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加)KeithE.Stanovich
一.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本书对如何正视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素描,对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运作以及评估新的心理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
序言
心理学知识体系,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却关系到人类各式各样的行为和意识,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懂得这套知识体系的人可以用之来分析其他人,并能够用之更完整和精确地来理解及决定他们行为和想法的真正原因.
第一章充满活力的心理学——在科学阵营里还干得蛮好
佛洛依德盛名之累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处理这个所谓由佛洛依德所带来的盛名之累:
2.我们将探讨在心理学领域中,大部分的研究所共享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它们与过时的,佛洛依德式的知识累积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以此来澄清公众对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误解.从而让公众看到他们对佛洛依德研究的认同,让他们忽略了能整合现代心理学的唯一特性,那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人们的行为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现代心理学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层面,这样多样性多少也使得整个心理学显得松散或不够统一.
亨利.格雷特曼对心理学所做的描述:“一个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它横跨了从生命科学为一端到社会科学为另一端的所有领域”
在科学上达到一统
用科学的方法了解人类的行为,是心理学各分支之间仅含的连贯性.事实上,心理学如果说有任何特殊性,那就在于它是在广泛地使用各种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行为.
1.心理学研究所得的有关行为的结论是从科学实证中得来的
2.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都是源于科学方法.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
科学的三个紧密相连的核心特征:
1.系统的实证主义
2.产生大家共用的公开知识:重验性与同行评审
3.对可解决的问题之探研:科学家对具可验证性之理论的探求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问题
相对于常识而言,心理学的用武之处,在于它以实验为基础,验证这些常识背后的假设.有时,这些关于常识的假设并不能通过检验,从而使充当检验者角色的心理学难免与文化信念发生冲突.心理学也因成了勇敢的揭发者,让这些早为人们所习惯接受的世俗智慧再无立足之地.
例如:“三思而后行”和“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心理学
小结
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因而经常会和世俗的智慧相冲突.这种冲突是任何新兴科学都会遇到的,了解这个冲突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带的敌意.但是与世俗常识之间的冲撞同时也令心理学成为一个非常让人振奋的学科.
第二章可证伪性——如何阻挡脑袋中的鬼精灵到处捣蛋
理论与可证伪性标准
在表述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从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要有被证伪的可能性.在评价某一理论的新证据时,必须看在收集该新证据时,是否有可能也证实该理论是错的,这个原则就是可证伪性标准.
可证伪性标准是:要说一个理论是有用的,那么根据它所作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理论在告诉我们如果它是对的话,那些事情应该发生的同时,还必须说清楚那些事情不会发生.一旦后者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理论有些地方出错了.这时就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这两种做法都会使我们提出的理论更接近真实情况.
科学的“理论”是指一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这套概念可以解释一组已有的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及现象),并且能对未来尚未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假设”则是指由理论(相对假设而言具有较概况和较广泛的意义)所推衍出来的更为具体的预测.
一个理论的预测越是能够把依其理论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之范围扩大,该理论就越能留下深刻印象
好的理论所作的预测总是显示自己是可以被证伪的.差的理论则不会置自身于背证伪的危险中.事实上,一个理论如果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它便不再是科学.
可证伪性原则最有用,最具解放性意义之处,在于它不认为在科学上犯错是一种罪过.被证伪的假设也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信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理论做出调整,从而使之更加符合观察得来的数据.
科学中的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途径
科学家通常说的一个可解决的问题是指一个可验证的理论.(可证伪)
好的理论是指那些做出具体预测的理论,也因此它们具有很高的可证伪性.
一个呗证伪的预测显示其理论依据必须被抛弃,或被依据实证数据来加以修正.
第三章操作主义及本质主义——不过,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本质主义认为能称为好的科学理论必须根据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内在属性对现象做出终极性的解释.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科学家认为这类“终极”的问题是科学研究无法回答的.更进一步的说,断言知识的绝对性和完美性将扼杀对知识的不断探索.
