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总结(精选5篇)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其次是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系统的进行学习。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少走弯路。

当然,加强学习仍将是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主动配合公司领导站长,做好路政稽查工作。

二、确保路产、路权完好,保障大桥公路安全畅通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定,提高路政管理水平,认真做好对讲机的使用和交接工作,定时巡查大桥陈附属设施是否完备,发现问题立即向站长报告。认真学习路政征稽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处罚尺度,掌握正确指挥车辆的方法,及时截停对公司设施、收费站、收费员等造成危险的车辆,查处违章冲卡车辆。

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本人严格遵守番禺大桥有限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优秀的稽查路政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自觉的投入到“青年文明号”示范岗的活动

关键词科学宗教基督教关系

一.科学与宗教的内涵

许多学者在研究体现着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事件或批评早期的研究结论时,都认为当事人或研究者未能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进行区分,甚至产生了许多误解。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不可能给科学或宗教下一个包罗万象、界限分明的定义,从它们的定义将其进行区分。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科学与宗教的基本方面进行描述来说明两者的区别。

(一)科学与宗教是什么?

其次,从人对世界的态度来看,科学与宗教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按照布伯(MartinBuber)的“基本词组”,科学体现的是“我—它”("I-and-It")态度。它与布伯所称的“经验”——用来表示那些以某件事物为其对象的活动——相联系。这种“经验”使事物对象化,而且意味着与其对象的某种分离。因此,对“经验”世界的描述和研究可以采取超然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但是“我—它”语言绝不可能以完整的存在说出来。宗教揭示的是“我—你”("I-and-Thou")态度。这里的“你”是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的称呼,“我—你”代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它与布伯的“关系”世界相联系。布伯把“关系”说成是“会见”或“相遇”。“这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5],p.238)这种关系是直接的、相互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的关系。它不可能采取超然的、客观的态度来描述和研究。以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揭示的是一种非人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体现的是一种具有人格的人与上帝的关系。([3],p.24)

宗教对问题的回答往往通过它的教义,所有的内容都与上帝有关,都是在描述上帝与人的关系。它不是描述上帝的观点和态度,而是上帝做什么。([3],p.29)宗教使用的语言是日常语言,面向普通民众,它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或唤起并表达崇拜与自我献身”。([6],p.304)它对问题的回答不是用自然规律作解释,而是从道德、伦理价值、神的要求和终极关切方面来说明。

以上我们只是从几个侧面描述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这种描述当然不是穷尽性的,但限于篇幅,我们不得不再换一个角度。

(二)科学与宗教不是什么?

科学和宗教都有“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7],p.4)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也应该考虑社会公众对它们的理解。这里我们选择了“科学方法”和“神的启示”进行分析。

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的最突出的特征,它往往暗示科学家发现新理论或新现象的程序和步骤,并揭示新旧发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它给人们的印象是只要学会了这种方法,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和实验技巧,就能做出一定的发现或发明。教科书描述的都是科学家成功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典范,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联系。人们对前沿领域的科学家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偿试一无所知,科学的发展进程就成了一部英雄的历史。这不但严重地脱离了科学发展史的实际,同时也造成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误解。

关于科学方法论,一直是科学哲学争论的焦点。从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到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或他那篇“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的著名论文,再到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处处充满了争论。尽管在这场争论中库恩遭到了较多的批评,但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逐渐从建立指导科学家的“规范方法论”发展成对科学史的“合理重建”,更多地考虑到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科学前沿领域探索的复杂性和事后简单化解释之间的区别。

关于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存在着分歧。科学家往往不具备丰富的方法论知识,同时也对这类知识缺乏热情。在他们看来,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活动。一项科学成就往往是经历了多次偿试和失败之后获得的。科学家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善于捕捉和利用一些有用信息,不断地进行偿试,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步骤供他们遵循,他们所遵守只是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哲学家往往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往往把一些科学发现的成功事例说成是某种方法的具体运用,或潜移默化地受某种方法论的影响。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其说旨在指导科学家的研究,勿宁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为社会公众和未来的科学家理解科学提供帮助。

