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经济运行先后几次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转换。为调控经济过热和避免经济衰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从紧、适度从紧、适度宽松、稳健和积极之间进行了多次相机抉择和组合。鉴于此现实,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的走势近年来很有可能发生结构变化。因此,运用一种科学准确的结构变化检验方法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的增长路径进行考察,对于研究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各环节的内在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问题,Perron和Yabu(2009)[1]提出一种拟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quasi-FGLS),由于该方法提出的检验统计量在残差为I(0)和I(1)时的极限分布非常接近,使得检验结果在残差项自回归形式和结构变化同时未知的情况下仍然可信。
考虑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本文运用Perron和Yabu(2009)提出的quasi-FGLS方法对199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走势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与以往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结构变化的诸多研究不同的是,大多数已有研究其基本出发点是应用或者修正结构突变单位根以检验时序列的单整性,侧重于把结构变化作为单位根检验的先决条件,对结构变化的判定也依赖于回归残差的平稳性这一问题讨论较少(例如,Li,2005[2];栾惠德和张晓峒,2006[3];滕建州,2006[4];Liang和Teng,2006[5];聂巧平和冯蕾,2008[6]),而本文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走势的结构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独立于回归残差的是否平稳的假定,克服了以往检验中存在的回归残差平稳性与结构变化循环依赖的问题,结论更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结合现实对实证结果加以分析比较,从而阐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决策和重大事件对经济运行的冲击作用,并对经济运行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二、检验模型设定
随机变量的生成过程如下:
yt=x′t?鬃+ut
ut=?琢ut-1+?淄t(1)
?淄t=d(L)et
令T表示样本量,t=1,2,…T,et~iid(0,?滓2),解释变量xt和待估参数?鬃为r×1向量,-1
以下三种模型代表结构变化的三种不同情况:
模型II:仅趋势项存在结构变化。xt=(1,t,DTt)′,?鬃=(?滋0,?茁0,?茁1)′,t?燮T1时,DTt=0,t>T1时,DTt=t-T1,此时,检验为H0∶?茁1=0;
模型III:漂移项和趋势项同时发生结构变化。xt=(1,DUt,t,DTt)′,?鬃=(?滋0,?滋1,?茁0,?茁1)′,此时,检验为H0∶?滋1=?茁1=0。
三种模型的原假设可以统一表示为矩阵约束形式:H0∶R?鬃=?酌,R为q×r矩阵,?酌为q×1向量,q为约束个数。
?琢的估计值■可以通过如下回归获得:
■t=?琢■t-1+■?灼i?驻■t-1+eik(2)
滞后阶数k根据AIC准则确定,然后进行FGLS回归:
(1-■L)yt=(1-■L)x′t?鬃+(1-■L)ut
由于?琢=1时,Wald检验统计量的极限分布不服从?字2分布,Perron和Yabu(2009)用如下方法构建?琢的超有效估计量:
■=■ifT1/2■-1>11ifT1/2■-1?燮1(3)
用■S作为的估计值进行FGLS回归并可证明,三个模型的Wald统计量均服从?字2分布。
针对?琢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存在向下的偏误问题,Roy和Fuller(2001)提出如下偏误修正估计量:
■M=■+C(■)■a(4)
C(■)=-■■>?子pctLPT-1■-(1+m)[■+?琢2(■+10)]-1-10
其中,■?琢为■的标准差,■=(■-1)/■?琢,m是系数向量?鬃的行数,Lp=(p+1)/2,p为ut自回归的阶数,a1=(1+m)T,a2=[(1+m)T-?子2pct(Lp+T)][?子pct(10+?子pct)(Lp+T)-1],?子pct为?琢=1时■的极限分布的分位数,在结构变化位置已知(未知)时,取?子0.95(?子0.99)。
根据式(3),计算偏误修正估计量■M的超有效估计量■MS,然后使用如下quasi-FGLS方法对?鬃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计算Wald统计量WRQF(?姿1)。
最后,在结构变化位置未知的情况下,按照Andrews(1993)[7]和Andrews和Ploberger(1994)[8]的做法,构建结构变化检验统计量:
Exp-WRQF=logT-1■exp■WRQF(?姿1)(5)
?姿1=T1/T,?撰={?着?燮?姿1?燮1-?着},?着=0.10。
Perron和Yabu给出了该统计量的临界值,其在残差项为I(0)和I(1)时非常接近,因此,根据该统计量得出的结构变化检验结果不受残差平稳性的影响。
上述检验可概括成如下步骤:
(1)对给定的结构变化,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围绕结构变化的退势处理,得到残差■t。
(2)运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式(2),得到?琢的估计值■并计算■=(■-1)/■?琢。
(3)根据式(4)对■值进行修正,得到偏误修正估计量■M。
(4)构建?琢的超有效估计量■MS:
■MS=■MT1/2■M-1>11T1/2■M-1?燮1
(5)运用■MS进行quasi-FGLS估计,得到系数估计向量■,根据不同模型和ut的不同形式构建相应的WRQF统计量。
(6)在结构变化未知的情况下,对所有可能的结构变化时点重复上述步骤,从而构建Exp-WRQF统计量,对结构变化进行判断。
本文选取我国10个有代表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①,即:GDP、人均GDP、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贷款余额、实际工资总额、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名义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运用上述方法对这些变量在1995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期间②的结构变化进行检验。构建指标之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首先用X12方法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季节调整;然后采用定基CPI指数对除名义工资总额外的其他季节调整数据进行平减以获得各变量的实际值,进入模型分析的是各时序列的自然对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中,GDP、CPI、储蓄存款余额及贷款余额来自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就业人数和名义工资总额均来自高校财经数据库③。
