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觉的概念: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三)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1、知觉与思维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
2、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四)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2、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
(2)兴趣和爱好
(3)个性特征
(4)过去经验
(5)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二、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本质: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是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二是知觉的组织结构。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进入知觉过程。如彼此之间接近的程度、交往的多少,彼此相似。
3、角色知觉: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三)社会知觉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克服消极的方面:
(1)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
(2)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的印象。
(3)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
2、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4、定型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三、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
(三)归因的模式
(四)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常见的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归因偏差的克服:1、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2、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3、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他们的自信心。
四、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
(一)所谓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二)观察别人的行为与观察自己的行为的区别:
1、观察自己行为时所掌握的信息要比观察别人时更多
2、对自己行为的知觉比知觉别人的行为更熟悉
3、在自我知觉时,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而在知觉别人时自己是观察者,别人是被观察者。
(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2、在社会知觉中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五)自我意识: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六)自我意识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七)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1、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2、但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对自我知觉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八)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九)自我管理的内容: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即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行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