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影响力: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影响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也就是对现象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描述,并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人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彼此。这门课程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阐释个体在社会中如何受到群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课程的内容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出发介绍人是如何受到社会或群体的影响的。(1)社会思维,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2)社会影响,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务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3)社会关系,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和利他。
1、完成所有课程要求。
2、观看全部视频并完成单元测试题。(30分)
3、完成单元作业。(共5次,每次4分)
4、参与10次讨论区交流。(共10次,每次1分)
5、参与期末测试,满分为40分。
6、优秀学员总分需达到85分以上,且总数不超过30%。若对课程学习有特殊贡献的成员,可适当加分。
情境如何对人施加影响?
1.理解社会情境中的个人;2.理解人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情境对人行为的影响;3.掌握社会情境与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
课时
1.1情境中的个人是怎样的?——个人,1.2个人处在怎样的情境中?——情境,1.3人与情境是如何互动的呢?——个人与情境的交互
人们如何理解社会性世界?——社会认知
1.理解人们理解社会性世界的两种方式;2.结合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更好地探索和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
2.1自动化:低努力水平思维,2.2控制性思维:高努力水平思维
人们如何理解他人?——社会知觉
1.理解非语言线索及文化对其的影响;2.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归因偏差、归因个体差异,并能用以去解释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3.1非语言信息,3.2内隐人格理论,3.3归因
我是谁:社会中的自我
1.掌握自我的概念及其结构;2.理解认识自我的方式;3.了解自我服务偏见及其产生的原因;4.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以提高自我效能、增强自信以至实现自我价值。
4.1自我认知,4.2自我觉知,4.3自我控制,4.4自我服务偏见,4.5自我展示
态度影响行为吗?——态度与行为
5.1态度的本质与根源,5.2态度影响行为,5.3行为影响态度,5.4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说服
1.理解说服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并能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说明和分析;2.掌握说服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服的要素——信息发送者、说服渠道、信息接收者、信息内容。
6.1说服的路径,6.2说服的要素
社会影响
1.掌握社会促进/社会抑制、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的表现;2.掌握社会促进/社会抑制、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发生机制。
7.1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7.2社会懈怠,7.3去个性化,7.4群体思维,7.5群体极化
从众
1.掌握从众的定义,并将其与顺从、服从进行区分;2.了解从众的三个经典实验,并理解实验所揭示出来的理论;3.结合实验理解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并结合日常生活事件做分析。
8.1什么是从众,8.2从众的经典实验,8.3从众的原因,8.4预测从众的因素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一些人?——偏见
1.了解偏见的定义,并区分刻板印象、歧视与偏见的区别;2.理解偏见的动机根源、社会根源与认知根源;3.掌握偏见产生的后果,特别是自我实现预言。
9.1偏见的定义,9.2偏见的根源,9.3偏见的后果
人们为什么喜欢一些人?——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1.掌握导致友谊和爱情的因素,从而指导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2.了解爱情的种类,特别是激情之爱与相伴之爱的关系。
10.1导致友情与爱情的因素,10.2爱情的种类,10.3促进亲密关系,10.4亲密关系的结束
人们为什么助人?——亲社会行为
1.掌握旁观者效应的步骤和过程;2.了解共有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内涵;3.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决定因素,用以解释社会现象;4.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5.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
11.1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11.2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决定作用,11.3个人品质与亲社会行为,11.4怎样增加亲社会行为
人们为什么伤害他人?——侵犯行为
12.1什么是侵犯,12.2神经生化因素与侵犯行为,12.3社会情境与侵犯,12.4怎样减少侵犯社会行为
1.马克·伊尔斯,《从众效应:如何影响大众行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美)戴维.迈尔斯,《看不见的影响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3.(美)阿伦森,(美)威尔逊,(美)埃克特著,侯玉波,朱颖等译,《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眼中的社会性动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4.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著,邓羽,肖莉,唐小艳译,《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
6.(美)尼拉R.布兰斯科姆,罗伯特A.巴隆,《社会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7.(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国工信出版社,2016年。
8.(美)埃略特.阿伦森提摩太.D.威尔逊罗宾.M.埃克特著,候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2年。
9.道格拉斯.肯里克、史蒂文.纽伯格、罗伯特.西奥迪尼等著,谢晓非等译,《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