaoying.html
2.AM微书单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女性与艺术澎湃号·湃客《开场:女性学者访谈》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13005
3.拥抱多元视角,共探女性主义研究新路径论文《The times we’re in: Queer feminist criticism and the reparative ‘turn’》探讨了酷儿女性主义批评中的修复性转向,通过分析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对偏执阅读的批判,以及安?茨维特科维奇、希瑟?洛夫和伊丽莎白?弗里曼等学者的研究,阐述了修复性阅读在情感和时间框架中的应用及其对酷儿女性主义研...https://www.douban.com/note/867743595/
4.教育传播学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现在各种媒体更多地提供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 南国农、李运林为教育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现代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日渐 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凸显,特别是电视这个强力媒体,娱乐节目占据了大量播出时段,成为同新闻资讯类节 传送给特定的...https://blog.csdn.net/m0_58479589/article/details/139148518
5.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精选9篇)摘要:植入式广告是影视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传统广告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主要从植入式广告受众心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合实例阐述植入式广告如何顺应受众心理需求, 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植入, 从而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观众,心理效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1ag35f5.html
6.受众研究受众研究 主讲人:毛晖圆 导 论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受众:audience,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 二、研究目的 通过了解受众来实现更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受众:内涵与变迁 第二章 受众的角色、特征、类型与权利 第三章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第四章 受众的心理 第五章 受众...https://doc.mbalib.com/view/162153abfbe869f45ca80bbe476931cb.html
7.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起源: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来研究受众。 观点:同一信息不同反应是由于人们性格和态度上差异造成的。受众的不同决定了她们对信息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个人差异论最大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 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30000008_1410588.html
8.2022年4月自考00657新闻心理学真题试卷自考22.影响记者写作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有 A.新闻素材 B.环境 C.采访对象 D.受众 E.新闻媒介 23.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把声音符号送入千家万户,包括 A.文字 B.语言 C.图像 D.音响 E、音乐 24.罗森伯格和霍夫兰较早提出态度的组成包括 A.认知 B.情绪情感 ...https://www.educity.cn/zikao/381189.html
9.大众传媒中的隐喻10篇(全文)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在研究传播来源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时指出。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与传播的效果成正比。在保证信息公开和全面的同时.新闻媒体还要履行“把关人”的职责,保证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把关理论之一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指出: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l9s3sf2.html
10.传播学(社会科学学科)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也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而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人、中介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也是人们想了解的,这也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http://www.guojin.org/guojin/3837113478160843486.html
11.新闻传播学——耶鲁研究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内容本身。 恐惧诉求:是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从而使得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https://www.jianshu.com/p/c086ed0d1b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