(二)Quasi-FGLS结构变化检验
首先在同时考虑均值漂移和趋势变化的情况下(模型Ⅲ),对选取的10个变量进行实证检验(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有8个变量的Exp-WRQF检验统计量至少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结构变化的原假设,这8个变量分别是:GDP、人均GDP、就业人数、名义工资总额、实际工资总额、储蓄存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表明这些变量的增长路径同时发生了均值漂移和趋势变化。
对于在模型Ⅲ下不能拒绝原假设的其余两个变量:贷款余额和进出口,本文进一步运用模型Ⅱ进行检验(见表2)。其中,进出口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意味着该变量的增长路径仅在趋势项上发生了结构变化。最后,使用模型Ⅰ对仍不显著的贷款余额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实证表明,除贷款余额外,其余9个变量均在样本期间内发生了结构变化。
对于存在结构变化的自然对数值yt,可以通过下列回归方程得到其拟合值并计算结构变化前后的潜在增长率(参见,Li,2005[2];Perron和Yabu,2009[1]):
yt=■+■t+■DUt+■DTt+■t=■t+■t(6)
四、结果分析
(一)储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储蓄存款余额的结构变化发生在1997年第4季度,观察图1,结构变化发生前,我国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1994年更是高达41.5%;结构变化之后,该增长率出现明显回落,除2008年,其他年份均低于20%。
(二)固定资产投资、GDP、人均GDP
(三)就业和消费
就业人口和消费的增长路径在2002年第4季度同时出现向上的结构变化,二者的潜在增长率分别由之前的-1.23%和2.08%上升至之后的1.76%和3.47%,而这种同步变化正是就业与消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一方面,就业的增加导致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变,而这又将推动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另一方面,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带动市场容量的扩张,这种扩张通常以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来实现,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城乡分割就业体制的弊端在90年代后期逐渐显露,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于2000年应运而生并被明确纳入“十五计划纲要”,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推动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就业人口增加,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使劳动力资源配置逐渐向市场化转变。在就业改革措施的冲击下,加之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自2002年年底,就业人口的增长路径无论在水平截距上还是趋势上均出现显著提高,形成偏离原有走势的新路径。
(四)进出口
(五)名义工资总额与实际工资总额
名义工资总额的结构变化出现在2001年第2季度,稍晚于实际工资总额的结构变化时点2000年第3季度。结构变化后,二者的潜在增长率大幅提高,分别由之前的0.97%和0.82%上升至3.86%和3.16%。工资总额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引导的结果,即深化工资货币化改革的结果。1992年,我国开始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央于2000年要求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使职工收入更加货币化。这种深化改革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实现的,如住房补贴货币化,医疗保障货币化、职工补贴津贴货币化等,隐性工资逐步显性化,使名义和实际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路径先后偏离原有的趋势,增长速度较先前出现显著提高。
五、结论
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多次调整的现实,本文采用Perron和Yabu(2009)提出的拟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我国1995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的10个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增长路径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贷款余额外,GDP、人均GDP、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实际工资总额、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名义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的趋势方程均存在结构变化,潜在增长率出现明显改变,但这种变动有增有减。
作为时序列的趋势方程是否存在结构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拟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检验法有其特有优势,该方法构建的检验统计量在残差为平稳和单整序列时具有非常接近的极限分布,适用于在趋势方程中残差项自回归形式和结构变化同时未知的情况下的结构变化检验,故本文得到的结论更加稳健。
注释:
①10个变量的选取参考梁琪和滕建州(2006)所使用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
②由于名义工资总额在1995年第1季度至1996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缺失,本文的名义工资和经物价平减得到的实际工资的样本数据为1996年第4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
③我们获得的CPI数据是月度同比指数,月度定基CPI数据根据倒推环比法并使用月度同比指数以及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的月度环比指数得到,然后根据月度定基CPI计算季度CPI。
参考文献:
[1]PerronP,YabuT.TestingforShiftsinTrendwithanIntegratedorStationaryNoiseComponent[J].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tatistics,2009,(27):369-396.
