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MAP)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应用心理(MAP)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用户体验、心理咨询、消费心理、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与行为大数据、教育与学校心理等领域的应用心理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四、考试内容
考试科目由公共科目和方向科目组成。公共科目包含《心理学导论》、《心理学研究方法》两个科目。其中,《心理学研究方法》包含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和心理实验设计三门学科的主干知识。每个方向另设一个科目,详见下方。
方向
公共科目
方向科目
用户体验(UX)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与行为大数据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研究方法》(含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实验设计)
《社会心理学》
临床与咨询心理
教育与学校心理
《人格心理学》
五、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写作题等
六、参考阅读书目(仅供参考,不限版本。命题以下面各科目大纲中列出的知识点为依据)
彭聃龄.(2019).普通心理学(第5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张厚粲,许燕.(2020).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舒华,张亚旭.(2008).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戴海琦.(2022).心理测量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厚粲,徐建平.(2020).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5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戴维·迈尔斯.(2016).社会心理学(第1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许燕.(2020).人格心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第一部分公共科目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领域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二、感觉
(一)感觉概述
(二)视觉
(三)听觉
(四)其他感觉
三、知觉
(一)知觉概述
(二)空间知觉
(四)运动知觉
四、意识
(一)意识与无意识
(二)注意
(三)睡眠与梦
(四)意识的其他状态
五、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感觉记忆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五)内隐记忆
六、思维
(一)思维概述
(二)表象和概念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
(四)决策
七、语言
(一)语言概述
(二)语言的理解
(三)语言的产生
八、动机
(一)动机概述
(二)社会性的动机
(三)动机理论
九、情绪
(一)情绪概述
(二)表情
(三)情绪理论
(四)情绪智力与情绪调节
十、智力
(一)智力概述
(二)智力理论
(三)智力测量
(四)智力的发展
十一、人格
(一)人格概述
(二)人格理论
(三)人格测量
(四)人格的形成
十二、学习
(一)学习概述
(二)学习的规律
(三)学习理论
十三、人生全程发展
(一)人生发展概述
(二)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三)语言与其他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心理社会性发展
十四、社会心理与行为
(一)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二)人际交往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心理实验设计基本概念
实验法;实验设计
前测;后测;实验组;对照组;控制组;匹配组;双盲法
(二)心理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
二、心理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及其测控
(一)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二)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排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三、心理实验设计类型
(一)单因素、多因素实验设计
(二)真实验、准实验、前实验设计
(三)组内、组间与混合实验设计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内部效度、外部效度
五、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集中量数
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
(二)差异量数
方差;标准差
(三)相对量数
百分等级;标准分数
(二)一元线性回归
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一)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标准误
(二)假设检验的原理与步骤
(三)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t检验;Z检验;F检验
(四)方差分析原理
八、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量表类型: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二)测验类型: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
九、经典测量理论
(一)经典测量理论模型及假设
(二)经典测量理论对测量误差的解释
十、心理测验质量指标
(一)信度:信度的定义;信度的类型;影响信度的因素
(二)效度:效度的定义;效度的类型;影响效度的因素
(三)难度
(四)区分度
第二部分方向科目
一、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自我
(一)自我概念
(二)自尊
(三)自我与文化
(四)自我服务偏差
三、社会知觉与判断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印象与印象形成
(三)归因
(四)社会判断
四、态度及其改变
(一)态度的概念及成分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三)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五、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及经典研究
(二)从众的影响因素
六、说服
(一)说服的途径
(二)说服的要素
七、群体影响
(一)群体概述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懈怠
(三)去个体化
(四)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八、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概述
(二)偏见的根源
(三)刻板印象
九、攻击行为
(一)攻击行为的理论
(二)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如何减少攻击
十、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一)人际吸引的规则
(二)爱情
十一、帮助行为
(一)帮助行为的理论
(二)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说明:此科目仅适用于以下两个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教育与学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