操作主义是指科学理论的概念必须以某种形式根植于,或可联系于,可以通过测量而观察得到之事件的那种观点.
心理学中的操作性定义
由于心理学所使用的术语多源于日常话语,想智力,焦虑等,因而许多人对这些术语的含义都会有预先惯用的想法,所以对这些术语进行操作性定义的必要性,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认同,认为多此一举.其实,心理学跟其他科学意义,也是需要对其术语进行操作性定义的.
操作性定义是指,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给一个概念下出来的定义.确保一个理论具有可证伪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弄清楚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证据——安慰剂效应和神奇兰迪
个案研究的价值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必要的比较信息,来帮助排除对同一事件或例证的其他可能的合理解释
理解理论检验,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其他可能的合理解释”这一概念:一个事件或现象通常可以用许多互相可替代的理论来解释.例如:一个人为什么会自杀,可能是因为他的自我评价太差,或是之前被父亲打了一个耳光.这两个解释因为都有可能,故称为是相互可替代的理论.
实验设计的目标就是组织安排这一事件或现象的出现,使其只能用某一特定理论才能解释,而用其他理论则解释不通.
为什么见证叙述是没有价值的:安慰剂效应
我们早就知道:仅靠向病人暗示某一治疗正在进行之中,就足以让许多病人感到病情好转.
“鲜活性”问题
当面临解决问题或作决策的情境时,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的情境有关的信息.因此,对解决当前问题而言,越是容易获取(亦即具有可获性)的事情,越会被人们用之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
不管一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如果他想制造出一些见证证据来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那是太容易不过的事.由于这一原因,通过见证来支持自己所提出来的特定理论或说法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由在有控制的条件下所做的观察中获取的证据才足以检验这些理论及说法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尽管见证证据对理论检验毫无用处,但这类证据由于鲜活性效应而被人们格外看重.
人们在验证某一心理学的理论说法时,往往过分依赖见证证据.实际上,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型证据根本不能用来支持任何理论或说法.
第三变量问题:古德伯格和糟皮病
方向性问题
选择偏差
第六章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聪明汉斯的故事
斯诺和霍乱
比较,控制和操纵
第七章“但,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啊!”——“人为性”的批评与心理学
自然性有时不是必需的
大多数研究是为了发展理论,而并非是对特殊情境进行预测,并且大多数研究的发现是通过理论得到间接应用,并非是直接应用于特殊情境.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第八章别了,爱因斯坦综合征——证据集中的重要性
关联原则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建立的实证数据相挂勾.只有在解释新现象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兼容原有的事实证据,这一理论才会真的被认为是一个进展.新的理论可以用与先前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就旧证据,但是它必须能解释得通.
首选,科学中不存在任何涉及得十全十美的实验,任何一个实验,对它数据的解释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科学家经常不会等到完美或关键的实验出现后才去评估一个理论,而是将评估建立在大量有缺陷的实验所呈现的整体趋势上.其次,许多学科尽管没有爱因斯坦那样的人物出现,仍然在向前发展.它们的进展是以动静更迭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爱因斯坦的伟大整合,分段跃进的方式来进行的.
证据集中:在缺陷中进步
证据集中原则(或操作集中原则)科学家和科学应用者经常需要去判断,大量的研究证据究竟在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证据集中原则成为一个重要工具.
科学研究的共识
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是“逐渐集中”,而不是“飞跃进步”
对绝望的劝喻
证据集中原则的最后一个意义在于,当对一个问题的最初研究结果之间有点自相矛盾时,我们不应陷入绝望中.科学证据的积累过程像一个投影仪慢慢地将一张内容未知的幻灯片调好焦距.
证据集中原则描述了心理学是如何整合研究结果的:没有如何一个实验可以一锤定音,但每个实验又帮助我们去排除至少若干个其他的可能解释,因而有助于我们追求事情的真相.
