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2023年4月自学考试题目试卷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人类传播”的各种类型中,属于“非社会传播”的是

A.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D.自我传播

2.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对线性模式做出最重要的修正,是其引入了

A.“媒介”概念B.“讯息”内容

C.“噪音”环节D.“反馈”机制

3.提出“螺旋形上升”传播模式的学者是

A.丹斯B.竹内郁郎

C.马莱茨克D.德弗勒

4.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这个传播网络被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称之为

A.“舆论厨房”B.“意义之网”

C.“乌合之众”D.“陌生人”

5.第一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的著作是

A.《宜传与传播世界史》B.《宣传与推行》

C.《世界革命的宣传》D.《宣传、传播和舆论》

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是在

A.1978年B.1980年

C.1982年D.1984年

7.于1837年发明第一合实用电报机的人物是

A.本杰明·戴伊B.塞缪尔·摩尔斯

C.尼古拉·特斯拉D.安东尼奥·梅乌奇

8.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不包括

A.步伐呈现加速状态发展B.传播科技呈现叠加状态发展

C.知识的增加呈倒金字塔状态发展D.信息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

9.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四定律,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的“逆转”带有

A.潜在性B,确定性

C.已知性D.人性化

10.提出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的人是

A.尼克松B.杜鲁门

C.罗斯福D.杰弗斑

11.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学的重要概念,最早兴起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2。198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和首都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了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A.《记者行为原则宜言》B.《新闻工作者道德律》

C.《新闻工作者守则》D.《记者守则》

13.“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这句话出自

A.《舆论学》B.《乌合之众》

C.《娱乐至死》D.《文化与帝国主义》

14.我国率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媒介是

A.广播B.电视

C.报纸D.杂志

15.中国最早尝试电子报的报刊是

A.《广东日报》B.《光明日报》

C.《杭州日报》D.《厦门日报》

16,群体传播中双向性强,就意味着该群体的

A.合意基础差B.群体归属意识弱

C.凝聚力强D.偏离心高

17.企业识别系统(CIS)宜传属于

A.组织内传播B.组织外传播

C.组织间传播D.组织融合传播

18.公众指涉的对象是

A.环境发展规划B.社区文明建构

C.社会公共事务D.顾客权益维护

19.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

A.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B.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C.国家首脑的互访D.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0.人类早期媒介贫乏的传播活动中,传者大多是

A.直接传者B.间接传者

C.专职传者D.兼职传者

21.最先使用“知晓权”概念的新闻记者是

A.弥尔顿B.肯特·库柏

C.拉斯韦尔D.李普曼

22.施拉姆等人在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中指出,儿童看电视最重要的因素是

A.进行环境监测B.完成自我认同

C.发展个人关系D.实现娱乐解闷

23.传播效果研究史上,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阶段是

A.“选择效果论”B.“多元效果论”

C.“有限效果论”D.“一致效果论”

A.“可信性效果”B.“休眠效果”

C.“免疫效果”D.“劝服效果”

25.中国“知识沟”理论的本土化考察,始于

A.2001年B.2002年

C.2003年D.2004年

26.下列个人有机集合体中,属于首属群体的有

A.家庭B.社团

C.阶级D,友人

E,邻里

27.“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A.文本分析B.受众调查

C.实证方法D.“民族志”的受众研究

E,符号分析

28.网络大众传播引发的负面问题有

A.垃圾信息泛滥B.信息封闭

C.网络暴力肆虐D.娘乐作用丧失

E.责任意识淡薄

29.阿伯克龙比等人把研究受众的范式区分为

A.职业素养范式B.心理认知范式

C.行为范式D.收编/抗拒范式

E.观展/表演范式

30.从内在性质看,传播效果可分为

A.心理效果B.文化效果

C.多元效果D.经济效果

E.政治效果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1.“托马斯公理”

32.经验学派

33.社会责任理论

34.下行传播

35.“社会关系论”

36.简述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37.简述经验性方法论的基本前提。

38.简述《权力的媒介》的主要观点。

39,简述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

40.简述魔弹论的主要观点。

41.试述媒介融合的形式与前景。

42.试析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并试着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