[2]LiXM.China’seconomicgrowth:whatdowelearnfrommultiple-breakunitroottests?[J].Scottis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5,(52):261-281.
[4]滕建州.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平稳性的再思考[J].统计研究,2006,(10):55-60.
[5]LiangQ,TengJZ.UnitrootsandstructuralbreakpointsinChina’smacroeconomicandfinancialtimeseries[J].FrontierEconomicsinChina,2006,(4):537-559.
[6]聂巧平,冯蕾.考虑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程序研究——基于“新息异常值模型”的Perron检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9):139-151.
[7]AndrewsDWK.TestsforParameterInstabilityandStructuralChangewithUnknownChangePoint[J].Econometrica,1993,(61):821-856.
[8]AndrewsDWK,PlobergerW.OptimalTestsWhenaNuisanceParameterIsPresentOnlyUndertheAlternative[J].Econometrica,1994,(62):1383-1414.
我国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施行的是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管理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予以配合,起到的是总领全局,引导方向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我国应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运营的过程中应用宏观调控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能够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并且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管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针对的是社会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注重信息搜集,规范信息应用
要想强化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要搞好经济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快速高效的接收到准确全面的经济信息。就现阶段而言经济信息的搜集工作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搜集到的经济信息经常会在准确性上存在不足,而且由于搜集渠道受到限制,因此搜集的经济信息在全面性和时效性上也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仅不会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反面效果。所以,我国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并且要注重信息搜集的科学合理,做好经济信息的筛选验证工作,避免虚假信息造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失误。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应成为经济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速度。
(二)加强信息管理,完善应用系统
(三)发挥导向作用,实现科学管理
三、总结
关键词:环境宏观经济学;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
一、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HermanE.Daly提出。其认为经济在其增长过程中应受其所处整体大环境的限制。受市场形式的影响,往往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会出现滥用等现象,因此,要切实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能保证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适度性。通过总结来看,其在环境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任务的提出
在研究中Daly认为要完善对环境公关经济学的研究,首先就必须对研究的任务等进行明确,而这一任务就是要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这一任务就好比是要在船上设置承重线来明确其载重的标准一般,经济制度的制定就是为环境宏观经济设置同样的限制,以此来预防环境宏观经济超过其速能承载的负荷。其也指出,就如同家庭等经济形式从属于整体的经济市场一般,环境宏观经济也从属于大的自然系统,且这二者也相互承担能量的投入与产出,而这也正是环境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主题的明确
二、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HermanE.Daly提出了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其这一观念表示了认同,并在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如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理论等等。
(一)IS-LM-EE模型
(二)环境定向技术
环境定向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利用其框架对技术、经济、环境这三要素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是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环境定向技术方面的研究。而在这一研究中也可针对对象的不同来进行进步模型的划分:首先,节能技术。其在环境定向技术中具有典型性,能放宽在源消费基础上经济增长与其之间的限度;其次,环境定向技术的进步模型。这一概念由Acemoglu提出要求能融入劳动及资本等不同的要素;最后,开放经济下的进步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是对封闭的经济体进行扩张,让其能在开放的经济形式中实现进步模型的建立。
(三)商业周期的理论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任力,梁晶晶.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3(09).
二、理解、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特征
三、完善探索实现经济管理结构规律
(一)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所以能上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一般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活跃,情商高,兴趣广泛,大多有文艺特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讨厌刻板的理论学习。
(三)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
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较差,在大学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很难改正,导致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不显著;学习方法也缺乏灵活性,由于习惯了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会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严重依赖教师。此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愿深究,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扎实基础、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畏难态度,使学生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学好
(一)扎实基础知识
(二)加强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历代经济学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经济理论和历史或现在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独立学院的学生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是想符合的,通过形象的各种实际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的利用教授法,这样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应该充分理由学生知识面广、才艺突出、对计算机和因特网的熟悉来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通货膨胀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通货膨胀经历,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失业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典型国家的失业率指标,然后用PPT的方式进行演讲;而对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就可以通过课程提问的方式互动,多做练习,多多激励和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相应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激励制约机制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较差,逃课现象比较突出,上课不专心听讲。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制约。例如,在上课时,对积极互动发言的同学加平时学分,对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和迟到旷课的学生减平时学分,对旷课严重的学生给予退课处理等。通过奖惩两方面的作用,从外部起到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并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