现在让我们转向宗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神的启示”。一般认为,启示是上帝以绝对正确的教义的形式传递关于他自身特殊信息的过程。这种观点既不是当代神学的观点也不是天主教或新教的观点。([3],p.46)现代神学认为,启示是上帝与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相遇,是上帝与人在历史上的相遇,是上帝使其被了解和人主动理解他的过程。它可以是在特定生活情景中顿悟,也可以是经历了某种特定事件后逐渐增加理解。启示是上帝的召唤和人对这种召唤的响应,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主动的。

此外,现代神学的主要流派还认为“神的启示”是公有的而不是个人的经历,历史上的重要启示事件也不只是某个人的经历。威廉姆斯(D.D.Williams)曾说:“说发生在先知和基督身上的启示……是在说这些启示发生在人类历史上”,([3],p.47)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启示是整个基督教社会的启示。这种启示的经验是个人和群体与上帝的相遇,是个体与上帝建立起一种信仰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上帝的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步骤。启示所揭示的真理具有权威性,并不是因为它们变成了教义,而在于这些启示确实发生过。([3],pp.47-48)

以上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科学与宗教的性质有了相对明确的区分,也了解了一些宗教理论家的基本观点,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对科学与宗教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二.三层双向循环结构

在探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往往将“宗教”与“神学”不加区分地交替使用。([8],p.100)即便是怀特将他的书名定为科学与神学而不是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战争,并在序言中将两者进行了简单区分,后来的研究者仍相信这不过是权宜之计。([1],p.61)事实上,宗教的内涵更为广泛,它包括了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而神学则主要是指前者,它是宗教的理论核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神学不过是通过一些危言耸听的故事来表达那些陈词滥调的僵硬教条。这也许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人们对它的作用及其与宗教的关系缺乏了解。下面我们通过比较科学与宗教的结构予以说明。

美国学者谢林(H.K.Schilling)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说明科学与宗教结构的模型,([3],p.69)(见下图)。谢林把科学和宗教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其中,a代表经验描述层次,它包括观察、实验和搜集材料;b代表理论层次,它包括概括、抽象出概念、解释和预言;c代表应用或转化(transformation)层次,它是指定律和理论的应用。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赖的。只有相对于其他层次和整体而言,每一层次才有意义,每一层次与其他两个层次都存在着双向联系(如图中箭头所示)。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或宗教知识的有机整体。