第九章别相信有一枪即中的“魔弹”——多样原因的问题
人的行为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
交换作用的概念
当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和另一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它们对该行为会产生与各自单独其作用时截然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水平
做单一因果解释的诱惑
考察行为的原因时,要依照多样性的原则来思考.不要陷入类似于某一具体行为只由某一特殊原因所造成的这样一个误区。大部分复杂的行为都是由多样因素来决定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才会引发某一行为.有时多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时会产生交换作用.也就是说,变量合作在一起的整体效应,远远大于当我们试图只研究他们各自在单一变量因果研究中所找到的单一效应之总和.
第十章人类认知的死穴——概率推理
“张三李四”的统计学
人们之所以使用“张三李四”,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争论时是一个很有用的战略手段.反而,这一错误的争论模式之所以被应用得如此频繁,主要在于人类不知道如何处理概率信息.决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概率推理可能正是人类认知的死穴.
概率推理以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知识不需要100%确认后才是有用的——即使某些知识不能预测个体的具体情况,但是如果能对一些群体的总趋势有预测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基于群体的特征所做的结果预测常常被称为是总体统计数字(Aggregate)或精算预测(ActuarialPrediction)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当一个社会变得越复杂时,我们就越需要概率思维
有关一个具体事件的信息往往可以完全击败比较抽象的概率信息.
例子“如果在每1000人中有1个人携带艾滋病的病毒(HIV),再假设有一种检查可以百分百地诊断出真的携带该病毒的人.最后,假设这个检查有5%的可能性,把没有携带者说成有.假如随便找一个人来做试验,并且呈阳性反应,最后他真的是HIV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不是95%是2%因为1000人有50人会被检查出,加上原来的1个人就是51人或50人最后接近2%
人类经常出现的一个推理陷阱:过分看重个别事件所提供的证据,而忽视了统计学的信息.
像大多数的学科一样,心理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时概率式的结论——其所推论出来的结果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较为普遍的,但这些结论绝不是在任何情况都会出现的.
妨碍了很多人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原因在于,他们很难用概率的术语来思考.
当人们遇到了具体的,具有鲜活性的证据时,他们就将概率信息置之脑后.
他们也没有考虑到,较大的样板与较小的样板相比,它所顾忌出来的一些母体数值会比较更为精确一些.
最后,人们也表现出赌徒的谬误:把远比无关的事件看成是联系的
人们更常有的一个惯性思维倾向:在决定因果关系时,未能认识到偶然机遇所起的作用.
第十一章偶然性在心理学中的作用
试图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
偶然和心理学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式与精算式预测
承认我们的预测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度,实际上反而提高了整体预测的准确性:为了减少错误就必须接受错误(例子:70%红灯30%蓝灯实验)
在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方面,精算式预测(基于群体统计趋势的预测)远远优于临床试预测.
偶然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常被外行的大众和临床心理从业者所误解.人们很难认识到,行为事件结果的变化有一部分是有偶然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理学家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是对总体大趋势的概率性预测.
第十二章让人瞧不起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食谱式的知识是指那些只知道如何去使用某物,但对其背后运作的基本原理一无所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
心理学和大众传媒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每个人不都是一个心理学家吗?行为的内隐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人类行为的一些想法或力量.如果没有这些想法或理论,很难想象我们怎么能活下去.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心理学家,不过是一个个体心理学家.区分出由这种个体心理学和由科学心理学研究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结束语
1.心理学的进展是通过研究可解决的实证问题来取得的.心理学是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更困难,因此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是用可操作的程序来定义的,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变化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之后,才算有进入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符合真正实验研究的两个特点——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办法来取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各有不同
8.在许多情况下,只有经过许多实验资料的缓慢积累才能得出结论
9.最终发现的行为规律可以说是一种概率关系
三.作者讲的有道理吗?还是部分有道理?
作者通过讲述“心理学”的几个关键点:科学,心理学的外部,心理学的内部,来说明什么是心理学
四.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
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什么是心理学,怎么样去判断一个心理研究是否科学,科学或不科学的原因是那些,那些因素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偶然性,随机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