THE END
1.头条文章“耶鲁学派”是由霍夫兰创立的,属于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的传统学派,是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主要取向是实证主义的,其成员主要是欧文·贾尼斯和威廉·麦圭尔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者,故其更为关注受众在个体单位上的心理与行为。 他们通过“传播与态度变化耶鲁项目”而结成一个紧密的研究团队,在传播与...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40009591587067
2.微博所以霍夫兰归来后,心理学系主任等好几个头衔直接加身,耶鲁大学可不想这位身负盛名的教授也走掉。但是人家霍夫兰对这种身外之物根本不咋在乎,一心一意只想继续搞他的“说服研究”。于是,霍夫兰和他的小伙伴们,继续探索在军队研究中已经发现的线索,并且偏向于更加基础性的说服研究。https://m.weibo.cn/status/MAouzl84C
3.新传冰 全部 38 未学习 38 需复习 0 受众概念 受众(audience) 大众传播或大众传播活动的信息接收者。读者、听众、关注、网络用户等的统称。 特征 多杂散匿、自由分离 众多、混杂、分散、隐匿、相对自由、与传播者时空分离 您正在阅读他人分享的卡片, https://qingk.com/set/j79bmJkjW7X7
4.23秋中传媒《传播学概论》作业考核[标准答案]奥鹏作业答案6.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7.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8.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http://www.youxue100f.com/qita/2023-12-16-14466.html
1.睡眠效应心理百科飘柔,就是这么自信在传播学受众研究的进程中,是自经验-功能学派以来一直令人感兴趣的论题。睡眠效应便是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睡眠效应(Sleep effect),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3研究编辑睡眠效应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心卡尔·霍夫兰和卫斯(WalterWeiss)设计了一...https://baike.bamaol.com/shuimianxiaoying.html
2.AM微书单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女性与艺术澎湃号·湃客《开场:女性学者访谈》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13005
3.拥抱多元视角,共探女性主义研究新路径论文《The times we’re in: Queer feminist criticism and the reparative ‘turn’》探讨了酷儿女性主义批评中的修复性转向,通过分析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对偏执阅读的批判,以及安?茨维特科维奇、希瑟?洛夫和伊丽莎白?弗里曼等学者的研究,阐述了修复性阅读在情感和时间框架中的应用及其对酷儿女性主义研...https://www.douban.com/note/867743595/
4.教育传播学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现在各种媒体更多地提供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 南国农、李运林为教育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现代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日渐 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凸显,特别是电视这个强力媒体,娱乐节目占据了大量播出时段,成为同新闻资讯类节 传送给特定的...https://blog.csdn.net/m0_58479589/article/details/139148518
5.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精选9篇)摘要:植入式广告是影视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传统广告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主要从植入式广告受众心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合实例阐述植入式广告如何顺应受众心理需求, 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植入, 从而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观众,心理效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1ag35f5.html
6.受众研究受众研究 主讲人:毛晖圆 导 论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受众:audience,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 二、研究目的 通过了解受众来实现更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受众:内涵与变迁 第二章 受众的角色、特征、类型与权利 第三章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第四章 受众的心理 第五章 受众...https://doc.mbalib.com/view/162153abfbe869f45ca80bbe476931cb.html
7.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起源: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来研究受众。 观点:同一信息不同反应是由于人们性格和态度上差异造成的。受众的不同决定了她们对信息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个人差异论最大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 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30000008_1410588.html
8.2022年4月自考00657新闻心理学真题试卷自考22.影响记者写作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有 A.新闻素材 B.环境 C.采访对象 D.受众 E.新闻媒介 23.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把声音符号送入千家万户,包括 A.文字 B.语言 C.图像 D.音响 E、音乐 24.罗森伯格和霍夫兰较早提出态度的组成包括 A.认知 B.情绪情感 ...https://www.educity.cn/zikao/381189.html
9.大众传媒中的隐喻10篇(全文)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在研究传播来源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时指出。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与传播的效果成正比。在保证信息公开和全面的同时.新闻媒体还要履行“把关人”的职责,保证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把关理论之一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指出: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l9s3sf2.html
10.传播学(社会科学学科)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也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而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人、中介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也是人们想了解的,这也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http://www.guojin.org/guojin/3837113478160843486.html
11.新闻传播学——耶鲁研究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内容本身。 恐惧诉求:是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从而使得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https://www.jianshu.com/p/c086ed0d1b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