现在我们将这一模型应用于科学。科学的理论层次b所作的概括和上升到概念依赖于经验描述层次a所提供的观察和实验事实,理论层次b得出的解释和预言也需要经过经验层次a所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来检验。而另一方面,经验层次中的观察与实验也需要依赖理论的指导。同样的联系也存在于b和c、a和c之间。科学定律和理论的应用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释。在科学定律和理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只有经过系统地观察或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才能够被确认或深入研究;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技术设备和环境条件都可以用来指导应用。这个三层双向循环模型说明,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具体到特定的科学研究,每一层次都可能成为一项科学研究的起点或终点。针对不同的科学学科,由于其发展程度不同,各层次的知识所占的比重或所处的地位也不同。例如,高度发展的物理学,其理论知识在本学科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我们用上述模型来解释宗教。经验层次a代表信徒或信仰共同体的宗教体验或启示经历;理论层次b代表神学,它解释宗教体验和启示的经历;应用层次c是神学理论在信仰社会的应用。引导教徒面对种种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应采取的态度和担负起他的社会责任。这三个层次也是双向联系的。宗教体验或启示经历震撼了人的心灵,影响到人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触及了人的终极关切。这不但需要给予准确的表述以供传播,同时也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揭示其深层的涵义,进而指导教徒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改变,又影响了教徒产生主动接近上帝的愿望和倾向,因而也就会有新的体验或启示。这就是abca的联系过程。根据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acba的联系过程,此处不再重复。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谢林的模型不是在暗示宗教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吗?对于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但他对基督教神学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谢林认为,基督教神学致力于解释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解释基督教社会和基督徒个人的上帝与人“相遇”的经历。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向后人、面对不同的文化和针对不同的社会形势解释基督教思想的重要意义。它必须分析人类的普遍问题和特定形势下出现的紧迫问题,必须了解人所提出的、反映着他的终极关切的重要问题。它不只是一个信条或教义的集合体,而应该把它理解成使教义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3],p.81)事实上,由于文化的不同,社会形势不同以及神学家们的理解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神学观点有着较大的差别,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神学流派。因此,谢林认为,“在自由和无阻挠的探索真理的思想开放方面,当代神学与科学没有多大差别。”([3],p.84)于是,我们有了另一个问题,这是否意谓着宗教放弃或修改某些教义或教条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三.科学与宗教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现在我们将这一讨论转向宗教方面。谢林的三层双向循环模型的确揭示了宗教与科学的相似结构。具体到经验与解释结构上的相似性我们还可以从怀特海的一段话得到印证。怀特海认为“宗教信条是试图用精确的术语来阐明展示在人类宗教体验中的真理。与此完全相同,物理学的信条是试图用精确的术语阐明展示在人类感觉经验中的真理。”(转引自[6],p.265)由此看来,宗教也应该象科学或物理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应该不断地放弃或修改某些观点,而不应该声称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绝对真理。为此,谢林列举了11项原来作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被大多数教会放弃的宗教观点。([3],p.111)如“《圣经》是历史地绝对正确的”,“《圣经》是科学上绝对正确的”,“空间中确实有称之为地狱的地方存在”,“上帝是在数千年前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些被放弃的观点在我们看来也许不象科学所放弃的某种学说或观点那样具体,但它们却直接影响到神学家对宗教经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如果再考虑到当代神学中林立的学派,各种观点之间的激烈争论,说宗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恐怕不算过分。

([3],p.113)这说明,人们不能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教义,也不能将某一条教义孤立起来理解。尽管教义与科学陈述的“语言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它们对真理的执着和对认识的欲望却是相同的。”

([6],p.316)此外,从语言的功能来看,教义(或宗教命题)推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套道德伦理原则或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使人们更加注重它们的寓意和暗示,而不是字面上表达的内容。因此,教义所表达的宗教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具有认知和社会双重功能,虽然有时受到科学的挑战,仍能保持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和不变性。事实上,我们已开始涉及到科学与宗教知识的评价标准问题。

四.科学与宗教中的认同机制

一般认为,实证性是科学区别于宗教的主要特征。科学共同体对某一科学理论的认同往往依赖于该理论得到了观察或实验事实的支持。因此,科学知识的评价有一个客观的、公认的标准。相反,宗教知识,如果不是出自人们的杜撰,也只是涉及个人的经验范围,根本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教徒对某种宗教观点的认同只能是一种盲目的相信,因为宗教知识并不具有实证性。这里我们为了避免陷入关于实证性的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的讨论,只是通过对两个知识共同体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进行描述来说明两者在认同机制上的差异。

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往往是通过概念来表达的,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接受某种科学知识的基础。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诺思罗普(F.S.C.Northrop)把概念区分为两个层次:直觉层次(Concept-by-intuition)和假定层次(Concept-by-Postulation)。前者是指在观察中通过他称谓的“审美直觉”“直接看到”或“立刻理解”的东西;后者是指通过理论上的思考或假定来理解的东西。([3],p.142)谢林发展了诺思罗普的概念层次思想,又增加了一个经验层次(meaning-by-experience),它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即,概念有三层含义:经验的、理论的和直觉的或先验的。([3],pp.142-143)

将上述关于概念层次的划分与科学共同体所关心的实证性联系起来,不同层次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实证要求。由经验层次的概念构成的命题或陈述要求证实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真实的;由理论层次的概念组成的命题或陈述要求证实的是它的预言是可靠的;而由直觉层次的概念表述的命题要求证实的是直觉的可靠性。由于证实的目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证实过程和技巧。具体地说,为了证实一个新的经验层次的概念所描述的观察或实验中的发现,如科学中的新物体、新现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信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犯严重的错误,没有受幻觉或偏见的影响,其他研究者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二是确证这一新发现不与已知事实和理论明显地相矛盾。为了确认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概念或其构成的陈述,如假说或理论,科学家往往以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它是否符合诸如简单性、优美、逻辑自洽等;二是检验它的具体推论和预言结果;三是证明它是否与现有的理论协调一致,是否预示着一个革命性理论出现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构架。对于涉及到直觉层次的命题唯一可能的证实方法是共同体或主体之间的交叉确证和接受,如其他人也直觉地理解到同样的证据或观点。

对科学共同体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或认同机制有所了解之后,让我们转向关于宗教共同体的认同机制。上述关于概念层次的区分也同样适用于宗教中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上帝”的概念完全主宰着宗教思想的整个结构。

经验层次上的“上帝”概念是指宗教体验和启示经历的基本事实,是人与上帝“相遇”的经历。一方面,它包括人类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共同体验。尽管人们的信仰不同,各种宗教或习俗的仪式各异,但是,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是参加各种仪式时都会产生关于“上帝”的强烈感受。另一方面,具体到犹太——基督教传统,它是指历史上宗教共同体的共同体验和现实中教徒个人生活中对“上帝”存在的感受。宗教共同体对这类有关“上帝”经验的确认或承认仍遵照一定的标准:一是被宣称发生的事情不只是为一个人而几个人或整个共同体所经历;二是这些经验的内容无论在事实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与已被公认的知识一致。

([3],p.173)这表明,虽然社会历史事件与自然现象相比具有独特性和非重复性,宗教共同体的认同机制仍有其公范的标准。

五.结束语——走向综合理解的关系研究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虽然还不能说明科学与宗教的全部主要特征,但它们有助于我们走出“冲突论”的既定模式,在宽广的视野中综合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也不应被看作是对“和谐论”的辩护。因为这种论点往往把历史上的冲突事件简单地归结为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出于为过失辩解的目的否认科学与宗教在智力方面的差异。

科学史家布鲁克(JohnH.Brooke)在评价科学与宗教关系时提醒人们,“宗教信念渗透到科学讨论的许多方面,因此,把科学与宗教简化成一种冲突关系是不合适的。相反,出于辩解过失的目的而修改历史同样也是有问题的”。([10],p50)人们应该超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要么冲突要么和谐的二元论,正视科学与宗教发生冲突的历史事件,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关系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综合考察,承认基督教作为促进近代科学“成长的维他命和荷尔蒙”([11],p.187)所起的重要作用,从理解而不是以辩解或反驳为目的,拓宽两者关系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RonaldL.Numbers,ScienceandReligon,Osiris,2ndSeries1985,1:59——80.

[2]AndrewD.White,AHistoryoftheWarfareofScienceWithTheologyinChristendom,Vol.I,DoverPublications,INC.NewYork1960.

[3]HaroldK.Schilling,ScienceandReligion,GeorgeAllen&UnwinLTD,London1962.

[4]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9。

[5]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高师予、何光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伊朗·巴伯著:《科学与宗教》,阮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7]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JamFennemaandIainPauled.,ScienceandReligion:OneWorld,KluwerAcademicPublishers,Dordrecht,TheNetherlands,1990.

[9]H.布朗:“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李醒民译,《科学学译丛》,1989,6:1——10页。

二、主要工作

1、认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

2、认真开展新课程教科研活动。

3、积极申报参加市级教科研活动。

4、加大教科工作的过程管理。

5、进一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6、具体指导好村小的课题研究。

8、编辑校刊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组织网络,加强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知道只有拥有一支有现代教育观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发展。因此,学校继续成立教科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担任组长,统抓统管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健全教科室,配备兼职教科员。进一步健全“十五”课题组,建立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名册,人手一份,让每位参与者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与任务。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人人搞科研”的观念,努力成长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出谋划策。

(二)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科管理

1、完善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继续在各年级成立理论学习小组,按“五定”要求开展活动。免费提供

(4)定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本学期学校将继续组织关于新课程标准的专题理论学习交流会。

(5)定考核:期末由教科处组织力量全面检查理论学习情况,出教育理论检测题、考核教科成绩。

2、建立定期的研讨制度

(三)、深化教科研究,优化科研过程

1、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把教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2、参与同类课题研究的协作组活动

我们学校的课题都属于“创新教育”的范畴,市教研室组织的协作组活动为我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信息,提供了参谋,我们将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此类活动,促进我校的科研工作上台阶。

(四)搞好活动,以活动促发展

1、积极申报参加市级教科活动

本学期我校申报参加市级教科研活动,开展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希望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推动我校的课题研究的进程,也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的机会。

2、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科论文比赛。

(五)出好教科成果,加强阵地建设

1、办好校刊,进一步提高《追求》质量。

2、加强教师对研究总结,对论文的撰写。

4、利用好阵地,宣传学校的研究成果、办学成果。

三、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科室工作计划

2、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计划

3、制定理论学习计划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

2、组织教师撰写一年级数学实验版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三月份:

1、一年级语文新教材研讨活动

2、理论学习交流活动

四月份:

1、语文学科论文赛

2、现场作文大赛

3、自然学科案例评比

五月份:

1、艺术节活动

2、体育节活动

3、社会、英语论文赛

六月份:

1、组织理论学习考试

一、学习计划

1、通过组织学习,使每位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对党刊的阅读学习,养成政治理论学习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水平。

3、通过学习,使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并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

4、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促使每位党员干部的修养的提高,切实表现在言谈举止中,并影响带动普通群众。

二、工作措施

2、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从先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入手,来拉动全体教师关心政治,提高理论水平。

3、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责任区活动的作用,组织好教职工的理论学习。

4、开展好政治理论学习的总结、反思等活动,以写体会、交论文等形式,促效果,切实起到学习真正目的。

二、在区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摸索,初步确定了我们上课的基本模式——“五步尝试导学法”。基本步骤有:(一)、导入新课,认定目标;(二)、检查预习,发现问题;(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四)、疑惑点拨,当堂训练;(五)、回扣目标,检测延伸。

仍然以目标导学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预习中尝试解决部分基本知识,然后在检查预习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小组内或小组间解决,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待解决问题和重点问题留在第四步,由教师引导,、启发,进行二次尝试,在这个环节中,开始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最后再分层设计一组延伸性的检测题,让学生在思维水平提高后再进行尝试,最终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四、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写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在平时自己上常态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流程,并把自己的反思、总结书写出来,每月至少两次总结和反思,并上交到教研组长处备查,这样就可把个人的思考和提高记录下来,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和研究;还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阶段研究的成果并参加评比。

THE END
1.公共关系单选题 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是社会组织、公众和( )。 单选题 公共关系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这属于公共关系的( )功能。 单选题 在部门隶属型公共关系机构中较好的一种形式是( )。 单选题 与公共关系部相比,公共关系公司的长处之一是( )。 单选题 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一类公众对象是( )。 单选题 根据...https://www.kaoshibao.com/online/paper/detail/?paperid=18118537
2.汕头港引航站价值,是指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价值关系(你能够给我提供工作平台,对我来说就有价值;你能够为一个组织所用,对组织来说就有价值)。 价值观,是指价值主体对价值对象看法(如我们事业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员工发展需要,这就构成了员工对高管局的价值判断;员工能否满足具体岗位标准,构成了组织对员工的价值判断)。 http://www.stpilot.com/view/207.html
3.坚朗五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如超过上述期 限拟减持公司股份的,其承诺将依法按照《公司法》、《证 券法》、中国证监会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定办理;其 不会因职务变更、离职等原因而拒绝履行上述承诺。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期 2016 年 2 月 1 日 1-1-2 广东...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1700000276_89.shtml
1.标识性概念与当代中国政党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他山之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成熟概念的提出是理论创新从抽象到具体的必经阶段。也就是说,理论创新首先要提炼概念或概念创新。只有不断生产和提炼的概念实现对社会实践和历史经验的真实表达,社会实践和历史经验才能得到认识与认可。提炼标识性概念,要从整体上对某一个特定历史情境、某一个历史事实、某一段历史经验进行...https://zgcsswdx.cn/info/11141.html
2.宁波开放大学24秋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四100分答案1.社区性团体的最大特点是,它是自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或团体,也就是说,它的成员不是靠组织招募来的。 2.选举是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直接民主政治体制下的人民主权原则找到了承载平台,也让国家权力行使者获得了民意和合法性的基础。 http://www.aopen255.com/show/61657.html
3....违规募捐行为分类及法律问题分析报告》(全文)–致诚社会组织慈善法设置慈善募捐专章,明确规定了慈善组织可以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慈善募捐分为公开募捐和定向募捐。公开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开展募捐的行为,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需要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定向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向发起人、理事、会员等特定对象进行募捐的行为。修订后的慈善法完善了公开募捐的规制,针对现实中有的...https://zhongzhingo.org/?p=4076
4.对公共关系的认识(精选十篇)1.公共关系 :Public Relations(P.R.),1892年,美国的多尔曼.伊顿第一次在演讲中使用。Public : adj.公众的、公共的,Relation:n.关系、交往等。 2.公共关系的定义: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使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一种管理职能。3.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a9dx3b.html
5.邹文倩第二周阅读笔记①如何确定述补结构等是不是词的问题: (1)能够扩展(如“吃饱”、“拿到”),意义是两部分简单叠加的,是词组; (2)意义是构成部分的组合,但不能扩展的(如“改善”、“说明”),是词; (3)具体意义使用时为词组,抽象意义使用时为词(如“打倒”、“打破”); ...https://m.douban.com/note/680121312/
6.《公共关系学(专)00182》贾玉红JYH^第3章^最新更新:202403公众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特定的组织相关的。一群人之所以成为某一组织的公众,是因为他们所面临 的共同点与这个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互动性。也就是说,这些公众的意见、观点、态度和行为对这个组织的目 标和发展具有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力和制约力,甚至决定组织的成败;同样,这个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也对这些公众...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747702&chapterid=3
7.格物未来公司是一家设计服务公司,致力于艺术空间设计的专业机构...本行各附属机构应在本行统一的大额风险暴露政策制度框架下,组织本机构相关部门落实大额风险暴露管理职责。主要职责包括: A. 在本行统一的大额风险暴露政策制度框架下,制定本机构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制度,报本机构董事会审批后实施 B. 组织本机构相关部门落实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制度,按照本行和本机构的大额风险暴...https://www.shuashuati.com/ti/1d605ccac38b4cf0a25c93c04e4fd3e5.html?fm=bdbds286da4bf8ce28eb613c95cfb65e17585
8.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3符号结构: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30000008_1410588.html
9.宪法学的系统论基础:是否以及如何可能?在这一背景下,法律系统也是从社会中分出的子系统,承担“稳定规范性预期”的特定功能,其他如社会调控、冲突解决等等只能是功效(Leistung),而非功能。[14]法律系统要维持自身的运行,其运作就只能不断指向合法/非法的符码,形成自我指涉和反身性。 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 ...https://qsnfzjy.gsupl.edu.cn/info/1020/1826.htm
10.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学术期刊(已归档)●课题组认为,当前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在推行中面临一定的困境,其中公众参与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参与行政决策的有效信息;缺乏参与行政决策的技术指导;公众的搭便车心理;事后参与的惯性操作。政府组织面临的困境是:效率与参与难以平衡;公众代表性问题难以清晰判断;行政机关对待公众参与缺乏策略与经验。 https://sfj.sh.gov.cn/ztzl_xsqk/20201126/0d73bdfc86c9482983166683cec40fb9.html